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9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4      字数:4844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诗人笔墨更为浑然一体 。“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 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
  “湘江阔 ”、“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 象也越发幽静悲切。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园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 ”(《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 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络,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了。
  海 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郑谷诗鉴赏
  在大自然的百花园里 ,海棠花素以娇美著称。 春风仿佛着意吹来一种特别鲜艳的颜色染红她,打扮她。难怪惹得诗人郑谷为之销魂,禁不住要饮酒对赏,赋诗赏赞了。
  大地春回 ,诗人放眼望去 ,只见微风过处,洒下一阵阵雨点,海棠新沾上晶莹欲滴的水珠,尘垢洗尽,花色格外光洁鲜艳。此时此刻,诗人惊奇地发觉,“新著雨”的海棠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人们知道,海棠未放时呈深红色,开后现淡红色,它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刚着雨珠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娇艳,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 ,娇娆而妩媚 。前人形容海棠“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明王象晋《群芳谱·花谱》),唐人誉之为“花中神仙 ”。诗人善于捕捉海棠“新著雨”、“欲开时” 那种秾丽娇娆的丰姿神韵,着意刻画,把花的形态和神韵如浮雕般地表现出来。
  第三联诗人又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染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末联“朝醉暮吟辰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写诗人面对海棠,饮酒赋诗,留连忘返。看不足,写不完,甚至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偎依抚弄而产生了艳羡之情,简直把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从艺术家对海棠的审美活动中突出花之美与魅力 ,用的是一种推开一层、写对面的旁衬手法。 这种手法从虚处见实,虚实相生,空灵传神,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情物相交,人花默契,真不愧是一首咏海棠的佳作。前人谓“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正道出此诗的艺术特色。
  金昌绪诗鉴赏
  生平简介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余杭(今浙江)人。《全唐诗》存其诗一首。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诗鉴赏
  这首诗的题目又作《伊州歌》,据《乐府诗集·伊州》题解,此曲乃是“西京节度盖嘉运所进也。”
  可见此诗原是金昌绪为西域地区所进的地方乐曲《伊州歌 》配的歌词 。后来五代人顾陶将此诗选入他所编的《唐诗类选》(已佚)中 ,据诗意并将题目改为 《春怨》。
  它的第一个优点在于篇幅虽短但结构曲折,含蓄隽永 ,韵味悠长。四句诗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结构。 “打起黄莺儿”是起,且起得突兀,平空写下了一个极不近情理的行动,让人一下摸不清头脑,埋下引人入胜的伏笔 ;“莫教枝上啼”是承,续写第一句行为 的目的,且把这一行动推向更加乖谬的极致——黄莺之所以可爱正在于它有婉转的歌声,如今这位春闺中的少妇为什么反倒不让它唱了呢?这就为下面的转折提供了语势 ;“啼时惊妾梦”,同民歌惯用的顶针格 句式进行转折,一下子把前文悖谬行为的原因揭示出来,使人恍然大悟:原来少妇有更美好、更温馨的春梦,这比黄莺的歌喉更令人神往,难怪她要嗔怒它的打乱了 ,“不得到辽西”是合,以画龙点睛之笔收拢 了全篇之意,原来这个少妇思念的正是他远在辽西的丈夫,这就更难怪少妇对这场美梦如此珍惜了,因为她只有在梦中才能和他相聚啊!正象王尧《唐诗合解》所评:“ 梦既惊断,辽西便到不得,连梦见良人 也不能矣,写闺情至此,真使柔肠欲断。”但我们不妨对此作进一步理解:当时唐与高丽、契丹的关系时有顺逆,因而总要征发大量戍卒到辽河一带屯御,很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此事。这首诗中的夫婿也许正是远戍的士兵,因而这首诗的主题乃含有借闺怨来反映征戍之苦。
  这首诗的第二个优点是构思巧妙,立意新颖。其主题虽不离借闺怨以写征戍的传统,但作者能别出手眼,另辟蹊径。他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也不以春草秋月等传统意象作象征,而是设计了一个极富戏剧性场面的特写镜头,将女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转移到窗外的鸟儿身上,埋怨鸟儿打乱了她与丈夫的梦中幽会。于是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思夫而不得的种种懊恼与愁怅,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种由奇特的想象而形成的巧妙构思,深具民歌的特色。敦煌词中有一首《鹊踏枝》词云:“ 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 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 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也是借无端在鸟儿身上节外生支,来抒发 女主人公的内心哀愁,和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此诗更为简炼含蓄。
