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瞎说呗      更新:2021-10-11 20:51      字数:4809
  书名:养生导引法
  作者:胡文焕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年—1644年
  一、中风门
  属性:〔原文〕一法∶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
  疽、疝、大风、偏枯、诸风痹。
  〔解说〕采用正立背靠墙姿势,不息,行气,(功法详见本节讨论)运用意识导气,使内气从头至足而
  止。这种练功法可以治疗疽病、疝气、大风、半身不遂,以及各种风痹病。
  〔原文〕二法∶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常行,眼耳诸根,无有挂碍。
  〔解说〕将两脚趾仰起、行气,五息而止,引气至腰背。可以治疗腰背痹痛和半身不遂,并能改善人的
  听觉。经常用此法练功,还能使诸根(佛家称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因眼、耳等
  对于声、色等能产生感觉,故称为根)清净,不受病邪和外界不良原素的侵袭和干扰。
  〔原文〕三法∶以背正倚,展两足及指,瞑心(收心使之安静),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
  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是也。
  〔解说〕采用背部端正靠墙壁的坐式,伸展两脚和足趾,排除杂念,使心神宁静,从头上引气,使内气随
  意念向下行到双脚十趾及足掌心的涌泉穴。如此反复以意引气做二十一次,等到脚底似有受气的感觉时为止。
  这就是所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的功法。
  〔原文〕四法∶正柱倚壁,不息,行气,从口趣
  (同促)令气至头始止。治疽、痹、大风、偏枯。
  〔解说〕采用背部端正靠墙的坐式,不息,行气,以意念引导内气,从嘴内至头顶为止。
  可以治疗疽病、痹症、大风和半身不遂。
  〔原文〕五法∶一足 (同蹋、踏)地,足不动,一足向侧相,转身欷(通欹、斜。倾
  侧)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二七。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
  〔解说〕一只脚踏地不动,另一脚伸向侧面,转身成斜势,两手相合尽量随身体掉转,
  左右交替十四次。可消除脊背风寒,半身不遂引起的气血不能通达润养肢体。
  〔原文〕六法∶手前后递(交替、顺次更迭)互拓(举、推),极势三七,手掌向下,
  头低面心,气向下至涌泉、仓门。却努一时,取势散气放纵身,气平。头动 (同膊。肩膀、肩
  胛)前后欹侧,柔转二七。去 并冷血,筋急渐渐如消。
  〔解说〕两手前后交替互推,尽力活动二十一次。然后停止推手,手掌朝下,低头面向心胸,
  以意行气下达涌泉穴和仓门,气至后守一会儿收功,收功时要放松全身,将气散开,使气平调。
  此后再活动头部,向肩部前、后、左、右倾斜,柔和自如地转动十四次。这种功法可以祛除肩部血
  脉的寒邪,使筋脉拘急逐渐消除。
  〔原文〕七法∶两手抱左膝,伸腰,鼻纳气七息,展右足。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痛痿。
  〔解说〕采用踞坐姿式,用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伸展右腿,以鼻吸气,行气七息。可治疗下
  肢活动障碍,难以屈伸、跪拜、起立,小腿疼痛痿软无力。
  〔原文〕八法∶两手抱右膝着膺(胸)。除下重难
  屈伸。
  〔解说〕用踞坐位,两手抱右膝贴胸。可消除下肢沉重,难以屈伸。
  〔原文〕九法∶踞(凭倚)坐,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以鼻纳气,自极
  七息,展左足着外。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疼痹。
  〔解说〕采用踞坐位,即倚坐位。伸展右腿,两手抱左膝头,伸腰,用鼻吸气,
  尽量使吸呼深长,行气七息,然后伸左腿,足向外展。这种功法能治疗下肢屈伸、跪拜、
  起立困难,小腿疼痛,肿胀麻木。
  〔原文〕十法∶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似推物势,一手向下如捺物,
  极势,上下来去换易四七。去膊内风,两膊井内冷血,两腋筋脉挛急。
  〔解说〕采用站式,使身体上下正直,一手向上举,仰掌象推东西一样,一手向下
  象按捺东西,两手尽量用力,上下反复交替进行二十八次。这种功法可祛除肩膀内的风邪,
