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作者:知恩报恩      更新:2021-12-16 18:15      字数:4853
  “妈妈,里面为什么有人哭?”
  我没有思想准备,答不出,只好小声说:“进去看看……”
  办公室阿姨见我们去了,便把大儿子带到另外一间屋,我马上听到了他大哭大喊:
  “我要妈妈……妈妈不要扔了我……我要跟你回家……”
  儿子的哭喊声,像利刃直刺我的心。我抱着小儿子站在托儿所大门口双腿发软,无法起步。小儿子不到一岁,很乖,用小手擦我的眼泪。我听到大儿子的哭声有点嘶哑,实在受不了,又冲回托儿所办公室哀求阿姨:
  “让我把儿子带回家吧!”
  阿姨最初好言相劝:
  “你走吧,一会就不会哭了……”
  当我坚决要带回儿子时,阿姨不耐烦了,她表示:
  “带走可以,所有费用不能退。”
  我边抽泣,边点头:“不退,不退……”
  儿子从里屋出来,使劲地抱住我的腿:
  “妈妈,不要扔我,我要跟你和弟弟回家……”
  我弯腰抱起他,快步离开了托儿所。
  那一夜,我根本没有合眼,像做了最大的亏心事,一直流泪,谴责自己。
  两个月后,我又清醒过来。到剧协黄宗英办的托儿所去打听,姓汪的老师耐心地开导我:
  “送儿子进托儿所前,妈妈要与托儿所合作,慢慢对小孩讲托儿所好的道理,让幼小的心灵有思想准备。”
  我带着托儿所的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回家,讲给两个儿子听。小儿子只晓得嘿嘿笑,大儿子说,“妈妈,这个托儿所好……”
  儿子答问的启发
  50年代小学生读书是严格根据学区入学的。大儿子进了淮二小学。它的前身是达官贵族的子女才能进的世界小学,师资特别好。
  入学前,我就跟儿子讲好,每天功课自己做,不要妈妈提醒,也不要妈妈检查作业,因为学习是自己的事,必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以后,我真的没有操过一分心。
  大儿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是班上最早人队的少先队员,还当了大队委员。有一次,他睡觉后,我突然想看看他作文写些什么,便翻开他的作业本。看后,我内疚了好久。
  碰到这样的问题:“两样劳动,一样又轻又干净,一样又重又脏,你选哪样?为什么?”他的回答是:“我选又轻又干净的。因为衣服脏了回家,妈妈会骂。”
  我想不起什么时候因为衣服脏责怪过他。但是,我相信确有其事。因为我家没有保姆。又工作,又理家,太忙累时,会说不该说的话,影响儿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的看法。我悄悄作了检讨,以后常常有意识地提醒他:
  “今天有劳动课,劳动一定要顶真,不要怕碰脏衣服,你是大队委员,要做榜样。”
  儿子愉快地点点头。当然他不会知道是他的答问,端正了我的态度。
  自学游泳
  有年暑假,正在上小学的大儿子提出要学游泳。那是大跃进年代,哪里能找到有功夫的人教他!我只好到书店去挑了几本有关学习游泳的书,让他先从书本上自学些知识,特别是注意事项。
  沐黎记忆力很好,几本书翻来覆去地读,两天后就能背诵。我又想了个方法,把大草席摊到地板上,让他俯卧在上面练习手脚动作。这是划水的要领。因为地板上练习没有危险、没有阻力,动作格外灵活熟练,进步很快。
  我们家里的大浴盆是老式的,又高又长又大,我在里面盛满水,沐黎进去后,还真的浮了起来。练了几天,他心里踏实了,才用一个特大的盆子,放满了水,头浸进水里,练习呼吸和换气。耳朵进水了,学着斜身子单脚跳把水跳出来。这些简易土法,分段练习,他练得新鲜、高兴。然后再进大浴盆,居然会仰侧自如,我们都高兴极了,称大浴缸是“袖珍游泳池”。
  汤晓丹是上海市政协委员。政协有游泳池,夏天开放,有救生员。我去打听了一下,去游泳戏水的,小孩居多。于是,我带着沐黎去。第一次看他下水,还闹了个大笑话。
