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节
作者:绚烂冬季      更新:2021-02-25 03:43      字数:4812
  丞相宽怀,惟听捷报!”
  对同一事件的看法,智者和愚者的判断其差别如此之大:孟达不懂得因人因事而做具体分析,只是按照常规的看法,认为司马懿要起兵下新城,必
  须奏魏主许之而后行,故得出“往复一月间事”的判断。而孔明的看法却恰
  恰与之相反。诸葛亮看了来书,掷书于地而顿足说:“孟达必死于司马懿之
  手矣!”马谡问其故,诸葛亮说:“兵法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岂
  容料在一月之期?曹睿既委任司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闻?若知孟达反,
  不须十日,兵必到矣。安能措手耶?”诸葛亮即回书告诫孟达说:“若未举
  事,切莫教同事者知之,知之必败。”
  司马懿声东击西,孟达束手就擒
  司马懿接复职诏后,忽得密报孟达谋反之事,司马懿说:“此贼必通诸
  葛亮,吾先擒之,诸葛亮定然心寒,自退兵也。”司马师说:“父亲可写表
  奏天子。”懿说:“若等圣旨,往复一月之间一事无及矣。”即传令教人马
  起程,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迟立斩;又令参军梁畿赍檄星夜去新城,教孟
  达等准备进征,使其不疑。梁畿到新城传达司马懿的将令说:“司马都督今
  奉天子诏,起诸路军以退蜀兵。太守可集本部军马听候调遣。”达问道: “都
  督何日起程?”畿说:“此时约离宛城,望长安去了。”达暗喜说:“吾大
  事成矣!”大凡采取突然袭击战术的,必须伪装得好,以麻痹敌人,使其无
  备,即我要袭击彼而彼完全不意料到我要袭击,袭击才能得逞。司马懿正是
  这样做,他声东击西,使孟达上其套。孟达闻悉司马懿已离宛城赴长安,以
  为司马懿不知其举事,故认为“吾大事成矣”而沾沾自喜。讵料司马懿这时
  正向新城进军。懿在途中,缴获诸葛亮给孟达回书,看后大惊说:“世间能
  者所见皆同,吾机先被孔明识破。”遂星夜催军急行。未及十日,即抵新城,
  孟达措手不及,终被擒杀。
  司马路擒杀孟达,诸葛亮谋取两京终成泡影,但从智力比赛看,输家只
  是孟达,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赢家,两人的智力半斤八两:两人都料事如神。
  诸葛亮认为豁闻孟达举事。必先起宛、洛之兵先至,司马懿料孟达叛变必与
  诸葛亮通谋。两人都不谋而合。诸葛亮说:“曹睿既委任司马懿,逢寇即除
  何待奏闻?”司马懿说:“若等圣旨,往复一月之间,事无及矣。”两人都
  互相惊畏。诸葛亮知司马懿复职“大惊”,告诫孟达不要轻举枉动;司马懿
  途中截获诸葛亮给孟达回书为之“大惊”,想不到“吾机先被孔明识破”。
  而孟达和司马懿、诸葛亮相比,其愚智则有天渊之别:诸葛亮知司马懿复职
  告诫孟达“须万全提备”,孟达却笑“孔明心多”,要他“唯听捷报”,司
  马懿派使要孟达听候调遣并伪说懿已去长安, 孟达却暗喜说: “吾大事成矣!”
  棋差一着,全盘皆输
  在这一回书,诸葛、司马两人是背靠背斗智,在第九十五回里,则是两
  人公开出面较量,双方智力更充分发挥,异采纷呈!