  两肩井内血脉受寒,两腋筋脉拘急痉挛。
  〔原文〕十一法∶踞,伸左脚,两手抱右膝,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左足着外。
  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疼。
  〔解说〕踞坐位,伸展左脚,两手抱右膝,伸直腰,用鼻吸气,尽量使吸呼深长,行气
  七息,然后再伸左脚外展。此法可治疗下肢屈伸、跪拜、起立困难,小腿疼痛。本节与原文第
  九法动作大致相同,一为右,一为左,交替进行即为一个完整功法。
  〔原文〕十二法∶偃卧(仰面而卧),合两膝,布两足,伸腰,口纳气,振腹七息。除
  壮热疼痛,两胫不随。
  〔解说〕采取仰卧位,并拢两膝,伸展两脚,把腰伸
  直,用口吸气,使气达腹中,小腹随吸气鼓起,呼气收缩,上下振荡,连作七息而止。这种功
  法可治疗高热身疼痛,两小腿动作不便。
  〔原文〕十三法∶治四肢疼闷及不随,腹内积气。床席必须平稳,正身仰卧,缓解衣带,枕高
  三寸,握固。握固者,以两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两脚竖指,相去五寸。
  安心定意,调和气息,莫思余事,专意念气,徐徐漱醴(甜酒)泉者,以舌舐略唇口牙齿,然后咽
  唾。徐徐以口吐气,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待好,调和引气,勿令自闻出
  入之声。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引气五息、六息,一出之为一息。一息数至十息,
  渐渐增益,得至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不用食生菜及鱼、肥肉。大饱食后,喜怒忧恚
  (恨、忿)。悉不得辄行气。惟须向晓清静时,行气大佳,能愈万病。
  〔解说〕治疗四肢疼闷和活动不便,腹中积气。导引时床席必须平稳,采用正身仰卧位
  ,松解衣带,枕高以三寸为宜,两手握固,握固就是用两手四指握住大拇指。握固后
  舒展两臂使其距离身躯两旁各五寸,两脚趾立起,两脚之间相距亦为五寸。体位摆好后要安
  心定意,调和呼吸,莫思其它杂事。并徐徐地嗽“醴泉”,所谓醴泉,即是用舌舐唇口牙齿
  所产生的唾液,因为唾液能滋润肠胃,帮助消化,胜过甘美如甜酒的泉水,所以被称为醴泉。
  将产生的唾液先嗽口齿,然后咽下。再徐徐以口吐气,用鼻引气入咽喉,这些动作要轻要慢,
  不可着急硬做。等待做好这些动作,进一步调和呼吸引气入里,引气时勿要使自己耳听到呼
  吸出入的声音。每次引气,要专心以意念送气,使气达足,并由趾头使气出,这样引气五息,
  六息,会从脚趾头出气一次,这种功法
  能把从脚趾头出气一次作为一息。初做者,由一息数到十息,以后渐渐增加,能行到
  一、二百息,病就好了。治疗期间,不要吃生菜、鱼和肥肉。进食过饱之后,以及喜
  怒忧忿时,都不可行气。惟有在凌晨清静时侯,行气最好,这种功法能治疗各种疾病。
  〔原文〕十四法∶展两足上。除不仁,胫寒之疾也。
  〔解说〕展开两足向上抬脚,可以治疗麻木不仁及小腿寒痹。
  x小结∶x
  本书首篇叙述了中风病的导引治疗。中医认为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主长养
  万物。正常的风不会伤人,当人体正气不足或气候骤变时,人体受到邪风侵袭才会生病。
  古人把这种邪风伤人所致之病,统称为“中风”,如《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中
  说∶“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包括了风邪入中人体引起的风痹、风湿、中风偏枯(半
  身不遂)、中风不仁(肢体肌肤麻木)、中风口 (口眼歪斜)、大风等多种疾病。现代
  所说的中风,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言语困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的病症。大致相当
  于西医所说的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脑栓塞等疾病及其后遗
  症。本篇的导引法对后一种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十分有益。本节提出的中风病导引法有静功、动
  功和动静结合功多种。体位有“倚壁”、“踞坐”、“仰卧”、“立身”等。呼吸方法有“
  不息”法、“纳气”法、“引气”法等,并对导引行气方法、注意事项,行气要领等做了全面
  论述,属性十分丰富,兹就呼吸方法讨论如下∶
  1、不息法
  不息法,古人又称为闭气法、闷气法等。就是吸气后停
  闭呼吸片刻再呼出的练气方法。古代练功家,在∶‘呼吸精气”以养生的思想指导下,
