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冷夏      更新:2022-09-26 14:27      字数:4710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高收入群体而言,把所得收入都花费在自己的身上,这一行为是多么狭隘啊!即便他还需要养家,如果把自己每周的薪水全部用到家庭的消费中而不留下一分钱,那么这也是一种让人觉得不为将来打算的举动。当我们听到一个高收入的人死后没有遗留下任何财产时——除了他那可怜的妻子和一个窘困的家庭,让其听凭命运的摆弄时——生死听由天命,我们很可能会下意识地认定这是世界上最自私和最不仁道的行为。虽然相对而言,这样的事例较为少见。如此不幸的家庭也许最终会沦落到赤贫的地步。
  不过,从大的范围来看,节俭的习惯能够预防这一不幸事件的发生。减少一次奢侈的花费和一时的逍遥快活,比如少吃一次大餐或者少抽一根雪茄,也许就可以在自己的一生中为他人节省下生活必需品,而这些东西不至于浪费在自己的身上。实际上,相对于那些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而言,正是平日中的“斤斤计较”——无论这种行为在某些人眼中是多么的不值一提,为他和他的家人今后将可能遭遇到的疾病或绝望做出了适时的准备工作。毕竟,那些不幸的事情常常出现在人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刻。
  相对而言,能成为有钱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中的绝大部分只是有着成为富有者的潜在能力,即勤奋、节俭,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能力。我们可以储备充足的财富以应付年老时可能面临的孤独和穷困。但是,在这一节俭的过程中,人们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坚强的意志。一个人或许可以乐此不疲地勤奋工作,但仍然无法避免过起挥霍无度、高消费的生活的可能性。
  大多数人宁愿享受眼前的虚荣而不愿意忍耐一时的贫穷,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所得收入统统花光,不剩分毫。这不仅限于高收入的工人阶层,我们还听说过一些人将多年辛劳工作所积攒的财富在很短的时间内挥霍一空的事例。当他们最终长眠地下,却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分钱。就连活着的人赖以栖身的住所也可能早已属于他人了,原因很简单,活着的人不得不把房屋卖掉,用来支付昂贵的丧葬费和偿还他生前因挥霍无度所欠下的阎王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讲出相类似的故事。
  金钱有时被耗费在许多毫无意义、无法创造出新的价值的行为上;但它有时候也象征着一些极为可贵的品质,比如自立。从这个意义上看,金钱也具有积极的道德属性。
  节俭作为自立的一项最平民化的可贵品质,能一跃成为一种最值得人们称道的高尚美德。“请不要以轻率的态度来对待金钱,因为金钱能够反映出人品。”巴威尔如是说。是否能以正确的方式使用钱财往往能反映出人类身上的某些最美好的品质——例如慷慨解囊、仁爱、公正、诚信和顾全大局。当然,许多恶劣的品行也源于人类对金钱的盲目崇拜——例如贪婪、吝啬、自私、挥霍无度和只顾当前利益而不谋划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
  一个不懂得勤俭节约、积累财富重要性的阶层是做不了什么大事的。那些收入和支出永远持平的人相当于把自己推到了赤贫线的边缘上。这样的人必定是不堪一击的——受时间和空间的役使。他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拉到贫困状态,由此丧失了对别人的尊重,也丧失了人格。这种人毫无自由和自立可言。因而挥霍浪费、不知节俭将使一个人丧失所有的坚强品性和美德。
  如果一个人每天坚持不懈的节省一点,那么无论节省的事物是多么渺小,他的地位也有可能得到改观。他积攒下的少量资产将成为他努力工作生活的动力之源。他不再是历史和命运捉弄的对象。对此,他能够意气风发地面对整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已经学会了驾驭自己的命运,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他既不会被愚弄也不会失去自我。当他进入垂暮之年,他能够毫无顾虑地过上闲适和安逸的生活。
