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作者:知恩报恩      更新:2021-12-16 18:15      字数:5012
  1949年的春天,上海社会秩序十分混乱。人们心里七上八下。我接到一个去兰心戏院开会的通知。进了门,看见吕复、周信芳、黄佐临、金焰、秦恰等已在座。
  吕复上前热情地拉着我的手说:
  “上海快解放了,欢迎你!”
  我的心里热乎乎的。我看到了黑夜中出现的曙光,它将照亮我创作道路上的锦绣前程。
  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走上大路斗志昂
  走上大路斗志昂
  从50年代开始,我一直感到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胜利重逢》、《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怒海轻骑》、《红日》、《水手长的故事》、《南昌起义》……一部接一部,都是我喜欢的军事题材影片。它们的创作有极大的难度,但很有前途。舆论封我为“不穿军装的将军”,这是对我的最高奖励。当然,《沙漠里的战斗》、《不夜城》、《傲蕾·一兰》、《祖国啊,母亲》、《难忘的战斗》等反映各阶层人民生活的影片的拍摄,我也满怀激情,呕心沥血。我导演的影片多次荣获政府奖,我个人获1949—1956文化部颁发的导演一等奖,专家评的第四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廖仲恺》)。
  人民给了我“电影艺术家”的称号,党和政府给了我“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所获得的荣誉相比,曾经受过的屈辱,战争、灾难对我的威胁,都算不了什么。
  回首影坛往事,我自幸、自慰、自豪……
  回首我的一生,无憾、无怨、无悔……
  现在,让我感到最大满足的是我的两个儿子汤沐黎、汤沐海,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凭自己的游泳本领顶风破浪,奋力拼搏,终于自由自在地邀游在世界艺术海洋中。他们有中国人的风采,有中国人的脊梁。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附:汤晓丹电影创作(导演)主要作品年表
  附:汤晓丹电影创作(导演)主要作品年表
  1932至1933年 《白金龙》上海天一、南方影业公司,《飞絮》、《飘零》上海天一影业公司
  1934年 《翻天覆地》、《糊涂外父》香港艺华影业公司
  1935年 《金屋十二钗》香港大观声片公司,《花开富贵》香港大观声片公司
  1936年 《时势造英雄》香港南粤影业公司,《有女怀春》香港南粤影业公司
  1937年 《闺怨》香港南洋影业公司,《再生缘》香港南洋影业公司
  1938年 《舞台风光》香港大观声片公司,《上海火线后》香港大观声片公司
  1939年 《小广东》香港大观声片公司,《嫦娥奔月》香港大观声片公司
  1940年 《民族的吼声》香港大观声片公司
  1945年 《警魂歌》(又名《敢死警备队》,1946年在上海才改的)中国电影制片厂
  1946年 《天堂春梦》上海中央电影摄影场第二场
  1947年 《囗凤记》北平中央电影摄影场第三场
  1948年 《万象回春》中国电影制片厂(在上海)
  1949年 《失去的爱情》上海国泰影业公司
  1950年 《胜利重逢》上海电影制片厂
  1952年 《南征北战》(合导)(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上海电影制片厂
  1954年 《渡江侦察记》(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导演一等奖)上海电影制片厂
  1955年 《怒海轻骑》(合导)东北电影制片厂
  1956年 《沙漠里的战斗》上海电影制片厂
  1957年 《不夜城》江南电影制片厂
  1958年 《卧龙湖》江南、安徽电影制片厂合拍,《英雄交响曲》天马电影制片厂
  1959年 《钢铁世家》天马电影制片厂
  1962年 《红日》天马电影制片厂
  1963年 《水手长的故事》海燕电影制片厂
  1976年 《难忘的战斗》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7年 《祖国啊,母亲》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9年 《傲蕾·一兰》(获政府奖)上海电影制片厂
