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0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5390
  逆;汗出不止; 下痢清谷也。 四逆医; 谓以四逆汤医也。 风湿; 谓风
  湿身痛也。 尽痛难转侧; 是湿则令人一身尽痛不能转侧。 掣引烦疼;
  是风则令人筋脉牵引; 烦疼不宁也。 桂附宜; 谓宜以桂枝附子汤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烦躁不眠懊??
  属性:7。躁身不静烦心扰; 不躁难眠作热观; 懊?? 烦甚无冷病; 惟躁阴阳
  表里看。 诸烦无论三法后; 便软栀竹等汤煎; 便硬白虎三承气; 躁同
  阴见便属寒。
  【注】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 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 烦则扰于内
  ;躁则动于外; 故有心烦而无身烦; 有身躁而无心躁也。 大抵烦属阳
  ;躁属阴。 若懊?? 心中反复颠倒; 烦不得眠; 不与躁同见者; 皆无
  冷病; 当作热观也。 惟躁则不然; 当分表里阴阳取治。 故太阳有不汗
  出而烦躁; 谓之在表; 大青龙证也。 阳明有心下硬之烦躁; 谓之在阳
  ;白虎汤证也。 三阴有吐痢手足厥之烦躁; 谓之在阴; 四逆辈证也。
  诸烦; 谓烦不眠懊?? 也。 无论三法后; 谓不论巳经; 未经; 汗; 吐
  ;下三法之前后也。 但大便不硬者; 以竹叶石膏; 温胆; 栀子豉等汤
  主治可也。 便硬者; 量其热之深浅; 以白虎、三承气汤主治可也。 躁
  同阴见; 谓躁同三阴证见; 便属阴寒之躁; 宜四逆、理中、吴茱萸汤
  主治可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自汗头汗
  属性:8。自汗热越多急下; 更兼热痢不休凶; 头汗热蒸不得越; 黄湿水火
  血皆成。
  【注】自汗在太阳; 谓之风邪; 桂枝汤证也。 在阳明; 谓之热越; 白
  虎汤证也。 若大热蒸蒸汗出过多; 则宜调胃承气汤; 急下其热; 救其
  津也。 若更兼发热下痢不休; 内外两脱; 故凶也。 头汗出; 跻颈而还
  ;则为热不得外越; 上蒸于首也。 或因黄郁未发; 或因湿家误下; 或
  因水结胸蒸; 或因火劫热迫; 或因阳明蓄血; 或因热入血室; 皆令成
  之;则当分门施治可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手足汗
  属性:9。手足濈濈然汗出; 便硬尿利本当攻; 寒中汗冷尿不利; 攻之固瘕
  泻澄清。
  【注】胃主四肢为津液之主; 今热聚于胃; 蒸其津液; 傍达于四肢;
  故手足濈濈然汗出; 且小便自利; 胃中津液必干; 大便必硬; 本当攻
  也。若中寒胃阳土虚; 脾不约束; 津液横溢; 四肢犹如阴盛淫雨滂沱
  ;故汗出而冷也。 阳虚失运; 中寒不化; 故小便不利也。 今虽便硬而
  手足汗出; 非为热越者比; 慎不可攻; 攻之必变生; 固瘕泄泻澄清不
  止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潮热时热
  属性:10。午后一发为潮热; 无休发热汗蒸蒸; 时热自汗无里证; 先时与药
  桂枝称。
  【注】潮热; 阳明腑证也。 阳明王于申酉; 故潮热发于午后; 如潮信
  之不失; 因名之曰潮热; 可下之证也。 无休发热汗蒸蒸; 谓发无休止
  之时; 热气透手溱溱有汗; 名曰蒸蒸发热; 亦属阳明内实; 可下之证
  也。时热自汗者; 谓发热时轻时重而有自汗也; 似潮热而次数; 似蒸
  蒸而休止。 潮热蒸蒸之热; 则必兼有可下之证。 时热时止之热; 则必
  不兼可下之证; 故曰: 无里证也。 因其无里证; 热而有汗; 知风邪留
  连在表不已; 故用桂枝主治。 然必先其发热汗出之时与桂枝汤也; 盖
  桂枝不为时热自汗者设; 而为时热自汗有表无里证者设也。 上处重在
  无里证; 非谓凡有时热自汗; 皆可服桂枝汤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谵语郑声
  属性:11。谵语为实声长壮; 乱言无次数更端; 郑声为虚音短细; 频言重复
  更呢喃。 同阳经见均属热; 同阴经见总为寒; 阳无可攻当清解; 阴不
  能温清补痊。
  【注】言语心主之也。 心气实热而神有余; 则发为谵语。 谵语为实;
  故声长而壮; 乱言无次数数更端也。 心气虚热而神不足 ; 则发为郑
  声。郑声为虚; 故音短而细; 只将一言重复呢喃也。 盖神有余; 则能
  机变而乱言。 神不足; 则无机变而只守一声也。 凡谵语; 郑声与阳经
  同见者; 均属热证; 可以攻之; 与阴经同见者; 总为寒证; 可以温之
