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1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3      字数:4681
  缘率怯涝段蘧〉摹N颐枪鄄欤酉嗌瞎坌浴⒓裕有陨厦髁苏庖磺蟹ㄏ啵韵嗍且徊皇嵌K苑鹪诰辖病阜菜邢啵允切橥梗馐谴酉嗌纤档模蝗绻有陨辖玻阜菜邢啵允鞘迪唷梗槭挡欢嫱欢飧鑫兜滥悴拍芄惶寤岬玫健R虼耍嬗胪叨疾荒苤粗坏荒苤粗直鸲疾豢梢杂小?br />
  什么时候我们也现分别执著这个幻相?教化众生。所以诸佛菩萨示现在六道,现相,为众生说法有分别、有执著,这种分别执著是随顺众生的,决定不是自己有分别、有执著;如果自己真有分别、真有执著,那是凡夫,那个就不是佛菩萨。诸佛菩萨一定像《坛经》上所讲的「分别亦非意」,不是意是什么?示现的。不是他自己有分别,不是他自己有执著;换句话说,决定不是他自己有意思。他们自己用的,我们用相宗的话来讲,决定是四智菩提,不是八识。但是我们凡夫看到,好像是八识,其实不是。四智菩提不染著,八识染著;也就是说染著就是八识,不染著就是四智菩提。我们要学佛菩萨的观念,也就是现在人所讲的,我们要建立诸佛菩萨的宇宙人生观;能有佛菩萨的宇宙人生观,你就是佛菩萨,你的知见跟佛就相同,所谓入佛知见。转迷为悟,转凡成圣,就在这一念之间。我们今天有缘,每天能够有时间在这里薰习,这种福报世出世间都很难遭遇。《华严经》翻译完成,当时是《八十华严》,武则天那个时候作皇帝。她在经的封面上,题了四句「开经偈」,开经偈是武则天题的,「百千万劫难遭遇」,话是真的。她做了这首开经偈之后,以后就没有人再做一首能比她好的,做不出来了。你们不妨试试看,你们也做一个开经偈,能不能比她更好,那就用你的,就不用她的。做不出来,做绝了。说实在话,那真的也是菩萨示现来做护法,不是菩萨示现决定做不出来。所以我们的缘分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一定要珍惜,那就是一定要真干!
  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要提起正念,这个正念就是此地讲的思惟观察;「常」是不间断。再跟诸位说,「思惟观察」就是念佛,就是净念,常就是相继。念佛,不仅仅是口念阿弥陀佛叫念佛,我们这个经讲到末后,讲到善财童子参学,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跟他讲的念佛法门:所有一切法门统统是念佛法门,禅教密净,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我们今天念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地方念的是自性佛,「常思惟观察无尽法」是自性佛、法性佛,所以他怎么不是念佛?佛在哪里?佛是自性,所有一切现相是自性的相分,它怎么不是佛?《华严经》上讲,你成佛了,看到山河大地、一切众生都成佛道,这话怎么讲,你懂不懂?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全是自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自己成佛,看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平等佛,决定没有高下。哪一天你也见到这个境界,那就恭喜你,你证得法身,你是法身大士。最低限度,在《华严经》的位次上,你也是圆教初住菩萨地位,你见到了,肯定了。在这种境界当中,你们想想,你烦恼还会起来吗?你还会有贡高我慢吗?没有了,平等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原来就是自己,性相不二,生佛不二,性相一如,这是大乘经上常说的,其目的无非是叫我们觉悟,提醒我们,这个才是事实真相。
