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节
作者:上访不如上网      更新:2022-05-01 22:29      字数:4895
  白芍(五钱) 麦冬(三钱) 茯苓(三钱) 玄参(二钱) 熟地(五钱) 山茱萸(五钱) 北五味(二钱) 车
  前子(二钱) 地骨皮(三钱) 丹皮(三钱) 牛膝(一钱) 破故纸(五分) 贝母(一钱)
  水煎服。连服十剂而气转,再服十剂而痰变为白,再服十剂而泄止,肠亦不鸣也。
  此方本非止泻之药。盖泄成于阴虚,补其阴而泄自止,阴旺则火息不去烁金;金安则木
  平不去克土,所以消痰而化其火炎之色,止泄而撤其金败之声,故肠鸣、盗汗尽除,而咳嗽
  亦愈矣。
  此症用止传汤亦妙。
  熟地(二两) 玄参 百合(各一两) 白芥子(二钱) 荆芥(炒黑,一钱) 茯苓(三钱) 沙参(三钱)
  地骨皮(五钱) 桑叶(十五片)
  水煎服。十剂轻,三十剂愈。
  人有春暖夏热,则安然不嗽,一遇秋凉,即咳嗽不宁,甚至气喘难卧,人以为肌表之疏
  泄也,谁知是郁热之难通乎?夫人身之气血,流通于肌肉之内,则风邪不得而入。惟气血闭
  塞不通,而邪转来相侮,凝滞而变为热矣。盖春夏之间,皮肤疏泄,内热易于外宣。秋冬之
  际,皮肤致密,内热难于外发,所以春夏不咳嗽,而秋冬咳嗽也
  。倘不治其郁热之本,而
  惟用发散之品,徒虚其外,愈不能当风寒之威,徒耗其中,益转增其郁热之势,均失其治之
  之法也。所贵攻补兼施,既舒其内郁之热,而复疏其外入之寒,则本既不伤,而末亦易举也
  。方用∶
  当归(五钱) 大黄(一钱) 贝母(二钱) 天花粉(三钱) 薄荷(二钱) 荆芥(二钱) 甘草(一钱) 白
  术(三钱) 陈皮(三分) 神曲(五分) 黄芩(二钱) 桔梗(二钱)
  水煎服。连服四剂,秋冬之时断无咳嗽之症矣。
  盖大黄走而不守,用之于祛火消痰之中通郁最速,又得当归之补而不滞,白术之利而不
  攻,同队逐群,解纷开结,内外两益矣。
  此症用郁金丹亦甚效。
  白芍 桔梗(各三钱) 抚芎(二钱) 白芥子 茯苓 生地(各三钱) 甘草 款冬花(各一钱)
  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愈。
  卷之四
  喘门(四则)
  属性:人有偶感风寒,一时动喘,气急抬肩,吐痰如涌,喉中作水鸡声,此外感非内伤也。倘
  误认内伤,少用补气之味,则气塞而不能言,痰结而不可息矣。治法宜用解表之味。然而,
  纯补之药不可用,而清补之药未尝不可施也。方用平喘仙丹∶
  麦冬(五钱) 桔梗(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二钱) 黄芩(一钱) 山豆根(一钱) 射干(一钱) 白
  薇
  (一钱) 乌药(一钱) 苏叶(八分) 茯苓(三钱)
  水煎服。一剂喘平,再剂全愈,不必三剂也
  。
  盖外感之喘,乃风寒之邪,从风府而直入于肺,尽祛其痰而涌塞咽喉之间,看其病势似
  重,然较内伤之喘大轻也。平喘仙丹专消肺邪而不耗肺之正,顺肺气而不助肺之火,故下喉
  即庆安全也。
  此症用止声汤甚神。
  麻黄(一钱) 天门冬(三钱) 桔梗(三钱) 甘草 茯苓(各二钱) 山豆根(八分) 射干 陈皮 半
  夏青黛(各一钱)
  水煎服。一剂愈。
  人有痰气上冲于咽喉,气塞肺管作喘,而不能取息,其息不粗,而无抬肩之状者,此气
  虚而非气盛也,乃不足之症。不可作有余之火治之。人身之阴阳,原自相根,而阴阳中之水
  火,不可须臾离也。惟肾水太虚,而后肾火无制,始越出于肾宫,而关元之气不能挽回,直
  奔于肺而作喘矣。然而关元之气微,虽力不胜任,以挽回其将绝之元阳,而犹幸其一线之牵
  连也,则犹可救援于万一耳。方用定喘神奇丹∶
  人参(二两) 牛膝(五钱) 麦冬(二两) 北五味(二钱) 熟地(二两) 山茱萸(四钱)
  作汤煎服。一剂而喘少止,二剂而喘更轻,四剂而喘大定。
  此方人参宜多用,不用至二两则不能下达于气海关元,以生气于无何有之乡。非用牛膝
  不能下行,且牛膝能平胃肾之虚火,又能直补其下元之气也。麦冬益肺金,非多用则自顾不
  暇,何能生汪洋之水,以救燎原之炎耶!人喘则气散,非五味子何以能收敛乎。用熟地以益
  肾中之水也,肾水大足,自不去泄肺金之气,然非多加则阴不能骤生,而火不可以遽制。又
  益之以山茱萸,以赞襄熟地之不逮,自能水火既济,而气易还元也。
  此症亦可用参熟桃苏汤。
  人参 熟地(各一两) 破故纸(五分) 茯神 麦冬(各五钱) 胡桃(一个) 生姜 苏子(各一钱)
  山萸 巴戟天(各二钱)
  水煎服。
  人有七情气郁,结滞痰涎,或如破絮,或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痞满壅盛,上
  气喘急,此内伤外感兼而成之者也。此等之症最难治。欲治内伤而外邪不能出,欲治外感而
  内伤不能愈。然则终何以治之乎?吾治其肝胆,而内伤、外感俱皆愈也。盖肝胆乃阴阳之会
  ,表里之间也,解其郁气而喘息可平矣。方用加味逍遥散治之。
  白芍(五钱) 白术(三钱) 当归(三钱) 柴胡(一钱) 陈皮(五分) 甘草(一钱) 茯苓(三钱) 苏
  叶(一钱) 半夏(一钱) 浓朴(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痰气清,再剂而痰气更清,四剂而喘急自愈。
  病成于郁,治郁而诸症安得不速愈哉!
