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向前      更新:2021-02-25 04:23      字数:4832
  在当时有所关碍,不得不隐晦〃。这个解释,完全可以用在陈寅恪身上。〃古典〃〃今典〃,有如〃暗码〃(用余英时的说法),目前,出现的注家已有余英时、冯衣北两位。立足点不同,〃各自各精彩〃(港人惯用语)。陈寅恪的诗有如今之西昆体,如果由金应熙来作〃郑笺〃,可能更加精彩。金应熙晚年对〃陈学〃甚有贡献,收在《中国史学家评传》金应熙,《陈寅恪》,《中国史学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出版。中的《陈寅恪》就是金应熙写的。
  谈到现代诗词,当然少不了毛泽东的。解放之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毛泽东诗词,只有《沁园春·雪》一首。只此一首,已足以令我们倾倒。后来读得多了,我觉得毛泽东(诗词方面的毛泽东),有如一个天分极高的业余棋手,水平亦极不稳定。〃佳作〃固可傲视苏辛,〃劣作〃则似尚未〃合格〃。毛泽东诗词的两大特点,一是才气,一是霸气。《沁园春·雪》正是将这〃二气〃发挥得淋漓尽致之作。到了晚年,他给我的感觉,已是〃才气渐消空霸气,翻成粗俗失粗豪〃了。粗俗粗豪,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毛泽东有《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词。词中有两组对偶句,一组是:〃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对仗虽略欠工整,还算不错。另一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四海〃〃五洲〃、〃翻腾〃〃震荡〃都是同义词;〃云水怒〃〃风雷激〃也是一样意思。虽云可以加强语气,究有〃关门闭户掩柴扉〃之嫌。我当时正在研究龚自珍,又知道毛泽东也很喜爱龚自珍的诗,于是就把毛词、龚诗,各取一句,集而为联:〃四海翻腾云水怒,百年淬厉电光开〃,并用作小说回目。
  〃百年〃句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第七首:〃廉锷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先生宦后雄谈减,悄向龙泉祝一回。〃〃百年淬厉〃在原诗是指家学渊源万尊嶷注,《龚自珍己亥杂诗注》,香港中华书局,一九七八年出版。,我则用来比喻新中国的兴起。中国有如一把宝剑,经过近百年来(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百年,取其约数)水火(苦难)的淬厉,终于大放光芒。有位朋友和我说:〃把毛主席的词句,拿来做武侠小说的回目,不大好吧。〃幸好那时〃文革〃尚未开始,否则恐怕还会给人入以〃大不敬〃之罪。
  〃文革〃结束后,我拿这个回目给金应熙看。他说:〃四海翻腾云水怒,百年淬厉电光开〃,上句写空间的壮阔,下句写历史的突变,意义完备。赋龚诗以新意,也是一个再创作。我放了心,看来金师还是我所认识的金师,最少,文学观点上仍是一如往昔。
  但有一点我想不通的是,金应熙能够背诵那么多诗词,我却从未见过他的诗词作品。不知是否正由于他懂得太多(只唐诗就有二万多首),而他又太过追求完美,总觉得难以胜过前人,因而搁笔。
  在象棋方面,他熟读兵书,却和国手总有一先以上的距离,恐怕也是不敢创新之故。我所认识的金应熙,并非教条主义者,但要说他已摆脱了〃定于一尊〃的思想影响,恐怕亦非事实。只就象棋与诗词而言,他就未能冲破自己所造的茧。
  左倾·迷惘·反思
  我们那个年代(三四十年代),正是左倾成风的年代。左的思潮,来得更早,早在金应熙出生之前两年,随着〃十月革命〃(一九一七年)的一声炮响,就挟马列主义以俱来,冲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门户。
  甚至在〃十月革命〃前,已经有文化名人在写〃新俄万岁〃词了。这首词调寄《沁园春》,发表于一九一七年六月一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如下:
  客子何思?冻雪层冰,北国名都。想乌衣蓝帽,轩昂年少,指挥杀贼,万众欢呼。去独夫〃沙〃,张自由帜,此意于今果不虚。论代价,有百年文字,多少头颅!
  冰天十万囚徒,一万里飞来大赦书。本为自由来,今同他去;与民贼战,毕竟谁输!拍手高歌,〃新俄万岁〃!狂态君休笑老胡。从今后,看这般快事,后起谁欤?
  你猜作者是谁,如果不是词中有〃老胡〃二字,你猜得着是胡适吗?
