第 6 节
作者:花旗      更新:2022-05-05 13:47      字数:4836
  匮》云,大肠有寒者多 溏,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其毋庸立燥凉方宜矣。本门方用红枣十枚
  者,有肝燥热、燥凉,脾燥热、肾燥凉,共四方。祖怡又注。
  卷二秋燥
  大肠燥
  属性:x滋燥养营汤x 治皮肤皴揭,筋燥爪干。
  当归(二钱) 生地(一钱五分) 熟地(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秦艽(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x大补地黄丸x 治精血枯涸燥热。
  黄柏(四两) 熟地(四两) 当归(三两) 山药(三两) 知母(四两)
  枸杞(三两) 萸肉(二两) 白芍(二两) 生地(二两五钱) 肉苁蓉(一两五钱)
  元参(一两五钱) 研细末,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
  x润肠丸x 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涩,或干结不通,全不思食。
  麻仁(五钱) 桃仁(五钱) 羌活(五钱) 归尾(五钱) 大黄(五钱)
  皂角仁(五钱) 秦艽(五钱) 研细末,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
  x导滞通幽汤x 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秘,气不得下。
  当归(一钱) 升麻(一钱) 桃仁(一钱) 生地(五分) 熟地(五分)
  红花(三分) 甘草(三分) 水煎,调槟榔末五分服。
  x清凉饮子x 治上焦积热,口舌咽鼻干燥。
  黄芩(二钱) 黄连(五分) 薄荷(一钱五分) 元参(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水煎服。
  x元戎四物汤x 治脏结秘涩者。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桃仁 大黄(各等分) 水煎服。
  x大补丸x 降阴火,补肾水,治阴虚燥热。
  黄柏(四两) 知母(四两) 地黄(六两) 龟版(六两) 共研末,加猪脊髓和炼蜜丸,每服七十丸。
  x清燥救肺汤x 治诸气 郁,诸痿喘呕。
  桑叶(二钱) 石膏(二钱) 甘草(一钱) 人参(七分) 麻仁(一钱)
  阿胶(八分) 麦冬(一钱二分) 杏仁(七分) 枇杷叶(一片) 水煎服。痰多加贝母、栝蒌。
  血枯加生地。热甚加羚羊角。
  x琼玉膏x 治肺燥,咽干而咳。
  地黄(四斤) 茯苓(十二两) 人参(六两) 白蜜(二斤) 先将地黄熬汁去渣,入蜜
  炼稠,再将参、苓为末,和入瓷罐,隔汤煮一炷香,白汤化服。又方加琥珀、沉香各五钱。
  x麦门冬汤x 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
  麦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水煎,米熟汤成,温服一升。
  x活血润燥生津汤x 治内燥津液枯少。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 熟地(四钱)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栝蒌(三钱) 桃仁(八分) 红花(五分) 水煎服。
  x黄 汤x 治心中烦,不生津液,不思饮食,
  黄 (三两) 熟地(三两) 白芍(三两) 天冬(三两) 麦冬(三两)
  茯苓(一两) 人参(三钱) 五味子(三钱) 甘草(三钱) 共研末,每服三钱,加乌梅、姜、枣煎。
  卷二
  火
  属性:外因之病,风为最多;内因之病,火为最烈。风者天之气,火者人之气也。火之为物,本无形质,不能孤立,必
  与一物相为附丽,而始得常存。故方其静也,金中有火,而金不销也;木中有火,而木不焚也;水中有火,而
  水不沸也;土中有火,而土不焦也;但见有金、有木、有水、有土,而不见火也。五行各有其用,五行惟火无体,
  火之体,即以金木水土之体为之体也。及其发而莫可遏也,销金烁石,焚岗燎原,而炎威乃不可响迩矣。
  人身之火,何独不然,方其静也,肺气肃而大肠润,金不销也;肝气平而胆气清,木不焚也;肾气充而膀胱
  通,水不沸也;脾气健而胃气和,土不焦也。一经激发,则金销水涸,木毁土焦,而百病丛生矣。其因于风者
  为风火;因于湿者为湿火;因于痰者为痰火。阳亢者为实火;劳伤者为虚火;血虚者为燥火;遏抑者为郁
  火;酒色受伤者为邪火;疮疡蕴结者为毒火。又有一种无名之火,不归经络,不主病症,暴猝举发,莫能自
  制,则气血偏胜所致也。种种火症,或由本经自发,或由他经侵克,或有数经合病,必察其所以致病之由,
  方能对病施治,业医者尚慎旃哉!