  当人们的行为变得明智,头脑更善于思考之后,高瞻远瞩和谨慎节俭将成为他们的特征。一个没有“明天”概念的人,将会像野蛮人一般,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吃尽花光。根本没考虑过未来的时光,也不会想过艰苦岁月的来临或者为那些需要依靠他的人着想。而一个人的明智选择应该做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在自己的事业处于蒸蒸日上的时期就该想到为自己和家人未来可能面临的困境作些准备,并且也认真考虑到为自己邻近和亲近的人们作些打算。
  对于一个有家室的人而言,责任重于泰山!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很高的觉悟来认真思考这种责任。或许上帝早已非常妥当地安排好一切了。因为当一个人开始有意识地回避婚姻生活及其所需承担的责任时,上述严肃的思考都被忽略了。而一旦进入“围城”,作为一个男人,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只要是力所能及的范围,就绝不允许穷困笼罩自己的家庭,即使在他远离社会生活和工作之后,他的后代也不应成为社会的负担。
  因而,勤俭节约是一项十分重要、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节俭,任何人都不可能对自己的正直打包票——人就不可能是诚实的。没有远见、不为家人着想的人对妻子、儿女来说是残忍的——残忍源于麻木无知。如果一个承担着父亲责任的人整天把自己所剩无几的一点钱花费在喝酒作乐上,那么他和他的家庭就不可能有任何多余的积蓄。在他死后,社会上又多了一个不幸的家庭。还有比这更残忍的事情吗?然而,这种只顾眼前行乐而不顾后果的生活方式在每个阶层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上层社会同下层社会一样,都会对此感到无奈,因为他们的生活消费超过了他们的财力所及的范围。然而他们却继续过着奢靡的生活。他们想方设法地拼命弄到钱,这样他们就能够维持眼前的享受——喝高档美酒,吃珍馐美食。
  有一年,休默先生在国会下议院发表演讲,当他说到纵观英国人的生活方式,认为英国人生活得太奢侈的时候,引起了台下人们的一阵“大肆的嘲笑”。但是休默先生的话确是事实,眼下的情形比当时更能验证他的话的准确性。任何懂得思考的人都会感到,生活的节拍时刻都在加速,我们处在各种生活压力之下。每个人的神经都紧绷着,生活上的花费常常出乎我们的意料。奢侈享受的代价就是倾家荡产,甚至最后要把自己的性命也赔了进去。
  许多人都在拼命赚钱,可是却不知道如何积蓄,或是如何有效的花钱。他们可以凭借自己优良的技术和勤奋的工作态度去赚钱,但是对花钱却毫不精通。面对眼前的诱惑,我们常常产生及时行乐的想法,在经过大脑考虑后果之前,一切都无可挽回的发生了。当然,有人将这一切不良后果都归因于健忘。其实培养自身坚强的意志就可以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或者通过破釜沉舟的办法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开支。
  很多时候,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社会境况和人际交往。节俭为我们节省下每一笔不必要的开支,避免诸多奢侈无益的生活方式。假如一项开销完全是多余的话,无论它是多么低廉,对你而言也将是昂贵的。不要以为小数目的花费无关紧要,积少成多的后果是你所始料不及的! 一看到便宜货就想去购买,不管自己是否需要。很快,你会发现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花费也大手大脚。
  “切勿养成疯狂购物的习惯,”西塞罗曾说,“这样你会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人对商场中便宜货的标签十分敏感:“这可是全城最便宜的价钱了,先买了再说。” “你需要它吗?” “现在可能用不上,以后肯定要用的。” 时尚潮流也怂恿这一购物思维。一些人买下古旧的陶器——大部分用来装饰门面;另一些人则对字画、老家具、陈年老酒感兴趣——都是便宜货嘛!这些交易还不至于影响到收藏家们的权益,所以买卖些老东西不会带来什么利益冲突。贺拉斯·沃波儿曾说过:“我对这类买卖不感兴趣,没有一英寸的房屋面积或者四分之一便士可供我出售的。”
  在青壮年时期,人们就应当为安享晚年作些准备,开始积累一笔养老金。再也没有比看到下述年老的光景更让人扼腕和揪心的了:曾经兢兢业业、收入丰厚的美好时光早已一去不复返,现在年老体衰,终日靠乞讨为生,依靠邻居的好心或陌生人的怜悯度日。这样一种可悲的境遇往往能使人们更加尽心尽力的完成工作,并为将来做好准备,不仅仅是为自己,也是为整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青年阶段,人们就应该注意勤俭储蓄。这样一来到了晚年,只要他们的消费支出不超出收入所许可的范围,生活应当是安逸闲事的。青年人还有漫长的人生旅程,在这一过程中养成勤俭的好习惯完全是必要的;在即将结束这段旅程之时,他不会给这个世界造成任何负担。
