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节
作者:绚烂冬季      更新:2021-02-25 03:43      字数:4819
  则非一般人可胜任,正如他所说:“可刚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
  足见孔明用心良苦和深谋远虑。
  战术是服从于战略的,孔明南征的一切战术措施,都围绕着其“攻心”
  战略目的进行。孟获虽是个颇晓兵法的“蛮王”,但远非足智多谋的孔明的
  对手,孔明要平之并非难事,如第一次交锋,孔明以正兵阳退,阴布置两支
  奇兵前后夹攻,便轻易地把孟获擒了。单纯采取镇压政策,不久即可平服。
  但过去平“蛮”历史说明:如大军离去,则鞭长莫及,其自恃地远山险,又
  复叛乱,再来镇压,又劳师远征,不胜其烦,且其被曹魏所利用,如孔明北
  伐,其知内虚,反则更速。因此,孔明这次南征旨在服其心,一劳永逸,后
  方稳,才可北图。所以说,“平蛮”是孔明北 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
  是孔明七擒七纵之的原因。但一擒之易。七纵之则难,在这擒纵的过程中,
  孔明确是绞尽了脑汁,使尽了计谋,或利用其内讧,使其宗党捉来,或诱其
  劫寨,围而擒之;或识其诈降,就席拿住,或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才便孟
  获诚意投降。不仅使尽计谋,还要历尽艰险:沪水之毒,哑泉、柔泉、黑泉、
  灭泉以及桃花溪之恶,几使孔明寸步难移;不仅用柔,还要不得已而用刚—
  —火烧藤甲军三万,对此,孔明承认其罪说:“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者,是
  吾之大罪也。”在历史上,孔明对待少数民族虽重在攻心,采取较开明的政
  策,但也跟其他封建统治者一样,有时也采取残酷的镇压政策《三国演义》
  虚构火烧藤甲军的情节,从本质上说,也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的。
  刚柔并济,“蛮人治蛮”
  正因孔明对孟获有柔有刚,七擒七纵,使其计穷力竭,既畏孔明,又敬
  之如神明,故孔明七擒孟获时,派人谓之将再纵之回,可招人马来决胜负,
  孟获垂泪说:“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
  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到孔明帐下,肉袒谢罪说:“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孔明问:“公今服乎?”获泣谢说:“某子
  子孙孙皆感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孔明乃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并
  令其永为洞主。所夺之物,尽皆退还。孟获和其宗党及族兵,无不感戴,皆
  欣然跳跃而去。
  孔明服其心后,采取“蛮人治蛮”之策,是很高明的。正如毛宗岗指出:
  “武侯之欲抚南蛮,而即甩孟获者,真深得安蛮之道哉!得其土而欲守之,
  不能不分兵,分兵则不能不转饷,转饷而输挽徒劳,不若自守之,而庇荫之
  下,皆吾士也。得其人而欲治之,不能不设官,设官则不能不用法,用法而
  刑狱滋扰,不若使自治之,而涵盖之下,皆吾人也。不但此也。杀其身,不
  能变其心,杀之不足以成武;而生其身,又复夺其地,则生之亦不足以为恩。
  不杀其人而南人不反;不夺其地,而南人乃愈不反耳。”
  (第九十回回评)二、斗  智
  《三国演义》写的诸多战役,其胜负虽有种种因素,但智谋是最关键的。
  孙武《计篇》也把智放在为将者应具备的条件的第一位。因为勇冠三军的,
  虽能“气盖世”于一时,如其有勇无谋,到头来免不了垮台,只有运筹帷幄
  之中,才能决胜千里之外。刘、关、张三战吕布,许褚裸衣斗马超,关公力
  战老黄忠,虽使人惊心动魄,却不如刘备与曹操、孔明与仲达、姜维与邓艾
  斗智腾挪多姿,因其不只使人赏心悦目,且能启人智慧,举一反
  1。使计设谋:刘备曹操相较量
  《三国演义》作者有时为突出孔明之智,把刘备置于陪衬地一位,他的