  一方知彼知己,一方不知彼知己时,战争则显得简单化:当双方都知彼
  知己,战争则曲折离奇、变化莫测。譬如下棋,当高手对劣手时,很快便进
  入杀局,无甚看头。如果双方都是高手,彼此下棋,不是见一步走一步,而
  是走一着想到下几着;此方下一着,彼方已料到其下几着,乃用新着以破之。
  如此往复,棋局变化万千,不仅下棋者全神贯注,观棋者也感到好看煞人!最后输者只不过是棋差一着而已。第九十五回写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斗智之战
  正是类此。
  司马懿擒杀孟达后,即与张郃率领十五万大军来战诸葛亮。司马懿认为
  诸葛亮平生谨慎,不肯弄险,不会从子午径取长安,今必出军斜谷,来取郿
  城。而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
  汉中咽喉。诸葛亮欺曹真无备,定从此进。故决定与张郃迳取街亭,以断其
  归路。诸葛亮行军,果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闻悉司马懿大军前来,大惊说:
  “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行军在诸葛亮的意料
  之中。因此,街亭决战是势所难免。司马懿能否夺取街亭,诸葛亮能否保卫
  街亭,是双方胜败的关键。
  错用马谡,纸上谈兵
  诸葛立即着手部署街亭保卫战。参军马谡请缨守街亭,诸葛亮说:“街
  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
  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马谡以熟读兵书自夸,说:“若有差失,乞
  斩全家”,并立下军令状。因马谡曾献“攻心计”服南人,又献反间计使司
  马懿被削职,诸葛以其有智,乃任他为守街亭主将,又派富有战争实践经验
  的王平为副将,再三叮嘱要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
  不能偷过。诸葛亮恐二人有失,又派高翔驻守列柳城为援。同时,唤大将魏
  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总守汉中咽喉。诸葛亮的部署,可说是十分到
  家,无可非议,唯一错误是用了纸上谈兵的马谡。他违背诸葛亮“下寨必当
  要道”之嘱,只知死啃兵书的片言只语: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
  么“置之死地而后生”,对于当时的形势,来犯的敌将、街亭的地形都不考
  虑。王平苦谏,再三重申诸葛亮“下寨必当要道”之嘱,认为:
  “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马谡不听,坚持
  上山屯军,王平指出,若“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再断“我汲水之道,军
  士不战自乱”。马谡仍置之不理,自行其是,结果如王平所料,司马懿大军
  一至,即断其汲水之道,蜀军不战自乱,不听马谡指挥。魏军轻易地夺取了
  街亭。
  空城弄险,智退大军
  街亭失守,蜀军处境极危。司马懿曾预料夺取街亭后蜀军的去向:“亮
  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
  中去也。彼若回动,晋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即将诸处
  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
  正如司马懿所料,蜀军唯一生路只有撤回汉中,诸葛亮一知街亭、列柳城尽
  失,跌足长叹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立即遣兵派将部署撤军。
  当各路兵马刚分拨完毕,忽报: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这
  时,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军在城中。因此,众官
  尽皆失色。只有诸葛亮不慌不忙,大摆空城计,渡过了难关。在一座空城面
  前,率领十五万大军的司马懿为何不敢进,反而急退呢?这是因司马懿认为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诸葛亮也知司马懿知己“平生谨慎,必不弄险”,所以一反“生平谨慎”,来个“弄险”,故引
  起司马懿大疑,不敢贸然进城。诸葛亮摆空城计,也出于形势所迫,正如他
  所说:“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以兵二千五百不可能与敌大军十
  五万战,如弃城而逃,必不能远遁,定为司马懿所擒。处此既不能战又不能
  逃脱的绝境,诸葛亮除摆空城计外,别无他法,当诸葛亮败局已定几乎被擒
  的时候,谁又料到用一空城计而能退敌军十五万?后来司马懿知是诸葛亮摆
  空城计后,仰天长叹说:“吾不如孔明也!”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斗智之战,给军事学和军事艺术都添加了新的内容。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兵法的一个著名论断,是战争胜败的一条