  认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练气吐纳,须使吸入精气尽量停布
  于体内,供机体充分吸收,方可充身养生。即所谓使身心“纳气”、“受气”、“食
  气”者也。如《养性延命录》说∶“正偃卧、瞑目握固,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
  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俱,五脏安;能闭气至二百五十息,华盖(肺)明,
  华盖明则耳目聪明,举身无病,邪不忤(侵袭)人也。”《备急千金要方》说∶“和
  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
  ,以鸿毛着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则寒暑不能侵,
  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者也。”可见古代练功家非常重视闭气不息的
  呼吸方法,认为它可祛病延寿,使人身心俱安,具体练习方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
  十七调气法”说得比较详明,其法是“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气闷
  ,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以鼻细细引入,出气一此前法。”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说∶“既
  云闭气于胸膈,恐是不闭鼻中气,只以意坚守此气于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动不动,氤氲
  缥缈,如香炉盖上烟,汤瓶嘴中气,自在出入,无呼吸之者,则鸿毛可以不动。若心不
  起念,虽过三百息可也。”可见不息之法,不是停止呼吸,而是使吸入之气,在体内有所
  停留。练习要点是∶一是要使呼吸深长细匀,由呼吸浅短、次数多,而变成细长、中间停
  闭,次数少。正常人的呼吸,平均每分钟16~20次。练不息功日久后,可达到每分钟3~4
  次,甚至1~2次,而不感气闷不适,仍然自然舒适。二是要配合数息,默数鼻端吸入气后的
  次数,从一数至十或数
  百。使气闭时间自然延长。三是以意守气于胸膈肺(华盖)中,使气似动非动,
  如烟如雾,弥漫于体内。但闭气法的练习一定要渐进,自然,切勿硬闭,
  而使气憋、头闷,产生不良副作用。文中的“自极七息”的“自极”,字义虽是尽量
  用力,但不是说要用力憋气、闭气,而是要使呼吸尽量深细匀长,每分钟内减少
  呼吸次数。清·李涵虚《道窍谈》中说∶“一呼一吸名曰一息,须顺其自然。”要是
  硬闭拖长时间,就会“使气则竭,并气则伤。”因此,停闭呼吸法,无论是呼停闭气,
  还是吸停闭气,在练功初期都不宜随便应用,必须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在形成深长的
  腹式呼吸和匀细入出后,方可渐进而不息。初期停闭时间不宜太长,不息太长,常会引
  起气机壅塞,甚至胸闷、头晕、胸胁不适、疼痛,腹胀等。
  2、纳气法
  纳气法,即是吐纳法。可用鼻纳气,口吐气或口纳气,鼻吐气。如本篇十一法说∶“
  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十二法说∶“口纳气,振腹七息”。《王子乔八神导引法》认为
  纳气的要领是∶“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纳气,以口吐之,各致其脏所,竟而复始,欲
  休先极之而止,勿强长息,久习乃自长矣。气之往来勿令耳闻。”或“徐以口纳气,填
  腹自极,息欲绝,徐以鼻出气。”也就是说纳气之法,吸气要徐徐而行,安心定志,排除杂念
  ,专心吸气使达腹内而气沉丹田,气息达到一定限度后,慢慢以鼻出气,呼吸出入时要微
  细均匀,使耳不能闻及往来。切忌强硬延长呼吸,要循序渐进,久习自然便会深长。纳气法是
  气功的基本功法,练习时要从自然柔和入手,首先要精神安宁,形体放松,然后从自然呼吸
  练习起,逐步使呼吸深长,使气被纳入肺内时,
  “不迟不速”、“勿忘勿助”、“必轻必和”,如蚕吐丝,绵绵不断,形成深长、
  细匀的腹式呼吸。然后以意念引导吸呼.徐徐送气入腹部脐下,产生一种因横膈
  下降,而使气体下沉丹田的感觉,所谓“填腹”、“振腹”、“胀腹”及“腹内
  松静气腾然”即是气沉丹田的感觉和表现。古人认为纳气务求“调柔入细,引短令
  长”才能使“呼吸绵绵,深入丹田”。
  3、引气法
  引气法就是行气法、导气法。如第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