  一举一动,都由孔明幕后操纵,好象一个活傀儡,但从总的来说,作者塑造
  的刘备是大智若愚的形象。不过,如不是眼明心细,是难于看出的。譬如他
  和曹操的斗智,则斗得很巧妙,使奸雄如曹操,都被他一次又一次瞒过了。
  曹操是多败少胜。
  “二虎竞食”与“驱虎吞狼”
  第一次较量,是集中在如何对待吕布。刘备屯兵徐州,自领徐州事,吕
  布兵败投之,刘备便让他驻兵小沛。那时,操方定许都,恐二人同心协力,
  将成心腹之患,乃聚众谋士议妙计图之。荀彧献计说, “彧有一计,名曰‘二
  虎竞食’之计。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徐州
  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之;事不成,
  则吕布必杀备矣;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操从之。刘备得封官和接操
  来书,已识破其机关,但怕得罪曹操不敢公然违命,便虚对来使说:“此事
  尚容计议。”刘备却暗中实告吕布,使释其疑,与己同心协力。关、张问不
  杀吕布之故,刘备说:“此曹孟德恐我与吕布同谋伐之,故用此计,使我两
  人自相吞并,彼却于中取  利。奈何为所使乎?”“二虎竞食”之计被破了,
  荀彧又向操献一计说:“可暗令人往袁术处通问,报说刘备上密表,要略南
  郡。术闻之,必怒而攻备,公乃明诏讨袁术。两边相并吕布必生异心:此‘驱
  虎吞狼’之计也。”操大喜,照计办。刘备得诏书。明知是计,但不敢违王
  命,只得出兵讨袁术,留张飞守徐州。因张飞醉酒误事,吕布袭了徐州。这
  次较量,曹操是一计被破,一计得逞。初次斗智,两人半斤八两。
  临危不乱,随机应变
  第二次较量,是在“曹操煮酒论英雄”之时,有操与刘备青梅煮酒,纵
  谈天下英雄,刘备装呆卖傻,随便举些人,曹操皆不认可。刘备问:“谁能
  当之?”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时,
  刘备正与董承等密谋图操,忽闻此言怎不大吃一惊,手中所执匙筋,不觉落
  于地下。“说破英雄惊煞人”,刘备如此举止失措,必将引起曹操疑心,而
  刘备毕竟是个枭雄,是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便从容俯首拾筋
  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迅雷风烈必变”这词出于《论语·乡党》,
  说孔子遇到疾雷暴风,必定要改变容色,表示对上天的敬畏。圣人尚且如此,
  何况刘备,一借“圣人”之语做挡箭牌,刘备便将闻言失筋的缘故,巧妙地
  掩饰过去了,可说是“随机应变信如神”。操遂不疑刘备。这是刘、曹第二
  次斗智,刘备是赢了。
  反控制技高一筹
  第三次较量表现在:控制和反控制。刘备因与操擒吕布有功,随操班师
  回朝。刘备面见献帝,排世谱,被认为皇叔。荀彧等一班谋士入见操说: “天
  子认刘备为皇叔,恐无益于明公。”对此,操早有筹谋,他说:“彼现认为
  皇叔,吾以天子诏令之,彼愈不敢不服矣。况吾留其在许都,虽名近君,实
  在吾掌握之内,吾何惧哉。”奸雄之见,确是与众不同。他让刘备见献帝并
  拜为左将军、宜城侯,正是为了要更好地控制刘备。刘备也知操用意,故步
  步为营,谨防曹操谋害。他暗地里与董承等图操,表面上则在后园种菜,亲
  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不知刘备的深谋,反责问道:“兄不留心天
  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刘备说:“此非二弟所知也。”及操说他
  是天下两英雄之一,刘备更感到在虎穴里栖身的危险,于是便谋脱身之计。
  一日曹操又请刘备饮酒,满宠来向操报告:袁绍破公孙瓒并得其军,声势甚
  大,袁术又归帝号于绍,并将亲送玉玺到河北。并指出:“若二人协力,急
  难收复,乞丞相作急图之。”刘备听了暗思:“我不就此时寻个脱身之计,
  更待何时?”遂起身对操说:“术若投绍,必从徐州过。备请一军就半路截
  击,术可擒矣。”操虽同意,并不放心,却教朱灵、路昭两人同行,暗中牵
  制刘备。(但这两人顶得甚事,后来便被刘备设法把他两人抛开了)刘备挂
  了将军印,即催促急行。关、张在马上问道: “兄今番出征,何故如此慌速?”
