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4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4      字数:4690
  屑胰嗽诘氖焙颍灰ザ辆灰羌依锶朔锤校灰羌依锶嘶侔飧龅览硪写缺摹?br />
  学佛的人,对於家亲眷属不学佛的人,你怎样去度他?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用真诚的心孝顺他、尊敬他,他觉得你不错,比别人家的孩子都好。人家问,你家小孩为什么这么好?他学佛的,一句话就会动他的心;他要不学佛,他就不是这样的,这样想想学佛还不错,学佛还真有好处,慢慢他就能够接受。做出来给他看,表演给他看,让他自己慢慢去比较,学佛的儿女跟那些不学佛的儿女有什么不一样。学佛的同学跟不学佛的人,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明显的不一样出来,他才很清楚看出来。我们求学做学生,在佛学院念书、培训班念书也是学生,学佛的学生跟不学佛的学生不一样在哪里,也要有一个很明显的表态。这就是我们利他,自利利他,自行化他。我们利他、化他,不在言语上,做出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做出一个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让社会大众看清楚、看明白了,佛法的教学我们要不要接受?要不要普遍的宣扬把它扩大?这个事情不必要我们说,不必要我们劝,要人家从内心里面真诚的感触到。佛法是师道,要他来要求,求我们住世,求我们讲经说法,不是我们要去干这个事情。
  所以诸位仔细一观察,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弘法是被动的,没有主动的。都是人家看到好,释迦牟尼佛为人真好,没有私心,没有欲望,念念都是为众生、为社会、为大众,人家才请他。我们要学佛,释迦牟尼佛就是榜样,一定要跟释迦牟尼佛学,要跟阿弥陀佛学。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的,释迦世尊对阿弥陀佛非常赞叹,给我们介绍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个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也向阿弥陀佛学习,也念阿弥陀佛,念就是向他学。念,诸位要知道,不是口念,我们现在念佛是口念,心未必有佛,有口无心,所以没有感应。
  诸位要知道,「念」,你看中国念佛的念字,什么意思?心里面真正有佛。念是「今心」,现在的心,你现在心里真有佛,这叫念佛,不是在口念。心里面真正有佛,有什么样的佛?真正有四十八愿。佛在经典上所讲的这些理论,你心里真有,所说修行的方法你心里也真有。心里面真有,你自自然然会表现在外面形相上,你就落实在生活上、工作上、应酬上,你都做到了,你是以佛心待人、对事对物,这叫真念佛。经上讲「乃至十念」,还是这个念;如果是你只有口念,心里不念,十念不能往生。别说十念不能往生,古人有比喻说,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十万声佛号,没有一声佛号跟心相应。所以念佛这个念,诸位要记住,那个念是今心,不是口;唯有今心,那就入了,就入境界。口念不入境界,心念就入境界,你心上是佛,你当然就入佛境界。佛境界广大而没有边际,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可是要是落在思、落在想上,思跟想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没有思也没有想。思是什么?思是分别,心起了分别,分别就有界限,所以心上给你画上好多格子,你看看中国那个文字,就是你已经有分别了。想是什么?著相了。你想什么就有什么相变现出来,你想一个人就有个人的相,想一桩事就有个事的相,想到哪里去玩,那个地方相就浮出来,你心里就有个相,那就不是真心。真心既没有思也没有相,所以把方方格格的格子拿掉,把相拿掉,那是真心,真心就是佛心。所以念佛那个念,你要能体会这个意思,就是现前的心,现前是纯一的真心。