  我站在池边,望着他下水后,一直不见他的头冒出水面换气,我的心开始紧张得怦怦跳。我对救生员说:
  “刚才我的儿子下水,他还不会游……”
  不等我说完,救生员扑通下水,游了个来回上岸微笑着说:“水下平安……”
  突然,我听见儿子的喊声:“妈妈,我在这头。”原来,他已会潜泳,到深水那头去了。
  大儿子自学游泳很顺利,只是姿势不怎么好,有同学开玩笑:
  “汤沐黎游的才真叫自由式,是他自己随心所欲发明的。”
  而今,他的水性很好。正是类似这样的一件件生活小事,使他自幼懂得“自学成才,无师自通”的道理,养成了他学会自己掌握命运,创造自我价值的坚毅性格。
  乒乓球拍丢了
  大儿子从小爱画画。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参加了徐汇区少年宫绘画班的活动,从不间断。后来,又对乒乓球发生兴趣,经常代表班级和学校参加比赛,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发的“三级运动员”证书。
  我对儿子的体育爱好,总是支持。我认为,“只要顶真,行行出状元。吃到家了是美食家,玩到家了是旅游家”。于是,急忙为他添购球网、球拍等。使我头疼的是他的乒乓板三天两头丢。最初,我以为是他粗心,总是提醒他别忘了收好球拍。
  有几次,我见他也搞不清楚怎么会丢,嘴里喃喃自语:“××都看见我放进书包的,怎么回家就没有了……”我想,不能再责怪他了。
  一天上午,沐黎带着弟弟去看电影。××来我家。我留下××,还给他糖吃。我以亲切的口气问:“你是不是把沐黎的球拍拿去卖了?”
  到底是单纯的孩子,他立即低下头小声说:
  “不要告诉老师。”
  我有些心疼了,赶紧说:
  “连沐黎也不告诉,你们还是好朋友,好吗?”
  他点点头。我顺手掏了5角钱给他,告诉他,“以后要用钱,可问我拿。”他很懂事,不肯收。我再三塞进他的衣袋,他才说声“谢谢”收下了。
  以后,沐黎的乒乓板不丢了。读中学时,他们分开,我再没有见过××来我家玩过。十年动乱开始,我家被砸得稀巴烂,除了来造反的人外,朋友都不肯登门。可是××却提着大包碎饼干来看我。原来他家贫穷,小学毕业后就去果品公可工作,碎饼干是他们的福利。
  看着站在屋子中间的彪形小伙子,我忍不住抱着他哭泣起来,那份情,那份义,无法用语言表达。
  不怪你们
  弟兄俩相差不到两岁,又同在托儿所全托,养成了互助互爱的好习惯。读小学回家住,也和睦相处。但是有天傍晚我回家,看见兄弟两人都闷闷不乐。我仔细问了好久,才搞清楚他们不愉快的原因。
  弟弟喜欢买文艺书,他的小书架上都是整整齐齐的新书,阅读时也特别爱惜。哥哥则喜欢添运动器具,哑铃呀,拉力器呀,拳击手套呀……样样都有。
  课余各有所好,互不影响。麻烦就出在弟弟被吸收进徐汇区少体校游泳队后。他带小朋友来家玩,小朋友看到屋里有运动器具,开口借。弟弟未征得哥哥同意就让他们拿走了。后来哥哥的同学看见小书架上的新书,也提出借,哥哥也照给。没有想到,运动器具借出,十天半月还回来仍然是新的,而新书过十天半月还回,则变破旧了。小儿子十分心疼。兄弟两人争吵几句,哥哥不服气:
  “是你先把我的东西给别人。”
  弟弟哑巴吃黄连,伤心地哭了。我回家时,正好碰着。我看了一下,新书中夹几本旧书,确实不好受。便对小儿子说:“你看看多少钱,重新买几本……”
  不等我说完,沐海高兴地说:
  “妈妈,现在对面书亭还开着,我先去买回来。”
  晚饭后,兄弟俩都恢复了平静,我才说:
  “以后家里的东西,不随便往外借,妈妈也一样。过去妈妈没有关照过,不怪你们。”
  沐海反应快,马上回答:“我一定办到。”
  大儿子略思片刻才开口:
  “最好写张条子贴在门上。”
  我悟到,他的提议有道理。因为他是学生干部,有张字条,避免为难。我立即在一块厚白纸板上写上:
  一、当心煤气。
  二、进出锁好门。
  三、家里东西不乱搬动,不外借。
