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3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5503
  热;但热尤盛也。 伤湿之病复感于风; 名曰风湿;其证发热身重; 疼
  痛牵掣也; 治法已详于身痛矣。 中暍详在暑门。
  痉证
  8。痉证反张摇头噤; 项强拘急转侧难; 身热足寒面目赤; 须审刚柔
  治法全。
  【注】风湿寒之邪合而为痉; 其证则背反张; 摇头口噤; 项强拘急;
  转侧艰难; 身热足寒; 面目赤色也。 须审刚柔治之可痊也。 风湿盛者
  ;则有汗为柔痉。 风寒盛者; 则无汗为刚痉。 均以小续命汤主之; 刚
  痉去附子; 柔痉去麻黄。 表实者去参; 附; 加羌活; 独活。 里实者去
  参;附; 加芒硝; 大黄。 甚者则以葛根汤; 桂枝加葛根汤发之。 此治
  痉之大略也; 详在痉门。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
  易愈生证
  属性:9。神清色泽亮音声; 身轻肤润脉和洪; 忽然口噤难言躁; 脉即停伏
  战汗宁; 饮多消散知酿汗; 能食脉浮表还平; 子得午解阳来济; 午得
  子解是阴从。
  【注】易愈之病; 取于神则神清; 取于色则色泽; 取于声则音长; 取
  于体则身轻; 取于皮则肤润; 取于脉则和洪; 皆一脉不死之证; 故曰
  生证也。 若有如是之生证; 忽然口噤不语; 烦躁而甚; 六脉停伏; 宜
  谨察之; 非变凶也; 乃邪正交争; 生战汗之候; 为将愈之兆也。 凡伤
  寒渴者; 多阳证易愈; 若忽然饮多寻常; 消散无停; 知酿汗而作解也
  。伤寒多不能食; 若忽然能食且脉浮; 知胃和邪还于表而作解也。 若
  不即解者; 阴阳未得其时也; 子时得之午时必解; 阳济阴生而解也;
  午时得之子时必解; 阴从阳化而解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
  难治死证
  属性:10。伤寒死证阳见阴; 大热不止脉失神; 阴毒阳毒六七日; 色枯声败
  死多闻。 心绝烟熏阳独留; 神昏直视及摇头。 环口黧黑腹满痢; 柔汗
  阴黄脾败由。 肺绝脉浮而无胃; 汗出如油喘不休。 唇吻反青肢冷汗;
  舌卷囊缩是肝忧。 面黑齿长且枯垢; 溲便遗失肾可愁。 水浆不入脉代
  散;呃逆不已命难留。 大发风温而成痉; 湿温重暍促命终。 强发少阴
  动经血; 口鼻目出厥竭名。 汗后狂言不食热; 脉躁阴阳交死形。 厥冷
  不及七八日; 肤冷而躁暂难宁; 此病名之曰藏厥; 厥而无脉暴出凶;
  厥而下痢当不食; 反能食者名除中。
  【注】病有生死; 治有难易。 生病不药可愈; 死病虽药莫救。 何则?
