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花旗      更新:2022-05-05 13:47      字数:4857
  人参(一钱) 黄 (一钱) 升麻(一钱) 苍术(一钱) 白术(五分)
  神曲(五分) 陈皮(三分) 炙甘草(三分) 黄柏(三分) 麦冬(三分)
  当归(三分) 干葛(三分) 泽泻(三分) 青皮(三分) 五味子(三分)
  水煎服。
  x生脉散x 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
  人参 麦冬 五味子(各等分) 水煎服。
  x竹叶石膏汤x 治暑热烦躁。
  石膏(一两) 半夏(二钱) 人参(三钱) 麦冬(三钱) 甘草(二钱)
  竹叶(二十张) 加姜三片,煎服。
  x香薷饮x 治一切暑热腹痛,或霍乱吐泻、烦心等症。
  香薷(一斤) 浓朴(八两) 白扁豆(八两) 水煎服。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饮。去扁豆,
  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
  x十味香薷饮x 治伏暑,身体倦怠,神昏,头重,吐利。
  香薷 人参 陈皮 白术 茯苓 黄 木瓜 浓朴 扁豆 甘草(各五钱) 每用一两,水煎服。
  x桂苓甘露饮x 治伏暑发渴,脉虚,水逆。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白术(一两) 石膏(一两) 滑石(四两)
  寒水石(一两) 猪苓(五钱)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 干葛(一两)
  木香(一两) 藿香(一两) 肉桂(五钱) 每服三钱,温汤调下。
  x五苓散x 治暑湿为病,发热头痛,烦躁而渴。
  白术(一两五钱) 茯苓(一两五钱) 猪苓(一两五钱) 桂枝(一两) 泽泻(二两五钱)
  共为末,每服二三钱,热汤调下。
  x三黄石膏汤x 治湿火炽盛。
  黄连(五分) 黄芩(一钱) 黄柏(一钱) 石膏(三钱) 元参(一钱)
  山栀(一钱) 知母(一钱五分) 甘草(七分) 水煎服。
  x苍术白虎汤x 治烦渴汗多,舌苔白腻。
  苍术(二钱) 石膏(五钱) 知母(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粳米(一撮) 水煎服。
  x六和汤x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吐泻,寒热交作,冒暑伏热,烦闷成痢。
  香薷(三钱) 砂仁(五分) 半夏(五分) 杏仁(五分) 人参(五分) 甘草(五分) 赤苓(二钱) 藿
  香(一钱) 扁豆(二钱) 浓朴(一钱) 木瓜(一钱) 红枣(五枚) 姜(三片)
  x消暑丸x 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利。
  半夏(一斤) 甘草(八两) 茯苓(八两) 姜汤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x地榆散x 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并治烦躁,口苦舌干,头痛恶心,不思饮食,及血痢。
  地榆 赤芍 黄连 青皮(各等分) 每服三钱,水煎服。
  x大顺散x 治冒暑伏寒,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
  甘草 干姜 杏仁 桂枝(各等分) 共为末,每服二三钱,汤点服。
  卷二
  秋燥
  属性:燥为六淫之一,《内经》于此条,并未大畅其说。至西昌喻氏着《秋燥论》一篇,谓世俗相沿,误以湿病为
  燥病,解者亦竞以燥病为湿病,而于《内经》所谓“秋伤于燥,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数语,全然误会,可谓
  独具只眼,大声喝破矣。惟篇中谓秋不遽燥,大热之后,继以凉生,凉生而热解,渐至大凉,而燥令乃行焉。
  此则燥字之义,乃作大凉解,而燥中全无热气矣。独不思“秋阳以暴之”一语,朱子注中,谓秋日燥烈,言
  暴之干也。可见秋阳甚于夏日,燥非全主乎凉。乃篇中又申其说,以为天道春不分不温,夏不至不热,则
  秋不分不燥之意,隐然言下矣。信斯言也,则必秋分以后,方得谓之秋燥。是燥病亦只主得半季,而秋分
  以前之四十五日,全不关秋燥矣。由斯以推,则冬至以后方是伤寒,春分以后方是春温,夏至以后方是
  三气;而于冬至以前,春分以前,夏至以前,秋分以前之四十五日内,所感者为何气,所得者谓之何病乎?
