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1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5441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手足厥逆
  属性:25。太阴手足温无厥; 少阴厥冷不能温; 厥阴寒厥分微甚; 热厥相因
  辨浅深。
  【注】太阴经无厥逆; 而有手足自温。 少阴经有寒厥; 而无热厥。 厥
  阴经有寒、热二厥。 寒厥者; 只寒而不热也。 热厥者; 由热而厥; 由
  厥而热; 热厥相因无休歇也。 当辨阴阳浅深; 以当归四逆、承气等汤
  施治可也。 详厥阴篇。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少腹满痛
  属性:26。少腹满而按之痛; 厥逆尿白冷膀胱; 不厥血蓄小便利; 小便不利
  水为殃。
  【注】少腹满按之痛; 若四肢厥冷; 小便清白者; 是冷结膀胱; 宜当
  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不厥冷; 小便自利者; 是血蓄膀胱 ; 宜桃
  仁承气汤。 小便不利者; 是水蓄膀胱; 宜五苓散。 若大小便不利者;
  是水热蓄结; 宜八正散。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神昏狂乱蓄血发狂
  属性:27。神昏胃热重阳狂; 三黄三承白解汤。 蓄血发狂小便利; 少腹硬痛
  属太阳; 阳明蓄血大便黑; 其人如狂而喜忘; 桃仁承气抵当治; 须识
  作汗奄然狂。
  【注】神昏胃热; 谓神昏是胃经热极乘心也。 重阳狂; 谓热入于阳则
  狂乱也。 三黄; 谓三黄石膏汤; 治神昏狂乱表实无汗者也。 三承; 谓
  三承气汤; 治神昏狂乱里实不便者也。 白解汤; 谓白虎解毒汤; 治神
  昏狂乱; 无表里证而热极者也。 太阳蓄血发狂; 则少腹硬痛; 小便自
  利。 若小便不利; 是水热蓄也; 非血蓄也。 阳明血蓄如狂; 则喜忘;
  大便黑。 若大便不黑; 是热极也; 非血蓄也。 蓄血轻者; 桃仁承气汤
  ;重者抵当汤; 择而用之可也。 然发狂证; 亦有阳盛阴虚之人; 作汗
  将解之时; 奄然发狂; 濈然汗出而解者; 当须识之; 不可以药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循衣摸床
  属性:28。循衣摸床有二因; 太阳火劫热伤阴; 小便利生不利死; 阳明热极
  热弥深; 皆缘三法失成坏; 脉实堪下弱难禁; 虚实阴阳难辨处; 独参
  六味可回春。
  【注】循衣摸床; 危恶之证也。 一因太阳火劫取汗; 致阳盛伤阴。 阴
  若未竭; 则小便利; 多生; 阴若已竭; 则小便难; 多死。 一因阳明热
  极;汗; 吐; 下三法失宜; 致成坏证。 其热弥深; 脉实者; 堪下则可
  治;脉弱者; 不堪下则难治。 此已成危恶坏证; 往往阴阳虚实; 医莫
  能辨; 无下手处; 当以大剂独参; 六味; 干生地黄汤; 时时与之; 每
  获生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太阳阳邪停饮
  属性:29。太阳阳邪有水逆; 消渴发热汗出烦; 小便不利水入吐; 脉浮而数
  五苓攒。
  【注】太阳阳邪; 有水逆消渴之病; 谓太阳中风; 有渴欲饮水; 水入
  即吐者; 名曰水逆; 饮水多而小便少者; 名曰消渴。 发热汗出; 风邪
  也。烦; 热也。 小便不利; 水入则吐; 饮停也。 浮数; 风热脉也。 均
