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瞎说呗      更新:2021-10-11 20:51      字数:4799
  臂疼痛,疼痛要达到闷痛,才坐下,来回做十四次。可祛除五脏不和,背痛闷。
  〔原文〕三法∶凡人常觉脊强,不问时节,缩咽膊内,似回转向仰面努膊井向上也,
  头左右两向 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气行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若无病患,常
  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三七。除寒热脊腰颈项痛。
  〔解说〕见“二、风痹门”第十法。
  x小结∶x
  腰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痛常为肾亏的一种表现,
  但外感风湿寒热邪气也可以引起腰痛。本篇主张腰痛应以动功为主。一法采用举手转身,使
  心气向下放松的动作,反复活动两肩、胁及腰;二法采用跪地用手着地撑起腰脊转动、伸展,
  后仰腰肢的动作,尽量使腰脊大幅度运动,使其感到疼痛,或者达到闷痛,才坐下收功。这种
  以动疏通气血,舒展腰部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易筋经》中的“摘星换斗势”,口诀∶
  “只手擎天
  掌复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作法∶单手高举,
  掌须下复,目注两掌,吸气不呼,鼻息调匀,用力收回,左右同之。《八段锦》中的“
  仰托一度理三焦”等都可以说是法一的演变。
  十一、香港脚门
  属性:〔原文〕一法∶坐,两足长舒,自纵身纳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然后屈一足安
  膝下努长,舒一足,仰足指向上,使急。仰眠,头不至席,两手急努向前,头向上努挽,
  一时各各取势,来去二七。递互亦然。去脚疼,腰膊冷,血冷风痹,日日渐损。
  〔解说〕采取正坐势,两脚伸直,全身放松吸气,引气向下,使心中感到柔适松散,
  然后屈收一足放在膝下把脚舒展开,另一足伸直,使脚趾上屈,并尽量用力。接着向后仰
  睡,在头还未着席时,两手立即用力前伸,头向上向前伸,就象被拉起来一样,这些动作要
  同时进行,上下来回做十四次,换脚,同样做十四次。治脚疼、腰背冷、血寒风痹,逐渐亏
  损之病。
  〔原文〕二法∶覆卧,傍视,内踵,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脚中弦痛转筋,脚
  酸疼,脚痹弱。
  〔解说〕俯卧,两眼向旁看,脚跟向内,伸腰,用鼻子吸气,尽力行气七息。可消除脚中
  弦痛,转筋,脚酸疼,脚痹弱。
  〔原文〕三法∶舒两足坐,散气向涌泉,可三通。气
  彻到,始收右足屈卷,将两手急捉脚涌泉挽,足踏手挽,一时取势。手足用力,送气向
  下急三七,不失气。数行,去肾内冷气,膝冷脚疼也。
  〔解说〕伸展两足坐下,以意引气,使内气行散到足底涌泉穴,如次三通。气完全
  达涌泉后,始收屈右脚,用双手立即握拉脚底涌泉穴,足向前踏手向后拉,同时进行,手
  足都用力,并向下以意送气二十一次,不要使其失气。常行,可治肾内冷气,膝冷脚疼。
  〔原文〕四法∶一足屈之,足指仰使急;一足安膝头心,散心,两足跟出气向下。
  一手拓膝头向下急捺,一手向后拓席,一时极势,左右亦然二七。去膝髀疼急。
  〔解说〕屈一脚,脚趾尽力向上翘;另一脚放在屈脚腿的膝头中间,放松身心,行气
  使气至足,从两足跟向下出气。然后,一手推膝头向下落于地,另一手向后按地,努力
  同时行动,左右交换做同样的动作各十四次,可祛除膝髀疼急。
  〔原文〕五法∶一足踏地,一足向后将足解溪安 上,急努两手偏相向后,侧身如转,
  极势二七。左右亦然。去足疼痛痹急,腰痛也。
  〔解说〕一脚踏地,一脚向后把脚解溪穴(在足腕中)处放在踏地脚跟处,两手用力一
  侧向后伸,侧身转动努力做十四次。左右同样动作。可祛除足疼痛痹急,腰痛。
  x小结∶x
  中医所说的香港脚病是指以腿足软弱,行动不便为主症的疾病。古代因其主症是足缓纵不随
  ,又名“缓风”或“脚
  弱”。一般可区分为两个类型,即以足肿者名湿香港脚,不肿者名干香港脚。干、湿香港脚
