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作者:雨帆      更新:2021-02-19 07:35      字数:4875
  影科科长,其实这个科只有她一个人。时间久了,毛泽东问:“你怎么叫个‘侯科长’?不要当那个‘长’。”从1949年到1961年这12年的时间里,她用镜头记录了毛泽东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么,侯波最满意的照片又是哪一张呢?
  侯波:说实话,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你最满意的照片是哪张?”“你最得意的照片是哪张?”“你最喜欢的照片是哪张?”我觉着都是一个意思,我的回答就是:开国大典那一张。去年我们两个带着照片去法国,以“伟人毛泽东”为主题展出。法国记者采访我的时候,就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开国大典。这是我一贯的回答,因为这张照片记录下的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而且对我们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事件。中国在此之前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国际上没有地位。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人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推倒了,中国人民解放了。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经典时刻,是永载史册的大事,我的镜头能记录下这个时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大事。
  这是我最喜欢的照片之一。但是因为拍摄角度的关系,又没有广角镜,离得近,拍摄技术不是很好。如果像现在有广角镜,有升降机,肯定会拍得更好。庆幸的是,这张见证新中国光辉历史的照片,不是谁想拍就能拍得到的。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我都有一种自豪感,是历史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是党和人民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它虽然有遗憾,但意义很深远。
  当时,为了安全,允许上天安门城楼拍照的记者很少。如果没记错的话,我应该是摄影师中唯一的女性。周总理带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左侧上来时,我就开拍了,一边拍一边往后退,拍完一卷就赶紧换卷,生怕多耽搁时间,漏过什么重要镜头。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场面,天安门那么多人,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人。那天主席讲话那段是最重要的,我的任务也在那里,一定要把这个照下来。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毛主席讲话了。毛主席他们站在天安门的前廊上,离前面的护栏很近,我想拍到他们的正面,就得把身体尽可能地往外伸,要把更多的大人物拍进去,背景要宏大庄严,身体就要伸到护栏外面。在开国典礼主持人林伯渠宣布大会开始后,毛主席就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时候,我的快门立即按了下去。就在这时,我感到身体一晃,差点掉下去了,幸亏旁边有人拉着我的衣服。我还以为是工作人员,起来一看是总理。细心的人一定能看出来,这张照片里没有总理。我觉得我们的第一代领导人,他们对我们的身教言教,真是没法比,我想起这些来总是很心酸。
  总理说要小心要小心,我心里非常激动,总理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细心的人。那天我要是真的掉下去了的话,就出大丑了。我老记着这个事。后来,再上天安门,我们抢镜头的时候,陈云、彭老总都说小心小心啊,掉下去就吃不了饭了啊。首长们都很关心我们,所以工作起来就什么也不顾了。
  侯波、徐肖冰给毛泽东拍摄的照片多达一千多张。在这些照片中,毛泽东又喜欢哪一张呢?
