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2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5443
  。身体枯燥如烟熏者;阳黄死证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疹斑
  属性:40。伤寒疹斑失汗下; 感而即出时气然。 表邪覆郁营卫分; 外泛皮脉
  痧疹斑。 痧白疹红如肤粟; 斑红如豆片连连。 红轻赤重黑多死; 淡红
  稀暗是阴寒。 未透升麻消毒治; 热盛三黄石膏煎; 巳透青黛消斑饮 ;
  双解痧疹法同前。
  【注】伤寒发斑; 疹; 痧; 皆因汗下失宜; 外邪复郁; 内热泛出而成
  也。惟时气传染; 感而即出; 亦由疫之为病烈而速也。 发于卫分则为
  痧;卫主气; 故色白如肤粟也。 发于营分则为疹斑 ; 营主血; 故色
  红肤浅为疹; 深重为斑。 斑形如豆; 甚则成片连属。 斑疹之色红者轻
  ;赤者重; 黑者死; 此以热之深浅验死生也。 若其色淡红而稀暗者;
  皆因邪在三阳; 巳成斑疹入里; 邪从阴化; 或过服冷药所致; 是为阴
  斑;阴痧; 阴疹; 法当从阴寒主治也。 斑出未透; 表热轻者; 宜升麻
  葛根汤; 合消毒犀角饮治之。 表热重者; 宜三黄石膏汤发之。 巳透用
  青黛消斑饮; 加减清之。 痧疹初起; 表里不清; 用双解散先通表里 ;
  余法同前治之可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衄血
  属性:14。阳明衄血热在里; 太阳衄血热瘀经; 太阳头痛目瞑兆; 阳明漱水
  不咽征。 衄后身凉知作解; 不解升麻犀角清。 未咽表实麻黄汗; 里热
  犀角苓连同。
  【注】阳明衄血热在里也。 太阳衄血热瘀经也。 太阳失汗则有头痛目
  瞑之兆; 阳明失下则有漱水不欲咽之征。 衄血之后; 身凉脉静; 知作
  解也。 若仍不解; 知衄未尽; 热留于营也。 无汗表热; 宜升麻葛根合
  犀角地黄汤清解之; 欲作衄未衄者; 表实宜麻黄汤汗之; 里热宜犀角
  地黄汤加芩连清之。 若表实里热者; 则又当合二方两解之。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吐血
  属性:42。伤寒吐血多因逆; 下厥上竭少阴经; 三阳热盛宜清解; 血瘀胸满
  痛当攻; 暴吐腐臭内溃死; 过多血脱面无红; 犀角桃仁宜拣用; 救脱
  圣愈及养荣。
  【注】伤寒吐血; 皆因失汗; 失下; 火逆; 以致邪热炽盛; 沸腾经血
  故也。 若血从口鼻耳目而出; 小便难; 此为强发少阴汗; 名曰下厥上
  竭;为难治也。 三阳热盛吐血; 宜升麻葛根合犀角地黄汤; 热甚加芩
  连清解可也。 若血瘀则胸满或痛; 当以桃仁承气合犀角地黄汤攻之。
  若暴吐腐臭之血; 名曰内溃; 内溃者死。 若吐血过多; 面唇无红色;
  名曰血脱。 救脱; 轻者以圣愈汤; 重者以人参养荣汤。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大小便脓血
  属性:43。热在膀胱小便血; 八正导赤利之佳; 热瘀里急下脓血; 黄连白头
  与桃花。
  【注】阳经之热; 下注膀胱; 伤其营分; 热少血多; 瘀成血蓄。 热多
  血少; 热迫血行; 血不得蓄; 而走下窍; 故尿血也; 以八正散; 导赤
  散利而清之。 阴经之热; 转迫阳明; 伤其营分; 瘀则血蓄; 喜忘如狂