  《华严》的学者,他们所修的是法界观。你要问:哪一种观法是法界观?《华严经》上所讲的,每一个人所修的都是法界观。这就刚才讲的,法界观有少分的、有局部的、有多分的、有圆满的,这上有不同,所以才开出无量法门。无量法门,每一门都是法界观的一分,但是任何一分都是全体,因为它是无尽法,任何一分都是性德显现的,都是一念自性。几时我们能把一念自性、一心自性这个概念搞清楚,丝毫不模糊,对我们的修学,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个搞清楚,在佛家叫解悟,解悟能帮助你修证,解悟是看破,下一步的功夫是放下,放下是修证;理解搞清楚、搞明白,是信解。说到这个地方,我也简单的跟诸位提示一下,古德常讲的,教,有教理行果这四分;学,有信解行证四个意思。教理行果,如果分开来说,是别教义;教理行果是一,一而四、四而一,是一法,圆教义。教如是,学也如是;我们在修学,信解行证分成四个阶段,这是渐教义;如果你晓得信解行证是一而四、四而一,那就是圆顿义。不仅如是,四教跟四行还是一桩事情,你要把「教理行果」跟「信解行证」分开来,你不懂如来真实义,不能分开,是一,教跟行是一。所以这八个字当中,任何一个字都具足其余的七个字,决定不能分;分开来为你解说,让你理解,理解完了之后,告诉你这是一桩事情,你才能入得进去,所谓是入佛知见。入佛知见是什么事情?就是真正见到事实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从一微尘见大千世界,从一微尘见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们想不通、想不透。一微尘我们很难体会,经上也常讲一毛端,毛端我们容易体会,我们看看手上的汗毛,毛端,我们有没有常常在这里观察?观察如果要用意识心去想,想不出来,愈想愈错了,意识达不到。相宗经论里说得很好,意识能缘外面五欲六尘,能缘三千大千世界,向内能缘阿赖耶识,能缘到八识,就是不能见性。所以如果你要真正了解诸法实相,不能不舍心意识,可是舍心意识,决定不是我们现前这个阶段能做得到的。我们真的是凡夫,我们的生活是意识当家、意识做主;这是六道凡夫,无量劫来就是它当家,现在要把当家换掉,不容易,根太深了。可是你不换,你就不能见性,那怎么办?我们现在对这个当家明白了,知道它的身分,对它淡一点,不要太浓,淡一点,渐渐远离它。可是这桩事情做起来也不是容易,怎么淡法,怎么远离法?那就是多亲近佛,也就是说多与一念自性相应,多一分自性的相应,就少一分意识的相应。你能做这个功夫,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功夫就容易得力。
  实在不能,你看看老实念佛的人,他没有离开意识,他念念缘阿弥陀佛,结果他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是用意识修行第一殊胜的方法。古德跟我们讲得好:「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开悟就是转识成智,就是《楞严》交光大师讲的「舍识用根」,根性当家了,把意识换过来。西方世界行,我们这个世界不行,西方世界的缘殊胜,无比殊胜修学的机缘,这是十方诸佛刹土里面都比不上的。如果说十方诸佛刹土,要讲福报、受用,比极乐世界超过的很多很多;论修学,凡夫修学环境来说,那是一切诸佛刹土都比不上极乐世界,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好比它那里是个学校,学校办得好,生活富足享受那不见得,学校不如别人地方很多。所以为什么一切诸佛,劝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不劝我们生其他诸佛刹土,道理在此地。其他诸佛报土,福报虽然大,我们没那个福报,想去不但去不了,那个福报也受不了,没福!所以得先学,学成之后,十方刹土那就自在受用。所以一成一切成,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才能把心定在西方极乐世界。《华严》到最后,也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悦意海音梵王是从这个法门明心见性,修行证果的。长行我们就讲到此地,再看底下偈颂:
  【尔时尸弃大梵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众。而说颂言。】
  说偈前面是它的礼节,在佛经里面讲,说偈仪就是现在所讲的礼节。这些人礼节都非常周到,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即使一个不懂礼,没有学过礼的人,看到有礼的形象,他也会生欢喜心。由此可知,礼仪是性德的外表,处事待人接物哪可以没有礼貌?很可惜现在人不学礼,不懂礼,也没有人教,可是礼节在应酬里又这么样的重要。现在大概接受礼仪教育的,可能只有一些外交官,作外交官要接受训练的时候,非常重视这些礼节;可能除这个之外,我们想去看到有学礼的地方,已经没有了。不像从前,从前这些基本的礼节,在家父母教,上学老师教,这是学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很可惜现在废弃了。
