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西门在线      更新:2021-05-04 17:21      字数:4864
  白豆蔻味辛,性温。是常用的行气、化湿、健胃、止呕药。能宣散肺中滞气,温行胃中寒气,燥化脾经湿气。
  适用于脾胃虚寒、湿郁或气滞而导致的消化不良,呕吐反胃,胸脘满闷,腹部胀痛等症。常配合藿香、半夏、陈皮、生姜、丁香等同用。
  本品有芳香行气温燥化湿的特长,可用于治疗夏秋之交发生的湿温病(身热不扬、有汗而热不退、头痛身重胸脘堵闷、食欲不振、口不渴或口甜、小便不利、舌苔白厚滑腻、脉象濡滑缓)。常配合杏仁、苡仁、厚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三仁汤)等同用,而收到辛开、苦降、淡渗的功效,是治疗湿温最常用的方药。
  白豆蔻配陈皮、生麦芽、香稻芽等,可用于食欲不振;配高良姜、香附、干姜、吴萸等,可用于胃寒疼痛。
  白蔻衣(即白蔻皮)长于理气宽胸消胀,温性较白蔻小,可应证选用。
  用量一般1。5~6克。若去皮使用,名白蔻仁。入汤药“后下”药效较好。
  肺胃火盛正气虚者忌用。
  处方上如果只写“蔻仁”药房即给紫蔻仁(白豆蔻的上等品,个儿大、味浓、药力足)。紫蔻仁生用为芳香行气,温中调胃药。功效介于砂仁与白蔻之间,芳香温燥之性,比砂仁较小,但比白蔻稍强。故在调胃药中,有时可以紫蔻仁代替砂仁。
  槟    榔
  槟榔味辛,性温。降气破滞是它的特长,兼能行痰下水,消积杀虫。
  本品长于降气,前人经验认为“性如铁石之降”,能把人体最高部位之滞气,降泻至极下之处。所以对于因气逆、气滞所造成的胸腹胀闷、嗳气呕逆、腹满便难、痢疾后重、脚气水肿等症,都可使用。例如:对胸腹胀闷,常配合枳壳、苏梗、藿香梗、厚朴花等同用。对嗳气呕逆,常配合生赭石(先下)、旋复花(布包)、苏子、丁香、半夏、竹茹等同用。对腹满便难,常配合厚朴、枳实、生大黄等同用。对痢疾后重(前人认为调气则后重可除),常配合木香、厚朴等同用。对脚气水肿,常配合紫苏、陈皮、木瓜、防己等同用。
  对由于气滞不运而致痰食积聚,痃癖癥瘕(肝脾大及良性肿物、囊肿、以及某条肌肉紧张等)、虫积疳积、腹水胀满等症。可借本品降气破滞、行痰下水、杀虫消积之力,配合消食、化痰、活血祛瘀、利尿、消积等品,随证加减治疗。例如:对痰食积聚、痃癖(“痃”与“癖”是两种症候,但习惯上通称痃癖。“痃”是形容脐两边有条状筋块扛起,状如弓弦,大小不一,攻痛或不痛;“癖”是指潜匿于两胁之间的积块,痛时摸之才觉有物)癥瘕等症,可配合焦三仙、莱菔子、黑白丑、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生牡蛎、香附、郁金、皂角子、山楂核、苍术、白术、枳实等同用。对虫症疳积等,可配合使君子、乌梅、榧子、雷丸、南瓜子、胡黄连、川椒、细辛、焦三仙、炒内金等同用。对腹水胀满,可配合茯苓、猪苓、泽泻、大腹皮、桂枝、陈皮、冬瓜皮等同用。
  本品配葶苈子,能降痰治喘;配山楂核、莪术,能消积化滞。
  枳实消导积滞,除痞满的功效大于槟榔。槟榔降气下行的效力大于枳实。兼能杀虫。
  大腹皮(即槟榔的皮)散无形的气滞,消胀而利水。槟榔消有形的坚积,降气而行痰。
  使君子杀蛔虫、健运化。槟榔驱绦虫、消疳积。
  用量一般为4。5~9克。驱绦虫时,可用到60~90克或更多些。气虚及大便溏泄者不宜用。
  草豆蔻
  草豆蔻味辛,性温。主要有燥湿、温中、破气、开郁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中焦寒湿不化:本品辛温芳香,其气燥烈,能化湿浊。对于中焦寒湿不化而引致呕吐、反胃、噎膈、痞闷、泻痢、腹胀、舌苔白厚而腻,脘闷少食等症,可用本品配合藿香、陈皮、木香、砂仁、厚朴、苏梗、茯苓、旋复花等同用。
  2。胃脘痛:本品辛散滞气、温化寒湿。对于因寒湿客于中焦使胃气滞而不行产生胃脘疼痛、舌苔白厚、胸脘痞闷、上腹胀满等症,可以本品配合高良姜、香附、檀香、砂仁、苏梗、槟榔、乌药、丹参、百合等同用,参看“香附”项下的三合汤方,在三合汤中我常以本品代替砂仁。