  佛的经典就是真心,无论经典分量大小,《华严》分量大,《弥陀经》分量小,全是真心。我们要怎样去念才能够相应?马鸣菩萨教给我们的方法,「离言说相」,文字是言说的符号,离言说相;换句话说,离文字相;还要「离名字相」,名字是术语、名词术语;「离心缘相」。你要能离这三种相,你才叫真正的念经、真正的念佛,可见得念经、念佛不是个容易事情。如果你要是执著文字相、执著名字相,还有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一面念一面打妄想,这个妄想,想经里的意思,佛这个话怎么说法,这一段什么意思,你要有心去想,叫心缘相。换句话说,真心念真心,经典是真心,我们用真心念真心,那才叫念经。我们今天怎么样?不是这个做法,是用妄心,念的是妄境。心妄,佛讲的经典也就变成虚妄的,境随心转。你真心,你念这个,这是真经;妄心念这个是妄相,虚妄境界。妄心决定不会跟真经相应,所以佛的真经,我们有没有见到?《大藏经》摆在你面前,那是什么?虚妄相,真经你见不到,这个道理几个人懂?几个人会?所以读经智慧不开,修行功夫不得力,毛病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怎么找也找不到,实在真的是怎么找都找不到,愈找愈远。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拿掉,现前就是!马鸣菩萨教得好,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要能真正去做到;也就是说,我们展开经卷,不著文字相也不离文字相,不著名字相也不离名字相,不著心缘相也不离心缘相,不即不离,你的功夫就成就了。这才是《金刚经》上所说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金刚经》上说离一切相,那个离,你要懂得它的真实义;如果你看错了,你不要了,不要了是你堕在无明、堕在妄想里,你什么也不能成就。那个离是「离即同时」,那叫真离。所以即相离相,这是真离,不可以堕在断灭空里头,那你就全盘搞错了。读经如是,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无有一法不如是,你才能入得了境界。
  入这个境界,这是什么境界?小乘的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境界。为什么?你的心量不够大,你不能入一切境界。所以心量要大,心量大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发菩提心。我们今天心量为什么那么小?因为你有思、有想,有思就是你有分别,有想就是你有执著,你有分别执著,你的心量就小,你就不能入一切境界。入一切境界才能见性,不入一切境界你决定不能见性。性是什么?法身,见性就是证法身。禅宗里面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一分本性,证一分法身,所以见性就是见到法身。法身是什么?理上是一切万法的本体,事上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一切诸法。证得法身,理事都证得,绝对不是说只有理而没有事,只有事而没有理,不是的,理事同时证得,这叫入。由此可知,我们的心量要是不拓开,一切境界你就没有办法入。
  入,浅显的意思,最初的方便就是包容。这个话说了,大家比较容易懂。我们在初学这个阶段,我们心量要能够包容一切万法,你心量小不能包容,你怎么能够入?一切法都要能包容,一切境界就是一切法,无有一法不能包容。我们从这个地方去练习、去训练,把自己的心量拓开,把自己的心量扩大,逐渐去扩大。菩萨,我们讲《华严经》上圆教菩萨,等觉菩萨像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菩萨都在极乐世界,他们是不是普入?就我们境界来说,他们普入了,对佛来说他还欠一分,还没有达到圆满。这些事实真相我们要理解,决定不要说,我现在的心量已经够大、已经可以了,你比文殊、普贤差太多了。
  佛教给我们,对於物质的生活要知足,为什么?那是烦恼,烦恼愈少愈好。你的生活愈简单,你的烦恼愈少,所以叫你要知足。对於智慧,对於功德,你也要知足,那就完了,这个不能知足,永远没有止境,你才能达到究竟圆满,勇猛精进不断向上提升。「知足」这两个字的意思也是深广无尽,浅的意思一般人知道,稍微深一层的意思,知道的人就不多。菩萨他知道什么时候才是满足?一定要证得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才叫足,他知道那个地方才是足。如来究竟的果位,这是足;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还没有足。这是知足两个字的深义,也就是你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样境界才是究竟圆满。