  在民国初年,我在很小的时候,但是我已经就没有念过了。我看到这些课本,小学的课本,民国初年小学课本,有「修身」这门课程,这个本子我见过。我念书的时候就改掉,「修身」没有了,改做「公民」。我念小学的时候,好像小学一、二年级有公民的课本,那个时候我记得初上小学,好像有六门功课,有公民这门课。可是我好像念到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公民没有了,又改了,改做「社会」,愈改愈不像样子,真的连基本做人的这些礼貌都不讲求。现在我不知道小学课本里有哪些科目。过去我们在台中,李老师很慈悲,看到这个现象,他培养也是一个经学班,跟我们现在培训班差不多,培养一批弘法的人。弘法的人不能不懂礼,所以就编了一个《常礼举要》,这个小册子流通得很广,我们也印过很多次。现在有一些同修把它用图画画出来,而且是彩色的,那个小册子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基本的礼节,你要不懂,你德行再好,你的学问再好,你对社会、对众生再热心,你跟人家接触人家讨厌你,那你有什么法子?想帮别人忙帮不上,礼不能不懂。
  我们这一次将《礼记菁华录》印了一万本,你们同学们都人手一册,这个东西是儒家教学,四个科目里面第一个科目。孔子教学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政事,第四是文学。我们以前跟李炳老求学的时候,李老师是采取清朝陈弘谋编的《五种遗规》,是我们修学主要的课程。《五种遗规》,中华书局收在《四库备要》里面,因为这个书有版权,我们没有办法流通。我们曾经向中华书局买了不少,大概也买了有好几十部。往年在台湾,我们图书馆的同学每个人都有一部,有没有去读?有没有去照做?那就是个人自己的事情了。现在我们翻印的《礼记菁华录》非常好,可以说是礼仪里面极重要的部分都在其中;那个虽然是古礼,精神存在。我们明白之后,在现实生活当中,自自然然就知道怎么样做法。事相上这些情节不外乎多问,特别是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他们有不同的礼节,我们不懂要问。我们问清楚、问明白了,这个精神融合在事相里面,一定得到大众的爱戴,得到大众的欢迎,我们再将佛法介绍给别人就容易了。
  这些琐碎的礼节,在佛经里面常常看到。你看这一节,他在大会当中报告他修学的心得;这个偈颂一面是赞佛,一面是报告自己修学心得。在报告之前,『承佛威力』,谦敬,这谦虚、恭敬,不敢说自己有智慧,不敢说自己学习有功夫、有成就,佛力加持的。我们今天展开经卷,能够理解,还能说一点,是不是自己能力?是不是自己智慧?不是的,佛力加持的,这真的。如果不得佛力加持,这个经我们怎么会看得懂?我们怎么能说得出来?在我们现前博地凡夫的地位,不求三宝加持,我们哪里有能力?法身大士一开口说话,都要求佛加持。所以我们看古大德注经,一展开前面有求佛加持的偈颂。现代人这些注疏很少看到了,现代人了不起,不需要佛加持,自己就能讲经说法;古人不是的,你看看古德,一展开前面一定有四首、或者有八首,求佛加持的偈颂。
  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们学讲经的人,我们没有智慧,我们没有能力,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求佛加持。所以在讲经之前,我们礼佛三拜是求佛加持,跟别人拜佛不一样,心境都不相同。不但求佛要加持自己能说,说得不错,还要求佛加持听众,使听众能生欢喜心、能听得懂。我们没有这一番诚意、真诚,这一座经怎么会讲得好?你们上台讲经,拜三拜是不是这个拜法,我就不知道了。讲完之后,我们下台再拜三拜是感激,感激诸佛如来的加持,这一会圆满。这一会不管是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这一会圆满。真诚的心、恭敬的心,这是真供养;依教修行这是供养诸佛如来,我们认真负责努力,一点都不敢含糊,供养听众、供养众生。
  在此地「承佛威力」,这一句是求佛加持。下面『普观一切梵身天』,在有些经典里面称为大梵天,后头都有。「一切梵身天」这一句是总说,后面是别说。一切梵身天就是通常我们讲的梵天,梵天有: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