  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状态却并非如此。当代的年轻人渴望消费,崇尚提前消费,而且消费起来肆无忌惮,甚至比自己那行将就木的父亲出手还要慷慨、阔绰。可怜的父亲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独立人生。他的生活方式使他入不敷出,很快他就会发现自己早已被各种名目的债务包围。为了满足自己那些无聊的需求,他不得不采用卑鄙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收入。他到处投机,非法敛财,从事自己并不精通的贸易活动,这样,一切很快化为乌有。从中他得到了教训,但却无法改正他那恶劣的生活习性。他的人生轨迹仍旧劣迹斑斑。
  苏格拉底曾建议那些为人父者,细心观察他们身边养成节俭习惯的邻人们的行为——只把钱财用在刀刃上的行为——以便从中受到启发。勤俭的习惯从根本上来说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以现实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传授给更多的人。曾经有一个故事:有两个人每天都能赚到同样数量的钱——5先令。从家庭生活状况和支出上来说,他们的情况大致相同。
  其中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无法省下钱,所以从不积蓄钱财;另一个人觉得自己可以挤出点钱,便把省下的钱定期存到银行里。最后,后者有了自己的资产。
  塞缪尔·约翰逊曾深深地体会到贫穷带来的窘困。在一次签名会上,他将自己的名字写成了“绝食者”。一次,他和他的朋友塞维奇走遍了整条街,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而被旅店的服务员拒之门外。他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在他早期人生中所遭遇的窘困,因而他经常警示朋友和读者,贫困可以带来多么巨大的危害。与西塞罗一样,他提出节俭是获得财富和幸福的最佳源泉。他称节俭是精明的女儿、克制的姐妹和自由的母亲。
  他说:“贫困不仅使一个人丧失了乐善好施的能力,而且还会在本可以通过德行来抵御的肉体和精神上的邪恶诱惑面前,变得软弱无力。不要轻易就向任何人借钱,我们一定要立志摆脱贫困。无论你现在手里有多少钱,消费的时候也不能毫无顾忌。贫困是获取幸福的首要敌人。它会毫不犹豫的剥夺你的自由,并且使你很难留有原来的一些美德。仅仅想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情。节俭不仅是享受闲适安逸的良好基础,同时也是做出善举的前提条件。一个自身都需要别人救济的人是不可能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我们必须先自给自足,然后才能有能力帮助别人。”
  当节俭被看作是必须采取行动的事情时,我们就不会认为节俭是一项负担了。那种从来没有节俭的人,总有一天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每周省下几便士或者几先令,就会使自己的内心感到充实,并且能够获得道德上的提升,甚至是心灵上的升华以及个人精神的独立。
  尽心做好每一项节俭工作,随之而来的会是每一种尊严。这种情况使人受益良多。它只需要克制自我,就可以提高品性的力量。它会使我们的心灵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并且可以培养我们谨慎的态度;它使明智谨慎成为我们显著的性格特点,使美德成为控制挥霍的一剂良药。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人获得安逸洒脱的心态,化解各种无益的烦闷、愁苦和痛楚。
  或许有些人会强调:“我无法做到这一切。”其实,任何人都有自己可以胜任的事情做。“无法做到”会使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失去希望,走向堕落。实际上,没有比“无法做到”更让人发笑的谎言了。举个例子来说吧:只要每天少喝一杯啤酒,一年下来就能省下45先令。如果能一直坚持下来,等到年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