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节
作者:绚烂冬季      更新:2021-02-25 03:43      字数:4811
  战役,邓艾料姜维“五必出”之由,姜维亦料攻魏有“五可胜”之理,彼此
  不谋而合,而邓艾料姜维出则出,姜维料攻魏胜却不胜,这是因姜维之料为
  邓艾所先料,艾早有防御,使姜维不能充分利用其“五可胜”的条件。姜维
  见敌已有准备,乃避强击弱,采取“远而示之近”之法,在祁山虚张声势而
  实取南安。深谙兵法的邓艾,已看出其虚实之计,乃就其计而破之。
  姜维六伐中原,与邓艾在祁山斗阵,邓艾另生一计:自己暗引军袭祁山
  之后,却令人下战书搦姜维来日斗阵法。邓艾不全知“八阵”之法,刚斗阵
  大败,何以又约斗阵?姜维已知其有诈,批回书去讫,对诸将说:“吾受武
  侯所传密书,此阵变法共三百六十五样,按周天之数,今搦吾斗阵法,乃“班
  门弄斧”耳!—但中间必有诈谋,公等知之乎?”廖化说:“此必赚吾斗阵
  法,却引一军袭我后也。”维笑说:“正合我意”,即令张翼、廖化引一万
  兵去后埋伏。邓艾声东击西,结果反中埋伏,被张翼、廖化两军夹击,魏兵
  大败。艾舍命突出,身被四箭。司马望斗阵也大败逃回。二人商议退兵之策。
  望说:“近日蜀主刘禅,宠幸中贵黄皓,日夜以酒色为乐,可用反间计召回
  姜维,此危可解。”邓艾便派“间谍”资金珠宝,迳到成都结连黄皓,布散
  流言,说姜维怨望天子,不久投魏,于是成都人人所说皆同。黄皓奏知后主,
  即遣人星夜宣姜维回朝。邓艾战不胜姜维,却用“亲而离之”之法退了蜀师。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邓艾和姜维都善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且运用之巧,各有其妙。
  姜维八伐中原,不从祁山而从洮阳出兵。哨探来报,司马望对邓艾说:“姜
  维多计,莫非虚取洮阳而实来取祁山乎?”邓艾说:今姜维真出沈阳也。 “向
  者姜维累出吾有粮之地,今沈阳无粮,维必料吾只守祁山,不守洮阳,故径
  取洮阳;如得此城,屯粮积草,结连羌人,以图久计耳”。乃尽撤祁山之兵,
  与司马望分兵两路,分别埋伏于洮阳城内外。蜀兵一到,司马望和邓艾内外
  夹攻,重创蜀军。姜维知魏兵尽在此处,乃暗派张翼引一军取祁山,他则引
  兵搦邓艾交战。次日又引兵搦战,邓艾按兵不动。姜维令军士辱骂,邓艾寻
  思:“蜀人被吾大杀一阵,全然不退,必分兵去袭祁山也。”乃着邓忠守城,
  已则领兵去救祁山。是夜二更,姜维听得寨外喊声震地,鼓角喧天,人报邓
  艾引精兵夜战。诸将欲出,姜维止之。因邓艾日间按兵不动,夜间却求战,
  姜维料其虚作夜战,实是乘势去救祁山,便引三千军来助张翼。正当张翼被
  邓艾打败,被隔在山后,无路可逃,惊慌之间,忽听得喊声大震,鼓角喧天,
  只见魏兵纷纷倒退。左右报说:“大将军姜伯约杀到!”翼乘势驱兵相应。
  两下夹攻,杀败魏军。邓艾折了一阵,急退上祁山不出,姜维令兵四面围攻。
  后因后主情谗,拟派人代姜维,令姜维班师。姜维为避祸,便屯兵沓中,以
  图后计。蜀之伐魏自此告终,魏之伐蜀从此开始。
  邓艾和姜维斗智之战,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应
  变之才。因为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们不能老是抱着花岗岩脑袋去思
  索,而是要有应变的才智,才能适应已经变化的形势,不然就会到处碰壁,
  甚至遭受失败。特别是在战争中,应变之才尤为重要。如果双方都有应变之
  才,这就看谁料得准和抢先一步,捷者胜,迟者败。邓艾和姜维斗智之战便
  是如此。如前面所述姜维三伐中原之战,他根据当时形势预料蜀军有“五可
  胜”,因而决定出兵祁山。可是,战争不是由一方所摆布,而是由双方共同
  策划,你有新策我有对策,邓艾早料到蜀军有“五必出”,故预为防御。姜
  维出兵一知敌人有准备,立即改变作战方案:在祁山虚张声势,暗提兵取南
  安。但邓艾并不因料中姜维出兵而盲目乐观,他是步步为营,处处细察,当
  他见蜀军不来搦战,只派一些哨探往来侦察,而其马皆困乏,因而知“主将
  必无能者”,故料姜维必不在此而是往袭南安,便派兵虚攻蜀军,自己则急
  引军赴南安埋伏,终大败姜维。彼此所料都准确,都善于随机应变,而邓艾