  以阴阳邪正有盛衰也; 正盛邪衰则生; 阴盛阳衰则死。 伤寒阳证; 见
  浮大数动滑之阳脉; 则易愈而生; 见沉微涩弱弦之阴脉; 则难治而死
  。故阴病见阳脉者生; 阳病见阴脉者死也。 大热不止; 邪盛脉失神正
  虚;正虚邪盛; 故死也。 阴毒阳毒; 亢极不生化也; 色枯声败内外两
  夺也; 故均主死。 形若烟熏; 神昏直视摇头者; 此阳邪独留; 攻心而
  绝也。 环口黧黑; 腹满下痢不止; 柔汗阴黄者; 此为脾绝也。 脉但浮
  无胃; 汗出如油; 喘息不休者; 此为肺绝也。 唇吻反青; 四肢冷汗;
  舌卷囊缩; 此为肝绝也。 面黑齿长枯垢; 溲便遗失者; 此为肾绝也。
  水浆不入; 生无所赖也。 脉代散; 真气衰散也。 呃逆无休; 元气不藏
  也。误发风温之汗; 因而成痉; 误发湿温之汗; 名曰重暍; 皆促人命
  也。强发少阴汗; 动其经血; 从口鼻目出; 名曰下厥上竭。 以上皆死
  之候也。 汗后狂言不食; 仍复发热; 不为汗衰; 脉躁疾者; 名曰阴阳
  交;死之形也。 厥逆不回; 至七、八日即通; 身肤冷而躁; 无暂宁时
  者;名为藏厥; 为阴邪盛极; 真阳飞越也。 凡厥逆而甚者; 多无脉;
  服四逆、白通等汤; 脉微续者; 真阳渐复也; 脉暴出者; 回光反照也
  。凡厥逆多下痢; 当不能食; 今反能食; 名曰除中。 中者; 胃也。 除
  者;去也; 谓胃气已去; 即反能食; 亦无补于胃也。 故仲景曰: 除中
  者死。 凡诸病人不能食; 忽然大能食而即死者; 亦此类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
  汇方
  属性:桂枝汤 小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 黄耆建中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
  新加汤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桂枝加附子汤 芍
  药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
  11。桂枝芍药草姜枣; 加饴归耆日建中; 加葛根汤加干葛; 新加倍芍
  加参称。 当归四逆归通细; 更加吴萸姜用生; 加附子汤加附子; 去桂
  去芍两名兴。
  【注】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也。 根据本方倍芍药加
  饴糖; 名小建中汤; 更加当归; 名当归建中汤; 更加黄耆; 名黄耆建
  中汤。 根据本方加葛根; 名桂枝加葛根汤。 根据本方倍芍药加人参; 名桂
  枝新加汤。 根据本方加当归; 通草; 细辛; 名当归四逆汤; 更加吴茱萸
  ;生姜; 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根据本方加附子; 名桂枝加附子
  汤。 根据本方去桂枝; 名芍药甘草汤。 根据本方去芍药; 名桂枝甘草汤。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苓桂术甘汤 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2。桂枝去芍加苓术; 苓桂术甘去枣姜; 茯苓甘草生姜桂; 加枣除姜
  除姜大枣汤。
  【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即桂枝; 甘草; 生姜; 大枣; 茯苓
  ;白术也; 根据本方减去大枣; 生姜; 即苓桂术甘汤也。 茯苓甘草汤;
  即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也; 根据本方加大枣减生姜; 即茯苓桂枝甘
  草大枣汤也。
  葛根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13。葛根桂枝加麻葛; 合麻桂麻各半汤; 桂二麻一麻减半; 桂二越一
  桂倍方。
  【注】葛根汤; 即桂枝汤加麻黄; 葛根也。 桂枝麻黄各半汤; 即桂枝
  汤;麻黄汤二方合剂也。 桂枝二麻黄一汤; 即桂枝汤合减一半麻黄汤