  。若虽与阳经同见; 而无可攻之证; 不可攻之; 当清解也; 与阴经同
  见而无可温之证; 不可温之; 当清补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渴证
  属性:12。三法伤津胃燥干; 阳往乘阴渴亦然; 渴欲饮水少少与; 莫使停留
  饮病干。 太阳五苓尿不利; 阳明白虎饮连连; 少阳证具心烦渴; 小柴
  去半粉加添。
  【注】渴病; 多因或汗、 或吐、或下三法伤其津液; 致令胃中干燥;
  故引饮也。 阳邪往乘三阴; 太阴则嗌干; 少阴则口燥; 厥阴则消渴。
  渴在三阴; 阳邪亦属热伤津液; 故曰渴亦然也。 三阴之渴; 治法详于
  三阴经内。 凡渴欲饮水者; 当少少与之; 以滋胃干; 胃和则愈; 若恣
  意与饮之; 不但渴不能愈致水停留为病也。 太阳之渴用五苓散者; 以
  水停下焦; 小便不利故也。 阳明之渴用白虎者; 以胃热饮水连连不巳
  也。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巳具; 心烦渴者; 用小柴胡汤以和解; 去半夏
  以避燥; 加花粉以生津液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舌胎
  属性:13。舌心外候本泽红; 红深赤色热为轻; 外红内紫为热重; 滑白寒表
  少阳经; 沉迟细紧脏寒结; 干薄气液两虚空; 黄黑胎润里热浅; 焦干
  刺裂热深明; 黑滑若与三阴见; 水来克火百无生。
  【注】舌者心之外候; 色应红泽为无病也。 若初感内外红深; 则为有
  热。外红内紫; 则为热甚。 舌胎滑白; 则为表寒。 其胎渐厚; 则为传
  少阳经也。 热者宜辛凉汗之; 寒者宜辛温汗之。 在少阳者为胸中有寒
  ;丹田有热也; 小柴胡汤两解之。 胸中指表也; 浅也; 丹田指里也;
  深也; 非直指胸中丹田; 谓半里之热未成; 半表之寒犹在。 故舌白一
  证;有寒有热也。 若其胎滑厚与阴证脉同见; 乃脏虚寒结; 以理中加
  枳实温而开之。 若其胎干薄与阳证同见; 乃气虚液竭; 以白虎加人参
  清而补之。 若白胎渐变黄色; 此为去表入里; 其热尚浅; 表不罢者;
  宜三黄石膏汤; 己入里者; 凉膈散。 如焦干黑色; 或芒刺裂纹; 此为
  里热己深; 宜栀子金花汤; 兼满痛者; 大承气汤。 红; 火色也; 黑;
  水色也。 与三阳证见; 为热极反兼胜己之化; 清之下之; 尚可治也。
  若与三阴证见; 则为水来克火; 百无一生。 治者以生姜擦之; 其黑色
  稍退; 急用附子理中; 四逆辈救之可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胸胁满痛
  属性:14。邪气传里必先胸; 由胸及胁少阳经; 太阳脉浮惟胸满; 过经不解
  有阳明。 干呕潮热胸胁满; 大柴加消两解行。 心腹引胁硬满痛; 干呕
  尿秘十枣攻。
  【注】邪气传里必先自胸; 若脉浮惟胸满而不及胁者; 仍属太阳表分
  也;宜麻黄汤。 因胸及胁而皆满者; 属少阳经也; 宜小柴胡汤。 若十
  余日不解; 而胸胁满; 兼干呕潮热者; 是少阳兼有阳明也; 宜大柴胡
  汤加芒硝两解之。 若表己解; 心下及腹引胁; 满硬而痛; 干呕小便不
  利者; 是停饮内实也; 宜十枣汤攻之。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呕证
  属性:15。呕病因何属少阳? 表入里拒故为殃; 太阳之呕表不解; 食谷欲呕
  在胃阳; 太阴有吐而无呕; 厥阴涎沫吐蛔长; 少阴呕痢有水气; 饮呕
  相因是水乡。
  【注】呕病诸经皆有; 因何属少阳也? 因表邪入里; 里气拒格; 上逆
  作呕; 故为殃属少阳也; 宜小柴胡汤。 心下硬而烦; 或不大便; 宜大
  柴胡汤。 表不解之呕属太阳也; 宜柴桂汤。 食谷欲呕; 属胃阳;胃阳
  ;阳明也。 属中寒; 宜吴茱萸汤; 得汤更呕属表热; 宜葛根加半夏汤
  。呕吐涎沫; 或呕吐蛔; 属厥阴也。 宜吴茱萸汤; 吐蛔者; 宜乌梅丸
  。呕而下痢; 是有水气; 属少阴也; 宜真武汤。 饮而呕; 呕而饮; 饮
  呕相因不已; 是停水也; 宜五苓散。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往来寒热如疟寒热
  属性:16。往来寒热少阳证; 寒热相因小柴胡; 如疟寒热三五发; 太阳麻桂
  等汤除。
  【注】寒而热; 热而寒; 寒热相因不已; 故名曰往来寒热; 为少阳主
  证;宜小柴胡汤。 寒热而有作止之常; 一日一次; 或隔日一次; 谓之
  疟;属杂病也。 寒热而无作止之常; 日三、五发; 谓之如疟; 属太阳