  。不蓄则便血; 热腐则便脓。 便脓热郁; 里急下重; 所必然也。 轻者
  宜黄连阿胶汤; 重者白头翁汤清之; 滑脱者; 桃花汤涩之可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颐毒
  属性:44。伤寒发颐耳下肿; 失于汗下此毒生; 高肿煟焱次常弧》创松窕琛?br />
  命必倾。 毒伏未发脉亦隐; 冷汗淋漓肢若冰; 烦渴不便指甲紫; 颇似
  三阴了了轻。
  【注】伤寒颐毒; 皆因汗下失宜; 毒热挟少阳相火上攻而成也。 若其
  人阳气素盛; 则高肿煟焯弁矗弧∫子诔膳В弧」饰骋玻弧∫肆贪芏旧ⅰ?br />
  攻之。 或其人阳气素虚; 或服冷药过多; 遏郁毒热伏藏在里; 内攻神
  昏;外毒漫肿; 肉色不变; 不疼木硬; 则命必危也。 毒伏未发之前;
  往往似三阴亡阳之证; 脉隐不见; 冷汗淋漓; 肢冷若冰; 但身轻目睛
  了了; 烦渴不大便; 指甲红紫为异; 此毒发始; 临治不可忽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狐惑
  属性:45。古名狐惑近名疳; 狐蚀肛阴惑唇咽; 病后余毒斑疹后; 癖疾痢后
  也同然; 面眦赤白黑不一; 目不能闭喜贪眠; 潮热声哑腐秽气; 能食
  堪药治多全。
  【注】狐惑; 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 近时惟以疳呼之。 下疳即狐
  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也; 蚀咽腐龈; 脱牙穿腮破唇。 毒因伤寒病
  后;余毒与湿?? 之为害也。 或生斑疹之后; 或生癖疾下痢之后; 其
  为患亦同也。 其证则面色目眦或赤或白或黑; 时时不一 ; 喜睡目不
  能闭; 潮热声哑; 腐烂之处; 秽气熏人。 若胃壮能食; 堪受攻病重药
  ;或病之势缓; 治多全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百合
  属性:46。百合百脉合一病; 如寒似热药无灵; 饮食起居皆忽忽; 如神若鬼
  附其形。 脉数溺时辄头痛; 溺时不痛淅淅风; 溺时快然但头眩; 六四
  二十病方宁。
  【注】百合病者; 谓伤寒过期; 留连不解; 不分经络百脉; 悉合为一
  病也。 如寒似热; 诸药无灵; 欲饮不能饮; 欲食不能食; 欲卧不能卧
  ;欲行不能行; 精神忽忽; 如神若鬼附其形体; 而莫知所适从也。 如
  脉数、溺尿时辄头痛者; 六十日乃愈。 若溺尿时头不痛; 惟淅淅然恶
  风寒者; 四十日乃愈。 若溺时快然; 但头眩者; 二十日乃愈。 故曰:
  六四二十日病方宁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热入血室
  属性:47。妇人伤寒同一治; 胎产经来热入室; 昼日明了夜谵妄; 小柴生地
  牡丹皮; 无汗加麻有汗桂; 汗后不解再加枝。 寒热如疟加麻桂; 中寒
  姜附不须疑; 渴热白虎花粉葛; 瘀血桃仁承气俱。 产后胎前虽多证;
  不外阴阳表里医。
  【注】妇人伤寒; 与男子治法同也。 惟产后经来; 邪热乘虚而入血室
  ;另有治法。 热入血室之证; 书日明了; 夜则谵语妄见鬼状; 宜小柴
  胡汤加生地丹皮。 若无汗则为表实; 加麻黄汗之。 有汗则为表虚; 加
  桂枝解之。 若有发热恶寒之表; 巳经发汗; 虽无汗不加麻黄; 再加桂
  枝以解之; 不可复用麻黄也。 若有如疟之寒热; 加麻黄桂枝两解之。