  据《胡适杂忆》一书唐德刚,《胡适杂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年再版。附录:周策纵,《论胡适的诗》。的〃附录〃同上。所记,胡适此词作于一九一七年四月十七日夜。原来在〃十月革命〃之前,那年三月俄京已经爆发过一次规模颇大的暴动,史称〃三月革命〃,作为〃十月革命〃的先驱了。〃乌衣蓝帽〃是当时俄京参加〃三月革命〃的大学生的服色。〃独夫〃沙〃〃即沙皇。
  想不到吧,反对〃革命的变革〃,宣扬〃要一点一滴的改良、进化〃,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胡适,当年竟是如此充满激情,向俄国革命高呼万岁。胡适尚且如此,何况一班不满现实的少年。左倾成风,良有以也。有人认为,毛泽东那首《沁园春》也是受到胡适这首《沁园春》的影响的。唐德刚,《胡适杂忆》,附录:周策纵,《论胡适的诗》。
  余生也晚,并没受到胡适影响,在左倾方面影响我的,首先是抗战时期的《救亡日报》,后来方是金应熙和岭大一班〃进步同学〃。
  抗战初期,国共合作,《救亡日报》应运而生。郭沫若挂名社长,夏衍主持。创刊于上海,随战火而南迁,一迁广州,再迁桂林。桂林时代的《救亡日报》已经从〃国共合作〃的报纸,变为从〃头〃(头版评论)到〃尾〃(报屁股副刊)完完全全的〃左报〃以至〃共报〃了。因此之故,新四军事件(一九四一年一月)后被迫停刊。
  《救亡日报》好似为我们打开一面窗户,它报道共区的〃新貌〃,报道共军的抗敌事迹。年轻人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救亡日报》的评论和报道正好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当然,还有副刊,特别是那些短小精悍的杂文,我们都很爱看。许多左翼作家,也是在《救亡日报》开始认识的。
  如果把《救亡日报》比作〃开窗者〃,则金应熙堪比〃指路人〃。我认识他的时候,在他身边正围绕着一班进步同学(差不多都是岭南〃艺文社〃社员)。我们偷偷传阅毛泽东的著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向金应熙请教。陈寅恪有论中国近代之学术思想的名言曰:〃以世局激荡及外缘薰习之故,咸有显著之变迁。〃
  见胡守为为《陈寅恪之史学》所写的序。〃外缘薰习〃,佛家语。〃薰习〃亦作〃熏染〃。〃外缘〃与〃内因〃对称,例如种子是〃内因〃,必须有适当的土壤、水分、阳光这些〃外缘〃,种子才能发芽生长。此即〃因缘和合〃之说也。〃熏染〃则与〃共业〃有连带关系,生在地球上的人缘由〃共业〃。同是地球人,香港人和大陆人又有很大不同。是故大圈圈内有小圈圈,大〃共业〃中有小〃共业〃。各个圈圈的种种现象,均由有〃共业〃者的〃熏染〃而成。更缩而小之,在我们那个时代,同在康乐园(岭大校园)而又以金应熙为核心的那个小圈子亦是〃共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师友间交互影响等构成〃外缘薰习〃。我觉得陈寅恪此论,同样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思想变化。
  陈寅恪是把〃世局激荡〃置于〃外缘薰习〃之上的,对我(相信对金应熙也是一样)而言,确是如此。抗战胜利,大家以为可以松一口气,谁知内战继之而起,越来越剧。〃国统区〃内,贪污腐化,亦是与日俱增。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到了金圆券出笼(一九四八年八月),政府严令有黄金外币者必须兑换此券,而此券瞬息即成〃废柴〃(无用之物),一时〃反内战、反饥饿〃呼声四起。〃中国大地已经容不下一张书桌!〃一向潜心治学的大学问家陈寅恪也禁不住而有《哀金圆》之作。这也是在《陈寅恪诗集》中最长的一首七言古诗,开头四句,即点出金圆券之为物与〃废柴〃等。〃赵庄金圆如山堆,路人指目为湿柴。湿柴待干尚可爨,金圆弃掷头不回。〃中段写抢购风潮、民生疾苦种种惨状:〃米肆门前万蚁动,颠仆叟媪啼童孩。屠门不杀菜担匿,即煮粥啜仍无煤。人心惶惶大祸至,谁恤商贩论赢亏。百年互市殷盛地,怪状似此殊堪骇。有嫠作苦逾半世,储蓄银饼才百枚。岂期死后买棺葬,但欲易米支残骸。悉数献纳换束纸,犹恐被窃藏襟怀。黄金倏与土同价,齐高弘愿果不乖。〃抢购起风潮,人人只要货物,不要金圆券。抢购米粮最为厉害,力弱的老翁老妇只有〃碌地〃的份儿。最后弄到屠夫不肯杀猪牛,卖菜的小贩也藏匿起来。想煮粥吃也没煤炭。又通过一个寡妇的〃棺材本〃也被吞没的事做例子,具体说明金圆券之灾。最后点出乱源所在:〃金圆数月便废罢,可恨可叹还可咍。党家专政二十载,大厦一旦梁栋摧。乱源虽多主因一,民怨所致非兵灾。〃陈寅恪在这里郑重指出,国民党失败的主因,并非是由于打不过共产党,而是因为失了民心。
