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4 节
作者:北方刷刷      更新:2021-03-27 21:06      字数:4980
  “我把赵王宫中的事都告诉了先生,也请先生实言相告,此番来赵的真正用意,赵国究竟有什么灭顶灾难,先生劝我速离此地?”顿弱故意沉默一会儿,仿佛做出很大努力的样子说:
  “既然郭大人有心归顺大秦,我再守口如瓶就有失礼貌,但为了大秦国的利益着想,我只能告诉大人一个大概,赵国不久将有一场大乱,大乱之后邯郸将为秦国所有。”
  顿弱再三叮嘱说:“此话只能郭大人一人知道,决不可泄露外人。”郭开满口答应后,顿弱匆匆离去。
  第2节 赵国归降
  二
  灰泉山,赵国驻军大营。
  武安君李牧正在巡营,听到探马报告,说秦军守将王翦、杨端和大军突然撤走。李牧有点诧异,两军只是相持数月,并没有开战,秦军不败而退一定有什么阴谋,因为秦人一向狡猾多诈。李牧下令各营守将一定要更加小心守营练兵,防备秦军突然来袭。李牧巡营完毕,稍稍轻松一下,这数月来他每天坚持亲自巡营,从来也没间断,他深知对手是天下第一强国的第一名将王翦,其副手杨端和也是晓谕诸侯各国的大将,面对这样的劲敌,李牧丝毫也不敢懈怠。自从雁门来到秦赵前线战场时,李牧就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制定出以守为主伺机攻敌的战略原则,效法廉颇当年长平之战时的做法,连营壁垒与秦军对峙,并利用赵国有利的地形条件阻止秦军。每天让将士轮换守营放哨练兵休息,数月下来,将士早已休顿得身强体壮,斗志也提高了,正准备变被动为主动,反守为攻之时,听说秦军撤了,李牧狐疑不定,便派出探马侦探秦军每一天的动向。
  这天,李牧突然接到奏报,说赵王派特使赵葱、韩仓携带百车礼品来营犒赏三军。李牧有点惊奇,数月来一仗未打,一兵未擒,毫无战功,赵王怎么派特使前来犒赏。无论如何,既然是特使前来,就必须出营迎接。
  李牧来到营外,心腹大将李威上前低声说道:
  “将军缓行,我有一事相告。刚才我注意到韩仓与赵葱所带来的一百多辆礼品车,每一车上都有五名押车之人,约摸五六百人的押车士兵人人精壮,个个眼中透着寒光,不像一般士兵,倒有点像宫中豢养的御林军,请将军小心点,既然是来犒赏,带那么多御林军干什么,莫非另有所图。”
  李牧笑道:“你多心了,长途押解如此贵重礼物当然需要大批兵丁保护,这是赵王派来的使臣,当然派部分守宫的御林军。你不必多疑,我李牧心地无私,不怕任何人诋毁诽谤。”
  李牧把赵葱、韩仓请进大营,彼此寒暄几句,韩仓说道:“我等奉大王之命前来犒赏武安君及众将士,请武安君接旨!”李牧下跪接旨,只听韩仓高声念道:
  “武安君李牧却秦有功,用为相国,特令赵葱为大将军亲往代之,验证兵符后即刻交付兵权,速随使臣韩仓回都。钦此。”李牧接过圣旨站起身说道:“秦人诡计多端,尽管秦军暂时撤退,我估计秦军很快又会回来,由赵葱代替末将在此抵御秦军我不放心,担心重蹈长平之战覆辄,请韩大人回都转奏大王,等到秦军彻底败退后本将再交出兵权回朝复命。”不等李牧说下去,韩仓大声说道:
  “这里守疆之事不劳武安君操心,大王既然这样安排自有大王的道理,你快交出兵符吧。”
  赵葱一听李牧提及长平之战,意在用赵括纸上谈兵的事讽刺他,羞辱他赵氏家族,冷冷地说道:
  “武安君不要以为侥幸小胜两仗就目空一切,自认为赵国江山社稷全凭你一人支撑,未免太狂妄了吧。我家纵出了一位纸上谈兵的赵括,却也有威镇列国的马服君赵奢!”
  赵葱边说边取出兵符,李牧无奈,只好也去取兵符,李威急忙阻拦说:
  “武安君万万不可交出兵权,常言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你有权根据战前形势拒不交出兵权,只怕有人在大王那里诽谤将军,你一旦交出兵权就将被他们捉拿回邯郸伏法。”
  李牧一边交出兵符一边说:“我李牧无愧天地,也无愧赵国,清正廉洁,行为端正,不怕他人背后诽谤。假如真有人诽谤,我正好借此回朝对质。”
  李威见李牧已交出兵符,不顾一切地冲上前抢回兵符,赵葱大怒,斥道:
  “大胆的狂徒,敢抢夺兵权就是蓄意谋反,格杀勿论!”