  在临床上遇有因寒湿郁滞而出现定时寒热,舌苔白如积粉(血液检查疟原虫阳性或阴性)的证候,我常在柴胡、厚朴、知母、黄芩、槟榔、常山、藿香、苍术等应证方药中加用本品,以芳化湿浊。前人有“除瘴截疟”的记载,可资参考。
  白豆蔻与草豆蔻功用大致相同,但白豆蔻常偏用于行气宽膈,芳香燥湿的作用不如草豆蔻。草豆蔻则偏用于破气开郁、温中燥湿。白豆蔻偏入肺,草豆蔻偏入脾。
  红豆蔻为高良姜之子,其性热,偏用于温肺散寒、醒脾燥湿,无芳香行气的作用。
  肉豆蔻偏用于涩固大肠而止泄。草豆蔻偏用于燥湿破气而开郁。    草果辛香燥烈之气更胜于草豆蔻,偏用于截疟消痰。草豆蔻长于温中调气而化湿。
  用量一般为3~9克。
  久服、过服可助脾热而耗散正气。
  沉      香
  沉香味辛苦,性微温。主要用为降气药,兼能温肾平喘。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温中降气:由于中气失其和降、气逆为害而出现胸脘胁肋闷胀、心腹疼痛、呕吐泻泄、胃冷、呃逆等症。可用本品降气温胃而调中。常配合香附、枳壳、炒川楝子、青皮(治胸脘胁肋闷胀)、良姜、吴萸、元胡、蒲黄(治心腹疼痛)、半夏、藿香、竹茹、茯苓、木香、白术(治呕吐泻泄)、紫苏、豆蔻、丁香、柿蒂(治胃冷呃逆)等同用。
  2。 温肾平喘:本品性温而降,能引气归肾温补肾阳,用于肾虚寒所致的气喘。多见吸气较呼气困难,吸气不能深纳丹田(脐下部分),腰膝冷痛,阳萎滑精,腿软乏力,尺脉缓弱等症。常配合补骨脂、葫芦巴、阳起石、黑锡、硫黄(后两味药不入汤药,只是做丸药时用)、附子、小茴香、肉豆蔻、金铃子、木香、肉桂等同用。例如局方黑锡丹,即用上述诸药配制而成,每次可服1。5~2。5克,最多不超过3克,每日一至二次。沉香有时也可用于肺气不降、痰浊壅阻的实喘咳嗽。常配合苏子、前胡、半夏、厚朴、陈皮等同用。例如局方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前胡、厚朴、陈皮、甘草、当归、沉香)等,利用本品降气之力而消痰平喘。
  旋复花降肺脾痰气。沉香降脾肾逆气。
  槟榔降气,但偏于破泻下降,正气虚者忌用。沉香降气,无破泻的作用,不伤正气。前人经验认为沉香“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可资参考。
  降香降血中之气而止血。沉香降肾虚不纳之气而平喘。
  本品常研为细粉,用汤药送服。既节省药品,又效果可靠。一般不入汤药煎服。
  用量一般为0。6~2。5克,汤药送服。气虚下陷者忌用。
  陈    皮(附橘红、橘络、橘核、橘叶)
  陈皮味辛苦,性温。是常用的理气药,并有燥湿化痰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消胀止呕:由于肺胃气滞而致的胸闷、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胸腹胀痛等症,可以本品配合枳壳、半夏、苏梗、苏子等同用。兼有胃热的(苔黄、喜冷饮食,脉数)可加黄芩、川楝子;兼有胃寒的(苔白、喜热敷及热饮食,脉象迟缓)可加乌药、良姜;兼有中焦湿盛的(舌苔白厚而腻、不喜饮水,脉象滑)可加茯苓、苍术等。
  2.祛痰止嗽:对于中焦湿痰上犯或外感风寒导致肺气不利而发生咳嗽、痰多、胸闷、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滑等症,常以陈皮配合半夏、茯苓、苏子、杏仁、炒莱菔子、金沸草(旋复花,古时又名金沸草,近代以其花为旋复花,全草名金沸草)、前胡等同用、外感证明显的,可再加荆芥、桔梗、麻黄。
  3。 理气开胃:对中焦气滞、食欲不振等症,可配麦芽、谷芽、蔻衣、神曲、山查等同用。有促进食欲的效能。
  4。在使用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熟地、生地等补药时,如配合一些陈皮同用,则有免除产生胸闷、中满、食欲不振等副作用的功用,从而更充分发挥补药的补益作用。
  《本草备要》中有陈皮“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利水破癥,宣通五脏”的记载,可以说概括了陈皮的功用。
