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赖赖      更新:2022-09-26 14:10      字数:4788
  人的一生遭遇不幸和痛苦是难免的。但很多人在事过境迁后,还将悲痛与怨恨重重地放在心中,以致不可自拔。但这样的结果,就会像曼德拉所说的那样,将自己的心变为一所监狱,自己将自己囚禁在其中!
  佛教中经常讲:“看破、放下。”僧人的鞋子上面,左边有三个洞,右边也有三个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出家人低头看得破。但是很多人在欲望和仇恨面前却很难看得破,结果导致了生命的扭曲和荒废。
  看破是基础。看破了,自然就容易放下了。
  与此同时,看破了就一定要能放下。否则,就不是真的看破。
  台湾著名的证严法师有句名言:
  “前脚走,后脚放。”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生苦短,还有很多更有意义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假如拖泥带水,不愿意倒空自己,放下过去,我们就不可能创造人生最美好的价值。
  重生:放下是为了得到更大辉煌
  我们强调要有“空杯心态”,但并不是为空杯而空杯,恰恰相反,倒空自己,为的是创造生命的更大辉煌。
  修禅的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从“真空无相”到“真空妙有”。
  要“妙有”,前提是必须“无相”;但“无相”,是为了得到“妙有”。
  也就是“倒空”自己之后,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生命重生,焕发更夺目的光芒。
  《小花》是80年代一部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这部电影捧红了一批演员,唐国强就是其中一位。
  不久后,他又成功塑造了电影《孔雀公主》里的一个形象。两次角色塑造的成功,让唐国强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外形俊朗、气质不俗,很多观众都把他称之为“奶油小生”,而且把他誉为文革后电影界的第一个偶像派演员。
  一开始,唐国强也觉得没什么不好。可时间一长,总被人叫做“奶油小生”,他开始有了危机感。
  他说:
  “其实这不是什么好名称啊,那另外的意思就是说‘你不行了,现在老了,还能装嫩么?该下台了!’”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他的形象给他塑造角色带来了很大的局限。如果不能够突破的话,就意味着他永远只能演“奶油小生”类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随着年龄和岁月的流逝,也终将离他而去。
  认识到这一点,唐国强下定决心改变,向他喜爱的历史类人物靠拢。
  为了能更好地转型,他每天都要研究和学习历史,勤练书法,由内而外地贴近每一个要塑造的历史人物。
  当他再次亮相荧屏、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时,已经完全抛开了往日“奶油小生”的影子,这次他扮演的是气蕴深厚、深藏不露的一代名相——诸葛亮。
  此后,他又在《雍正王朝》、《大唐情史》、《永乐皇帝》、《南越王》,《长征》、《贞观长歌》中扮演皇帝或领袖,每一个角色都被他演绎得栩栩如生。
  很多喜欢他的观众都觉得,他所扮演的皇帝已经是“最好的”皇帝了。
  就在大家对他扮演的角色交口称赞时,唐国强又开始对自己“不满意”起来。他坦诚地说:
  “演皇帝已经快把自己掏空,再演就会黔驴技穷。”
  后来,他又接到一个新的角色,塑造伟人毛泽东的形象。电视开拍前,大家对他并不看好,认为他的外形条件并不接近毛泽东。
  但他很有自信,经常研究毛主席的著作,还通过历史文献资料仔细琢磨毛主席的表情、动作。
  当电视剧播出时,唐国强出色的表现征服了观众,大家一致认为他非常成功地塑造了毛主席的形象。
  而唐国强并没有停留在原地,现在的他又要去掉大家眼中的“最好”,转而去尝试其他角色。他下一步的计划是出演一些历史上的文化人,比如唐玄奘,颜真卿。
  回顾唐国强的演艺事业历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在不断倒空自己、不断重生中超越的。
  如果唐国强仍然停留在“奶油小生”的角色中,现在恐怕早已淡出了观众的视线,很难有所发展。
  如果唐国强没有从演皇帝的角色中转型,那么也就不可能赢得更大的舞台和天地。
  重生的过程是艰难的,类似于凤凰涅槃、化蛹为蝶,但对于一个不断超越的心灵而言,却是最值得我们去努力的!