  经未尽之表邪也; 宜麻桂各半汤。 若热多寒少; 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若有汗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若无汗亦宜麻桂各半汤。 此皆治太阳未尽
  之微邪法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目眩耳聋
  属性:17。少阳目眩神自正; 诸逆昏乱不能生; 重暍耳聋湿温汗; 不语面色
  变身青。
  【注】目眩者; 目黑不明也; 耳聋者; 耳无所闻也; 皆少阳经主证;
  非死候也。 其目之明; 其耳之聪; 神自完整。 若因三法失宜; 致诸变
  逆坏证; 目眩而神昏言乱; 乃神散气脱之候; 故曰不能生也。 若因误
  发湿温家汗而不能言语; 耳聋无闻; 身青面色变者; 名曰重暍; 亦死
  证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腹满痛
  属性:18。腹满时痛不足证; 腹满大痛有余名。 误下邪陷太阴里; 汗热便硬
  转阳明。
  【注】腹满时痛为不足; 桂枝加芍药汤; 不愈; 用理中汤。 腹满大痛
  为有余; 桂枝加大黄汤。 此皆误下邪陷太阴之里证也。 若潮热自汗;
  大便硬; 则为太阴之邪转属阳明也; 宜大承气汤。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吐证
  属性:19。中寒吐食不能食; 不渴而厥吐寒虚; 得食吐渴火为逆; 饮吐相因
  水病居。
  【注】中寒吐食; 谓中寒吐食不能食也。 凡不渴而厥吐; 是寒虚吐也
  ;宜理中、吴茱萸辈。 凡渴而得食即吐; 是火吐也; 热实宜黄连解毒
  汤。热虚宜干姜黄连黄芩汤; 或竹叶石膏汤。 渴而饮; 饮而吐; 吐而
  复渴; 水逆病也; 宜五苓散。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热痢寒痢
  属性:20。热痢尿红渴粘秽; 寒痢澄清小便白; 理中不应宜固涩; 仍然不应
  利之瘥。
  【注】自痢不渴者; 属太阴寒也。 下痢欲饮水者; 以有热故也。 此以
  渴辨寒热也。 小便黄赤; 秽气稠粘者; 皆热痢也。 小便清白; 澄彻清
  谷;皆寒痢也。 热痢有表证; 轻者升麻葛根汤; 重者葛根汤汗之。 有
  里证者; 量以三承气汤下之。 无表里证; 轻者宜黄芩汤; 重者宜葛根
  黄连黄芩汤清之。 寒痢宜理中汤温而补之。 若服理中汤不应者; 此属
  下焦滑脱; 宜赤石脂禹余粮汤固涩。 仍然不应; 此为清浊不分; 水走
  大肠; 宜五芩散或猪苓汤利之; 可瘥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但欲寐
  属性:21。行阴嗜卧无表里; 呼醒复睡不须惊; 风温脉浮热汗出; 多眠身重
  息鼾鸣。
  【注】行阴欲寐嗜卧; 少阴证也。 若欲寐嗜卧无表里证; 身和脉小;
  知已解也。 然解后之睡; 呼之则醒; 醒而又睡; 是阴气来复; 非阴盛
  困阳; 不须惊也。 风温亦欲寐多眠; 则有脉浮发热; 汗出身重; 鼻息
  鼾鸣之别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阴阳咽痛
  属性:22。咽痛干肿为阳热; 不干不肿属阴寒; 阳用甘桔等汤治; 阴用甘桔
  附姜攒。
  【注】咽痛一证; 寒热皆有。 咽干肿痛; 为三阳热证; 宜甘桔; 半夏
  ;苦酒; 猪肤等汤调治。 不干不重而痛; 为三阴寒证; 宜四逆汤加桔
  梗主治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气上冲
  属性:23。 气撞吐蛔厥阴本; 无蛔阳表桂枝汤; 少腹急引烧?? 散; 冲喉难
  息瓜蒂良。
  【注】气撞吐蛔; 谓厥阴本证也。 无蛔; 谓气撞不吐蛔; 乃邪犹在阳
  表也; 宜桂枝汤。 少腹急引; 谓气上冲; 更少腹引阴急痛; 乃阴阳易
  病也; 宜烧?? 散。 冲喉难息; 谓气上冲喉; 胸满难以布息; 乃寒实
  在胸也; 宜瓜蒂散。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饥不欲食
  属性:24。 饥不欲食吐蛔厥; 下后不食属阳明; 懊?? 头汗栀子豉; 厥紧心
  烦邪在胸。
  【注】饥不欲食吐蛔厥; 谓厥阴本证也。 下后饥不能食属阳明也。 阳
  明病则懊??; 心中烦甚; 头上汗出; 是热在胃中; 宜栀子豉汤涌之。
  厥阴病则吐蛔; 厥逆; 脉微; 今不微而紧更心烦者; 非寒虚邪; 是寒
  实邪; 而在胸中宜瓜蒂散吐之。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手足厥逆
  属性:25。太阴手足温无厥; 少阴厥冷不能温; 厥阴寒厥分微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