  如出现气促胸闷,心悸烦渴等证,则称为香港脚冲心,为香港脚病之危候。
  本篇对香港脚的导引主张动、静功结合。在运功方面以活动脚、腿及腰为主。在静功
  方面强调呼气时要“自纵身纳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散气向涌泉”,“送气向下
  三七,不失气”;“散心,两足跟出气向下”。这里的“纵身”“散心”和“使心内柔和适
  散”就是要求练功行气时要“松静自然,心宁体散”,避免紧张,克服杂念,使自己有意
  识地处于一种非常舒适轻松和宁静的状态。怎样才能松静舒散呢?文中提出一是要“纵身”
  ,首先要放纵身体、四肢、肌肉、呼吸,使其如散如纵,无有紧张;二是要“散心”,使身
  心同时松散,无有挂牵,不为杂念声色干涉,集中心思呼吸行气,“使心内柔和适散”,这样
  才能进入最佳状态。使内气充实,营运体内,然后以意引气“散气向涌泉”,“两足跟出气向下
  ”就可达到“以气攻病”,治疗香港脚的目标。“纵身”、“散心”的功法,就是后世的松静功,
  松即使肌体放松,静即使跟出气心绪宁静。松静两者,相互促进,松散之后,才容易入静,入
  静之后,便能放松。所以“松静自然,心宁体散”是练功的基本要求,也是练好功的要领。
  十二、积聚门
  属性:〔原文〕一法∶以左足践右足上,除心下积聚。
  〔解说〕把左脚踏在右脚背上,可治心下(指胃)的
  积聚。
  〔原文〕二法∶端坐伸腰,向日仰头,徐以口纳气,因而咽之,三十过而止,
  开目。除心下积聚。
  〔解说〕正坐伸腰,仰首望太阳,慢慢用口吸气,咽下,三十次止,开目行功
  可除心下积聚。
  〔原文〕三法∶左胁侧卧,伸臂直脚,以口纳气,鼻吐之,周而复始。除积聚,
  心下不快。
  〔解说〕向左胁侧卧,臂和腿都伸直,用口吸气,鼻出气,反复做。可消除积聚
  和心下不适。
  〔原文〕四法∶以左手按右胁,举右手极形。除积及老血。
  〔解说〕以左手按右胁,尽力将右手举高。可治疗积聚和陈旧血积。
  〔原文〕五法∶闭口微息,正坐向王气,张鼻取气,逼置脐下,小口微出十二通
  气。以除结聚。低头不息十二通。以消饮食,令身轻强,行之冬月,令人不寒。
  〔解说〕闭口微微呼吸,正坐,面对东方,张鼻吸气,逼气下行停于脐下,然后用
  小口慢慢出气十二通。可以去掉结聚,再低头不息十二通,可以消化饮食,使身体轻快强
  健。冬天这样做,可使人不怕冷。
  〔原文〕六法∶端坐伸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纳气闭之,自极七息,名曰
  蜀王乔。除胁下积聚。
  〔解说〕正坐伸腰,向上直伸两臂,仰两手掌,用鼻吸气后闭气,到极限时呼出,如
  此七息。名为蜀王乔。可消除胁下的积聚。
  〔原文〕七法∶向晨去枕,正偃卧,伸臂胫,瞑目,闭口,不息,极张腹两足,再息。
  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欲
  自微息定,复为,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荡涤五脏,津润六腑,所病皆愈。复有
  病积聚者,张吸其腹,热乃止。 瘕散破即愈矣。
  〔解说〕凌晨去掉枕头,正身仰卧,伸展臂腿,静心合眼,闭口,不再呼吸,使气
  达腹中,此时尽量使腹鼓起,并分开两足。再息时要内收腹部,仰起两脚,向后仰屈。
  若欲再行要等到呼吸平稳后才可以重作。春天做三遍,夏天做五遍,秋天七遍,冬天九遍。
  此法可洗涤五脏,滋润六腑,脏腑的病都可以治好。若还有积聚病者,可以反复鼓起和内收腹
  部,到有热感时为止。这样做可以使 瘕消散,病疾痊愈。
  x 小结∶x
  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一般认为积是有形的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
  ,病属血分,在脏;聚是无形气,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在腑。本病的发生,多因
  七情郁结,饮食内伤等,致令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日久渐结而成。治疗应
  以理气活血,散积消聚为主。
  本篇针对积聚的成因,提出了几种特殊的纳气导引法∶