  之所以胜,是因姜维的行动早为其所料。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变化,不可
  能尽知,所以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邓艾又何能料事皆中,何况姜维
  也是智者,两人是才均力敌,如果谁在某个环节上有所忽略或疏漏,就易被
  发觉而遭到挫折。姜维六伐中原,邓艾之所以败,是因姜维从邓艾刚斗阵败
  又约他再斗阵中,引起他思考:他熟悉阵法,邓艾何以敢“班门弄斧”?故
  料邓艾明是斗阵,暗是袭祁山之后,乃伏兵大败之。姜维八伐中原,彼此应
  变之才更出奇翻新:邓艾料姜维必出洮阳,早就分兵两路埋伏,姜维行军果
  如其所料,便中伏受重创。但蜀军全然不退,姜维次日又来搦战,邓艾便料
  其“必分兵去袭祁山”,乃按兵不动,在夜虚张声势引兵出战,以乘势救祁
  山;姜维从其日间不战夜间出战中,已知其在此是虚攻实是去救祁山,乃制
  止诸将出战,引兵来救祁山的蜀军,前后夹攻大败邓艾。由此可见,邓艾与
  姜维斗智之战,胜者的共同之点是:既准确地估计形势,又有应变之才,且智在敌先。这不仅战争如此,凡一切竞争也如此!
  4。棋逢对手:羊祜陆抗两交欢
  读到《三国演义》的最后一回(第一百二十回),即关于羊祜和陆抗边
  境交欢的故事,确是“令人气定神闲,耳目顿易,直觉险道化为康庄,兵气
  销为日月。”(毛宗岗话)以往各回,写两军对峙,尽智竭力,以决生死,
  而这回却写羊、陆两军互以德相报,彼此馈酒赠药,宛如良朋相处,真梦想
  不到之奇文。
  镇东将军陆抗奉吴主孙皓之命屯兵江口,以图襄阳。陆抗是陆逊的次子,
  足智多谋,颇有乃父之风。是时,晋已火蜀,其势已非昔比,伐晋亦非其时,
  故他主张保境安民为上计,乃在江口按兵不动,晋国名将羊枯奉其主之命镇
  守襄阳,俟吴国内部有变,趁势灭之;他因江口守将是陆抗,也不敢轻举妄
  动。他在边境,先以德服吴人:吴人有降而去者,皆听之。减戍逻之卒,用
  以垦田八百余顷。其初到时,军无百日之粮,及至未年,军有十年之积,使
  军民丰衣足食,甚得民心。祜在军,常着轻裘,系宽带,不披铠甲,帐前侍
  卫者不过十余人。
  羊祜以德服人,深得人心
  一日,部将入帐禀祜说:“哨马来报,吴兵皆懈怠,可乘其无备而袭之,
  必获大胜。”祜笑说:“汝众人小觑陆抗耶?此人足智多谋,日前吴主命之
  攻拔西陵,斩了步阐及其将士数十人,吾救之不及。此人为将,我等只可自
  守,候其内有变,方可图取。若不审时势而轻进,此取败之道也。”一日,
  羊祜引诸将打猎,正值陆抗亦出猎。羊祜下令:“我军不许过界。”诸将得
  令,止于晋地打围,不犯吴境。陆抗望见,叹说:“羊将军有纪律,不可犯
  也。”日晚各退。祜归至军中,察问所得禽兽,被吴人先射伤者皆送还。吴
  人皆悦,来报陆抗,抗召来人入,问道: “汝主帅能饮否?”来人答说: “必
  得佳酿,则饮之。”抗笑说:“吾有斗酒,藏之久矣。今付汝持去,拜上都
  督:此酒陆某亲酿自饮者,特奉一勺,以表昨日出猎之情。”来人回见羊祜,
  以抗所问并奉酒事,一一陈告。祜笑说,“彼亦知吾能饮乎?”遂命开壶取
  饮。部将陈元说:“其中恐有奸诈,都督且宜慢饮。”祜笑说:“抗非毒人
  者也,不必疑虑。”竟倾壶饮之。自是使人通问,常相往来。一日,抗遣人
  候祜。祜问:“陆将军安否?”来人说:“主帅卧病数日未出。”祜说: “料
  彼之病,与我相同,吾已合成熟药在此,可送与服之。”来人持药回见抗。
  众将说:“羊祜乃是吾敌也,此药必非良药。”抗说:“岂有酖人羊叔子者
  哉!汝众人勿疑。”遂服之。次日病愈,众将皆拜贺。抗说:“彼专以德,
  我专以暴,是彼将不战而服我也。今宜各保疆界而已,无求细利。”
  善用兵者不轻言战
  上述故事,基本上符合史实,详见《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裴松之注
  引《汉晋春秋》。羊祜、陆抗都是儒将,他俩都足智多谋,彼此都互相敬畏,
  故在边境对峙时都不敢轻举妄动。羊祜曾领教过陆抗的厉害,因此部将来报“吴兵懈怠”,建议“乘其无备而击之”时,羊祜不同意。陆抗是名将,岂
  有保卫边疆而让士卒“懈怠”,显然是诱敌之计。羊祜也是名将,当然不会
  中陆抗之计。所以他告诫说:“此人为将,我等只可自守,候其内有变,方
  可图取。若不审时势而轻进,此取败之道也。”凡是善于用兵的,不轻易言