  赵葱手起剑落,李威只顾抢夺兵符,怎么也没想到赵葱突然对他下毒手,李威还没来得及拔出佩剑,人头已被赵葱砍了下来。李牧见李威被杀,向赵葱怒斥道:
  “你还没有正式执掌兵权就滥杀无辜,我要到大王那里为李威讨回公道!”
  赵葱哈哈大笑:“只怕你到不了大王那里就命归黄泉。”
  李牧大惊失色,知道自己上当了,正要反抗,赵葱向身旁的四名御林军喊道:
  “把叛将李牧拿下!”李牧束手被擒。
  中军大营内的突然变故令众将不知所措,韩仓又从怀中取出一圣旨向众将念道:
  “武安君李牧有负圣恩,自封爵以来毫无战功,今查明李牧对外与秦军讲和,对内勾结公子嘉,意欲谋反,本当诛杀全家,念其有功于国,革去一切封爵,令其就地自杀。钦此。”
  众将一听是赵王诛杀李牧,虽然不服,但谁也不敢反抗。这时,佐将司马尚闻讯起来,上前为李牧求情说:
  “大王只说李牧谋反,并无证据,一定是大王听信诽谤之辞或中了秦人的反间计,在毫无证据之时令李将军自裁实在不公,应该让李将军回朝向大王辩解之后再由大王裁定!”
  韩仓喝道:“李牧谋反,佐将司马尚知情不报应当一并论处,先革去其佐将军一职,押解回都听从发落。”赵葱又命人把司马尚拿下。
  起初还有几位将军跃跃欲试,想替李牧讲几句公道话,一见这形势都偃旗息鼓了,但心中都盘算赵葱前来领兵赵军必败,与其随这样的庸才将军送死,还不如早早逃走寻找一条活命之路呢。李牧面对韩仓扔在面前的宝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驰骋疆场几十年,历经大小几百场战役,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自己人的剑下,命运真会捉弄人。
  李牧拾起宝剑,凄然说道:
  “过去,我曾责怪乐毅、廉颇等人身为赵国大将却半途而废,出逃他国给后人留下笑柄,没想到我今天的结局还不如这两人呢!我死不足惜,只怕我死之后秦军攻来赵国已经无人能挡,赵国灭亡没有多少日子了。我今日之死也算是为赵国灭亡揭开序幕吧!”李牧举剑自裁,无奈两臂在长期征战中多处受伤,再加上代郡的风寒,已经不能弯曲使剑刃能够着脖子,只好口含剑尖向中军帐内的一根柱子撞击。
  宝剑抵在柱子上,从李牧的后脑勺直穿而出,殷红的鲜血从剑的两端喷洒而出。
  众将不忍看李牧饮剑而死,都低下了头,等到众人听到李牧倒地的声音,都大呼一声:“李将军——”
  驻守在灰泉山的守军有三分之一是李牧从雁门带来的,众人一听李牧已死,都趁夜四散而逃,不到十天,二十万大军只剩下十多万,领兵的将军也有十几人都不辞而别。
  李牧自杀的消息传到咸阳,秦王政立即命退守上党待命的王翦与杨端和各率一路大军攻入赵国。王翦进攻井陉,杨端和进军平阳。赵军以赵葱为大将,颜聚为佐将,率兵迎战王剪与杨端和。颜聚主张集中优势兵力迎击杨端和,力争挫败秦军,然后再去抵挡王翦。而赵葱则认为秦军两路攻来,赵军也应当分头迎击。本来赵军就没有秦军人多势众,如今兵分两路,优势明显减弱。王翦探听赵葱分兵一路来救井陉,在必经之路上设下伏兵,结果赵葱所率大军中了王翦埋伏,赵葱仓促应战,兵败被王翦所杀。颜聚本来奉赵葱之命去平阳迎战杨端和,一听赵葱兵败被杀,只好改变计划收拾残军退守邯郸咽喉要地常山,试图封住邯郸大门作困兽犹斗。
  邯郸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危在旦夕,人人都有一种大难临头之感。顿弱又悄悄来到郭开府中。郭开一见顿弱,惊问道:“先生何时从秦国返回的?”顿弱笑道:“敝人一直没走。”
  郭开吃惊地问:“你不是肩负着连络李牧、公子嘉与秦王的使命吗?”