  卷二火
  肺火
  属性:肺火自本经而发者,缘燥气相逼,清肃之令不能下行,故肺气焦满,微喘而咳,烦渴欲饮,鼻端微红,肌肤
  作痒,润燥泻肺汤主之。
  x润燥泻肺汤x(自制)
  玉竹(四钱) 蒌皮(三钱) 桑皮(三钱) 沙参(四钱) 麦冬(二钱)
  黄芩(一钱) 贝母(二钱) 杏仁(三钱) 苡仁(四钱) 梨汁(半杯冲服)
  此方用玉竹、沙参、麦冬、贝母、蒌皮、杏仁,同于清金保肺汤。而梨直用汁,因火之烈尤甚于燥。金本畏火,
  东垣治肺热如火,烦燥引饮而昼甚者,用一味黄芩汤,以泻肺金气分之火。先生因之,再加栝蒌、桑皮、
  苡仁,而肺家之实火可以下行而出矣。祖怡注。
  卷二火
  心火
  属性:心火炽盛,五中烦燥,面红目赤,口燥唇裂,甚则衄血吐血,加味泻心汤主之。
  x加味泻心汤x(自制)
  黄连(五分) 犀角(五分) 蒲黄(一钱) 天冬(二钱) 丹参(二钱)
  元参(一钱五分) 连翘(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淡竹叶(二十张) 灯芯(三尺)
  此方以黄连清气分之火,以犀角解血分之热,丹参、元参、天冬、甘草以清养心脏,连翘、蒲黄、竹叶、灯芯
  以佐连、犀。再以茯苓佐甘草之甘淡,所以顾脾胃也。泻心家实火,而不忘脾胃,所谓毋使过之,伤其正
  也。《内经》之真理,吾于先生得之矣。祖怡注。
  心血大亏,心阳鼓动,舌绛无津,烦燥不寐,加味养心汤主之。
  x加味养心汤x(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生地(五钱) 人参(一钱) 丹参(二钱)
  龟版(五钱) 当归(一钱五分) 茯神(二钱) 柏仁(二钱) 枣仁(一钱五分)
  远志(五分) 甘草(四分) 淡竹叶(二十张)
  同一心火,同一烦燥,前证为实火,此由阴血虚。用天王补心丹方,去桔梗、元参、茯苓、五味,而加龟版、茯
  神、甘草、竹叶,不独心肝脾可资挹注,主血三脏俱已顾到,即与血同类之肺肾阴分,亦未放过。此方与
  心受燥热养心润燥汤,大半相同,所不同者彼用犀角,此用龟版;彼只用天冬,此兼用麦冬;彼兼用松
  仁,此只用柏仁;彼用藕汁,此用竹叶;更加枣仁、远志,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初学制方选药,必须于异同
  中求之。治心方如此,其他诸方,亦何莫不然。祖怡注。
  卷二火
  肝胆火
  属性:肝胆火盛,肋痛耳聋,口苦筋痿,阴痛,或淋浊溺血,加味丹栀汤主之。
  x加味丹栀汤x(自制)
  丹皮(二钱) 山栀(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 龙胆草(一钱) 夏枯草(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生地(四钱) 柴胡(一钱) 木通(一钱) 车前(二钱) 灯芯(三尺)
  此条见证,与本门后附见龙胆泻肝汤相仿佛,而去黄芩、泽泻、甘草,加丹皮、山栀、赤芍、夏枯草、灯芯,同
  样能去肝胆实火。方虽小异,效力则大致相同。二方皆用当归、生地、补血凉血,以肝乃藏血之脏,泻其
  腑必须顾其脏,且以舒其筋也。祖怡注。
  卷二火
  脾火
  属性:脾有伏火,口燥唇干,烦渴易饥,热在肌肉,加味泻黄散主之。
  x加味泻黄散x(自制)
  防风(一钱) 葛根(二钱) 石膏(四钱) 石斛(三钱) 山栀(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甘草(四分) 荷叶(一角) 粳米(一撮煎汤代水)
  本方用泻黄散去藿香而加葛根、石斛、茯苓、荷叶、粳米;从白虎汤法,去知母而添升阳散火意,清中有
  发,发中有清,阳升火散,而无抑遏之患。此条当与先生《医方论》泻黄散对比观之,更易明白。祖怡注。
  卷二火
  肾火
  属性:肾火者,龙火也。龙不蛰藏,飞腾于上,口燥咽干,面红目赤,耳流脓血,不闻人声,加味肾热汤主之。
  x加味肾热汤x(自制)
  磁石(四钱) 牡蛎(四钱) 生地(四钱) 白术(一钱) 白芍(一钱)
  人参(一钱) 元参(二钱) 甘草(五分) 猪肾(二枚煎汤代水)
  生地、元参、白芍、猪肾,养阴益肾,显而易见。加磁石以镇之,牡蛎以潜之,二味肾家药,亦显而易见。用参、