  1981年 《南昌起义》(获政府奖)上海电影制片厂
  1983年 《廖仲恺》(获政府奖,获第四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珠江电影制片厂
  1985年 《肖尔布拉克》(艺术顾问)上海电影制片厂
  1986年 《荒雪》(总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
  (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供稿)
  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今日辉煌
  今日辉煌
  从1922年美国有个叫迪斯尼的人制作动画片开始,70多年来,迪斯尼公司出品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白雪公主》、《灰姑娘》等,一直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喜爱,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要算1995年9月下旬,美国迪斯尼水上世的《美女与野兽》在上海体育馆演出时的情景。报上醒目宣传:
  新奇布景华丽壮观
  水上技巧美妙绝伦
  一旦观看终身难忘
  于是,观众不顾票价昂贵,纷纷携儿带女进体育馆。顿时街谈巷议,口传笔荐。人们对迪斯尼那些大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和精良制作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有一位好朋友,一向冷眼看世界。她略带气愤地表示:
  “大把大把的钞票让别人赚,其实,我们中国人也会创奇迹。”
  她说对了。比《美女与野兽》掀起热潮早半年——1995年3月,美国迪斯尼艺术中心的大艺术家们比上海观众更虔诚、更火热地到处寻找中国画家汤沐黎,邀请他去佛罗里达州作学术演讲,希望听取他的新鲜看法,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即将投产的新剧目《花木兰》的质量。顿时,汤沐黎(MUIJ TANG)引起了震惊。
  震惊的由来
  原来在美国迪斯尼艺术中心的创作规划中,中国古代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被列入了摄制计划。那些艺术家们一丝不苟地搜集资料,扩大自己的创作视野。突然他们翻到1981年中国各大报刊相继转载过的油画《霸王别姬》,大家认为那幅油画构思新颖,技艺精湛,取材于史实,可供他们借鉴。于是决定尽全力找到这幅画的作者汤沐黎。寻找的方式是打越洋电话。北京一伦敦一纽约,一大圈子兜下来,最后在加拿大找到了汤沐黎。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位中国艺术家不但英语流利,而且见多识广,当即邀请他去迪斯尼艺术中心为那里的大师和专家们作艺术演讲。沐黎挤不出时间,只得婉言谢绝。联系的代表不肯作罢,经过反复游说和协商,迪斯尼艺术中心以很好的条件邀请他们一家四口同行。
  这次佛罗里达州之行,实际上为汤沐黎在百忙中抽时间与全家外出度假提供了机会。由于沐黎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深造时利用高额奖学金走访过近30个国家,参观了亚、非、拉地区的100多所博物馆、展览厅、美术遗址和古迹,还在所经过的艺术院校讲课交流,所以汤沐黎在每天两小时的发言中,虚实兼谈,使在座的听众耳目为之一新。尤其是他的人物肖像写生更见功底,形神兼备,使在场的艺术家们惊叹不已。
  一位迪斯尼资深艺术家说:
  “我在十几年前就认为自己人物肖像已画得很好了。今天看到汤教授的示范,我才发现以后不知该怎么画法。”
  他的话幽默风趣,也言过其实,但是可以听出他对中国画家汤沐黎的崇敬。
  国际音乐节上的轰动
  就在我的大儿子汤沐黎艺惊迪斯尼中心的同时,我的小儿子汤沐海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国际音乐节上指挥的《马勒第八交响曲》(亦称《千人交响曲》)获得巨大成功。这部交响曲的乐队、合唱队都很庞大。演出时,对指挥要求很高,难度相当大。一般都不轻易冒险选中这个曲目公演。汤沐海因为对古典音乐、现代派作品、歌剧都有指挥经验,他自信能有实力驾驭全台,所以敢大胆推出公演。参加音乐节的各国音乐家和澳洲音乐爱好者都很佩服、兴奋。
