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当当当当      更新:2022-06-15 12:31      字数:4788
  1885年和1889年,弗洛依德先后向巴黎和南锡派学习过,所以两派对他都有影响。主要表现为三方面:(1)坚信神经症是功能性疾病,并非器质性病变;(2)坚信性的因素的重要作用;(3)坚信催眠术可以治病。
  第二节 人格结构和人格动力
  一、 人格的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冰山假说图
  早期弗洛依德认为意识(这里指人格)由三个不同意识水平的成分组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弗洛依德认为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构成。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有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组成。弗洛依德认为,意识和潜意识虽有区别,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潜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二意识中的东西当没有被注意时,也可以转入前意识中。前意识的主要作用是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而把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
  潜意识是人格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潜意识的主要特点是:无矛盾性、无时间性、非现实性、活跃、能量大、易变形和替换等。
  后期,弗洛依德对自己的人格理论提出的较大的修改,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说。本我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它又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自我在本我与现实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起调节整合作用。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它由两个部分内构成:自我理想和良心。超我是社会道德的化身,按照〃道德原则〃行事,它总是与享乐主义的本我直接冲突和对立,力图限制本我的私欲,使它得不到满足。弗洛依德把自我比喻为三个暴君统治下的臣民,它要尽力满足专横的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的超我的规范。自我在三个暴君之间周旋、调停,力图使三者的要求都得到满足。
  二、人格的动力理论
  1。性本能
  弗洛伊德的本能来源于身体内部的刺激,是推动或启动的因素,是个体释放心理能量的生物力量,并且是一切行为的动机和基础。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本能主要指性本能和与性本能广泛联系的本能。
  性本能是一种性冲动的内在的潜力,它经常驱使人去追求实现,去寻求满足,获得快感。他用专门术语“里比多”(Libido)。
  他的“性”是广义的。不是男女之间的性爱的性,而是包括一切感觉器官或肌肉、皮肤等由于抚摸而产生的快感都是性的满足。两种主要的性本能都是异性爱的倾向,一是恋父情结,一是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和神经病的病因根结底是幼年时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为此,他的学生荣格和阿德勒都反对他,心理学家和医学家也攻击他,被人们称为“泛性论”。
  在后期,弗洛依德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死的本能使有机体返回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向,它是一种破坏力,当它指向个人内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受虐狂等行为,当它指向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狂等行为。与死的本能相对立的概念是生的本能,它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2。能量投注理论
  投注是指能量或力比多倾注于某种对象而使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分为三种:自我投注是把力比多倾注于自己,如自恋者。幻想投注是把力比多倾注于虚无的幻想中,如做白日梦者。对象投注是把力比多倾注于某人、某物或某些团体活动上。反投注是指自我或超我多能量或力比多倾注的抑制。在此,本我只有能量投注,而自我和超我既有能量投注,又有反投注。
  3。焦虑理论
  焦虑是一种由紧张、不安、忧郁、惊恐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体验。包括三种焦虑,一是现实性焦虑,即感知到现实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恐惧感。二是神经性焦虑,即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时所引起的恐惧感。三是道德性焦虑,即个人良心上的不安所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是个人害怕做违背超我的事情而产生的痛苦体验。
  4。自我防御机制
  压抑:是自我阻止激起焦虑的那些念头、情感和冲动达到意识水平。
  否认:是指个人潜意识的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如,否认丈夫已死。
  移置:指将一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改换为另一种不会引起焦虑的冲动的投注。如,单位上受了气,向家里人发泄。
  认同作用:指个体潜意识地向别人模仿的过程。如自恋认同(对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特点的人的认同)、目标定向认同(个人的对某个成功者或伟人的认同)、强制性认同(个人同权威者的禁令保持一致,通过顺从潜在敌人的要求以避免惩罚)。
  升华作用: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
  投射作用:指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态度、行为和欲望推给别人或其它事物;如“借题发挥”。
  合理化作用:用一种自己能接受的、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
  反向作用:为了掩藏某种欲念而采取与此欲念相反的行为。如“矫枉过正”、“此地无银三百两”。
