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3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4      字数:4680
  煌诮谭矫嫒シ郑桓〉模硬煌梅矫胬捶郑蔷褪欠值阶钚〉牧恕U飧鲎钚〉淖迦海衷诮簿憷植浚馐谴影蒙侠捶郑钟 l妒钦庑┳迦海煌淖迦何蘖课薇摺R桓龇ń缋锩孀謇唷⒆迦壕臀蘖课薇撸慰鍪ń纾亢慰鲆徽娣ń纾空馐墙惨磺芯辰纭?br />
  我们不晓得这一切境界是自己,还要把这些境界划得清清楚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尤其划得明显,还产生敌对。这种观念不能够突破,所以我们对佛法的修学,怎么样用功,怎么样精进,都不能够契入,道理在此地。现在读了《华严》,这才把修行不能够开悟、不能够证果的真正的原因找到了。实在说,我们从来也没有想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没想到!这些菩萨们,为什么他们修行能成佛?纵然没有成究竟佛果,他们也证得分证的佛果;分证是真佛,不是假佛。他们为什么能?我们为什么不能?他们明了、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这是第一个因素。真的认清楚、真的明白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平等的,这是菩萨们修行证果第一个条件、第一个因素。我们没有,我们实在讲,一向把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看作对立,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我们彼此对立。只要对立的观念存在,这种妄想分别执著存在,我们生生世世永远不能脱离轮回。要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是什么?是自己跟自己对立,本来没有的,是你自己虚妄建立的界限,这个事情麻烦了。学佛,学《大方广佛华严经》,还是世间法,还不是佛法,这也给我们证实境随心转。「大方广佛华严」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我们来学习,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把「大方广」也变成世间法,诸位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有佛菩萨同样的认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世法也变成佛法,世间这些书籍也一样都变成《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真的。什么是华严?虚空法界点点滴滴样样都是华严,没有一样不是华严。你念头一转,转成佛的念头,一切境界全是华严;转不过来,《华严经》也不是佛华严,是我们凡夫的华严,决定不是佛菩萨的华严。这个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境随心转,我们是什么心,入什么样的境界。
  我们把经跟清凉的注解合起来看,岂不就是今天所讲的多元文化?一定要认识清楚,多元文化是一个整体,我过去讲过,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什么?就是此地所讲的法身之境,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的「法身之境」,简单说就是法身。大乘经里面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共同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真正的自己,我们不知道,六道众生不知道,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虽然知道而没有能证得,也就是听说,没证得,没证得就不是自己的境界。换句话说,听佛这么说,但是没有办法落实到自己生活之中;我们自己的生活就是自己的境界,不能够落实。佛教给我们用真诚心对一切众生,对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我们没有办法做到;佛教我们用清净平等心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没做到;佛教给我们用大慈悲心、清净平等的爱心对一切众生,我们也没有做到。这就是理跟事似乎是知道,知道而做不到,我们还是凡夫境界,还是六道轮回的境界,转不过来。换句话说,谁有能力转过来,这个人就超凡入圣,凡圣确实在一念之间。真正转过来的人是觉悟的人,一念觉就转过来,转不过来是迷。怎样转迷为觉?这是佛法讲的功夫,这是真功夫,这是真修行,要转过来。
  从哪里转起?佛教给我们从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自私自利,先放下身外之物;佛教人确实无限方便,就是无量的方便。我们从哪里做起?我当初学佛,章嘉大师就教我这个方法,这方法用得正确,很有效果。先从财布施,财是身外之物,原来我们不懂,对财物很吝啬,看得很重,舍不得给人;现在学了,舍不得也要舍得,勉强去做,一定要做,不做不行,不做你就没有入门之处。最初学真是比割肉还痛苦,但是老师这样教,一定要做。开始做的是自己有多余的,别人有需要,我们能够舍得,帮助别人。