  宜五苓散; 多服暖水; 令微汗出; 外解太阳; 内利停水则愈。 若不能
  饮暖水; 欲饮冷水者; 是热盛也; 以五苓散加寒水石; 石膏; 滑石可
  也。 详太阳上篇。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太阳阴邪停饮
  属性:30。太阳阴邪有水气; 伤寒无汗热烘烘; 主证干呕咳微喘; 外发内散
  小青龙; 小便不利少腹满; 下痢除麻共入苓; 噎麻易附喘加杏; 渴加
  花粉减半平。
  【注】太阳阴邪有水气; 谓太阳伤寒表不解; 发热无汗; 兼有干呕而
  咳微喘; 饮病之主证; 宜以小青龙汤; 外发寒邪; 内散寒饮; 则可愈
  也。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下痢; 或噎; 或喘; 或渴; 此饮病或有之
  证;亦以小青龙汤主之。 小便不利; 少腹满; 是水停下焦; 大便下痢
  ;是水走大肠; 俱除麻黄; 共入茯苓; 专渗痢也。 噎为内寒之甚; 以
  麻黄易附子; 散内寒也。 喘气上逆; 加杏仁以降逆也。 渴加花粉; 减
  去半夏; 以避燥生津也。 详太阳下篇。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少阴阳邪停饮
  属性:31。少阴阳邪有停饮; 六七日反不得眠; 下痢而渴咳而呕; 小便不利
  猪苓煎。
  【注】少阴阳邪有停饮; 谓少阴阳邪热证; 兼有停饮病也。 少阴病当
  欲寐; 至六、七日反心烦不得眠; 是少阴热也; 下痢而渴; 咳呕; 小
  便不利; 是水饮停也。 以猪苓汤去其热、 而利其水可也。 详少阴篇。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少阴阴邪停饮
  属性:32。少阴阴邪有水气; 腹痛四肢重沉疼; 小便不利自下痢; 或咳或呕
  真武平。 咳加干姜辛味共; 小便若利去茯苓; 呕去附子生姜倍; 痢去
  芍药入干宁。
  【注】少阴阴邪有水气; 谓少阴阴寒兼有水气病也。 饮病主证; 谓腹
  痛;四肢沉重疼痛; 大便自利; 小便不利; 宜真武汤温中利水也。 饮
  病或有之证; 或咳; 或小便利; 或呕; 或下痢。 咳加生姜; 细辛; 五
  味子。 小便若利去茯苓。 呕; 去附子倍加生姜。 痢; 去芍药入干姜也
  。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喘急短气
  属性:33。喘息喝喝数张口; 短气似喘不抬肩; 促难布息为实证; 短不续息
  作虚观; 内因饮病或痰热; 外因阴阳表里看; 直视神昏汗润发; 脉微
  肢厥命难全。
  【注】喘息; 气急喝喝而数张口; 抬肩; 欠肚者; 喘也。 短气; 则似
  喘非喘; 而不张口抬肩也。 二证皆胸中气病。 肺主气; 故属肺也。 无
  论喘急; 短气; 若气促壅塞不能布息; 为有余之实证。 若气短空乏不
  能续息; 为不足之虚证。 内因; 谓饮冷伤肺; 或因痰热也。 外因; 谓
  形寒伤表; 表主皮毛; 肺之合也; 皮毛受邪; 其次及肤; 及肌; 及胸
  ;及腹入胃; 皆令病喘; 当审阴阳表里; 从化主治可也。 喘急; 短气
  ;兼直视神昏; 汗出润发; 脉微四肢厥冷; 皆死候也。 与三阴寒证同
  见;是为阴喘; 宜四逆加杏仁; 五味子; 虚者倍加人参。 与三阳热证
  同见; 是为阳喘; 宜白虎; 葛根黄芩黄连汤。 与太阳表证同见; 是为
  表喘; 无汗者麻黄汤; 兼烦躁者大青龙汤; 有汗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与阳明里证同见; 是为里喘; 宜大承气汤; 兼结胸者; 宜大陷胸丸