  侯波:1954年12月在杭州刘庄,正赶上主席的生日。为祝贺主席的生日,我们一起吃了面条。主席没有吃,他刚起床,在外面走。那天杭州下了雪,这可是多年不遇的景象,而且下的是鹅毛大雪。第二天,天晴了,南方的雪化得很快。主席要坐车到一个地方去看一看,途中,主席下来坐在了稻田边上。雪后的早晨,天气寒冷,大家就催主席赶快上车去,怕他感冒。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拍了一张照片。因为这个照片后面没有背景,浙江有好多村子,都说是在他们那儿,我也不知道确切是哪的。有人说主席是去访问农家,那也不可能,因为稻田里的雪都在化了,去不了,下雪也没有人出来。
  侯波作为毛泽东的专职摄影师,几乎见证了毛泽东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活动。其间,毛泽东提出要侯波注意一个问题。
  从建国初开始,拍摄主席的活动就是我的工作了。基本上,他出去我就跟着,甚至他出来散步,有时候我也会跟着。有一次,主席说,你不要把照相机老对着我,要对着群众,我和群众在一起的你照,我不说你,不要老照我一个人。
  第三部分访问 侯波 徐肖冰 下
  以后,我就很注意了,尽量不打扰他。我的镜头更多的时候是拍主席和群众在一起。
  比如,主席和新疆的库尔班大叔握手。1959年,毛主席在紫光阁接见亚非拉青年参观团。外国青年看见我手里拿着照相机,知道要照合影,都往主席跟前挤。当时,总理就站在我边上,正在给他们排队,招呼他们怎么站,站几列,因为一排站不下嘛。可他们往主席跟前挤,有的趴到主席肩膀上。主席在十三陵水库劳动那次,本来决定很多领导人都在一块儿,好拍电影。后来,别的领导人都到另一边去了,主席要走过去,路却走不了了,群众都围上来了。结果,只好临时决定主席在一个地方劳动,所以电影也没有拍成。很多人连照片都没有拍成,我一直跟着他,只有我一个拍到了主席劳动、休息以及和群众在一起的镜头。
  1957、1958年这两年,主席出去的时候很多,工作起来就很艰苦。我估计一年只能在家里待四个月,八个月都在下边。
  在一块工作过的同志,对我有很大的帮助。那时候,相机都是老式的,有许多配套设备要随身携带,比如背个充电的大电瓶。另外,还有一个包,里面要装胶卷。他们都帮我忙,帮我背东西。
  我有一个箱子,随时都准备好放在身边。因为主席到哪去都是随时就走,来不及的话,他就通过值班室通知一起去的人。那时候,我的家庭也没有什么负担,也根本顾不上家和两个孩子,都是同志们帮着照顾。我即使在办公室,也是坐在电话机旁边,随叫随到。特别是会见客人,有时候是临时决定的,这个没有了,那个没有了就坏了,我都是准备好好的,拿起箱子就可以走,到了地方马上就工作。
  主席身边的同志对我都很帮助,我只是按按快门,拍这么多照片,可以说都是大家的功劳。
  可为了拍主席与群众在一起的镜头,侯波却出了一回洋相。
  那是在长沙,主席到湘江去游泳之后,在一个农家小院里休息。我一边对镜头一边往后退,我没有注意身后,想不到一下就掉到粪坑里面去了。南方的那种粪坑都在河边上,在户边,上面有块板,水正好把粪坑都淹住了。还好很浅,我就赶快跳出来,我把相机举起来跳了出来,边上的人扶了我一下,我就上去稍微洗一洗,继续拍照,拍到主席逗小孩儿。这次经历虽然尴尬,但也留下了几张珍贵的照片,还是很值得的。
  我出的这个洋相,主席并不知道,我当然也不会告诉他,后来还是有人告诉了他。
  毛泽东让侯波多拍群众,群众则给侯波提供了很多有利于拍摄的条件。
  主席让我拍好群众,可群众热爱主席。为拍好主席,有些人就把我举起来,让我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比如有一次,我到天津南开大学去拍照,学生的那个热情劲真受不了,为看到主席,大家挤呀挤呀,回来以后,我发现我的袜子都没了。我还出过一次洋相。那是主席视察到河南,棉花堆得很高,主席很高兴。我就想上到棉花垛上,给主席拍一张周围都是棉花,主席喜气洋洋的照片。结果上去以后,我就陷进去了,上得越高陷得越快,棉花很松软,居然将我埋住了。主席发现了,就说你看看她。几个人就七手八脚上去把我抓出来了,满头满身都是棉花。主席幽默地说,哟,这不是个雪人吗?主席就是这样,有时候很幽默的,会跟我们开玩笑。有一次在火车上,他在埋头看书,我坐在边上,就悄悄地拿起照相机对着他。他看到我了,他说,你为什么老用一只眼睛看我?我说,两个眼睛放不下,那是到保定去的时候。
  1957年,侯波跟着毛泽东从莫斯科回到北京,毛泽东问她为什么不喜欢莫斯科?