  我自己大概前世没修福,这一生生活非常贫苦,以财力帮助人做不到,没有这个力量。自己很微薄的收入,有许多同修都知道,我生活非常节俭,这些钱,有那么一点钱都用来买书,我喜欢读书,一生喜欢读书。我能够布施的就是布施书,书都是自己喜欢的,都是自己心爱的,读了之后送人,人家喜欢的书我送人。在过去没有学佛之前,我的书绝对不会送人,不但不会送人,人家向我借,我都不借给他,吝啬!我对於书非常爱惜,人家借去之后,还给我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他不知道爱惜。接受章嘉大师教诲之后,就认真干,人家问我借,我可以借给人家,这就是布施;人家问我要,我也勉强可以送人。常常这样做,年年有进步,这个舍的心慢慢就大了,慢慢就平静,在这里面得到欢喜。买了一本新书,非常好的,自己还没有看,人家看到也可以给人看,人家要也可以送人,很多年才锻炼成这个功夫。能够做到舍己为人,别人第一,我自己退居到第二;没有学佛时,我是第一,人家是第二、第三。几十年才把这个观念真正换过来,起心动念再没有自己,念念能为别人著想。
  逐渐逐渐进步,先为别人著想,是为我们这一群学佛的、善知识,还是局限在一个境界里头;从个人突破之后,知道爱别人,但是别人,还超不过我们这一个族群的界限。到学《华严》,讲《华严经》的时候;我第一次讲《华严》是在二十多年前;学了《华严》之后,这才明白我们过去局限在一个族群里面是错误的,应当把这个界限要扩大。於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我们也能布施,也能够一视同仁,这是界限扩大了。这个扩大就是说你有进步,老师教我们的布施范围扩大,布施的心量扩大,烦恼就轻,智慧就长。如果我们不能够很认真努力去做,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特别是悭贪的习气、嫉妒的习气、瞋恚的习气,如果不克服,我们就不得其门而入。实在讲,你能克服一分,你就能入一分,克服两分你就能入两分,不能克服你是完全不得其门而入。
  孔老夫子讲的「讲学、改过」,这两句话讲得太好了。我们细细想想,他老人家的两句话,跟佛法里面讲的「看破、放下」,一个道理,一桩事情。讲学就是帮助你看破,看破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看破就是明白的意思,讲学、讲经帮助你看破。改过就是放下,放下我们一切错误的想法看法,错误的说法做法,放下了,这就是改过。由此可知,讲学是学问,学问的提升,改过是功夫的增进;在佛家说看破是学问,放下是功夫。这桩事情,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决定不能够中止,在佛法讲勇猛精进,儒家讲日新又新。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他做什么事情?就做这么一桩事情而已!孔老夫子,我们在《论语》里读到,「学不厌」,学就是讲学、改过,一生没有厌,没有讨厌的时候,「教不倦」。学,在佛法讲是自利、自度;教,是利他、度他。教不倦,学不厌,世间大圣。出世间的,我们看释迦牟尼佛表现的,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无有疲厌。
  我们从这个地方仔细去观察、去体会,世出世间的大圣他们的行谊。我们今天选择的行业,出家修行,这个行业就是世出世间大圣人的行业。佛家常讲如来家业,如来家业是什么?就是学不厌,教不倦,这就是如来家业。我们是不是认真努力在做?这是我们现前最严肃的课题;果然很认真、很努力在做,我们是真正佛弟子,我们真正在学圣学贤;如果我们没有认真努力在做,那我们学的是什么?我们今天取得这个形相,披上这个袈裟,就有无量无边的罪过。这个形相,佛法里面讲天上人间第一等尊贵的形相,天人师。现在世间人对这个形相不尊重,但是你要晓得天人尊重,为什么天人尊重?天人明白、了解,你们这个行业是天人师范。佛是天人大导师,我们在经上常看到的;佛的弟子们,虽然不敢称大导师,那也当然是导师。
  我们想想,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能不能给诸天、一切人们做好榜样?我们时时刻刻要反省。佛教我们做早晚功课,早晚功课就是每天至少两次反省。早课提醒自己,记住佛对我们的教诲,对自己的教诲;今天一天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要遵守佛的教诲,不违背佛的教诲,这是早课的意思。早课不是念经、念咒,念给佛菩萨听,佛菩萨才不要听,经咒是佛菩萨讲的,你念给他听,他讨厌;我讲的这些东西,你们放这些录相带、录音带我才不听,连我都不喜欢听我讲的东西,佛菩萨怎么会喜欢听他讲的东西?所以我们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念经,不是念给他听的,是念给自己听的,佛菩萨给我们做证明,我们依教奉行,好好的学习,早课是这个意思。现在多少佛门的同学们,都把这个意思搞错,以为我早晨念念经,念给佛菩萨听,佛菩萨就喜欢,佛菩萨就保佑我,错了,错得太离谱!晚课是反省检点、忏悔改过,想想这一天从早晨起来到晚上,我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有没有照佛菩萨的话去做,佛叫我们做的,我们做了没有?佛不叫我们做的,我们是不是做了?