  金昌绪虽然只留传下这一首诗,但影响颇为广泛。
  苏轼在著名的咏物词《水龙吟》中,将柳絮飘荡的情态比作思妇悠悠的梦境 ,曰:“梦随风万里,寻郎去 处,又还被莺呼起”,就是点化这首诗的,可见这首诗的意境影响深远。
  王驾诗鉴赏
  生平简介
  王驾,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大顺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全唐诗》存其诗六首。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驾诗鉴赏
  这是一首极富巧思的即兴之作。写的是人们习见的雨后花落的残春小景,但平淡中却见奇崛,诗趣盎趣。
  花是春天的象征,诗的前两句即从花着眼。雨前,含苞欲放的花儿蕴藏着一片生机和希望;雨后花已凋谢,空有满枝的绿叶。字句间流露出对春光短暂的惜春情思。如果只写出雨对春光的摧残,那实在是太平常了,再高超也不过“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人不止于此,他摄取了骤雨方晴之后一群蝴蝶的活动,通过蝴蝶对花落春残的反应,映托出诗人自己的感受。被苦雨久困的蝴蝶,终于盼到大好春晴,便翩翩飞舞,到小园中寻觅花的芬芳。遗憾的是小园无花空有叶,在失望和懊丧之中只能悻然飞走。百花凋谢,已足使人伤感 ,何况连蜂飞蝶舞的情景也不复可见, 越发加强了惜春之意。这里诗人巧妙地使用了拟人化手法 ,赋予蝴蝶人的情感。蝴蝶觅花原是它的本能, 此处花落自然飞往别处 ,但诗人不作如是观 ,而以“却疑春色在邻家”来作“蛱蝶飞来过墙去”的注脚,造语奇峰突现,令人耳目一新。邻家小园里自然也不会得天独厚,等待着蝴蝶的仍然是“全无叶底花”的失望 ,因此,诗人用了“却疑”二字,将蝴蝶犹豫、 疑惑而又充满向往的神态表现出来,从中透露出深藏着的惜春隐痛 。大诗人白居易曾有类似之句:“长恨 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山来。”(《大林寺桃花》) 相比之下,王驾的诗丰神更显。
  受当时通俗诗派的影响 ,王驾的诗风极其通畅, 如首二句以“雨前“雨后”相对 ,“花间蕊”与“叶 底花”相对,颇具民歌意味。末二句富于巧思,而且动用因果倒装句式,妙趣横生而又蕴藉含蓄。当时杰出的诗评家司空图曾称赞他“ 长于思与境偕”(《与 王驾评诗书》),此诗便是极好的例证。
  社 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王驾诗鉴赏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百姓不但通过作社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以开展娱乐。在社日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集体欢宴,非常热闹。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写道:“ 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 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社日》虽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描绘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
  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 。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 ,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 。春社时属仲春,“稻粱 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 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 ,“半掩”而不 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表现力。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参加社日,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仍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 ”,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 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古代习惯,祭社之处必植树。
  所谓“故园乔木”,即指社树,它象征乡里,故受人崇拜。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社树的树种。此诗的“桑柘”紧扣社日 ,即此之谓。可见笔无旁鹜。
  春社散后 ,人声渐少 ,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 ,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 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诗未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
  唐彦谦诗鉴赏
  生平简介
  唐彦谦字茂业,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先生。咸通进士,任绛州、阆州等地刺史。其诗师法李商隐,然较清浅显豁,五言古诗朴素爽朗。有《鹿门集》。
  采 桑 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
  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
  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
  官家二月收新丝。
  唐彦谦诗鉴赏
  据《唐会要》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
  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绸、丝、绵等”,搜刮的名目可谓极多,但也明文规定了征税的时间是在夏季。因为只有夏收后,老百姓才有丝织品可交。可是到了唐末,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了:官家蛮横无理在二月征收新丝。阴历二月,春风料峭,寒气逼人。采桑女凌晨即起采桑,非常勤劳。可她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