  愚谓燥者干也,对湿言之也。立秋以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以燥
  为全体,而以热与凉为之用,兼此二义,方见燥字圆相。若专主一边,遗漏一边,恐非确论。窃附管见或亦
  愚者千虑之一得云。
  卷二秋燥
  肺燥
  属性:肺受燥热,发热咳嗽,甚则喘而失血,清金保肺汤主之。
  x清金保肺汤x(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南沙参(三钱) 北沙参(三钱) 石斛(二钱) 玉竹(三钱) 贝母
  (二钱) 茜根(二钱) 杏仁(三钱) 蒌皮(三钱) 茯苓(二钱) 蛤粉(三钱) 梨(三片) 藕(五片)
  清金保肺,必先甘凉养胃,以胃为肺之来源,脾为肺母也。二沙、麦冬、玉竹、石斛,是肺药亦是胃药。甘不
  妨胃,润能保肺,是先贤之定法,亦是费氏的绝唱。祖怡注。
  肺受燥凉,咳而微喘,气郁不下,润肺降气汤主之。
  x润肺降气汤x(自制)
  沙参(四钱) 蒌仁(四钱) 桑皮(二钱) 苏子(二钱) 杏仁(三钱)
  旋复花(一钱绢包) 橘红(一钱) 郁金(二钱) 合欢花(二钱) 鲜姜皮(五分)
  此方重在气郁不下,为咳而微喘之原因。乃秋凉抑郁肺气,凉而兼燥,肺少津液上供,肺气不得下降
  而咳。郁解津回,燥能转润,而气自下降也。祖怡注。
  卷二秋燥
  心燥
  属性:心受燥热,渴而烦冤,养心润燥汤主之。
  x养心润燥汤x(自制)
  松子仁(二钱) 柏子仁(二钱) 天冬(二钱) 丹参(二钱) 当归(二钱)
  犀角(五分) 生地(五钱) 人参(一钱) 茯神(二钱) 甘草(四分) 藕汁(半杯冲服)
  此方重在渴而烦冤。心主生血,心受燥热,则不能生血,而心失养。渴而烦冤者,心不得受邪,一受邪则
  如衔冤而无门可诉,形容心之痛苦,呼之欲出矣。以丹参、茯神、柏仁、当归、人参养心;以松仁、天冬、甘草、
  藕汁,润其燥,止其渴而缓其急。当归心家要药,性虽温而质特润,又为血中气药,在天冬、犀角、生地、藕
  汁大剂凉润中,借以通心气而舒心神,则燥郁解而生血作用可恢复正常矣。祖怡注。
  心受燥凉,心烦而膈上喘满,清燥解郁汤主之。
  x清燥解郁汤x(自制)
  人参(一钱) 丹参(三钱) 茯神(二钱) 半夏(一钱) 柏仁(二钱)
  当归(二钱) 郁金(二钱) 广皮(二钱) 沉香(四分人乳磨冲)
  此方与上第三方,同用丹参、茯神、柏仁、当归、人参,皆补血养心,润燥除烦主药也。心肺同居膈上,气血
  别有一小循环,关系特为密切。心病而肺亦喘满,肺本恶凉,亦遭波及而肺气郁,故以沉香、郁金舒其
  气;郁必有痰,以橘、半化其痰。沉香以人乳磨冲,不独润燥,且以护血。不用肺受燥凉上第二方之法者
  (只有郁金一味相同),彼重于咳,此重在喘满也。祖怡注。
  卷二秋燥
  肝燥
  属性:肝受燥热,则血分枯槁,筋缩爪干,涵木养营汤主之。
  x涵木养营汤x(自制)
  生地(三钱) 熟地(三钱) 人参(一钱) 白芍(一钱) 枣仁(一钱五分炒研) 秦艽(一钱) 麦冬(一
  钱五分) 木瓜(一钱) 五味子(五分) 当归(二钱) 红枣(十枚) 桑枝(一尺)
  此方以二地滋水涵木;以归、芍润燥养营;以枣仁合生脉,酸甘化阴,制丙火而收散失之气液。重用红
  枣以缓肝之急;木瓜以收胃气之散失;合秦艽、桑枝舒筋,以肝主筋也。祖怡注。
  肝受燥凉,血涩不行,筋短胁痛,当归润燥汤主之。
  x当归润燥汤x(自制)
  归身(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红花(五分) 木瓜(一钱) 秦艽(一钱)
  丹参(二钱) 牛膝(二钱) 川断(二钱) 独活(一钱) 橘饼(四钱) 红枣(十枚)
  归、芍、枣养营,秦艽、木瓜舒筋,用法与前第五方意同。再加丹参、红花养血活血。筋缩必先见于足,故用
  中风证中之川断、独活、牛膝,而以橘饼调和肝胃。此方重在肝受燥凉而血行涩滞,故重用养营活血
  以畅通之。祖怡注。
  卷二秋燥
  脾燥
  属性:脾本喜燥,但燥热太过,则为焦土,而生机将息,令人体疲便硬,反不思食,此正如亢旱之时,赤地千里,禾
  稼不生也,泽下汤主之。
  x泽下汤x(自制)
  人参(一钱)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 生地(六钱) 白苏子(三钱)
  大麻仁(三钱) 石斛(三钱) 山药(三钱) 料豆(三钱) 红枣(十枚)