  这首诗是在一九四九年(己丑)夏天写的,推前几个月,广州口传的一副春联(是否曾公开张贴,不得而知)亦已有同样的抒发。联曰:〃金圆,今完,完了晦气归旧岁;己丑,已有,有些希望接新春。〃梁羽生,《名联观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陈寅恪之诗可作上联解释;下联〃希望〃云云,则因在那年春节前,国共和谈开始作〃试探性〃的接触也。
  时局的恶化,是直接促使百姓思变、青年左倾的主因。同时也造成了岭大风气的改变。岭大是教会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有如世外桃源。学生一向不大理会政治。但到了四十年代后期,已不由你不理了。早在陈寅恪作《哀金圆》之前的两年左右,国民党的〃大厦〃已经有了〃将倾〃的迹象。表现得最明显的是军事的逆转。本是国优共劣的,渐渐转为国共相持、互有进退。踏入一九四八年,刘(伯承)邓(小平)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陈(赓)谢(富治)兵团渡过黄河,挺进豫陕鄂边;陈(毅)栗(裕)野战军攻入豫皖苏。三路大军,互相配合,驰骋于江河淮汉之间,与国民党互争先手,逐鹿中原了。
  而这个时期的金应熙,也好像开始把自己研究的重点从学术而转向政治了。他应学生的要求,举行不定期的时事报告,他是综合外国通讯社加上新华社所发的英文稿的,资料翔实,分析全面,很受学生欢迎,每次都有〃爆棚〃之盛。
  对我而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他有一位同窗好友,名叫容庆和,容庆和当时在香港《大公报》工作。金应熙则正在致力于〃四裔学〃的研究,〃四裔学〃是研究古代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的一门学问,要涉及死去的文字(Dead
  Language),人名地名都拗口得很,我一听就头痛。有一天他和我谈起容庆和,说容是他朋友之中对解放战争的进展最为关心也最为熟悉的人,各个战场的变化,双方的兵力部署、番号等等他都有研究,比当时上海一家知名杂志(《观察》)的军事记者有过之而无不及。说后微带感喟地笑道:〃我熟悉的是古代的〃死去了〃的东西,他熟悉的是现代的活事物,有意思多了。〃更有意思的是,过了不到两年光景,我也入了《大公报》,和容庆和(笔名沙枫)见本书《悼沙枫》一文。成为同事,没多久更从同事而成为好友。他听了我转述金应熙这段话,也是微喟笑道:〃他怎么倒羡慕起我来了。我做的资料工作,谁都能够做。他研究的〃四裔学〃,却有几人能够?那才更有意思呢。〃沙枫在《大公报》,是左派眼中的〃右派〃,他只是个脚踏实地的新闻从业员。
  又过了四十年光景,我才知道金应熙当年何以曾有志于〃四裔学〃的研究,又何以感喟顿兴之故。虽然这个原因并不是从金应熙口中说出来的,却见之于他的笔底。在金应熙晚年为陈寅恪所写的评传中,谈及陈寅恪在德国留学期中的所得:〃二十世纪前期的东方学者研究曾以我国周边各族历史和佛学翻译文学为其重点之一。陈寅恪求学德国时的教师也大都有这方面的专长……他回国后深入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多所著述,开设〃佛教翻译文学〃和〃蒙古源流研究〃等课程。〃〃我国周边各族历史〃的研究,即金应熙曾有志于此的〃四裔学〃也。陈寅恪任教清华时,对研究生的指导包括五个方面(请恕此处不详述。有兴趣者请看金著,或李玉梅著之《陈寅恪之史学》),其中颇有与〃四裔学〃相关,或可以划入〃四裔学〃范围者,如〃蒙古文、满文之书籍及碑志与历史有关者之研究〃等。金应熙盛赞:〃(以上各门)都是陈寅恪在留学时研究有素而在我国当时还几乎是全新的学术领域。〃〃新领域〃、〃死东西〃可以构成一副妙联,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