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当当当当      更新:2022-06-15 12:31      字数:4788
  机绕过抵抗,并以化装的方式,闯入意识而成梦,所以,梦的内容并不是被压抑欲望的本来面目,必须通过分析和解释,才能寻到真正的根源。
  他把梦分为两种:显梦(象)和隐梦(象)。即有明显的内容,又有隐藏的内容,显梦象假面具,隐梦才是真面目,就象猜谜,显梦是谜面,隐梦是谜底。
  怎样分析梦呢?先把二者分开,由显梦探索隐梦,让被试醒来后讲述梦境,根据自由联想寻求梦的隐藏含义这就是梦的解析。对显梦的分析就是〃梦的工作〃。佛洛依德认为梦的工作有四个基本过程:
  凝缩(Condensation):把隐梦中几种共同成分结合成一样东西,以象征性的东西表现出来,能了解象征性,就了解了隐梦。如〃植物〃一词代表:园丁、教授和他美丽的夫人,名叫Flora的患者,和他夫人所爱的花。
  移置(Displacement):被压抑的愿望变成梦境后不以本来面目出现,而以相反的面貌出现,本来是极重要的,在显梦中以不重要的成分出现。
  象征(Symbolization):把隐梦中被压抑的成分化作视觉形象表现出来。
  润饰(Secondary elaboration):梦总是零碎、不连贯的,但醒来以后,人把梦连起来,颠倒次序,这就掩盖了真相。
  所以,一定要抓住细枝末节,解释时要把这四种情况一一揭开,才能了解梦的真实情况。
  三、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指出,受压抑的观念和欲望不仅表现在精神病人的症状和变态行为上,而且也表现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有失误、遗忘等等情况。这些情况似乎是偶然的,但是在弗洛伊德看来,绝没有偶然性可言,任何事件都是初决定了的,或者说都是有原因的。失误、口误、遗忘等等生活呼表面上的偶然事件,实际上隐藏着人的真实动机,即受压抑的无意识欲望和观念。
  弗洛伊德把日常生活中的错误分为六类:
  (1)口误;(2)笔误;(3)遗忘;(4)遗失、误置与误取;(5)误读与误听;(6)多种错误的混合。
  如一个人忘掉了约会的时间,很可能他潜意识中开始厌倦对方,而不想赴约。正是这种潜意识的动机抑制了他的记忆,导致了遗忘。依照精神分析的观点,遗忘是由于压抑,人们想压抑某种欲望或想法,因为这样的欲望与想法使他感到焦虑不安。如果遗忘是一种成功的压抑,那么口误、笔误,以及失误可看成不太成功的压抑活动。因为一时的疏忽使人们不假思索地说出自己无意识中说出了真实想法或欲望,例如某会议主席在会议开始时,宣布会议结束,这暴露了他不想开会的真实动机。
  四、幽默
  人们对于幽默和笑话一向是津津乐道的,即便是那些传了几代人,听了几十遍的幽默和笑话,当别人再一次讲起时,我们依然会像从没听过一样情不自禁地为之捧腹。弗洛伊德在其《幽默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一书中,对幽默作了一番详尽的分析。其中重点分析了两类玩笑即有关攻击性的玩笑和有关性的玩笑。
  人们为什么对这两类玩笑兴味盎然,乐此不疲呢?弗洛伊德认为这是因为这种玩笑能够使通常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得以宣泄。尽管我们的无意识深处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的攻击欲望很强,但我们的暴力行为总是被强有力的自我和超我及时制止。只有一种合乎社会行为规范的发泄方式,那就是开侮辱性的玩笑。通过鄙夷、讥讽、污辱、傲视对方,我们间接地获得战胜他们的快感。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社会规范许可的方式即性幽默,来谈论有关性的话题。在许多社会生活情境中,公开地谈论性是不大体面的,然而开开性玩笑却不仅是允许的,甚至还常常能够得到某种鼓励和嘉奖。
  由此可见,幽默,至少是攻击性幽默和性幽默的实质是个体以一种社会赞许的方式发泄本我欲望与冲动。弗洛伊德之所以要研究幽默,是因为幽默提供了关于无意识本我冲动的信息。如果你要了解某个人的本我欲望,你可以去了解他所喜欢的幽默是什么;如果你要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深处,你也可以从他们喜欢的幽默中获得某种认识。
  第三章 精神分析范型(下)
  ——新精神分析论
  本章主要问题:
  1。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基本要点。
  2。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3。 霍尼的精神病的文化决定论的基本要点。
  4。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论对人格的分析。
  5。 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论对人格的分析。
  第一节 从古典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
  一、 新精神分析的产生
  社会历史因素: 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文化的中心逐渐从欧洲转向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随后西方进入一个经济大萧条时期。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们受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之苦,他们紧张、焦虑、沮丧,惶惶不可终日,这些经济因素和大问素导致精神病的发病率上升。社会的动荡不安一方面促使精神分析临床的应用与发展,另一方面为患者的病因注入了更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人们普遍担心的不是性的问题,而是失业、消费、食物、和房租的困扰,这些已非泛性论所能解析了。
  哲学基础:以詹姆斯为首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占统治地位。这种思想与欧洲古老的哲学思想不同的是,它反对欧洲古典哲学无意义的长期争辩,强调立足现实与功用。受实用主义的影响,美国心理学中的机能主义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机能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心理现象对环境的适应作用的思想,与新精神分析所强调的人格与文化相互作用的精神是相容的。詹姆斯认为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的科学,他非常强调心理生活在有机体适应现实中的作用,反对把意识只看作一种与某些生理过程平行的副现象。认为意识是指拥有体为生存或适应环境而形成的机能。
  心理学的影响:精神分析社会文化派的产生一方面受机能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20世纪20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以华生为首的行为主义者掀起了一场反本能的运动,为精神分析派文化论的出现扫清了障碍。另外,在30年代,美间社会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阿尔波特为首的社会心理学家摈弃了麦独孤的本能论,开始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心理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美国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重视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精神已成为当时的潮流。
