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赖赖      更新:2022-09-26 14:10      字数:4902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非常重视“空”的智慧。在谈到什么是“空”的智慧时,禅宗六祖惠能的证悟,能给我们很大启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一种真正彻底“空”的境界。而它启示的对象,绝不只是修禅的人,也包括我们这些红尘中的人,包括职场中想成功的人。
  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台湾导演李安凭借一部《断背山》,获得了最佳导演奖,他也成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
  在记者采访李安时,李安称《断背山》是一部因为“没有野心”而成功的作品。
  李安有着20年从影经历,凭借《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奠定了他影坛的地位,后来,一部《卧虎藏龙》让他初登奥斯卡奖台,成为好莱坞最风光的华人导演。
  拍完《卧虎藏龙》之后,他又拍了一部转型之作《绿巨人》,但没想到却遭到了挫败。影片的失败加上身心俱惫,李安萌生了退意,准备再拍一部电影就告别影坛。
  到底拍一部怎样的作品呢?就在这时,以前一直反对李安从影的父亲给他提了一个建议:让他把过去的荣辱成败全部“放下”,完全随自己的心意,按自己的风格,拍一部真正喜欢、真正想拍、不考虑市场和票房、不在乎奖牌与掌声的电影。
  李安觉得父亲的意见非常好,就听从他的劝告,根本不考虑什么市场反映、时尚走向等,只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呼唤,轻松而专注地投入到《断背山》的拍摄中。
  这是一部小成本、没有明星、没有噱头的性情之作。没想到,它一推出来就一下赢得了观众的心,征服了奥斯卡评委,让李安抱回所有电影人都梦想的小金人。
  李安得到奥斯卡奖,要感谢他当初“没有野心。如果只盯着奥斯卡,就可能不会选择《断背山》这个题材。即使选择了《断背山》,也可能不会拍成现在这种风格,很可能是另一部《绿巨人》的翻版,那么结局就实在难以预料。
  李安的故事,让我想起一则禅宗公案。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以求幸福解脱之道。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
  “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
  “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此时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让他放下的真正含义。
  婆罗门在佛陀的指示下,将手中的花瓶一一放下,殊不知佛陀让他放下的是心中的六根、六尘和六识。
  他不知道这些犹如重担一样压在自己心上,扰乱了自己,致使自己产生了修行的障碍,因此生活得非常痛苦。
  当我们听到佛陀说“放下,放下”时,又会想到自己该放下什么呢?
  失去的感情,我放下了吗?心中积累的怨恨,我放下了吗?对某些目标过于世俗的执着追求,我放下了吗?
  如果不能将它们彻底放下,就可能依然是它们的奴隶。
  如果能够像佛祖说的那样放下,我们就能够赢得最大的超脱和心灵解放!
  第四章 “空杯”必经的3大步骤
  “空杯心态”的获得,往往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方面:
  第一,开放:向新的可能性敞开,就有新的思路和机会产生。
  第二,放下:惟有丢弃妨碍你发展的东西,才有可能向未来迈开大步。
  第三,重生:告别过去,是为了获得更美好的未来。
  开放:窗帘拉开,阳光进来
  在正式开始这个主题的探讨前,我们先做一项测试:如果让你从以下三个人中选择一位来造福全世界,你会选择哪一位?
  甲:
  信巫医和占卜家
  有两个情妇
  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好马提尼酒
  乙:
  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
  每天要到中午才肯起床
  读大学时曾经吸食鸦片
  每晚都要喝大约一公升的白兰地
  丙:
  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
  保持着素食习惯
  从不吸烟,只偶尔来点啤酒
  年轻时没有做过什么违法的事
  不知道你会做怎样的选择。而根据我们的调查,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丙,而不会选择甲和乙。
  那么这三个人到底都是谁呢?答案是:
  甲:富兰克林?D?罗斯福;乙:温斯顿?丘吉尔;丙:阿道夫?希特勒!
  如果仅仅依照上述信息去选择,那么很可能会选择一个魔王!
  这个小测验所测验出的,往往是我们心灵与思维的狭隘性。
  记得我第一次做这个测验时,也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丙。但当答案摆在我面前时,我感到十分震惊。我的震惊并非来自这个小小测验的失败,而是它给了我一个很大的警告:
  由于所获得的信息不够充足,更由于我们有一种简单的思维定势,我们得出的很多结论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最可怕的是:得出了错误结论,我们往往还不知道,甚至当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时,还固执己见,将错误坚持到底!
  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不要固步自封,更不要固执己见,为了得到正确的结论,更为了获得最好的发展,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和思维的开放性!
  开放是“空杯”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开放的心灵,就绝对不会有“空杯心态”。
  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
  “窗帘拉开,阳光进来。”
  我们的心胸,有时就像被窗帘封闭住的房子,明媚的阳光都被关在外面。
  但假如将窗帘拉开,阳光就会直接照进来了,带来自己光明与生机。
  那么,我们的心灵和思维该如何开放呢?
  对此,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过的一句话:
  “生活是一颗长满可能性的树。”
  而海尔的一则“小乌鸦,大启示”的故事,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这一点。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都认为乌鸦是不祥之鸟。每当听到乌鸦叫,就会感觉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这样的想法,也曾经是海尔巴基斯坦工厂项目负责人安广飞心中的想法。
  在国内工作时,他就不喜欢乌鸦。可到了巴基斯坦,他却发现那里的情况大不一样。
  在那里,总有大群大群的乌鸦在街道旁、树梢上悠闲自得地栖息着。而来来往往的人们并没有现出厌恶的表情,反而总是对它们抱以友好的微笑。
  这让安广飞很是不解。在向当地人打听后,他才知道,在巴基斯坦,乌鸦不但被誉为“吉祥喜庆之鸟”,而且还是巴基斯坦的国鸟。
  这让安广飞很吃惊,他怎么也想不到,中国人心目中的不祥之鸟,到了这里却变成了受人喜爱的吉祥之鸟!