  也。桂枝二越婢一汤; 即越婢汤合加一倍桂枝汤也。
  麻黄汤 大青龙汤 越婢汤 越婢加附子汤 越婢加半夏汤
  14。麻黄麻桂甘草杏; 加膏姜枣大青龙; 越婢大青减桂杏; 加附加半
  风水清。
  【注】麻黄汤;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也。 根据本方加石膏; 生姜;
  大枣; 名大青龙汤。 根据大青龙汤减桂枝; 杏仁; 名越婢汤; 治风水病
  之肌热者。 若阳虚恶寒; 加附子; 名越婢加附子汤。 喘咳上气。 加半
  夏;名越婢加半夏汤。 当分别而施治也。
  麻黄加术汤 三拗汤 麻杏石甘汤
  15。麻黄加术风湿痛; 三拗去桂喘寒风; 加膏麻杏石甘剂; 外寒内热
  喘收功。
  【注】麻黄加术汤; 即麻黄汤加白术也; 治风湿在表身痛。 麻黄汤去
  桂枝; 名三拗汤; 治风寒表实而喘。 三拗汤加石膏; 名麻杏石甘汤;
  治内热表寒无汗而喘。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16。麻黄附子细辛汤; 减辛加草甘草方; 两感太阳少阴证; 能发表水
  里寒凉。
  【注】麻黄附子细汤; 即此三味也。 去细辛加甘草; 名麻黄附子甘草
  汤。不但能发两感太阳; 少阴表热里寒之证; 且能发太阳; 少阴表水
  里寒之肿也。
  小青龙汤 附子汤 真武汤
  17.桂芍干姜辛半味; 麻黄甘草小青龙; 附子术附参苓芍; 真武无
  参有姜生。
  【注】小青龙汤; 桂枝; 白芍; 干姜; 细辛; 半夏; 五味子; 麻黄;
  甘草也。 附子汤; 白术; 附子; 人参; 茯苓; 白芍也。 真武汤; 即附
  子汤除去人参加生姜也。
  干姜附子汤 白通汤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 理中汤 桂枝人参汤 附子理中汤 治中汤
  18。姜附加葱白通剂; 更加尿胆治格阳; 加草四逆葱通脉; 加参茯苓
  四逆方。 理中参术干姜草; 加桂桂枝人参汤。 加附名曰附子理; 加入
  青陈治中汤。
  【注】干姜; 附子; 名曰干姜附子汤。 根据本方加葱; 名曰白通汤; 更
  加人尿、猪胆汁; 名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根据本方加甘草; 名四逆汤
  ;更加葱白; 名通脉四逆汤。 根据四逆汤方; 加人参; 茯苓; 名茯苓四
  逆汤; 温中利水。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名理中汤。 根据理中汤方
  加桂枝; 名桂枝人参汤。 根据理中汤方加附子; 名附子理中汤。 根据理中
  汤方加青皮; 陈皮; 名治中汤; 温中理气。
  五苓散 春泽汤 五茯甘露饮 苍附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 胃苓汤
  19。五苓停水尿不利; 内蓄膀胱外太阳; 二苓泽术桂分用; 虚渴加参
  春泽汤; 甘露寒水膏滑入; 苍附内寒附子苍; 茵陈发黄小便涩; 食泻
  合胃胃苓方。
  【注】五苓散; 即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桂枝也。 治水停小便不
  利;少腹满; 则为内蓄膀胱。 若不兼太阳头痛; 恶寒; 发热; 自汗之
  表;则不用桂枝而用肉桂; 故曰桂分用也。 治诸虚饮渴; 加人参; 名
  春泽汤。 治水停内热。 加寒水石; 滑石; 石膏; 名五茯甘露饮。 治水
  停内寒; 加附子、苍术; 名苍附五苓散。 治内瘀湿热; 小便不利; 发
  黄;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 治停水伤食泄泻。 合平胃散名胃苓汤。
  栀子鼓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栀子
  豉加大黄汤 栀子干姜汤 栀子厚朴汤
  20。栀鼓加草加生姜; 枳实栀豉加大黄; 去豉栀子干姜入; 枳朴栀子
  厚朴汤。
  【注】栀子、淡豆豉; 名栀子豉汤。 加甘草名栀子甘草豉汤; 加生姜
  名栀子生姜豉汤; 加枳实名枳实栀子豉汤。 根据枳实栀子豉方加大黄;