  此症用苏叶破结汤亦神。
  白芍 茯苓(各五钱) 半夏(二钱) 苏叶(三钱) 甘草(一钱) 枳壳(五分)
  水煎服。一剂气通痰清矣,二剂全愈。
  人有久嗽之后,忽然大喘不止,痰出如泉,身汗如油。此汗出亡阳,本是不救之病,而
  吾以为可救者,以久嗽伤肺而不伤肾也。夫喘症多是伤肾,久嗽之人未有不伤肾者,以肺金
  不能生肾水,而肾气自伤也。然而伤肺以致伤肾,与竟自伤肾者不同。盖伤肺者伤气也,伤
  肾者伤精也,故伤肺以致伤肾者,终伤气而非伤精。精有形而气无形,无形者补气可以生精
  ,即补气可以定喘;有形者必补精以生气,又必补精以回喘也。所以伤肺者易为功,不比伤
  肾者难为力。方用生脉散∶
  麦冬(一两) 人参(五钱) 北五味子(二钱)
  水煎服。一剂而喘定,再剂而汗止,三剂而痰少,更加天花粉二钱,白术五钱,当归三
  钱,白芍五钱 再服十剂全愈。
  生脉散补气之圣药也。补其肺气,自生肾水矣。肾得水而火不上沸,则龙雷自安于肾脏
  ,不必又去补肾也。以视伤肾动喘者,轻重不大相悬殊哉!
  此症用归气汤亦妙。
  麦冬(三两) 北五味(三钱) 熟地(三两) 白术(二两)
  水煎服。一剂而汗止,十剂全愈。
  卷之四
  怔忡门(三则)
  属性:人有得怔忡之症者,一遇拂情之事,或听逆耳之言,便觉心气怦怦上冲,有不能自主之
  势,似烦而非烦,似晕而非晕,人以为心虚之故也。然而心虚由于肝虚,肝虚则肺金必旺,
  以心弱不能制肺也。肺无火 炼,则金必制木,肝不能生金,而心气益困。故补心必须补肝
  ,而补肝尤宜制肺。然而肺不可制也,肺乃娇脏,用寒凉以制肺,必致伤损脾胃,肺虽制矣
  ,而脾胃受寒,不能运化水谷,则肝又何所取资,而肾又何能滋益,所以肺不宜制而宜养也
  。方用制忡汤治之。
  人参(五钱) 白术(五钱) 白芍(一两) 当归(一两) 生枣仁(一两) 北五味(一钱) 麦冬(五钱)
  贝母(五分) 竹沥(十匙)
  水煎调服。一剂而怔忡少定,二剂更安,十剂全愈。
  此方不全去定心,而反去补肝以平木,则火不易动;补肺以养金,则木更能静矣。木气
  既静,则肝中生血,自能润心之液,而不助心之焰,怔忡不治而自愈矣。
  此症用柏莲汤亦佳。
  人参 麦冬 玄参(各五钱) 茯苓 柏子仁 丹皮(各三钱) 丹参(二钱) 半夏 莲子心(各一
  钱) 生枣仁(三钱)
  水煎服。一剂安,十剂愈。
  人有得怔忡之症,日间少轻,至夜则重,欲思一睡熟而不可得者,人以为心虚之极也,
  谁知是肾气之乏乎。凡人夜卧则心气必下降于肾宫,惟肾水大耗,一如家贫,客至无力相延
  ,客见主人之窘迫,自然不可久留,徘徊岐路,实乃 徨耳。治法大补其肾中之精,则
  肾气充足矣。方用心肾两交汤∶
  熟地(一两) 山茱(八钱) 人参(五钱) 当归(五钱) 炒枣仁(八钱) 白芥子(五钱) 麦冬(五钱) 肉
  桂(三分) 黄连(三分)
  水煎服。一剂即熟睡,二剂而怔忡定,十剂全愈矣。
  此方补肾之中仍益之补心之剂,似乎无专补之功。殊不知肾水既足,而心气若虚,恐有
  不相契合之虞。今心肾两有余资,主客分外加欢,相得益彰矣。况益之介绍如黄连、肉桂并
  投,则两相赞颂和美,有不赋胶漆之好者乎!