  若厥而下痢; 则为中寒; 去黄芩加姜; 附; 不须疑也。 若发热烦渴;
  则为里热; 去半夏合白虎; 或加花粉葛根。 胸胁少腹或满硬、或作痛
  ;则为瘀血; 宜合桃仁承气汤攻之。 产后胎前虽有多证; 不能尽述;
  总不外阴阳表里之治; 在临证者以意消息之耳。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食复劳复
  属性:48。新愈脏腑皆不足; 营卫肠胃未通和; 多食过劳复生热; 枳实栀子
  大黄瘥。 浮汗沉下小柴解; 燥呕竹叶石膏合; 气虚补中益气主; 阴亏
  六味倍参多。
  【注】新愈之后; 脏腑气血皆不足; 营卫未通; 肠胃未和; 惟宜白粥
  静养。 若过食胃弱难消; 因复烦热; 名曰食复。 若过劳役复生热烦;
  名曰劳复。 劳复者; 宜枳实栀子豉汤汗之。 食复者; 宜枳实栀子豉加
  大黄汤下之。 脉浮有表者; 宜枳实栀子豉汤以汗解之。 脉沉有里者;
  宜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以下解之。 若无表里证者; 宜小柴胡汤以和解
  之。口燥烦渴喜呕者; 宜竹叶石膏汤主之。 若内伤气虚劳复者; 宜补
  中益气汤主之。 若犯内事阴亏者; 宜六味生干地黄汤; 气少者; 倍加
  人参汤主之。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房劳复阴阳易
  属性:49。房劳复与阴阳易; 二病情异证则同。 病后犯色复自病; 病传不病
  易之名。 男女俱主烧?? 散; 少腹急痛引阴中; 身重少气头眩晕; 拘
  挛热气上冲胸。
  【注】男女新愈交接; 因而复病; 名曰房劳复。 男女新愈交接; 病男
  传不病之女病女传不病之男; 名曰阴阳易; 即交易之义也。 犯是病者
  ;男以女之?? 裆; 女以男之?? 裆烧灰; 白汤或酒; 日三服之则愈。
  少腹急痛牵引阴中; 身重少气; 头目眩晕; 四肢拘挛; 热气冲胸; 是
  其证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
  类伤寒五证
  属性:停痰 伤食 脚气 虚烦 内痈
  1。相类伤寒有五证; 头疼发热恶风寒; 停痰头项不强痛; 胸满难息
  气冲咽。 伤食恶食身无痛; 痞闷失气噫作酸; 脚气脚膝胫肿痛; 或为
  干枯大便难。 虚烦微热无表里; 内痈能食审疼缘; 肺痈喘咳胸引痛;
  唾粘腥臭吐脓涎; 胃痈当胃痛难近; 肠痈肿痛少腹坚; 身皮甲错腹中
  急;便数似淋证中看。
  【注】类伤寒五证; 初病之时; 皆与太阳表证相类。 一曰停痰; 但胸
  满不得息气; 上冲咽; 头项不强痛; 与伤寒异耳。 一曰伤食; 但身无
  痛;心下痞闷; 失气; 噫气; 作酸; 吞酸; 与伤寒异耳。 一曰脚气;
  但病起自脚; 脚膝两胫肿痛; 或干枯肿痛; 名曰干脚气; 大便硬难;
  与伤寒异耳一曰虚烦; 惟发热而烦; 无表里证; 与伤寒异耳。 一曰内
  痈;其状颇类伤寒; 但饮食如故; 有痈痛之处; 与伤寒异耳。 胸中隐
  痛;或喘或咳; 吐唾腥粘; 是肺痈也。 当胃作痛; 手不可近; 是胃痈
  也。 少腹重痛; 便数似淋; 身皮甲错 ; 是肠痈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
  同伤寒十二证
  属性:冬温 寒疫 瘟疫
  2。春温夏热秋清凉; 冬气冷冽令之常; 伤之四时皆正病; 非时有气
  疫为殃。 应冷反温冬温病; 应温反冷寒疫伤; 瘟疫长幼相传染; 须识
  岁气汗攻良。