  名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 去豉加干姜; 名栀子干姜汤。 去豉加枳实厚
  朴;名栀子厚朴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栀子柏皮汤 茵陈蒿汤
  21。麻黄连翘赤小豆; 梓皮杏草枣生姜; 栀子柏皮茵陈草; 茵陈蒿汤
  茵栀黄。
  【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即麻黄; 连翘; 赤小豆; 生梓白皮; 杏仁
  ;甘草; 大枣; 生姜也。 如无梓皮; 以茵陈代之。 栀子柏皮汤; 即栀
  子;黄柏; 甘草也; 此方当有茵陈。 茵陈蒿汤; 即茵陈栀子大黄也。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
  汤 旋复代赭石汤
  22。大黄黄连泻心浸; 附子煮汁大连芩; 甘草芩连干半枣; 半夏同上
  更加参; 生姜泻心生姜入; 复赭姜枣半甘参。
  【注】大黄黄连泻心汤; 即大黄; 黄连; 滚汤浸而服也。 附子; 谓附
  子泻心汤也; 附子煎汁; 大黄; 黄连; 黄芩; 浸而对服。 甘草泻心汤
  ;即甘草; 黄芩; 黄连; 干姜; 半夏; 大枣也。 半夏泻心汤; 即同上
  方加人参也。 生姜泻心汤; 即半夏泻心方再加生姜也。 旋覆代赭石汤
  ;即旋覆花; 代赭石; 甘草; 半夏; 大枣; 生姜; 人参也。
  十枣汤 白散方 调胃承气汤 大陷胸汤 大陷胸丸 小陷胸汤
  23。十枣莞花甘遂戟; 白散桔贝巴霜俱; 调胃大黄芒硝草; 大陷去草
  八遂须; 为丸更加杏葶蜜; 小陷连半栝蒌实。
  【注】十枣汤; 即十枚大枣; 芫花; 甘遂; 大戟也。 白散; 即桔梗;
  贝母; 巴豆霜也。 调胃承气汤; 即大黄; 芒硝; 甘草也。 大陷胸汤;
  即调胃承气汤去甘草加甘遂些须也。 大陷胸丸; 即大陷胸汤加杏仁;
  苦葶苈子、蜜也。 小陷胸汤; 即黄连; 半夏; 栝蒌实也。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 麻仁丸 桃仁承气汤 抵当汤丸 三一承气汤
  黄龙汤
  24。小承大黄同枳朴; 加硝即是大承方。 麻仁小承麻杏芍; 桃仁调胃
  桂枝长。 抵当汤丸分微甚; 俱用桃黄小蛭□。 三承合一名三一; 加参
  归桔黄龙汤。
  【注】小承气汤; 即大黄; 枳实; 厚朴也。 根据本方加芒硝; 即大承气
  汤;麻仁丸; 即小承气汤方加麻仁; 杏仁; 芍药也。 桃仁承气汤; 即
  调胃承气汤加桃仁; 桂枝也。 抵当汤丸; 分病之微甚; 俱用桃仁; 大
  黄;水蛭; □虫四味也。 三承; 谓大承气; 小承气; 调胃承气。 三方
  合为一方; 名曰三一承气汤。 根据三一承气方; 再加人参; 当归; 桔梗
  ;名曰黄龙汤。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桂枝汤
  25。小柴芩半人参草; 大柴芩半枳芍黄。 小柴胡加芒硝入; 合桂柴胡
  桂枝汤。
  【注】小柴胡汤; 即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 甘草也。 大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枳实; 芍药; 大黄也。 柴胡加芒硝汤; 即小柴胡
  汤方加芒硝也。 柴胡桂枝汤; 即桂枝汤; 小柴胡汤; 二方合为一方也
  。
  猪苓汤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26。猪苓二苓胶滑泽; 白虎膏知甘草粳。 竹叶石膏除知母; 加参半竹
  麦门冬。
  【注】猪苓汤; 即猪苓;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也。 白虎汤; 即石
  膏、知母、甘草、粳米也。 竹叶石膏汤; 即白虎汤除知母; 加人参;
  竹叶; 半夏; 麦门冬也。
  灸甘草汤。
  27。汗下烦悸小建治; 水悸茯苓甘草君; 虚悸肺痿灸甘草; 地阿桂酒
  麦酸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