  陈皮就是橘子皮,以存放的时间长、陈久者为好,所以叫陈皮,广州产的橘子皮较好,故又名广陈皮。橘皮刮去里面的白东西,叫广橘红。
  化橘红、广橘红、陈皮均有化痰作用,但化橘红化痰效力最大,对痰多、痰稠、痰白粘者适用,广橘红偏于轻清入肺,适用于外感咳嗽痰多胸闷者;陈皮理气消胀开胃的作用大于橘红,橘红化痰的作用大于陈皮。
  橘络有化痰通络的作用,常用于咳嗽、胸胁闷痛以及手指麻木等,橘核可散结止痛,常用于治疝气痛。橘叶能舒肝解郁,常用于胸胁闷痛、乳房发胀等。
  青皮偏入肝胆,破气散滞,兼能治疝。陈皮偏入脾肺,理气和胃,兼能化痰。化橘红为化州柚皮,化痰之力优于广橘红。
  用量一般为3~9克。
  本品性味香燥,过用、久用可耗散正气;无气滞者勿用。
  川楝子
  川楝子味苦,性寒。有小毒。亦名金铃子。
  本品能入肝经舒肝气。故常用于治疗肝气痛、肝气胀、胁痛、疝痛、胸脘满闷疼痛等症。常配合元胡、木香、青皮、厚朴、香附等同用。还能引心胞经火热下行,导小肠、膀胱湿热,故也可用于清利湿热。常配合木通、竹叶、生地、泽泻等同用。
  前人经验认为川楝子“为疝气要药”,但其性寒凉,用于寒证时须配合小茴香、荔枝核、吴萸、肉桂、乌药、补骨脂等同用。炒用也可减少寒性。
  川楝子配元胡,可用于热性胃痛。配枳壳、香附,可用于肝热胁痛。配乌梅、川椒可用于蛔虫腹痛。
  荔枝核治疝,性温。川楝子治疝,性寒。
  苦楝子偏于杀虫,常用其根皮。川楝子偏用于舒肝理气,治疝。川楝皮也可用于杀虫。
  治疝、舒肝时炒用,清热时生用。
  用量一般为3~12克。脾胃虚寒者忌用。
  佛      手
  佛手味辛苦酸,性温。主要功用是理气和中,舒肝解郁。
  本品适用于肝胃不和,气滞胃痛,胸闷胁胀,食欲不振,呕吐等症。常配合香橼、香附、苏梗、厚朴、半夏、陈皮、藿香等同用。
  佛手配青皮、川楝子,治肝气郁结而致的胃脘痛;配竹茹、黄芩,治妊娠呕吐;配降香、沉香曲能增强降逆止呕的作用。
  香橼化痰的作用大于佛手。佛手治呕的作用大于香橼。
  佛手花偏用于胸胁气滞作痛,并能开胃醒脾。佛手偏用于中焦气滞、胃痛、作呕。
  陈皮化痰燥湿的作用大于佛手。佛手舒肝解郁的作用胜于陈皮。
  用量一般为4。5~9克。
  香橼与佛手虽均为理气药,但其药力缓和、药性和平,适用于较轻之症,遇有气郁、气滞重症,须配合其他理气药同用。
  厚    朴
  厚朴味苦辛、性温。主要作用是下气、除满、燥湿、消胀。
  对脾胃运化力差,又受寒湿侵袭而致中焦运化失常、寒湿停滞所引起的胸腹满闷,呕吐,腹部胀满等症,可用本品配合木香、干姜、草蔻、陈皮、茯苓、半夏、藿香等同用。如湿邪较重的(胸闷少食、舌苔白厚而腻、脉濡、滑、缓),可再加用苍术、炒苡米、砂壳等。如外感寒邪入里化热,热结肠胃而出现腹部胀满、痞硬不喜按、大便秘结、下午身热加重、谵语等症,可配枳实、生大黄、芒硝等同用。例如《伤寒论》中的大承气汤(厚朴、枳实、生大黄、芒硝),小承气汤(厚朴、枳实、生大黄)等。
  因本品能降气,故对胸腹胀满、气上逆而喘咳之症,也常配用。例如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白芍、炙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可用于外感风寒、自汗的咳喘。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炙草、前胡、厚朴、陈皮、当归、生姜、肉桂),可用于痰多气逆、胸满咳喘等症。
  枳实破气,偏用于消积滞、除痞硬,兼能泻火。厚朴下气,偏用于消腹胀,除胃满,兼能燥湿。
  大腹皮下气消胀,兼能利水,偏用于腹部水肿。厚朴下气消胀,兼能燥湿除满,偏用于腹胀便结。大腹皮利水之力优于厚朴;厚朴下气之力优于大腹皮。
  苍术燥湿,能除脾湿、升清阳。厚朴燥湿,能除胃满降积滞。虽都能燥湿,但一升一降,各有不同。
  青皮破肝气郁结,治因怒胁痛。厚朴下胃肠积气,治胀满腹痛。      厚朴花性味功用与厚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