  参、枣、归、芍,脾家血分药,与涵木养营汤同。以肝藏血,脾统血也。生地与山药、料豆同用,有补脾及肾之
  意,所以命名泽下。石斛有咸味者,亦能滋肾,因脾燥必吸肾阴。气血虚之便硬,反不思食,无攻泻之可
  进,麻仁、苏子油多润肠,不妨气血,最为稳着。祖怡注。
  卷二秋燥
  肾燥
  属性:肾受燥热,淋浊溺痛,腰脚无力,久为下消,女贞汤主之。
  x女贞汤x(自制)
  女贞子(四钱) 生地(六钱) 龟版(六钱)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石斛(二钱) 花粉(二钱) 萆 (二钱) 牛膝(二钱) 车前子(二钱) 大淡菜(三枚)
  女贞常绿乔木,纯阴至静,虫食其叶,能生白蜡,为止血圣药,而况于其子。臣以生地、龟版、石斛、花粉、淡
  菜滋补肾阴,咸寒有情,燥热化解无余。当归以去腥气,茯苓以顾脾胃,萆 、牛膝、车前,则为淋浊溺痛
  而设。祖怡注。
  肾受燥凉,腰痛足弱,溲便短涩,苁蓉汤主之。
  x苁蓉汤x(自制)
  肉苁蓉(三钱漂淡) 枸杞(三钱) 菟丝子(四钱) 当归(二钱) 杜仲(三钱)
  料豆(三钱) 茯苓(二钱) 牛膝(二钱) 甘草(四分) 红枣(十枚) 姜(二片)
  苁蓉咸温,填精补血,植物而有似乎动物。肾脏燥凉,髓枯血少,便闭,非鲜首乌、当归、麻仁、苏子、蜂蜜所
  能必通者,惟苁蓉之润,足以通之。枸杞、菟丝、杜仲、料豆,亦肾家要药;当归、牛膝,活血舒筋;甘草、茯苓、姜、
  枣,以顾脾胃;生姜兼能去凉,茯苓兼能通溺,归、菟、姜、枣,并以解苁蓉之腥浊,顾全心胃,制方缜密极矣。
  归、苓、膝三味,上两方皆同用。祖怡注。
  卷二秋燥
  胃燥
  属性:胃受燥热,津液干枯,渴饮杀谷,玉石清胃汤主之。
  x玉石清胃汤x(自制)
  玉竹(三钱) 石膏(四钱) 花粉(二钱) 石斛(三钱) 生地(五钱)
  人参(一钱) 麦冬(二钱) 蛤粉(四钱) 山药(三钱) 茯苓(二钱) 甘蔗汁(半杯冲服)
  此方清胃,以玉竹、石膏、蔗汁,救津液而解渴饮。以蔗汁之甘寒,代知母之苦寒。以人参、麦冬、山药、茯苓,
  顾脾胃之正气。以石斛花粉、生地、蛤粉,助石、玉、蔗汁收全功。生地顾肾,地、冬同用,金水相生。蛤粉所以
  化燥痰。用玉竹、麦冬、石斛、茯苓、蛤粉,与肺受燥热清金保肺汤同。用人参、山药、生地、料豆,与脾受燥热
  泽下汤同。清胃之法,尽美尽善矣。祖怡注。
  卷二秋燥
  小肠燥
  属性:小肠受燥热,水谷之精不能灌输,溲溺涩痛,滋阴润燥汤主之。
  x滋阴润燥汤x(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丹参(二钱) 元参(一钱五分) 阿胶(一钱五分蛤粉炒)
  丹皮(一钱五分) 牛膝(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生地(五钱) 琥珀(一钱) 灯芯(三尺)
  小肠以火腑受燥气,劫阴耗血,焚如之祸甚急。二冬、胶、地,虽非小肠正药,而救阴补血,其力甚伟。以琥
  珀、丹参、元参、丹皮、灯芯、泽泻、牛膝,通溲溺,泻相火,导之使从膀胱大肠而下出,小肠之燥火解(小肠
  火方,亦用二冬、琥珀、丹参、生地、丹皮、灯芯,可以互参),而本腑安矣。祖怡注。
  卷二秋燥
  大肠燥
  属性:大肠受燥热,则脏阴枯槁,肠胃不通,大便秘结,清燥润肠汤主之。
  x清燥润肠汤x(自制)
  生地(三钱) 熟地(三钱) 当归(二钱) 麻仁(三钱) 蒌仁(四钱)
  郁李仁(二钱) 石斛(三钱) 枳壳(一钱蜜水炒) 青皮(一钱五分蜜水炒) 金橘饼(一枚)
  此方以二地、三仁为主药,生津润燥,开结之力颇速。再加当归养血,石斛养胃,青皮、枳壳皆蜜水炒,协
  金橘饼流通肺胃之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补其脏必兼疏其腑,泻其腑必兼顾其脏,此脏腑相连,不可
  分割之定理也。祖怡注。
  或问脾胃大小肠,何以不立燥凉方?答曰,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湿土之脏,秋感燥凉,不畏其燥。且《金
  匮》云,大肠有寒者多 溏,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其毋庸立燥凉方宜矣。本门方用红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