  刘备说:“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受
  笼网之羁绊矣!”曹操设谋控制刘备,刘备则使计反控制,这第三次斗智,
  又是刘备胜了。
  杰出的统帅善用人才,深得人心
  上述三次较量,刘备是胜多败少,可见刘备机智超人,谁说刘备是一味
  憨厚?历史家陈寿将刘备与曹操比较时,说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
  但小说家罗贯中的看法却不同,他写曹操的计谋诡而露,写刘备的计谋巧而
  深:他塑造曹操是阴险诡诈的奸雄形象,塑造刘备是大智若愚的仁君形象;
  他极力赞扬刘备的
  “随机应变”,写曹操甚佩服其人,认为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说明作者认为刘备的“权谋于略”并不在曹操之下。而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并非作者臆造。小说家罗贯中评价人有财也许比历史家陈寿中肯些。在历史
  上,曹操初起时,有强大的宦官势力为后盾,其地位已与各路诸侯平起平坐,
  而这时,贫贱出身的刘备只不过是公孙瓒手下的一个小将,后来他能成为鼎
  足三分者之一,完全是靠自己的超人才干闯出来的。要成为一个杰出的统帅,
  要具有善于用人、决策的条件,刘备是具备这些条件的,他用诸葛亮并纳其
  隆中决策便是典型的例子。特别是他能得人心。故人心归之,始能称帝于西蜀。刘备若非是大智者何能逮此,所以藐视天下英雄的曹操在刘备仍依托于
  其篱下时,已能看出刘备是非凡之辈,将之和己并列。这是出于同时代人,
  又是最了解刘备的人的评价,无疑是真实的、中肯的。何以在人们的看法中,
  在计谋方面,往往是扬操而抑备,这是因为,曹操之智谋露,易为人所知,
  刘备之智谋深,人们一时难于窥其中的奥妙。而且两人的性格和战略各异:
  正如刘备对庞统所说的:“今指与吾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
  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三国志·蜀
  书·庞统传》裴注《九州春秋》)操急、暴、谲,而备宽、仁、忠,故在人
  们眼中,操是阴险诡诈的奸雄,备是忠厚仁慈的长者,他的
  “机权干略”,即其枭雄本色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了。
  2。知彼知己:诸葛司马比高低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决定战争胜
  败的一条重要规律。不过,孙子所说的“知彼知己”,如果一方能“知彼知
  己”,一方不知彼知己。当然前者胜。如果双方都“知彼知己”,谁胜谁败
  则很难说了,战争也就变得极其错综复杂。 《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写的 “司
  马懿克日擒孟达”,和第九十五回写的“武侯弹琴退仲达”,就是描绘诸葛
  亮和司马懿在都“知彼知己”的情况下,展开斗智的精采镜头,彼此策略确
  是各有巧妙,胜败之间只差一筹而已。在《三国演义》的诸战役中,这才算
  是斗智之战:战争千变万化,战争不是由一方来摆布,而是由双方共同设计,
  任何一方都不能全操胜券,而是胜中有败,败中有胜。它不仅体现了战争的
  复杂性,也说明了战争的严肃性:它是生和死的搏斗,谁要是错走了一步,
  就有被消灭的危险。这两回书所写的斗智之战,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孙子“知
  彼知己”的思想,且对我们从事一切竞争都很有借鉴意义。
  愚者不懂因人因事做具体分析
  在“司马懿克日擒孟达”这一回书里,诸葛亮虽未公开亮相,实是写他
  和司马懿两人背靠背的进行智力竞赛,从而揭开了两人斗智之战的序幕。
  司马懿驻守西凉等处,诸葛亮认为是其伐魏的最大障碍,乃
  用马谡的反间计,使魏主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计得逞
  大喜,即兴师北伐。蜀师旗开得胜,连取三城,魏国上下震栗,曹睿不
  得已乃起用司马懿。这时,原蜀将后降魏镇守上庸的孟达正与诸葛亮暗通,
  谋取两京:孟达取洛阳,诸葛亮取长安。诸葛亮知司马懿复职大惊,急致书
  孟达说:“近闻曹睿复沼司马懿起宛、洛之兵,若闻公举事,必先至矣。须
  万全提备,勿视为等闲也。”孟达览书,不以为然,却笑孔明心多。复书说。
  “窃谓司马懿之事,不必惧也: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至新
  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往复一月间事,
  达城池已固, 诸将与三军皆在深险之地。 司马懿即来, 达何惧哉?
  丞相宽怀,惟听捷报!”
  对同一事件的看法,智者和愚者的判断其差别如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