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西门在线      更新:2021-05-04 17:21      字数:4933
  青皮破肝气郁结,治因怒胁痛。厚朴下胃肠积气,治胀满腹痛。      厚朴花性味功用与厚朴大致相同,但药力较小,兼能理肝气、治肝胃气滞、胃脘闷痛等,又是其特点。厚朴花偏用于上、中二焦,厚朴偏用于中、下二焦。
  厚朴生用偏于下气;姜汁炒用,偏于止呕。配党参、白术、茯苓、肉蔻、五味子等,可用于治泄。配青皮、川楝子,可用于肝胃气滞而痛。
  用量一般为2~6克。急、重症也有时用到9~12克或再多些。
  本品为温燥下气之品,虚人及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报导,本品煎剂在试管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莱菔子
  莱菔子味辛甘,性平。主要有降气平喘,化痰消积,理气除胀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痰喘咳嗽:由于痰浊阻肺,肺失肃降而产生的咳嗽、气喘、痰多、胸闷等症,可用本品配苏子、白芥子(旧名三子养亲汤)同用。也可根据证侯选配陈皮、半夏、茯苓、炙草等。我在临床上遇有老人慢性支气管炎咳喘痰多者,常用麻黄、杏仁、炒莱菔子、炒苏子、炒白芥子、半夏、陈皮、茯苓、炙草等,随证加减,常可取效。为了容易记忆,取名为“麻杏二三汤(“二”是二陈汤;“三”是三子汤,即旧名三子养亲汤)。”舌苔厚腻、大便干的,可加熟军、槟榔、瓜蒌;呼气较困难的,可加枳壳、桔梗、前胡;吸气较困难的,可加磁石、沉香;咳嗽较重的,可加紫苑、杷叶、贝母;咳痰清稀而凉的,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等等。
  2.食积腹胀:对于饮食积滞而致的脘部堵闷,嗳气吞酸,腹部瞋胀等症,可以本品配合焦三仙、槟榔、枳实、木香等同用。
  莱菔子生用,性善上升,服量较大时,能致恶心呕吐(临床上生用较少,但胃中食滞须吐出时可生用)。炒用则性善降,可用于降气化痰、消胀平喘。
  山楂核偏用于助消化、磨积块。莱菔子偏用于消痰化滞,降气除胀。
  用量一般为4。5~9克。气虚无痰积者忌用。
  荔枝核
  荔枝核味甘,性温。有行散滞气的作用,适用各种气滞作痛。
  本品能入肝经,最常用于治疗疝气疼痛、睾丸坠胀疼痛等症。常配合小茴香、橘核、青皮、乌药、川楝子等同用。
  荔枝核(烧存性)配炒香附,可用于妇女腹部血气凝滞而刺痛。配高良姜、香附、五灵脂,可用于胃脘痛。
  荔枝核还可用于治疗奔豚气(病人自觉有气发于小腹,向上攻冲,冲至心下或上腹部即疼痛发作)。常配合小茴香、木香、吴萸、肉桂等同用。例如《医学心悟》奔豚丸(荔枝核24克、小茴香21克、木香21克、肉桂9克、附子15克、吴萸15克、茯苓45克、橘核45克、川楝子30克,共为细末,炒砂糖为丸,每服6克,淡盐汤送下。有热证者可减去肉桂,附子)。我常以奔豚丸方合桂枝加桂汤(桂枝、白芍、炙草、生姜、大枣、肉桂,或不加肉桂而加重桂枝的用量)、旋复代赭汤(旋复花、生赭石、半夏、党参、生姜、甘草、大枣),三个方子的主要药物合起来,随证加减,作为汤丸治疗奔豚气病(西医往往诊断为神经官能症),也每收良效,提供参考。
  用量一般6~12克。无寒湿滞气者慎用。
  木      香
  木香味辛、苦,性温。能行肠胃滞气,疏肝开郁、和胃健脾。是常用的行气药,气行则痛定,故可治一切冷气滞塞疼痛。
  木香偏于行肠胃系统的滞气。常用于肠胃气滞而引致的胃脘痛,胃脘胀闷,脘膈间胀闷多嗳、腹胀、腹痛等症。可配合藿香、香附、良姜、槟榔、砂仁、草蔻、丁香等同用。兼有胁痛的,可加炒川楝子、枳壳、青皮等。
  本品又有芳香化湿的作用。对于肠胃气滞、湿停不化所致的呕吐,腹痛,泻泄等也常以本品配合藿香、佩兰、竹茹、半夏、茯苓、灶心土、木瓜、黄柏、黄连等同用。