  战,不打无把握之仗,总是伺机有可胜始战,羊祜如此,陆抗也如此。当时
  蜀国已亡,只剩下吴国,且已国穷民困,不可能向北进军,故陆抗按兵不动,
  以保境安民。而羊祜施德于吴民,与陆抗在边境交欢,是有其深谋远见的,
  是服从于其战略目的,并非是为使彼此相安无事而已。三国鼎立近半个世纪,
  为什么谁也不能征服谁?其中一个最重的原因是:民心归附,将士效命。所
  以,曹操、曹丕不能东下江东西取西川,刘庸,人民困苦,将士想效命也无
  从用其力。
  得民者昌,失民者亡
  羊祜是晋国著名的军事家, 他是懂得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教训的, 深知 “得
  人心者昌,夫人心者亡”这个真理的。故他镇守襄阳后,一方面加强屯田,
  使军民丰衣足食,取得军民的支持;一方面施德于吴民,送药于吴将以结其
  心,这其实是为瓦解吴国民心将心,也就是“攻心”之战,是其征服吴国最
  高明的战略思想。陆抗也深知羊祜用心,故说:“彼专以德,我专以暴,是
  彼将不战而服我也。”这是陆抗忧国之言。羊祜施德于吴民,而吴主孙皓对
  吴民暴虐日甚,其后来被晋所灭是意料中事。羊祜虽因病逝不及伐吴,但其
  施德于吴人的战略思想,为其推荐的杜豫所继承,因而使吴人纷纷不战而降。
  由此可见,要取得战争的胜利,首先要争人心的支持,其次不求侥幸取胜,
  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不仅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也是取得其他事业成
  功的决定因素。三、伺  机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计篇》)又说: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战之可胜。”
  (《孙子兵法·形篇》)《三国演义》的重大战役都体现了这些战略思想。
  由于战争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善于用兵的将帅都表现得十分慎重,
  不轻言战,能胜始战。凡胜者都是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伺机以歼敌人。
  《三国演义》描绘的最大战役有五,即官渡、赤壁、彝陵三次战役和魏
  灭蜀、晋平吴两次战役,这五大战役决定了三国的兴亡和晋的一统天下。官
  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争霸之战,最后操胜袁败,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
  刘备、孙权联盟打败曹操,三分鼎足之势形成,彝陵之战,吴胜蜀败,蜀国
  从其强盛的巅峰开始跌落下来,最后被魏所灭。这时,晋已代魏,剩下的吴
  国已势孤力穷,逃避不了其灭亡的命运。由于五大战役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认真探讨其胜败之由,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这五大战役总的共同之点,其胜者都是善于伺机出击。曹、袁在官渡初
  战,各有胜负,双方都在慎重考虑如何击败对方,都不敢轻举妄动。曹操坚
  守两月,粮尽拟撤退,因听荀彧之策便坚守待变,及悉袁军虚实,乃夜烧乌
  巢粮,袁军无粮大乱,曹军乘机总攻,大破袁军。赤壁之战,周瑜在孔明参
  谋之下,为准备火攻采取了种种计谋和措施,当万事皆备又得东风,便火烧
  赤壁,大破曹操。彝陵之战,陆逊先是战略退却,后坚守伺机歼敌,刘备一
  屯军千林阴密之处,立即发动火攻,烧得蜀军几乎全军履灭。邓艾偷渡阴平,
  表面看来虽说是“造最险之谋,经最险之地”,其实是“造最安全之谋,经
  最安全之地。”这是一大好战机,故邓艾抓住不放,纵使翻山越岭,历尽艰
  险,也毫不退却,终于渡过阴平直捣成都。晋征吴之战,曾几经反复:羊祜
  曾要求伐吴,晋帝司马炎以时机未成熟而不采纳;后杜预代羊祜任都督,上
  表陈述吴可伐之利,指出战机不可失,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