  第二单元   职场时刻需“空杯”
  第五章 融入新环境,主动空杯
  进入一个新环境,就要勇于将原来环境里熟悉、习惯、喜欢的东西“放下”,而从零开始。
  一个人在职场要成功,首先就要培养“适应力”。
  从“自然人”转化为“单位人”是融入职场的基本条件。
  一个人在职场起点低并不可怕,怕的是境界低。
  一个人越计较自我,在职场中便越没有发展前景,越会主动付出,越会快速发展。
  职场要成功,首先培养“适应力”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角色的转换和环境的改变,有时是从学校到单位,有时是从一个单位到另一个单位、从一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
  这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将过去的成功和经验用于新的角色和环境中,结果处处碰壁,造成了很大的瓶颈和障碍。
  要想迅速在新角色、新环境中获得成功,就必须放下过去,主动空杯,抱着从零开始、重新学习的心态,培养自己对新角色、新环境的“适应力”。
  《读者》上曾经上登过一篇《“扔掉北大的‘光环’” 》的文章,正是对这一观点很好的注解。
  文章讲述了一个北大学子求职的经历。文章中的主人公曾是理科的高考状元,并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大学医学专业毕业。
  本以为顶着北大这样的“光环”,找份工作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当他第一次在人才招聘会场将简历递给一家招聘台的主管时,对方却并没有对他表现太多的关注,只是简单地聊了几句,然后就跟旁边另一位应聘的小伙子交谈起来。
  见对方对自己这样冷落,他几次想重新上前介绍自己,但始终没好意思开口。最后见没人理会自己,他只好悻悻地走开了。
  第一次求职的失败让自尊心极强的他感到心灰意冷,一段时间内,他常常是一个人在宿舍里躺在床上发呆。
  但随着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他不得不重新去找工作,可每次都被招聘单位客气地拒绝了。
  迫不得已,他只好离开北京,到另一个城市找工作。可情况也差不多:没有单位愿意接受他。
  带着失落,他做了一个决定:和乡下的父母一起去卖糖葫芦!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一个北大毕业的高材生,怎么能去卖糖葫芦呢?
  然而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第一次出去卖糖葫芦,就引来了众人的议论:
  “这不是某某某吗?他不是考上北京大学了吗?怎么卖起糖葫芦来了?”
  别人异样的目光,就像芒刺扎在他身上,他连头都不敢抬。
  就这样,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连一根糖葫芦都没卖出去。
  他心急如焚,最后逼着自己开口吆喝。一些好奇的人围了过来,有的还掏钱买了一支。就这样,他慢慢有了勇气,吆喝声渐渐响亮起来。很快,所有的糖葫芦都卖光了。
  就这样,他每天都去卖糖葫芦。在这样的生活中,他体会了在北大时所体会不到的东西,那就是一个人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尽早地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
  带着这样的心态,他再一次进入了职场。这一次前去应聘,他显得很自信,落落大方,当招聘方提出:
  “假如在这次见面会以至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你仍然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你该怎么办?”
  他回答说:
  “我会努力拓宽职业发展视野、培养广泛的职业发展兴趣,我相信凭着我的智慧和才华、乐观的心态,我终究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变得丰富而厚重。”
  现在的他,已找到了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并且也在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文章的最后,他这样说道:
  “从此,除了学业,‘北大’二字在我的生活中渐行渐远。”
  我想,他所谓的远离“北大”,就是指扔掉“北大”的光环。
  这样的“光环”,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然而,在新的环境中,如果一味强调过去的“光环”,那么只能是百害而无一益。
  因为新的工作、新的环境,并不会为你的过去买单;而只会为你现在对单位的价值买单!