  木香配黄连,名香连丸,是治疗痢疾的常用方。以木香行肠胃滞气而除里急后重,兼能芳香化湿;黄连燥湿清热、凉血解毒而止大便脓血。故对肠胃湿热积滞所致的痢疾,效果很好。临床上常以香连丸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各种痢疾。例如湿重者可加茯苓、苡米、苍术、车前子;热重者可加黄芩、黄柏、白头翁、马齿苋;食滞者可加焦三仙、槟榔、炒内金;有表症者可加葛根、荆芥;有寒者可加吴萸、肉桂、
  干姜;腹痛重或大便脓血多者,可加白芍(重用)、当归等等。本节所举的药方例子,可用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木香配砂仁可治脘腹痞满;配槟榔可除里急后重;配莱菔子可治腹胀;配小茴香可治疝痛;配乌药可治小腹部气逆作痛。
  砂仁行气偏用于和中消食除痞闷,兼能引气归肾。木香行气偏用于行肠胃滞气而消腹胀,兼能燥湿治泄、实大肠。
  槟榔破气去滞消食,其性降,兼治脚气。木香行气消胀和肠胃,其性燥,兼能治痢。
  乌药偏用于顺膀肾逆气(小腹部气胀、气痛)木香可用于治冲脉逆气里急(从小腹两侧至脐旁的部位逆气攻冲作痛)。
  入行气药时,宜用生木香;入治泄、实大肠药时,宜用煨木香(用纸裹煨过)。
  补药中,少佐一些木香,可以免除滋腻、呆滞的弊病而增强治疗效果。例如香砂六君汤、归脾汤中都用了一些木香。
  用量一般为0。9~9克。特殊需要时也可用至12克。
  肺虚有热、血分燥热、及虚火上冲者均忌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木香对副伤寒杆菌及一些致病性霉菌有抑制作用;并对胆绞痛时的脘腹胀痛、逆气攻痛等有效。
  青      皮
  青皮味苦辛,性温。功能破气消滞,舒郁降逆,并能治疝气疼痛。      由于肝气郁结而致的胸膈胀闷,气逆不食,胁肋痛胀,善怒,气滞胃痛等症,可用青皮破气结、舒肝郁。常与枳壳、苏梗、香附、槟榔、厚朴、陈皮等同用。
  青皮能破气平肝,引诸药至肝经。配乌药、川楝子、吴萸、小茴香、橘核等,能治疝痛。例如天台乌药散(乌药、川楝子、木香、小茴香、高良姜、青皮、槟榔)中就用青皮破气平肝。这是治疗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常用的方剂。我常运用前人这些经验对睾丸结核、慢性睾丸炎、前列腺炎等病,出现睾丸坠痛、牵引小腹疼痛、会阴部坠胀、喜暖畏冷等症者,用炒川楝子9~12克、炒橘核9克、青皮6~9克、炒小茴香6~9克、乌药9克、吴萸3~6克、荔枝核9克、白芍12~15克、肉桂0。9~3克,随证加减,常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仅供参考。
  香附能通十二经的气分,行气开郁,兼能调经理血。青皮主入肝经,破气开郁,兼治疝痛。
  枳实破气苦寒而降,偏用于快利胸膈,消导肠胃积滞。青皮破气,辛温而散,苦温而降,偏用于胁肋疼痛,破肝经气结。
  用量一般3~9克。
  气虚者慎用。无气滞及多汗者不用。不可过用、久用恐伤伐正气。
  砂      仁
  砂仁味辛,性温。主要有行气调中,醒脾开胃、助消化的作用。并能引气归肾,兼有温肾、化湿的作用。
  对因气滞及脾胃湿冷而引致的脘腹胀满,痰湿积滞、呕吐、泄泻、腹痛、消化不好等症,可用本品行气散寒、化湿和胃、助消化。常配合枳实、白术、木香、半夏、陈皮、茯苓、藿香、焦神曲等同用。
  对因脾胃虚寒而致的泄泻(腹部冷痛、喜按喜暖、口不渴、大便清稀),可用本品温脾、散寒、燥湿。常配合党参、白术、木香、炮姜、茯苓等同用。对因脾胃虚寒而引致的冷痢(腹中冷痛、里急后重、大便带有白色粘冻、遇寒加重),也可用本品暖脾、行气、化湿。常配合木香、草蔻、吴萸、槟榔、当归、土炒白芍等同用。因本品可以行气,使大便通畅不滞,故也有时用于湿热痢的大便不爽,但须配合黄连、黄芩、马齿苋、白头翁等寒性药同用以监制其温性。
  对因妊娠而胃气上逆、胸闷呕吐等导致的胎动不安。可用本品配合苏叶、藿香、黄芩、白术、木香、当归等同用,可以安胎和中。
  重用熟地等质地滋腻的补药时,配用一些砂仁,可免除滋补药妨害消化、减低食欲的副作用。前人有“砂拌熟地”(用砂仁拌粘熟地黄上)的用法。既免除了熟地滋腻害胃之弊,又可引熟地归肾,可谓一举两得。