  术、草等中州药者,龙火上腾,必是脾胃砥柱失守所致;中州有砥柱,龙火必无由而上腾矣。祖怡注。
  阳火可泻,阴火不可泻,况龙性难驯,逆而折之,反肆冲激。故丹溪滋肾丸,于滋阴药中,加肉桂一味,导龙
  归海,从治之法,最为精当。兹更推展其意,制潜龙汤主之。
  x潜龙汤x(自制)
  龙齿(二钱) 龟版(八钱) 生地(五钱) 龙骨(二钱) 知母(一钱)
  黄柏(一钱) 人参(一钱) 元参(二钱) 蛤粉(四钱) 肉桂(四分) 鲍鱼(一两切片煎汤代水)
  黄柏、知母、肉桂,取一阳居二阴之中,成为坎象。不用肉桂,则龙不肯归海。既用肉桂,尚恐知、柏之力不
  足以驾驭,故加人参、元参、生地以佐之。再用龙骨涩而兼镇,龙齿但镇不涩;龟版、蛤粉、鲍鱼,则潜阳即
  所以潜龙。而一味肉桂,处于群阴之中,当亦驯服,而潜藏不显矣。祖怡注。
  卷二火
  胃火
  属性:胃火炽盛,烦渴引饮,牙龈腐烂,或牙宣出血,面赤发热,玉液煎主之。
  x玉液煎x(自制)
  石膏(五钱) 生地(五钱) 石斛(三钱) 麦冬(二钱) 玉竹(四钱)
  葛根(二钱) 桔梗(一钱) 薄荷(一钱) 白茅根(八钱) 甘蔗汁(半杯冲服)
  此方与胃燥玉石清胃汤,同样用石膏、玉竹、生地、麦冬、石斛、蔗汁,而去人参、山药、茯苓者,火之烈更甚
  于燥也。花粉、蛤粉,未尝不能清化热痰,去之而加葛根、桔梗、薄荷、茅根者,胃火已及血分,宜升阳散火,
  兼清血分也。以此方与玉石清胃汤比,彼为清润,此为清散。观于玉、石二味之互为重轻,亦可识其用
  意之所在矣。祖怡注。
  卷二火
  小肠火
  属性:心经之火,移于小肠,溲溺淋浊,或涩或痛,琥珀导赤汤主之。
  x琥珀导赤汤x(自制)
  琥珀(一钱) 天冬(一钱五分) 丹皮(二钱) 生地(五钱) 麦冬(一钱五分)
  木通(一钱) 赤芍(一钱) 丹参(二钱) 甘草梢(五分) 淡竹叶(十张) 灯芯(三尺)
  此方用导赤散之生地、木通、草梢、竹叶全部,而加琥珀、天冬、麦冬、丹参、丹皮、赤芍、灯芯,兼清心小肠之
  火,而照顾金水,使火气去而津液长。以琥珀为主者,不但能清心小肠之火与湿热,而并善解毒,为淋
  浊症圣药也。祖怡注。
  卷二火
  大肠火
  属性:肺经之火,移于大肠,大便硬秘,或肛门肿痛,槐子汤主之。
  x槐子汤x(自制)
  槐米(三钱) 蒌仁(三钱) 麦冬(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蜜水炒) 天冬(一钱五分)
  苏子(三钱) 玉竹(三钱) 麻仁(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四分) 金橘饼(一枚) 白芝麻(三钱)
  槐米为大肠火重,大便见血之主药。再加火麻仁、白芝麻、蒌仁、杏仁、苏子,凡仁皆润,即通用之五仁丸。
  加金橘饼以顾胃,枳壳以宽肠,玉竹、甘草以顾脾胃,天、麦冬以保金水,与小肠火之琥珀导赤散,有异
  曲同工之妙。祖怡注。
  卷二火
  风火
  属性:风助火势,其性上升。面红目赤,口燥咽疼,法当清润上焦,使阳邪不能侵犯,兼用轻扬解散之品,俾上升
  者一举而熄,消风散火汤主之。
  x消风散火汤x(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元参(二钱) 茯苓(二钱) 桔梗(一钱)
  柴胡(一钱) 薄荷(一钱) 蝉衣(一钱) 桑叶(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牛蒡子(三钱) 蒌皮(二钱) 竹叶(十张) 黑芝麻(三钱)
  桑、麻、柴、薄、牛、蝉、元、翘、桔、蒌、茯、竹,轻扬解散,清而不遏。加天、麦二冬,壮水即所以制火;三
  方皆用之,可以见二冬之功力所在矣。祖怡注。
  卷二火
  湿火
  属性:重阴生阳,积湿化热,湿火相乘,渴饮舌白,胜湿清火汤主之。
  x胜湿清火汤x(自制)
  茅术(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苡仁(八钱) 石斛(三钱)
  石膏(五钱) 知母(一钱) 猪苓(一钱) 泽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