  “是呀,我同时也肩负着连络郭大人与秦王之间的使命,那项使命已经完成,秦王让我转告郭大人,他谢谢郭大人替秦国除去了李牧,这另一项使命还没有完成,秦王让我询问一下郭大人劝赵王迁举国投降的事进行得怎么样了?如果郭大人没有能力劝降,秦国大军就要兵围邯郸了。”
  郭开有些气恼地说:“你果然是秦王派来进行反间计的,我中了你的计谋反而自以为聪明,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害了赵国又害己。”
  “郭大人这样说就不聪明了,我确实是为郭大人的前途着想。赵国灭亡在即,如果郭大人再尽微薄之力让秦军不战而使赵王投降,郭大人又在秦国的功劳簿上写下一笔,秦王决不会亏待郭大人的。”郭开哀叹说:“我本来并没有诬陷李牧之心,是中了先生的计谋才把他推向死亡。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赵国的江山社稷,谁知事得其反,李牧实际是死在先生之手,想不到我却背上这陷害忠臣的千古骂名。既然恶名铸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坏事做到底,一件坏事招人骂,千件坏事也同样招人骂,只要我郭开能够活着逍遥,千古骂名留给后人评定罢!”
  郭开让顿弱在府中等候,他独自入宫拜见王太后。
  宫中也已经乱作一团,王太后更是六神无主。王太后见郭开到来,像一位快要溺水的人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让郭开想个退兵之策。郭开正中下怀,进言道:
  “秦军大兵压境,王翦与杨端和两支劲旅兵临城下,颜聚驻守常山也是岌岌可危,一旦秦军攻破常山,邯郸一日可破。”
  太后颇为后悔地说:“倘若李牧不死,也许秦军不至于如此猖狂。”郭开虽然心中有愧,但嘴上却说道:
  “李牧不死,也许先入城破邯郸的人就是李牧与赵嘉,此二人攻入邯郸,大王与太后绝对没有生还可能。可是,秦军来了,大王与太后不仅有生还可能,而且不会失去王侯的爵位封号。”王太后急忙问道:“请郭大夫明示,如何方能保住王侯的爵位?只要可行,本太后一定照办。”
  郭开说道:“公子嘉与李牧蓄意谋反时就是以向秦国臣服为条件的,太后何不也走这条路,令大王向秦国递上降书降表,对秦称臣,秦王一定会保住大王与太后的封爵,也一定能保住赵国的宗庙祭祀。”
  王太后有所顾虑地问:“秦人一向奸诈不可信,万一秦王政出尔反尔,岂不是束手待毙。”
  “请太后放心。韩王安举国降秦,仍然被封邑新郑,没有失去原有的封爵,而今赵国降秦也不会失去邯郸的封邑,秦王政不欺韩又怎么会欺赵呢?”
  王太后想了想,这确实是惟一可行的办法,点头说道:
  “此事就请郭丞相代为效劳,先出城与秦人谈判条件,了解秦人意愿,有什么情况及时奏报于我。”
  郭开略有顾忌地问:“倘若大王一意孤行,执意不肯降秦怎么办?”“你尽管去同秦人谈判,迁儿那里有我呢,假若他不同意,到时就由不得他了。”
  郭开回府,把入宫情况向顿弱简单述说一遍,顿弱立即答道:“郭大人尽管去禀报赵王迁与王太后,太后所提要求秦王一定答应,秦王政一言九鼎,向来以宽厚仁爱威服天下,怎会与赵王及太后过意不去呢?卫元君与韩王安不都是最好明证吗?”
  几天后,郭开再次入宫奏报太后,说秦人答应太后的各项要求,请赵王与太后尽快出城归降,不然,大军攻破常山之日归降也没有用了。
  王太后命人找来赵王迁,把郭开与秦人谈判之事告诉赵王迁,令他写出降书降表。赵王迁一听母亲瞒着他让郭开与秦人商谈投降的事,坚决反对说:
  “先王把赵氏祖业传给我,我纵然无力保全也不能拱手让给他人,先王地下有知该是何感想?先王之所以废长立幼,就是认为我有守住祖业的才能,我宁可与宗庙共存亡,也决不降秦。”王太后冷笑一声:“小子,你别自以为是了,不是为娘与郭丞相费尽心机诬陷赵嘉,百般讨好你父王,王位怎会落到你的头上,你何德何能继承宗祧?你不是自以为有才吗?秦军不日兵围邯郸。你能击败围攻的秦军吗?”
  赵王迁答道:“邯郸水深池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