  无论是名校、高学历还是过去辉煌的业绩,在进入新环境、转换新角色前,它们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块外表“漂亮”的敲门砖。
  如果只有“漂亮”的外表,而不能适应单位的需要,无法促进单位的发展,那么即使是顶着“博士”的光环,在职场也不可能获得发展。
  所以,在面对新环境、新角色的时候,更需要主动空杯,空掉过去的“光环”,适应现在的角色和环境,将过去的能力转化为现在的能力,将过去的经验先放在一边,甚至有必要的话,完全倒掉过去的经验。
  不要觉得这样委屈了自己,连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都说:
  “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学会适应它。”
  作为将世界带入信息社会、改变世界的人,连比尔?盖茨都有这样的心态,我们又何妨多向他学习学习?
  其实,培养适应新环境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彻底放下“我曾经……”,而时时想着:“现在我该怎么做……”。有了这样的心态,就能最快地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最大的发展。
  从“自然人”到“单位人”
  想在职场上获得成功,仅有知识、能力还不够,还必须完成一个大的转换:
  从“自然人”到“单位人”。
  所谓的“自然人”,也就是“个人”,所做所想随心所欲,完全从自己的情绪和本性出发。而“单位人”也就是“集体人”,时时想到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具有集体精神、团队精神,尊重单位的制度与文化。
  有一次,我出差住在希尔顿酒店,酒店里一位普通的服务员给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那是一位十分开朗、阳光的服务员,无论什么时候见她,她的脸上都绽放着使人非常舒服的微笑。很多顾客都和她很熟悉,就像是老朋友一样。
  一天,我到酒店附近的商店买东西,刚好她也在,我发现她当时的神色非常悲伤,和平时很阳光的感觉大不一样。
  和她打招呼时,我看到她的左臂上系了一块黑纱,也就是说,她刚刚失去了一位亲人。但当她看到我的那一刹那,却奇迹般的又一次露出了那种使人感到温暖的微笑。
  我问她:
  “家里有人去世了吗?”
  她回答说:
  “是我的父亲,上个星期去世的……”
  我很惊讶说:
  “平时怎么一点也看出来呢?”
  她继续微笑着说:
  “希尔顿酒店有一条规定:无论如何不能把我们的愁云摆在脸上!哪怕饭店本身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希尔顿服务员脸上的微笑也永远是顾客的阳光。”
  她的话让我十分感慨,也让我更深地认识和理解了什么是“单位人”:
  毫无疑问,亲人去世所带来的巨大悲痛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但她只是将这种悲痛放在心里,放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而面对工作和顾客的时候,依然保持一如既往的微笑,做“顾客的阳光”。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的“单位人”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在工作中,谁都难免有个人情绪的时候,这些情绪很多都可以理解,也值得安慰,但它毕竟只属于个人,作为一个职业人,我们没有理由将个人情绪转嫁到工作和顾客身上。
  我想,正因为有这样优秀的员工,希尔顿饭店才能遍布世界并受到众多顾客的喜爱。
  “做顾客的阳光”,这样的理念并不仅仅适用于服务业,也适用所有的单位和行业。如果能将工作中服务的每一个人都当成“顾客”,当成要给予温暖和阳光的人,那么即使最小的事也能做到最好。毫无疑问,这样的人,也是职场中最有发展的人。
  几年前,我到青岛做培训。一天的课程,有两个人一直站着,一个是我,另一个是主办方负责课堂服务的小李。
  我讲课的时候,他一直面带微笑站在教室不显眼的角落,一旦发现大家有什么需要,就立即轻轻走上前去服务。但实际上,绝大部分时候,大家都在安静地听课,所以他服务的机会并不是太多。
  在这种情况下,他完全可以坐下来听课,但他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始终站着。
  课间休息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不坐下来,一直站着多辛苦。
  他笑着回答说:
  “您也一直站着啊,我这种做,会显得对您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发现大家的需求,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这句话让我感动的同时也觉得很温暖,我想,凭着这样的素养,他一定在职场上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三年后,我再一次应邀到青岛做培训,举办方仍然是三年前的那一家,但这一次,微笑着站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