  。若兼水气; 表实者; 小青龙汤; 表虚者及小便不利; 均宜五芩散加
  葶苈子。 里实者; 宜葶苈大枣汤; 兼腹胁硬痛者; 宜十枣汤。 里寒者
  ;宜真武汤。 若脉微细; 口鼻气短喘乏; 而无阴阳表里证; 此气虚喘
  也;宜保元汤加五味子; 杏仁。 若喘而唾痰稠粘; 喉间漉漉有声; 此
  痰喘也; 重者宜瓜蒂散、礞石滚痰丸; 轻者二陈加苦葶苈子; 苏子之
  类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心下悸
  属性:34。筑筑惕惕心动悸; 怔怔忡忡不自安; 饮多尿少为停水; 厥冷汗后
  是虚寒。
  【注】心下筑筑惕惕、 怔怔忡忡; 谓悸病之状也。 饮水多而小便少;
  水停心下之悸也; 宜茯苓甘草汤; 或五苓散。 厥冷为寒; 宜真武汤。
  汗后为虚; 宜小建中汤。 或不因汗后; 是虚之甚也; 宜炙甘草汤。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战振栗
  属性:35。战身耸动栗心??; 振虽耸动比战轻; 故振责虚因无力; 栗战相交
  邪正争; 此证若生三法后; 虚其中外逆而成; 不逆因和而作解; 正胜
  邪却战汗平。
  【注】战; 谓身抖耸动也。 栗; 谓心内发?? 也。 振; 亦耸动; 比之
  于战则无力也。 所以论中曰: 振振者; 皆责其虚也。 栗; 邪气为之也
  。战; 正气为之也。 邪正相交故争也。 此证若生于汗; 吐;下之后;是
  虚其中外而致逆也。 若不致逆; 邪因以衰; 正因以和而作解; 则为正
  胜邪却; 战栗汗出而平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呃逆哕噫
  属性:36。 呃逆今名?? 古名; 不似哕哕胃里声;?? 声格格连声作; 原夫脐
  下气来冲; 颇类嗳噫情自异; 均属气逆治能同。 虚热橘皮竹茹治; 二
  便不利利之宁; 气不归原宜都气; 寒虚丁萸附理中; 痞硬下痢生姜泻
  ;痞硬噫气代赭功。
  【注】今之名曰呃逆; 即古之名曰?? 也。?? 者; 气噎结有声也。 世
  有以哕呃逆者; 盖不知哕哕之声; 声从胃里出口; 不似?? 之格格连
  声;气从脐下来自冲脉; 出口作声也。 呃逆颇类嗳气噫气。 嗳气者;
  因饱食太急; 比时作嗳; 转食气也。 噫气者; 因过食伤食; 越时作噫
  ;食臭气也; 故曰情自异也。 但均属气逆为病; 故曰治能同也。 呃逆
  之病; 胃气虚竭也。 兼热者; 以橘皮竹茹汤加柿蒂主之。 兼大便不利
  ;以三承气汤主之。 兼小便不利; 以二苓散汤主之。 兼肾虚不能摄冲
  脉之气归原; 以都气汤加牛膝主之。 兼寒虚; 太阴手足温; 以丁萸理
  中汤主之; 少阴手足厥; 更加附子。 兼痞硬下痢; 以生姜泻心汤主之
  。兼痞硬噫气; 以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结胸
  属性:37。按之满硬不痛痞; 硬而满痛为结胸; 大结从心至少腹; 小结心下
  按方疼。 热微头汗为水结; 漱水不咽血结名; 瘀衄未尽经适断; 内实
  沈大审的攻; 抵当桃仁大小陷; 误攻浮大命多倾; 不实浮滑小陷证;
  藏结悉具躁烦凶。
  【注】伤寒下之太早则成痞硬; 中风下太早则成结胸; 均为表邪乘虚
  入里。 硬满按之而痛; 为结胸实邪也。 硬满按之不痛; 为痞硬虚邪也
  。大结; 谓大结胸; 从心下至少腹; 硬满而痛; 手不可近者; 宜大陷
  胸汤攻之。 小结; 谓小结胸; 微结心下; 按之方痛; 不按不疼也; 宜