  马勒生于1860年,曾担任过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指挥、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音乐总监、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席指挥等,很有实力。他的作品深受贝多芬、瓦格纳等影响,属于以维也纳为中心的浪漫派末期的作曲家。马勒的作品吸收了奥地利民歌和传统艺术的特点。他认为音乐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音乐本身的表现力。正因为马勒的独特见解与独特的创作源泉,他的作品在近代音乐文献中占了重要地位。汤沐海选中他的曲目,说穿了还在于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知难而进,志在求索,这是我们的家风。
  《第八交响曲》(SYMPHONY OF A THOUSAND)是马勒37岁风华正茂时的作品。全曲两大部分,有交响诗、合唱、八位独唱和乐队演奏。
  经过布里斯班国际音乐节,汤沐海的指挥艺术又得到了升华。作为母亲,我读了所有材料,当然兴奋得几夜不能平静入睡。
  旅居澳洲的华裔名人郁风在《昆士兰华商周报》上以“音乐激起的思绪”为题,用极富感情的笔触谈了“汤沐海指挥观感”。文章说:
  “……确实,汤沐海是位极有个性的指挥家,虽然我只听了他这一次,一个颇不寻常的曲目。它是那么富于戏剧性,跌宕起伏,变化离奇。有时如泣如诉,有时谐谑欢乐,有时又狂呼咆哮。而汤沐海,指挥家的形体动作与之合而为一了。那晚我的座位正好是在乐队后上方第二排,面对指挥,连面部表情都看得清楚。他驾驭着音乐的节奏,有时细腻如穿针引线,非常微妙;有时激昂如畅怀高歌,痛快淋漓。他像带领千军万马,气势磅礴,同时又细微地照顾到每一个部位。每一种乐器的性能发挥。他的动作也如乐曲般变化多端。有一个乐章,他放下指挥棒,似乎觉得手更富于表现力。我专注地看着他,想着当一个好的音乐指挥,比当一个好演员、好舞蹈家更难,要求更严格,需要付出更多的感情。艺术的道路走到这一步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轻松。”
  郁风把这篇文章寄给他在上海的弟弟,他的弟弟转寄给张瑞芳,张瑞芳又送到我手里。汤沐海是真正的幸运儿,他纵横世界音乐舞台,那么多中外乐迷、评论家、音乐家对他格外关注。
  1996年门月下旬瞿维先生打电话告诉我,刚收到的《光明日报》上面登了介绍世界音乐人汤沐海的采访报道,那是在德国指挥音乐会上记者对他的采访。文章说:
  “……这位被视为中国人骄傲的指挥家认为,音乐演奏是时间的艺术,闪现光芒就在一瞬间,今天轰动了,还有明天,而明天,又是另外一个作曲家的作品,又是一个新起点和新挑战。”
  “世界音乐人的脚步走遍了世界,但心中仍然不忘乡情。几年前回上海,当他去当年就读的东湖路小学时,已经是傍晚。有人问他从哪里来。他说,‘我从哪里来并不重要,我只是来找心灵里曾经有过的童年’。”
  汤氏兄弟的成长、成才、成名,来之不易。他们都是通过国家严格考试获准出国深造的普通公费留学生,经过勤奋拼搏进入国际艺坛。现在,国外新闻媒体在介绍他们时都称之为“MULI TANG INTERNAWINAL ARTIST”(国际艺术家汤沐黎)、“MAESTRO MUHAI TANG”(音乐大师汤沐海)。
  但是,殊荣背后却蕴含着多少苦难,多少坎坷和多少辛酸呵!
  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成长轶事
  成长轶事
  育儿先育己
  已经是40多年前的事了。我去托儿所办妥一切手续,预付了1个月的托费、食费、牛奶费、鸡蛋费。在一个风和日暖的清晨,我抱着小儿子,牵着大儿子走出家门,大儿子不知道去哪里,高高兴兴地说:
  “妈妈,不要你牵,我拉着你的衣服走,不会绊跤。”
  一路上东张西望,说着,走着,大儿子情绪非常好。走到托儿所大门口时,里面已经传出小朋友的哭声。大儿子自幼机灵,问道:
  “妈妈,里面为什么有人哭?”
  我没有思想准备,答不出,只好小声说:“进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