  重要规律。如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对敌情毫不了解,曹操粮将断他却无所知,
  当许攸截获操催粮书知操将断粮,建议“两路击之”,绍反疑是操的诡计,
  拒之不用;后许攸被迫投操,向操报告绍军内部情况,授以“劫乌巢粮”之
  计,操一弄清敌情,即亲往烧乌巢之粮,敌军无粮大乱,操趁机出击,大胜
  袁军。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对敌情摸不清,反而屡得假情报,因而屡中周瑜
  智计;周瑜则因了解敌情,故能指挥如意,使敌军陷入火海之中。在彝陵之
  战中,刘备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自夸“朕用兵老矣,反不如一黄口孺子”。
  陆逊则“知彼”如指掌,因而能使刘备按着自己的指挥棒行事,最后用一把
  火几乎把蜀军烧光。这三大战役都是在一方“知彼知己”,一方不知彼知己
  的情况下进行的。“知彼知已”的,当然“百战不殆”,但是,当彼此都“知
  彼知己”的时候,战争则变化万千,谁胜谁败则很难预料,胜负往往决定于
  一时决策的正确与否。街亭之战,司马懿是“知彼知己”的,他料诸葛亮必
  从街亭出兵以取■城,故决定取街亭以扼其咽喉,这一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诸葛亮也是“知彼知己”的,他原料曹真无备,故由街亭取■城,后知司马
  懿来战,料其必取街亭,于是立即部署街亭保卫战。不论从战略或战术方面
  看,诸葛亮的决策也是正确的。所以说街亭之战,司马懿和诸葛亮都“知彼
  知己”,彼此决策都无误,而街亭失守,是由于诸葛亮用人失当,在街亭失
  守后,诸葛亮摆“空城计”能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并非因司马懿不知彼,
  他对诸葛亮是了解的:“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诸葛亮能用“空城计”,
  不只因知司马懿也是一个秉性谨慎而多疑的人,也料司马懿能知己“生平谨
  慎,必不弄险”因而偏“弄险”,这种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的计策,就
  非司马懿所能料,故取得成功。毛宗岗说:“知己,而不知彼之亦足以知已,
  则不得谓之知己;知彼而不知彼亦料我之知彼,则不得谓之知彼。”(第一
  百十一回回评)这是说,知己而能料彼亦知己,知彼而能知彼亦料我知彼,
  这才是真正的“知彼知己”。这是对孙子“知彼知己”的新注,也是对诸葛
  亮和司马懿斗智之战的概括。而只有真正的“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如司马懿因能料孟达与诸葛亮必暗通,也知诸葛亮能料其所行,故能急下新
  城;诸葛亮也知司马懿能料己, 而他也能料彼, 始能摆空城计 “弹琴退仲达”。
  所以说诸葛亮、司马懿斗智之战丰富和发展了孙子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的军事思想。
  3。比才斗智:邓艾姜维较输赢姜维和邓艾较量时,两人都得孙子兵法之妙:或“近而示之远”,或“远
  而示之近”,或“强而避之”,或“亲而离之”,以达到“攻其无备,出其
  无意”的目的(《孙子兵法·计篇》)。《三国演义》写二人斗才比智,确
  是各有巧妙——
  虚张声势,你来我往
  姜维三伐中原,大败王经,进军狄道城,邓艾来援,虚设旗鼓吓退姜维。
  姜维退兵屯于钟提,邓艾与陈泰屯兵于雍、凉等处。陈泰设席与邓艾作贺说:
  “姜维夜遁,其力已竭,不敢再出。”艾笑说“吾料蜀兵必出有五:蜀兵虽
  退,终有乘胜之势:吾兵终有弱败之实:其必出一也。蜀兵皆是孔明教演,
  精锐之兵,容易调遣;吾将不时更换,军又训练不熟:其必出二也,蜀人又
  以船行,吾军皆在旱地,劳逸不同:其必出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
  四处皆是守战之地;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把守;蜀兵
  合为一处而未,以一分当我四分:其必出四也。若蜀兵自南安、陇西,则可
  取羌人之谷为食;若出祁山,则有麦可就食:其必出五也。”于是在各处隘
  口,皆设营寨,以防不测。果不出邓艾所料。姜维也同样认为魏军有“五不
  利”、蜀军有“五利”,故攻魏有“五可胜”,彼此所见皆同,因都是从彼
  此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之故。姜维引兵杀奔祁山,见魏兵已立下九个寨棚,势
  如长蛇,首尾相顾,知魏人早有准备,料邓艾必在此。于是派将在此虚张声
  势,暗自提大军去取南安。邓艾见蜀兵连日不来搦战,一日五番哨兵出寨,
  或十里或十五里去而回。艾凭高视毕,慌入帐与陈泰说:“姜维不在此间,
  必取董亭袭南安去了。出寨哨马只是这几匹,更换衣甲,往来哨探,其马皆
  困乏,主将必无能者。”乃派陈泰攻破敌寨后,再拦击蜀军,自己侧引军先
  赴南安埋伏。结果,在邓艾、陈泰前后夹击下,姜维大败,逃回汉中。这次
  战役,邓艾料姜维“五必出”之由,姜维亦料攻魏有“五可胜”之理,彼此
  不谋而合,而邓艾料姜维出则出,姜维料攻魏胜却不胜,这是因姜维之料为
  邓艾所先料,艾早有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