  固着作用:指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和反应方式的刻板化。一是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成熟,二是一再遇到同样的挫折而学习到一种一成不变的反应方式,以后即使情况发生变化,仍以这种方式反应。
  退化作用:指个人遇到挫折时以其年龄较幼稚的行为来应付现实的困境。与固着同时发生,总是退化到固着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人格发展和人格适应
  一、 人格发展理论性欲阶段理论
  1.口腔期(Oral Stage)
  从初生到满周岁,在这个阶段婴儿里比多发泄的主要动欲区是口腔。通过口腔活动的吮吸、吞咽、咀嚼等等,不仅满足了婴儿饥饿时的需要,而且这些活动本身也提高了性快感。口腔期可以分为两个亚期,即前口腔期和后口腔期。前口腔期从出生到八个月,婴儿的性快感主要来自于吸吮和吞咽活动,唇和舌成了主要的动欲带。后口腔期大约是出生后第八个月到一周岁。随着牙的生长,里比多倾注的动欲区集中在牙、牙龈和咽部。性快乐主要来自于吹、咀嚼和吞食活动。当遇到挫折时,婴儿常常以咬来报复。这种伤害或毁害对象的欲望被称为〃口腔型施虐欲〃(oral sadism)。 在口腔期,婴儿通过与食物和食物提供者的协调活动,逐产生了亲密感,开始把自己与现实环境区别开来。这种现实感的获得,标志着婴儿自我的诞生。自我的形成是口腔期的最重要的成就。
  2.肛门期(Anal stage)
  大约从出生后第二年起到三岁末,幼儿的主要动欲区,从口腔转移到肛门。肛门的排泄活动成为里比多发泄的主要途径,而肛门期的经验对人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肛门期也有两个亚期,即前肛门期与后肛门期。前期里比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肛门排泄粪便解除内部压力以获得快感体验。除排泄粪便解除紧张所产生的快感外,成人对儿童排泄活动的过分注意也增加了儿童对排泄本身的兴趣。在后肛门期(又称保持期),里比多快感主要来自于保持粪便而不是排泄粪便。原因在于保持粪便也能产生性刺激,另外也是由于成人对儿童排泄活动的高度重视。在此阶段,父母和儿童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冲突,父母力图对儿童进行训练,以便养成卫生习惯。而儿童则希望自由地、不受干扰地进行排泄活动。在这一阶段的晚期,儿童在排便习惯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妥协,而儿童的动欲区也就从肛门转移到身体别的部位,儿童的人格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
  3.性器期(Phallic Stage)
  大约从3岁到5岁,儿童的动欲区转移到了生殖器,儿童通过抚摸、显露性器获得里比多的满足。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内儿童不仅对自己的性器官发生兴趣,有手淫行为,而且他们的行为开始有了性别之分。在这一时期男孩有恋母情结,企图杀父取母,产生阉割焦虑。这种焦虑使它放弃对母亲的性渴求,并通过对父亲的认同作用产生了超我,从而使恋母情结消失。男孩在认同父亲的过程种获得了许多与父亲相同的价值观,形成自强、自夸、攻击性等男性性格;而裸露和攻击行为则是掩盖阉割焦虑的反向作用,也可以有升华作用变得象母亲一样柔情。对女孩来说,因有阴茎妒慕而产生恋父情结,企图杀母嫁父。由于阴茎妒慕,她可能仿父亲,变成〃假小子〃性格。如果女性冲动占优势,她就更倾向于模仿母亲,形成女性性格。
  口腔期、肛门期、和性器期合称为前生殖期,相当于5岁以前。这一时期,性欲于自己的身体为对象,吸吮拇指、排便、手淫是快乐的源泉。所以,这一时期又称为自恋期。同时这一时期也包含对同性和异性成人的性欲。
  4.潜伏期(latency stage)
  约从6岁到12岁左右。里比多冲动就处于暂时的潜伏状态,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如探索自然环境、知识学习、文艺体育活动和同伴交往等所取代。这段时间里,由于儿童生活范围的扩大和在学校吸取了系统知识,儿童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部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男女儿童之间的关系较疏远,团体活动时多是男女分组,甚至壁垒分明,互不来往。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青春期才又发生变化。
  5。生殖期(Genital stage)
  是性本能发展的最后阶段。经过一段潜伏期之后,青年男女今年如青春期,随着性成熟,两性之间在身体上的差异日益明显,生殖器称为主要的性感区,此时已摆脱儿童时期的性对象,并以异性为性对象。力比多方向的改变也是逐渐形成的。这一时期持续时间最长,从青春期直至走向衰老为止。到那时,人又开始向前生殖期退化。弗洛依德认为潜伏期和生殖期对人格基本结构的发展无关紧要的。
  二、人格的适应
  弗洛依德认为人格的健康取决于人格各个部分关系的和谐一致,以及个人与其生存现实世界的协调。适应的不良产生于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过程中遭遇过多或过少的挫折,导致力比多能量投注不均,而产生心理疾病。因此成人人格乃是童年时期性本能受到压抑、升华、反向作用、固着 、退化等的结果。如果自我长时间地、经常地运用防御机制,就会过多消耗能量,导致内在人格结构的不平衡,进而产生适应不良。
  第四节 弗洛依德的研究方法
  一、 自由联想
  这种方法是从催眠术中演化出来的。弗洛依德采用布雷尔在治疗安娜时使用的谈话疗法,即在催眠状态下引诱患者把自己以往致病的创伤经验或事件尽情吐露出来的方法,并加以发展,创立了自由联想法。它既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的研究方法,它构成精神分析的基本方法。
  精神分析家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让病人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放松地躺在一张躺椅或床上。病人背向分析家,在分析家鼓励下,病人回忆、自由联想,并将所想的谈出来。在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关键时要求病人把所想到的一切都讲出来,而不管这些想法是无关紧要的胡思乱想,还是可笑的使人不好意思的念头。这种方法的目标是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引起病人变态行为原因的东西揭示出来。
  二、 释梦
  弗洛依德认为释梦是〃通往了解精神分析生活中无意识状态的成功之路。〃梦是欲望的满足,梦代表着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的虚假的满足。梦有三个来源:一是感觉刺激,二是发梦者在清醒时的所思所想,三是本我的冲动。
  人在觉醒的时候,由于〃看守人〃的严格检查,潜意识中的欲望,无法绕过抵抗。人在睡眠的时候,由于〃看守人〃的检查松懈,潜意识的欲望,乘机绕过抵抗,并以化装的方式,闯入意识而成梦,所以,梦的内容并不是被压抑欲望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