  当时,毛主席正在院子里散步。我就跟着他,他一看我跟着他,就问我,你这次到莫斯科去有什么感想?我说我不喜欢他们。毛主席就说,哎,你怎么不喜欢呀?我说,他们不够朋友。主席就笑了。我说,我照一张照片他们还派一个人跟着我,他们不让我拍,在中南海我在哪都可以拍,在那人家就限制了。在红场里,咱们去了好多代表团,彭老总的军事代表团等,他们在那个观礼台上,我就想去给他们照相。他们的警卫员就瞪着我,不让我动,我就没有办法了,就跟那边招手,那边才叫一个苏联人过来把我领过去。即使这样,他们仍有一个人看着我,我又不是特务,我可是客人哪!他们到我们国家来,我们国家对他们很客气的。
  我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主席就笑了。他说在人家国家就要听人家的。然后,主席说,报纸发表了一张照片,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那张照片很好,我很喜欢。
  ……
  在侯波的记忆里,毛泽东亲切自然,就像是自家的老人。
  1961年3月,我要离开主席到新华社去工作了,我去看主席。我说,主席我要到新华社去了。主席说,什么时候走呀?我说,今天有送信的飞机来,我就搭飞机走,我先来看看主席。主席说,今天就要走了,你在我这里工作了好多年,给领导同志们都拍了好多照片,你有功劳。我说,我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谢谢主席对我的鼓励。主席说:“你到别的单位去还是要好好工作,你今后还可以来看我,也可以给我写信。”我走到门口,给主席敬了个礼,主席眼圈就红了。
  自从主席去世以后,我们夫妇每年有三个日子是一定要吃面条的,除了我们俩的生日,另一个日子就是毛泽东的生日—12月26日。我们为主席过生日,以这样的方式怀念主席。
  第三部分访问 刘长明 上
  刘长明12岁就在老家河北正定参军投身革命。从抗大七分校毕业后,就一直在中央军委从事秘书、参谋工作。1946年,21岁的刘长明被调到中央军委作战部枣园作战室担任参谋,开始近距离地与毛泽东接触。1947年初,胡宗南率20万大军进军延安,毛泽东决定主动撤离,随后刘长明便一直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
  1947年春节,在枣园,我们像往年春节一样,搞了个春节团拜会,枣园村的老百姓也一起参加,向中央领导拜年。但这年的春节与往年有个不同,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撤离延安。不仅老百姓,就是部队的同志对为什么撤离延安也存有疑问。见到主席,主席很了解大家的心情,他很幽默、风趣地给当地群众讲解,为什么我们要撤出延安?主席在理论上的思考,在报刊上都有详细的记载。主席当时举了个很通俗的例子。他说,如果你遇到强盗了,你一个人背着满身的财宝,金银财宝这么一大包袱。一个强盗或者一群强盗要来抢这个财宝,你怎么办?你是背着一身财宝和强盗拼搏,结果你拼不过他,你被他打死了,或者是打伤了,财宝也丢了。撤离不撤离延安,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吗?反过来,如果我们把背的财宝放下,我轻装和这个强盗来搏斗,就可能把他打跑或打死,打败他我就人财两得。况且,我们现在知道强盗要来,可以先把财宝埋起来,再把强盗关在自己家里打,把握就更大嘛。前边人财两失,这个人财两得,这样的对比很清楚,跟老百姓一讲,老百姓就想通了。此前,延安的老百姓一听说我们要撤出延安,马上紧张起来,枣园村的村长带头来打听情况。哎哟,中央撤离了,谁不担心啊,不愿意部队走啊。当然从中央说,在延安住了十几年了,也不想离开,但是主席的指导思想是,敌人进攻,这个包袱必须甩给敌人,我们不能因为坚守这么个地方,影响到我们整个的机动作战,当时我们的作战思想就是主动撤离延安。
  1947年3月12日,国民党出动几十架飞机,对延安轮番轰炸,中共中央机关处境危急,必须紧急撤离,然而形势越是险恶,毛泽东越是从容不迫。轰炸最厉害的时候,主席住的那个窑洞的玻璃都给震碎了。主席对身边的人员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