  我们凡夫对知足两个字的意思解释得浅,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叫知足。而自己的需求愈少愈好,愈少愈接近道,为什么?凡夫所有一切需求,都是大道的障碍。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生活多简单,三衣一钵。这个意思告诉我们,生活需求必须要降到最低的限度,能够维持生活就可以,不必再有多余的要求,他示现这个榜样给我们看。我们以为他这种生活方式很苦,殊不知他那个生活方式才最乐、最自在,不但心里乐,身也乐;心没有忧虑,身没有苦恼,身心自在,身心安稳。我们凡夫不懂,我们凡夫自己造孽,心有忧虑,身有苦恼。怎样去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说实在话,都是糟蹋自己的身心,全是妄想分别执著。
  这种大道理,这种事实真相,谁知道?只有佛菩萨过来人他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正确,我们的生活方式错了。如果不是佛不厌其烦重重为我们开示,我们听多了,渐渐领悟到,才明白过来。这些大道理听个一遍两遍、十遍八遍,不会转过来的,体会不到这个意思;总是要听几百遍、几千遍,甚至於几万遍,你才回过头来,你才会觉悟到佛讲的有道理。觉悟过来之后,自己能不能做到,还隔一层。觉悟过来,在佛家讲是解悟,你明白了,明白之后怎样?你看破了,还没有放下,还不能够入这个境界。换句话说,佛菩萨那个乐趣,你还是体会不到,你享受不到。解悟之后的功夫是要证悟,证悟是我要做到。
  一切境界,跟诸位说,是一个境界。什么境界?一真法界。这是《华严》上常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切境界唯识所变,一个境界唯心所现。唯心所现跟唯识所变是同时存在的,所以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要是果然觉悟过来,一切境界是一个境界,诸佛菩萨无论示现在哪个法界,在十法界不管示现什么样的身形,不管示现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他的享受是平等的,他享受的是一真法界最高的喜乐、无上的喜乐。你要能普入,你才能懂得;你不能普入,你不会晓得。不像我们凡夫,我们凡夫喜乐是有差别的、是有等级的。为什么?我们完全受唯识所变那个范围,不能突破这个范围。唯识所变,用现代科学家所说的话,就是无限不同的空间维次,是唯识所变的。唯心所现,完全突破了,决定没有什么时间、空间的存在,没有。这两种都是事实真相,一个是真谛的事实真相,一个是俗谛的事实真相,我们都要能明了,然后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入一切境界。我今天在此地供养诸位同学的,首先我们要拓开自己的心量,要能够包容一切,学著能够包容,从这个慢慢再把自己心量扩大,我们的真诚清净平等心才会现前;心量太小不能包容,永远不会有成就。经文虽然只是一句,意思太深太广,说之不尽,细心去体会,努力去修学,我们的境界就会逐渐向上提升。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0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80
  请看时分天长行的第三句:
  【无尽慧功德幢天王。得灭除一切患大悲轮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注得很简单,「悲摧惑苦,故名为轮」。天王所学的法门,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而且是我们现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有忧患,大患,经文里面虽然没有说出,清凉大师跟我们说出,「惑、业、苦」,他当中把「业」省掉了。古人用文字,四个字一句,说「惑」、说「苦」,当中就含著有「业」。惑业苦是『一切患』的根源,要怎样才能够灭除?我想这不仅仅是佛法,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无不是针对这个问题而发的。宗教家们、教育家,甚至於世间这些政治家、科学家,无一不是想解决一切众生这个根本问题,但是做是做了,千万年都在做,效果并不显著。不但效果不显著,如果我们就历史演变来观察,好像是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传到我们这个时代,对於古圣先贤这种教学,我们都打上许许多多的问号,它有效果吗?还值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值不值得我们去推广?甚至於有许多人几乎肯定这个旧的东西落伍,应当把它当作垃圾处理掉,这种看法想法的人愈来愈多。如果把它废除掉,有没有新的东西可以代替?新的东西能不能比旧的东西更有效果?一个头脑清晰的人,具足聪明智慧的人,一定会想到这些问题。
  迷惑、造业、果报三个大问题,古圣先贤的教诲不能够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