  蔻仁与砂仁均有行气调中的作用,但蔻仁和胃止呕的作用胜于砂仁;砂仁暖胃燥湿的作用胜于蔻仁。
  肉桂与砂仁均能入肾。引火归元(肾)时用肉桂;引气归元(肾)时用砂仁。
  砂壳(砂仁的外壳)也有理气醒胃的作用,但缺乏砂仁温中散寒的效力。砂壳气味薄、燥性小,肝旺胃弱者用之合宜。
  据近代药理研究,砂仁有芳香健胃作用,可促进胃的机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并可排除消化管内的积气。
  用量一般为1。5~4。5克。特殊需要时可用至6~9克。入煎剂时,宜打碎后下,久煎可减小药效。砂壳体轻,一般用0。9~1.5克或2~2。5克。
  本品有芳香温燥之性,阴虚有实热者慎用。
  柿      蒂
  柿蒂味苦涩,性平。能降逆气、止呃逆。治呕哕时,常配半夏、竹茹、生姜、藿香、刀豆子、代赭石等同用。治呃逆时,常配丁香、沉香、旋复花等同用。对虚证呃逆(重病、久病、老人体弱者),还可加党参、人参、附子、白术、陈皮等同用。我曾对脑血管意外等脑神经系统疾病引致的呃逆,用柿蒂七至十个、公丁香2。5~4。5克(后下)、生赭石30~45克(先下)、旋复花9克(布包)、党参9~12克、半夏9克、刀豆子9克、苏子6~9克等,随证加减,水煎服,有一定效果,谨供参考。
  用量一般为3~9克,或三至七个。
  苏      子
  苏子味辛,性温。主要有下气平喘、消痰止嗽、利膈开郁的作用。      苏子有润心肺、降气消痰的作用。对于肺失肃降,痰多气逆而咳喘、胸闷诸症,常配合杏仁、炒莱菔子、炒白芥子、陈皮、紫苑、前胡、厚朴、当归、沉香等同用。常用方如三子汤(炒苏子、炒莱菔子、炒白芥子)、苏子降气汤(炒苏子、半夏、陈皮、前胡、厚朴、甘草、当归、沉香)等。
  本品还有温中降逆的作用。对胃气上逆、痰浊上泛而致的呕恶、吐哕等症,也常用本品配合半夏,藿香、茯苓、陈皮、丁香、焦三仙、枳实等同用。
  苏梗也是常用的调气药,请参阅“紫苏”条。
  莱菔子、苏子均有降气平喘的功效,但莱菔子消痰破积之力优于苏子,苏子下气开郁之力优于莱菔子。莱菔子偏用于消腹胀,苏子偏用于利胸膈,二药常合用,以治胸腹胀闷。
  用量一般为3~9克。炒熟打碎用。
  气虚下陷者忌用。
  檀      香
  檀香味辛,性温。为理气开郁之品,主要有调脾肺、利胸膈的作用。
  本品能引脾胃之气上升而增进饮食;能开发胸肺之气郁而宽畅胸膈。故对因脾肺之气失调,而出现胸膈闷胀、心腹疼痛、饮食少进、噎膈吐食等症,常以本品配合苏梗、瓜蒌皮、枳壳(治胸膈闷胀)、丹参、砂仁、乌药、百合、良姜(治心腹疼痛)、陈皮、生麦芽、沙参、麦冬(治饮食少进)等同用。
  我常以檀香配合瓜蒌、薤白、桂枝、红花、赤芍、远志、五灵脂、蒲黄、槟榔等,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对除胸闷、定疼痛有较满意之效果。还常以本品配合丹参、砂仁、良姜。香附、百合、乌药等同用,治疗久治不愈的胃脘痛(包括溃疡病)。上举两种方药,可以随证加减,(注意:丹参与百合都用31克,其他约6~9克即可)仅供参考。
  檀香有紫、白两种,紫檀香性味咸寒,偏入血分,外用敷金疮(指金属利器造成的创伤,并包括因创伤而化脓溃烂的疮)能消肿定痛。处方上只写檀香二字时,即给予白檀香,如需要紫檀香时,须在处方时,写明“紫檀香”。
  “沉香降气,降中有升,但偏用于降气。檀香理气,升中有降,但偏用于宣散气郁。
  降香理气兼入血分,偏用于治疗折伤,止血、活血,消肿定痛。檀香偏用于理气开郁,并能治心腹诸痛。
  用量一般为1。5~9克。入汤药时要“后入”。
  乌      药
  乌药味辛,性温,主要有行气宽胀、顺逆止痛,温散肝肾冷气、疏达腹部逆气的作用。是常用的温性行气药,兼能温肾缩小便。
  本品善长于治下焦属于寒性的气痛,临床上最常用为温肾治疝的要药。时由于肾间冷气波及肝经而致的少腹攻痛、疝气疼痛、睾丸冷痛坠胀等症,可以本品配合吴萸、木香、青皮、炒小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