  小陷胸汤开之。 身有微热; 头自汗出; 兼有是证者; 为水结胸也; 宜
  大陷胸丸攻之。 漱水不欲咽; 兼有是证者; 为血结胸也; 血瘀不成衄
  解;或衄未尽; 或妇人经来适断; 皆能成之; 宜抵当丸; 或桃仁承气
  汤攻之。 内实证实可攻也; 沉大脉实可攻也; 审其的当; 则用抵当;
  仁承气; 大陷胸汤丸以攻之。 审若不内实; 脉浮滑或脉浮大是未的也
  ;乃小陷胸证; 不可攻也; 误攻之; 定然凶也。 藏结; 谓状如结胸;
  舌胎白滑; 脉浮而细也。 悉具; 谓结胸通腹; 两胁皆硬满痛也; 此证
  加之烦燥; 凶死可知。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痞鞭
  属性:38。阳证痞鞭为热痞; 大黄黄连泻心宁; 汗出恶寒寒热痞; 附子泻心
  两收功。 误下少阳发热呕; 痞满半夏泻心能。 虚热水气痞下痢; 心烦
  干呕腹雷鸣; 虚热水气生姜泻; 痞急气逆甘草灵。 桂枝表解乃攻痞;
  五芩烦渴利尿通。
  【注】伤寒下早则成痞硬; 中风下早则成结胸; 此其常也。 然论中中
  风下早未尝无痞硬; 伤寒下早亦有结胸。 大抵从虚化者多为痞硬; 从
  实化者多结胸也。 阳证心下痞硬为热痞; 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若阳证
  汗出恶寒; 为寒热痞; 宜附子泻心汤。 误下少阳发热而呕; 心下痞满
  ;为呕逆痞; 宜半夏泻心汤。 阳证误下; 心下痞硬; 下痢; 心烦干呕
  ;腹中雷呜; 胁下有水气; 致小便不利; 为虚热水气痞; 宜生姜泻心
  汤。若有是证; 胁下无水气; 其痞急益甚; 为虚热客气上逆之痞; 宜
  甘草泻心汤。 凡有痞者; 有无汗恶寒之表; 宜桂枝汤表解已; 乃可以
  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也。 若有痞者; 与泻心汤; 痞不解其人烦渴; 小
  便不利; 先以五苓散; 小便利后; 乃可与诸泻心汤治痞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发黄
  属性:39。湿热发黄头汗出; 小便不利渴阳明。 素有寒湿发汗后; 黄从阴化太阴
  经。 阳色鲜明阴色暗 ; 太阳血蓄并狂生。 表实麻翘赤小豆; 茵陈里
  实栀子清。 阴黄茵陈四逆主; 便溏尿秘茵五苓。 环口黧黑柔汗死; 体
  若烟熏阳绝征。
  【注】阳明病应遍身有汗; 谓之热越。 今头汗出; 身无汗; 是热不得
  越也。 渴而引饮; 小便不利; 是停水也。 热与湿瘀; 从土而化; 外薄
  肌肉; 谓之湿热发黄也。 或其人素有寒湿; 为表邪遏郁; 或巳成黄;
  又经发汗; 传入太阴; 从阴而化; 谓之湿寒发黄也。 阳明属阳; 故其
  色明亮。 太阴属阴; 故其色晦暗也。 太阳蓄血亦有发黄; 多与狂病并
  生;法当从蓄血治也。 表实无汗发黄者; 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汗之。
  里实不便者; 宜茵陈蒿汤下之。 无表里证热盛者; 宜栀子柏皮汤清之
  。阴证发黄者; 宜茵陈四逆汤温之。 若大便溏; 小便秘; 发黄者; 宜
  茵陈五苓散利之。 环口黧黑柔汗者; 阴黄死证也。 柔汗、谓冷汗也
  。身体枯燥如烟熏者;阳黄死证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疹斑
  属性:40。伤寒疹斑失汗下; 感而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