  此症用交合汤亦效。
  人参(五钱) 熟地(二两) 黄莲(三分) 肉桂(五分)
  水煎服。一剂即睡,十剂全安。
  人有得怔忡之症,心常怦怦不安,常若有官事未了,人欲来捕之状,人以为心气之虚也
  ,谁知是胆气之怯乎?夫胆属少阳,心之母也,母虚则子亦虚。惟是胆气虽虚,何便作怔忡
  之病?不知脏腑之气,皆取决于胆,胆气一虚,而脏腑之气皆无所遵从,而心尤无主,故怦
  怦而不安者,乃似乎怔忡,而实非怔忡也。治法徒补心而不补各脏腑之气,则怔忡之病不能
  痊;补各脏腑之气而不补胆之气,内无刚断之风,外有纷纭之扰,又安望心中之宁静乎!故
  必补胆之气,而后可以去怯也。方用坚胆汤∶
  白术(五钱) 人参(五钱) 茯神(三钱) 白芍(二两) 铁粉(一钱) 丹砂(一钱) 天花粉(三钱) 生
  枣
  仁(三钱) 竹茹(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胆壮,二剂而胆更壮,十剂而怦怦者不知其何以去也。
  此方肝胆同治之剂,亦心胆共治之剂也。肝与胆为表里,治胆而因治肝者,兄旺而弟自
  不衰也;心与胆为子母,补胆而兼补心者,子强而母自不弱也。又有镇定之品以安神,刻削
  之味以消痰,更相佐之得宜,即是怔忡,未有不奏功如响者,况非怔忡之真病乎!
  此症用龙齿壮胆汤亦效。
  人参 竹茹(各三钱) 五味子 远志(各一钱) 生枣仁(一两) 白芍(八钱) 当归(五钱) 龙齿(
  醋淬研末,五分)
  水煎服。二剂即安。
  卷之四
  惊悸门(二则)
  属性:人有闻声而动惊,心中怦怦,半日而后止者,人以为心中有痰也。乃用消痰之药治之不
  效,久则不必闻声而亦惊,且添悸病,心中常若有来捕者,是惊悸相连而至也。虽俱是心虚
  之症,而惊与悸实有不同。盖惊之病轻于悸,悸之病重于惊,惊从外来而动心,悸从内生而
  动心也。若怔忡正悸之渐也,故惊悸宜知轻重,一遇怔忡
  即宜防惊,一惊即宜防悸。然而惊悸虽分轻重,而虚则一也。方用安定汤∶
  黄 (一两) 白术(五钱) 当归(五钱) 生枣仁(五钱) 远志(三钱) 茯神(五钱) 甘草(一钱) 熟
  地
  水煎服。一剂而惊悸轻,再剂更轻,十剂全愈。
  夫神魂不定而惊生,神魂不安而悸起,皆心肝二部之血虚也。血虚则神无所归,魂无所
  主。今用生血之剂,以大补其心肝,则心肝有血以相养,神魂何至有惊悸哉!倘此等之药,
  用之骤效,未几而仍然惊悸者,此心肝大虚之故也,改煎药为丸。方用镇神丹∶
  人参(四两) 当归(三两) 白术(五两) 生枣仁(三两) 远志(二两) 生地(三两) 熟地(八两) 白
  芥
  子(一两) 茯苓(三两) 柏子仁(一两) 龙骨(一两醋 用) 虎睛(一对) 陈皮(三钱) 麦冬(三两)
  各为末,蜜为丸。每日白滚水送下,早晚各五钱,一料全愈。
  此方较前方更奇而有神。方中用龙虎二味实有妙义。龙能定惊,虎能止悸,入之补心补
  肾之中,使心肾交通,而神魂自定也。
  此症用镇心丹亦效。
  人参 白芍(各一两) 丹砂(一钱) 铁落(一钱) 天花粉(一钱) 山药(五钱) 远志(二钱) 生枣仁
  (五钱) 茯苓(三钱)
  水煎服。十剂全愈。
  人有先惊而后悸,亦有先悸而后惊,似乎不同,而不知非有异也,不过轻重之殊耳。但惊
  有出于暂,而不出于常,悸有成于暗,而不成于明者,似乎常暂明暗之不同。然而暂惊轻于
  常惊,明悸重于暗悸。吾定一方,合惊悸而治之,名为两
  静汤∶
  人参(一两) 生枣仁(二两) 菖蒲(一钱) 白芥子(三钱) 丹砂(三钱) 巴戟天(一两)
  水煎服。连服四剂,惊者不惊,而悸者亦不悸也。
  此方多用生枣仁以安其心,用人参、巴戟天以通心肾。心肾两交,则心气通于肾,而夜
  能安;肾气通于心,而日亦安也。心肾交而昼夜安,即可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