  在仔细观察之后,他发现这些乌鸦有好几种颜色,有黑的,有灰的,还有颈间杂白的,比他过去脑海中乌鸦的形象要生动活泼可爱得多,慢慢地,他甚至也开始喜欢起这些的小生灵来。
  看着这些乌鸦,他心中忽然有很多感想。自己过去认为的不祥之鸟,在此地却变成了吉祥之鸟。这就说明在自己的心里,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是根深蒂固的,也是有失偏颇和客观的。
  由此他联想到自己的工作,并开始反省:
  自己在工作中,是否已经习惯了某一种思维或某一种认知?
  自己是否盲目地活在过去的经验中,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呢?
  自己在国内时对工作、对产品的认识,到了国外,是否仍是适合的呢?
  ……
  有了这些想法,他立刻意识到,应该放下过去的经验、把自己的心倒空,结合当地的市场去开展自己的工作。
  他还进一步联想到,既然对一只小小的乌鸦,在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喜好,那么对于产品,不同地区的人更应该有着不同的需求。
  于是,他开始对当地消费者进行仔细观察和深入调研,并迅速做出了适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由于巴基斯坦家庭人口普遍比较多,所以要贮存的食品也很多。于是安广飞和同事们专门设计了一款大容积的冰箱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由于当地的电压不稳,波动很大,而且经常停电,于是安广飞和同事开发了有停电补偿功能的空调,和宽电压带的冰箱、空调、洗衣机;
  巴基斯坦的居民喜欢穿着传统的长袍,安广飞和同事又开发出了一次能洗15件大袍子的洗衣机……
  安广飞又想到,在国内,海尔很重视文化氛围,集团内部的《海尔报》,以其自己独有的特色在打造海尔文化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在以前,安广飞肯定就把过去的模子照搬到巴基斯坦来了,可自从有了小乌鸦的启示后,他知道,即使好东西也不能全盘照搬。于是,他结合实际情况,办起了有当地特色的《海尔报》,以更好地弘扬海尔文化。
  安广飞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和同事在当地为海尔打拼出了一片天地。而他的成就,也得到了海尔领导的肯定与赞扬。
  安广飞的成绩,可以说和小乌鸦带来的启示密不可分。
  其实,在职场中,我们很多人心中因为有一只已经定型的“小乌鸦”,因此对固守过去的有限经验,限制了对新的可能性的认知和挖掘。
  要保证心灵和思维的开放性,主要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不要先预设立场,认定事情“必定”如何。
  第二,探问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
  第三,探问是否有完全相反的可能性?
  放下:大解脱才有大超越
  有了心灵的开放,“空杯”就有了基础。
  但是,光有开放还不够。
  还需要往前走,也就是放下。
  所谓放下,就是和那些束缚和阻碍自己发展、让自己沉重的包袱告别,包括金钱、地位、面子、贪爱以及仇恨等等。
  放弃往往是艰难而痛苦,它意味着我们要宽容、不再计较,要向曾经习惯、熟悉甚至依赖的东西告别。但对一个强健的心灵而言,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
  顾准是一个非常有才华和品格的知识分子。在文革中,他受尽了折磨。但即使在逆境中,他始终保持着宽广的胸怀。
  1965年9月,顾准被二次戴上“右派”帽子,妻子被迫提出与他离婚,子女与他划清界限,不仅众叛亲离,还经常遭受毒打。
  最让他没有想到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清理阶级队伍”的运动中,自己的入党介绍人兼老上司林里夫,竟用荒诞牵强的推理“揭发”自己,指责他在30年代就是执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内奸”,弄得他有口难辩,受尽冤屈。
  1972年,洗刷了“内奸”罪名的顾准回到了北京,发现林里夫处境也很凄苦,于是不计较前嫌,对他照顾又加。
  当时一些朋友对他的做法有些不以为然,认为他这样做好比是东郭先生。
  但顾准却说:他的这种做法,完全是由于那个时代造成的,则其实也毁掉了他的一生,应当同情他才是,怎么可以苛责呢?
  由于放下了心中的怨恨和别人对自己的不公平,顾准不仅获得了心灵的自在,也让林里夫深受感动。
  1974年,顾准病倒了。林里夫每天都赶到顾准的宿舍,为他煮饭做菜,照料他的生活。顾准住院后,虽然单位安排了人专门照顾他,但林里夫仍然每天三次去医院看望和照料顾准。
  顾准去世前,还特意在遗嘱中写明:向林里夫赠款50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款额。
  这样宽容、以德报怨的做法实在难得。
  曾经,一位女同事和他讨论说,自己对他推崇的“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理念很不认同,她说:
  “别人要是打了你的左脸,你再将右脸递上去,完全是一种奴隶哲学。我的观点是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顾准回答说:
  “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有强烈的报复之心,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才总是斗争不已。如果大家都有宽容仁爱之心,这个世界会好得多。”
  顾准的故事,使我们想起了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南非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
  为了追求民族的平等,为黑人争取应有的权力,曼德拉被囚禁长达27年。在出狱的当天,他说了这么一句名言:
  “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留在身后”,就是放下。
  人的一生遭遇不幸和痛苦是难免的。但很多人在事过境迁后,还将悲痛与怨恨重重地放在心中,以致不可自拔。但这样的结果,就会像曼德拉所说的那样,将自己的心变为一所监狱,自己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