  净宗学会成立,我交代悟行法师重新编一个课诵本,为什么?古人的课诵本在那个时代有利益,早课「楞严咒」、「大悲十小咒」,从前人念有利益,能得清净心;现在人做这个早课,心里面还是散乱的,得不到利益。所以我就把这些咒改作经文,咒不念了,念《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选这一段经文来念。这一段是经中之经,怎么说是经中之经?隋唐时候古大德做一个比较,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华严》第一,《华严》就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教义,都在《华严》里面;《华严》跟《无量寿经》做比较,古大德说《无量寿经》第一,这把《华严》比下去了。为什么?《华严》最后的圆满,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无量寿经》就是极乐的境界,归极乐;《华严》归《无量寿》,《无量寿》第一。《无量寿经》夏老居士会集本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四十八愿,所以这是经中之经,一切经的精华。我们要了解,我们选这一段经做早课,读这一段经希望效法阿弥陀佛、学习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发同样的心、立同样的愿,我们读这个经文用意在此地。以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启发我们自己,从心性里面也发起四十八愿,这是真学佛,这个早课没有白做。晚课我们选择《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一段经文讲的是什么?五戒十善。其目的就是让我们自己,念了之后认真去检点、去反省,佛教导我们断恶修善,我们这一天有没有做到?做到了,要勉励自己不能够退转,更努力的去做;没有做到的要忏悔,明天一定要做到,这是晚课的意义。所以我们的早课偏重在转迷为悟,晚课偏重在转恶为善,我们是以这个理念来重新订朝暮二课,提供给修净土同修们做早晚课,希望我们在一生修学当中,能够真正得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如果不是这样的认真努力去做,只著重一个形式,形式是得不到利益的。
  前天我们有机会会见纳丹先生,他是印度人,他对佛法懂得,他说佛法重修行而不重仪式,人家这个话说得高明。如果我们今天,只重仪规不重修行,那就完全错了。佛法有仪规,仪规的用意在哪里?仪规是接引初学的,实质是利益老修行的人。老修行不重视这些仪规,仪规是像唱戏,表演给别人看的,很热闹,接引初学。因此在寺院庵堂、佛教道场,仪规不能不重视,为什么?要接引大众。诸位在家里面修行,就不必搞这些仪规;家里面修行也要搞些仪规,你家里有些不相信佛教的,讨厌你,天天咒你,天天骂你,毁谤你,你不是叫他造罪业吗?你自己想修行,不错,但是你叫你家人造罪业,你怎么忍心让他堕落?毁谤三宝是造阿鼻地狱罪业,不可以!家里人不念佛,我每天念佛不出声音,他不知道,他就不造罪业了。家里面人都学佛,欢喜念佛,你出声念可以,你读经他们看到欢喜;否则的话,在家里,有家人在的时候,不要去读经,不要惹家里人反感,不要惹家里人毁谤,这个道理要懂,要有慈悲心。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