  科学发展的背景:美国是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最深的国家,自20世纪3O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学、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发展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例如人类学家在研究原始部落民族时发现,不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子女抚养方式的部落间,心理上有一定的差异。部落民族与现代社会中的人相比较,其特殊性更为明显。这些人类学的发现,引起一些精神分析家们重新对传统的本能论进行思考。
  精神分析的内部分歧:精神分析学派的始祖弗洛依德,既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家,又是一位专权的领导人。作为科学家,弗洛依德不怕修改自己的观点,他几十年致力于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多次对自己的学说作出远大的修改,他具有令人钦佩的对科学问题的严肃认真的精神。然而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却十分专制,决不允许学生对他的学说提出异议,否则,轻则痛责,重则驱逐门外、憎恨终生。为此,他的一些得意门生如阿德勒、荣格、奥托·兰克等纷纷出走,各自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或学派。
  精神分析一再分裂,还因为弗洛依德及其信徒把精神分析理论视作一种宗教教义。这种把研究作为宗教信条的思想,是有违科学精神的。另外,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的分裂,阿德勒、荣格、弗伦克兹等人纷纷出走出而自立门户,这为霍妮、沙利文等人创建新精神分析学派树立了榜样。
  二、新精神分析的特点
  第一,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功能。新精神分析学派把自我看作是人格更为独立的部分,虽然弗洛依德也重视自我,但只是强调自我是辅助本我的机能,在弗洛依德的体系中,本我是中心。新精神分析学派则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认为自我可以不依附于本我,它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动机和目标,并且在不同的发展进程中都有自己不同于本我的起源。新学派还把自我看作是负责智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独立的、理性的指导系统。例如,艾里克森在承认他的“自我心理学”是建立在弗洛伊德学说的“磐石”之上时,同时也公开宣称他的主要不同之处,就在于重视自我的独立性。
  第二,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新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例如,霍妮的“基本焦虑说”、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说”等。特别是后来的新精神分析学家,甚至同纯粹的社会心理学家一样,完全承认社会变量对人格的影响,乃至于很少应用“本能”这个概念,他们较多地用个人生活史而很少用先天的力量来解析人格的发展。
  第三,重传统研究方法与实验法的结合。弗洛依德只重视患者的自由报告和过去经验的回忆,新精神分析学者日益重视把这种传统的分析方法与实验心理学联系起来,并加以改进和发展,增加了精神分析理论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新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和卡丁纳等人还采取跨文化的研究方法研究人格,把人格问题放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去考察,这种方法可以检验人格理论的普遍性。
  第四,强调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与研究。弗洛伊德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虽然很重视,但主要是以他的病人对童年经验的回忆为依据,并且他的研究是同生物决定论的观点和方法相联系的。而新精神分析学派大都采用直接观察的方法,以直接研究童年时期的发展过程。他们对生物的因素越来越不关心,而主要通过从早期经验产生的心理结构来说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人性善观。弗洛依德的理论观点一般是倾向于性恶论,在他的潜意识和本我的描述中装满了一大堆不可告人的欲望,并认为这是人生悲苦的根源,它们的出路似乎主要是走向罪恶。他把人性归结为自私的、邪恶的,人完全受无意识的私欲和攻击本能的支配。新精神分析学派反对弗洛伊德的性恶论和悲观主义论调,强调人的自尊和对自尊心的启发,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有理性的,人有能力发展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并对未来持乐观的态度,是一种性善论观点。
  第二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一、 生平及著作
  荣格生于1875年瑞士一个名叫凯斯威儿的村子里,在巴塞尔大学城长大。他童年时受到十分强烈的宗教影响。他一家就有九名成员是牧师,父亲及八个叔伯。荣格的父亲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他所信仰的宗教并没有给他代来任何的安慰。荣格和他父亲关系密切,但他认为父亲是一个软弱无能之人。他把母亲当作家中最有权威的人。尽管他认为母亲是一个非常反复无常的人,他曾疑虑母亲是否是同存一体的两个人。
  起初,荣格希望学习考古学,但是一个梦说服了他,步外祖父后尘,成为一名医生。1900年他在巴塞尔大学取得医学学位。他第一次任职是在苏黎世大学的精神病诊所,在那里,他受到那位早期创造“精神分裂症”一词的著名精神病学家布鲁尔的影响。1905年任苏黎世大学的讲师。然而,他却对私人开业、科研及写书发生兴趣,于1913年辞去讲师职务,以全身心投入他感兴趣的事业。
  荣格最初对弗洛依德发生兴趣是在他读了他的《梦的解析》一书之后。他开始在实践中运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最后写了一本题为《早发性痴呆心理学》(1907)的专著,总结了这些理论应用的实际效能。1906年,荣格与弗洛依德有了通讯联系,1907年他们在维也纳第一次见面,两人长谈了足足13个小时。他们两人很快成为挚友,当荣格回到苏黎世后,信件就随之纷繁沓至,并延续了七年之久。
  1909年,荣格随弗洛依德出游美国,在克拉克大学举办一系列讲座。大约就在这个时期,荣格对弗洛依德强调性动机的理论表示怀疑。然而他并非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