  以后,兄弟两人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不愉快事情。一直到现在都是互助、互爱、互敬。
  言必行
  我家四口人,吃穿并不怎么讲究,但是很重视精神生活。记得刚有电视机时,我们就花不少钱买了一台“天津”牌黑白电视机。事先,就对两个儿子说清楚:“作业完成才能看,并且按时睡觉。”
  有次,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的胡英远等到我家看电视里播放的戏曲节目,边看边议。两个儿子就在同一间屋里做功课,却“目不斜视”。客人们既吃惊又赞赏。我对她们说:
  “这是先说定了才买的。言必行。”
  从小事做起,可以说是我们的家风。儿子能从小养成说到做到的好习惯,我们很高兴。反过来,也促进我们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我想,这也是促使我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最大动力。
  真才实学取胜
  我与汤晓丹靠月薪收入开支。儿子逐渐长大,需要增订的杂志有《新体育》、《音乐》、《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美术》、《艺术世界》、《连环画报》……有增无减。我们需要的专业书就更多。我们就这么些收入,这里花多了,那里就紧缩。
  我的两个儿子所穿的衣服,全是我见缝插针,下班回家干完家务后做的。常将汤晓丹的旧衣服改小,或者翻个面重做给儿子穿。既省布钱,又省工钱。由于抢时间,我又是急性子,做工就粗了些。但两个儿子从不嫌妈妈针线活不好。我做衣服,讲究实用。一般说,口袋做得又多又大,好装钢笔、本子等。有的小男孩注意穿着,总是风趣地取笑:
  “你妈妈做的衣服口袋可以装五斤米。”
  儿子总是“嘿嘿”笑两声算数。后来,讲的同学多了,大儿子才偶尔表示:
  “妈妈,做衣服时,口袋不要太大。”
  我是一个不愿受世风制约的人,便对儿子说,不要受别人说长道短的影响。真正要追求的是真才实学,人们尊重的首先不是衣着,而是本事。
  精神上的丰厚回报
  庄则栋、李富荣、徐寅生等乒乓明星进行友谊赛,陕西路体育馆公开售票。要3元钱一张票,还要排长队才能买到。我花去12元,购进4张票,全家看球赛,都是为了大儿子。这样的开销,当时在上影厂绝无仅有,因此引来朋友们的笑话:
  “你和汤晓丹这么大年纪看乒乓球赛,钞票用不完了吧?”
  我只好小声对她们说:
  “这叫智力投资。”
  记得苏联芭蕾舞团访问上海时,我暗中打听到有一场公开卖票,票价每张5元。尽管汤晓丹已经在招待演出时饱了眼福,但我仍千方百计求人买了4张票全家进场。为了有音乐天赋的小儿子沐海,花20元钱我心疼,但情愿。那时,他刚5岁,不让进场,通过友人打招呼,才被放进去。演出过程中,我一直注意沐海的神情,他自始至终全神贯注地盯住舞台。
  后来,汤晓丹还把《天鹅湖》的故事书放在儿子睡觉的房间。我天天读给他听,我相信艺术熏陶对他成长所起的作用。
  1985年,沐海在国外已被媒体称为“指挥明星”了。他接父亲去欧洲游玩。在德国举办的纪念世界著名音乐家巴赫诞生300周年的音乐会上,沐海把座位最好的一张票给了父亲。音乐会在一个于天主教堂外的广场上兴建的大舞台上演出。灯光从附近的高楼窗口直射舞台中心,变化无穷。乐队阵容强大。还有几百人组成的演员队伍,用芭蕾舞形式,来诠释巴赫的古典音乐。根据耶稣受难故事改编的《马太受难记》,用优美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富有情感,十分动人。75岁的汤晓丹大开眼界,所受到的震动和所感到的新奇堪与5岁时的沐海看乌兰诺娃的《天鹅湖》时的感受相比。
  中国有句古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