  【注】冬病伤寒; 春病伤风; 夏病暑病; 秋病疟疾; 皆四时正令之常
  病也。 若春应暖而反寒; 夏应热而反凉; 秋应凉而反热; 冬应寒而反
  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疫为殃也。 冬应冷反温而病伤寒者; 名曰冬
  温。春应温反寒而病伤寒者; 名曰寒疫。 若一时之气不正; 长幼皆病
  ;互相传染; 名曰瘟疫。 凡治此病; 须识岁气太过不及; 六淫胜复;
  人之强弱; 脏之寒热; 量其轻重; 或汗或攻。 轻以刘完素之双解散;
  重以李杲之二圣救苦丸; 随证施治可也。
  温病 热病
  3。冬伤于寒春病温; 夏日热病早亏阴; 脉浮头疼发热渴; 不恶寒兮
  是所因。 无汗河间两解法; 有汗清下早当寻; 失治昏狂诸热至; 无证
  随经以意神。
  【注】经曰: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 至夏为热病。 热病者; 皆伤寒之
  类也。 冬伤于寒; 谓冬伤正令微寒未即病也。 早亏阴; 谓冬不藏精之
  人;或辛苦之人; 汗出内外失其固密; 在冬则早巳损伤肾脏阴气; 阳
  热独治; 所以至春一感微邪; 即引内热; 炎炎之势; 不能巳矣。 故病
  而即渴不恶寒也。 初病无汗有表证者; 从刘完素两解汤治法可也。 有
  汗内热盛者; 或清或攻; 急泻其阳而救其阴; 若因循失治; 昏狂诸热
  证至; 则缓不及事也。 无证; 谓表里无证; 当随六经以意消息治之;
  自可痛神也。
  风温
  4。风温原自感春风; 误汗灼热汗津生; 阴阳俱浮难出语; 身重多眠
  息鼾鸣; 误下直视失溲少; 被火发黄瘛瘲惊; 威蕤桂枝参白虎; 一逆
  引曰再命终。
  【注】冬伤于寒不即病者; 复感春寒; 名曰温病; 复感春风; 名曰风
  温。风温有汗; 不可汗也。 若误汗之; 益助火邪; 则身热如火; 自汗
  津津不止; 言语难出; 身重多眠; 鼻息鼾鸣也。 风温阴阳脉俱浮; 不
  可下也。 若误下之; 热陷膀胱; 竭其津液; 则直视失溲; 小便少也。
  风湿热盛; 若误以火熏蒸强汗; 火旺津亡; 则发黄色; 瘛瘲惊痫也。
  风温之证; 不可汗下; 主以葳蕤汤。 若脉虚汗多; 主以桂枝合人参白
  虎汤。 一逆引日再命终; 谓一逆尚可引日; 若汗而又下; 下而又火;
  则为再逆; 是促命期也。
  温疟
  5。温疟得之冬中风; 寒气藏于骨髓中; 至春邪气不能发; 遇暑烁髓
  消肌形; 或因用力腠发泄; 邪汗同出故热生; 衰则气复寒后作; 证同
  温热治相同。
  【注】经曰: 温疟得之冬中于风; 寒气藏于骨髓之中; 至春阳气尚微
  ;邪气不能自出; 因值大暑; 烁脑髓消肌肉; 腠理发泄; 或有所用力
  ;邪气与汗同出; 出则阴虚而阳盛; 故热生也。 衰则气复入; 入则阳
  虚而阴盛; 故后作寒也。 其证同温热; 治亦相同也。
  湿温
  6。温复伤湿湿温病; 身重胸满及头疼; 妄言多汗两胫冷; 白虎汤加
  苍术苓。
  【注】温病复伤于湿; 名曰湿温。 其证则身重胸满; 头疼妄言; 多汗
  两胫逆冷; 宜白虎汤加苍术、茯苓、温、湿两治法也。
  中暍 温毒 风湿
  7。温病中暍温毒病; 证同温热热尤炎。 伤湿汗出当风立; 风湿发热
  重疼牵。
  【注】中暍; 即中暑也。 温热之病复中于暑; 名曰温毒证; 治同乎温
  热;但热尤盛也。 伤湿之病复感于风; 名曰风湿;其证发热身重; 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