  1、吸日精法
  古代气功家认为纳气的目标是∶“吸天地之元气,采日月之精华”以充养身心,祛病延年。因
  而提出了“吸日精”、“嗡月精”、“吞日”、“吞月”、“吞云雾”等纳气法。本篇第二法∶
  “端坐伸腰,向日仰头,徐以口纳气,因而咽之。”和第五法∶“闭口微息,正坐向王气,张鼻取
  气,逼置脐下,小口微出。”的方法就是吸日精法。太阳是温暖人间,养育万物的天体,古人认为
  面向阳光纳气,可助人
  阳气,温补五脏,吸取日精,以壮身。吸日精的方法是仰面向日,面东而坐,以意念想
  象将阳光中红紫光芒,吸入口中吞咽入体内,使到达患有疾病的脏腑,若其脏内感觉到
  内气已至,再以气攻疾病的患处,患处产生了温暖感觉,有汗出时就会疗效更好。咽气
  九次者,是为阳数,有助阳功效。逼置脐下,就是使气沉丹田。吸日精法。又称“存日
  攻病法”。“吞日”和“吸日精”稍有不同,“吞日”是以意念想象将太阳吞入体内,存入
  脏腑,如“火球”入身,补阳壮精。
  2、蜀王乔法
  “十四、补益门”王子乔八神导引法有∶“端坐伸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
  纳气闭之,自极七息,名曰蜀王台。除胁下积聚。”可见“蜀王乔”是一功法,至于为何
  名曰“蜀王乔”或蜀王台,尚待考察。该功法的特点是将两臂向上伸直,仰两手掌,用鼻吸气,
  闭气于内,到极限时再缓慢吐出,如此七息而止。主治胁下积聚。
  3、腹吸法
  本篇第七法介绍了“腹吸法”,即腹式呼吸法的具体练功方法。体位以正仰卧,去枕,伸展
  手及腿,闭目宁神,闭口为宜。呼吸方法采用“不息法”,呼吸的要领是,使气达腹中,先尽量
  使腹鼓起,再吸(或呼)时使腹尽量内收,如此,反复鼓起和内收腹部,使腹中有热感时为
  止。这是练气功的最基本方法。
  十三、脾胃门
  属性:〔原文〕脾胃不和不能饮食,欹身,两手一向偏侧,急努身
  舒头共手,竟扒相牵,渐渐一时尽势。气共力皆和,来去左右亦然,各三七。项前后
  两角缓舒手,如是似向外扒,放纵身心,摇三七,递互亦然。去太仓不和,臂腰虚闷也。
  〔解说〕治疗脾胃不和不能饮食,可采用斜身,两手偏向一侧,急挺身,舒展放
  松头部和两手,两手相抓互相牵拉,并慢慢牵拉一会儿,尽量保持姿势不变。作时气力要缓
  和自然,然后斜身向另一方,左右来去同样姿式各做二十一次。再由脖子前后两侧慢慢伸出
  手,好象向外扒,放松身心,摇动二十一次。交替这样做。可去太仓不和,臂腰虚闷不适等病。
  太仓∶指胃。《灵枢》胀论有∶“胃者,太仓也。”
  x小结∶x
  本篇以转动腰肢,伸展手臂,放松身心的功法,治疗脾胃病。要点是用气和力时,都要
  柔和自然,舒展放松。方法颇为对症。
  十四、补益门
  (一)导引行气法
  属性:〔原文〕常以子后、午前,解发东向,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手掩两耳,令发
  黑不白。
  卧引为三,以手指掐项边脉三通,令人目明。
  东向坐,不息五通,以两手中指点口中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
  东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鼻两孔,治鼻宿息肉愈。
  东向坐,不息四通,啄齿无通数,治齿痛。
  伏,前侧卧,不息六通,愈耳聋目眩。
  还卧,不息七通,愈胸中痛咳。
  抱两膝自企于地,不息八通,愈胸以上至头颈耳目咽鼻
  邪热。
  去枕,握固不息,自企于地,不息九通,东首,令人气上下通。微鼻内气,愈赢,
  不能从阴阳。法,大阴勿行之。
  〔解说〕经常于子时后,午时前,解开头发,面向东方,两手握固,不息行气一通,
  举手左右,捂住两耳导引,可使头发乌黑而不白。
  卧位引气三息,然后以手抓项旁筋脉再行气三通,可使人眼睛明亮。
  面向东而坐,不息五通,以两手中指点蘸口中唾液十四次,然后相互摩擦两手指,闭目,
  用摩擦过的两手指轻揉拭两眶眼,可使人眼睛明亮。
  面向东而坐,不息三通,用两手捻两侧鼻孔,可治鼻中息肉。
  面向东而坐,不息四通,上下齿相叩,不必计数,治牙痛。
  俯卧或前侧卧位,不息六通,可治耳聋目眩。
  蜷卧,不息七通,治胸中痛、咳嗽。
  抱两膝就地自然卧倒,不息八通。能治疗胸膈以上至头颈、耳、目、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