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节
作者:热带雨淋      更新:2021-09-13 06:54      字数:5065
  真正的“公”。循此以进,世界必将日臻美好,每个人的合理利益也必将得
  到满足和尊重。
  联合国曾将《礼记》的有关段落镌刻在总部大厦的墙上。现在,美国波
  士顿的唐人街仍将“天下为公”作为匾额。可见,经过孙中山的阐释和宣传,
  “天下为公”这一命题已广为世界人民所知,成为世界思想宝库的重要内容
  之一。它在人类生活和世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一天天显示出来。
  …  83…
  国家统一,孙中山奋斗的伟大目标
  统一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基础。孙中山一生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而奋斗,
  因此,实现国家统一是他一生奋斗的伟大目标之一。
  孙中山年轻时,帝国主义列强正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攫取权益。
  为了维护祖国统一,避免“瓜分豆剖”局面的出现,孙中山毅然创立兴中会,
  号召国人奋起救国,振兴中华。他大声疾呼道:“不思中国一旦为人分裂,
  则子子孙孙世为奴隶,身家性命且不保乎?”孙中山的呐喊迅速得到广泛的
  响应。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它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
  历史的发展昭示出一幅诱人的前景。孙中山于就任临时大总统之际,热情地
  发表宣言,提出“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
  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等五大目标。为了早日结束南北对峙的局面,
  孙中山敝屣尊荣,毅然让位于袁世凯。他天真地设想,从此可以进入“民国
  统一,永无僭乱”的太平世界,然而,现实很快碾碎了他的美好理想,辛亥
  革命后不久即出现军阀割据,相互混战的局面。孙中山不得不重整旗鼓,再
  次踏上为中国统一而奋战的征途。
  孙中山认为:中国历史虽然有分有合,但分是暂时的,总趋势则是日渐
  走向统一。他说:“且支那国土统一已数千年,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势,然
  为时不久,合而为一。”孙中山看出了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和国家分合之间
  的密切关系,认为统一使中国历史出现盛世,而分裂则必然造成社会动乱。
  因此,他把恢复国家统一视为“头等大事”和“根本要图”,是关系“中国
  存亡”和“长治久安”的大问题。他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可言,财
  政、实业、教育诸端始获次第为理,国民意志方可以自由发舒。”孙中山充
  分认识到,以中国的土地、人民、物产等条件,一旦统一,将会形成对国家
  建设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他说:“若能合为一气,一致进行,排除障碍,
  统一中国,将来定可为世界一等强国。”
  孙中山坚决反对分裂国家或有可能导致分裂国家的种种主张。民国时
  期,有些人鼓吹在中国实行“联省”制或“联邦”制,对此,孙中山持强烈
  批判态度。他在 《民权主义》演讲中说:“中国原来既是统一的,便不该把
  各省再来分开。中国眼前一时不能统一,是暂时的乱象,是由于武人的割据,
  这种割据,我们要铲除他,万不能再有联省的谬主张,为武人割据作护符。”
  又在《孙逸仙宣言》中称:“联邦制将起离心力的作用,它最终只能导致我
  国分裂成为许多小的国家,让无原则的猜忌和敌视来决定他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中国是一个统一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
  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过去遇到了许多破
  坏的力量,而联邦制则必将破坏这种意识。”他愤怒地斥责说:“提倡分裂
  中国的人一定是野心家。”
  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孙中
  山认为,在这样一个国家里,要实现国家统一,既不能一切集权于中央,又
  不能完全分权于地方,必须斟酌于两者之间,采取适当的制度。他认为,有
  些权力,必须掌握在中央手里,例如外交:有些权力,则不妨分之于地方。
  1921年制订的中国同盟会总章提出:“完成行政统一,促进地方自治。”1921
  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又发布宣言称:“集权专制为自满
  清以来之秕政。今欲解中央与地方永久之纠纷,惟有使各省人民完成自治,
  …  84…
  自定省宪法,自选省长。中央分权于各省,各省分权于各县,庶几既分离之
  民国,复以自治主义相结合,以归于统一。”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
  表大会接受孙中山的思想,决定在中央与各省之间采取均权制,“凡事务有
  全国一致之性质者,划归中央;有因地制宜之性质者,划归地方。”孙中山
  企图通过这种“均权”制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国家统一
  与省自治,各遂其发达而不相妨碍”。
  孙中山认识到,民国时期的分裂状态和列强侵华政策有关。1924年9月
  18日,他在《北伐宣言》中指出:“十三年来之战祸,直接受自军阀,间接
  受自帝国主义。”11月,他又明确指出:“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
  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
  一和平乃不可能。”随后,他在日本门司发表谈话,明确提出,要废除十三
  国对华不平等条约。
  要实现国家统一,有和平和武力两种办法。在一部分时间内,孙中山主
  张用武力削平军阀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于1922、1924年两次派兵北
  伐,都是为着这一目的,但是,孙中山认识到,武力的办法会给国家与人民
  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在很长的时期内,又力主用和平的办法统一中国。
  1923年1月,孙中山向全国发布《和平统一宣言》,中云:“谋国之道,苟
  非变出非常,万不获已,不宜轻假兵戎,重为民困。”1924年11月,他在
  上海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劈头第一句就是:“兄弟向来是主张和平统一
  的人。”
  孙中山所考虑的“和平统一办法”大致有三种。一是宣传,一是“文治
  感化”,一是谈判。孙中山非常重视宣传的作用。1922年8月,他在上海宴
  请报界人士,要求他们以舆论推动统一事业。他说:“欲得真正统一,尚须
  大家奋斗。今后奋斗之器,不以枪而以笔。”“诸君能提倡公理,分别是非,
  同赴一的,则统一必可成功。”
  所谓“文治感化”就是建设好广东,以之作为榜样,号召全国。1917年
  夏,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的成果,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自此,孙中山
  即有意将广东建设为模范省。1920年11月,他发表演说称:“我们现在是
  要把广东一省,切切实实的建设起来,拿来做一个模范,使各省有志改革的
  人有一个见习的地方;守旧固执的人,也因此生出改革的兴味。这个实际建
  设就是极大的文化宣传。中国的统一,只有靠这一个宣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出现和平潮流。自1919年2月起,南方军
  政府曾和北洋政府举行多次和平谈判,均未成功。1920年6月,孙中山在上
  海发表宣言,建议继续召开和平会议。此后,他多次发表宣言及谈话,表示
  愿与北方停战言和,并愿与段祺瑞、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实力派代表人
  物“会商”。1922年8月,他在致苏俄代表越飞函中又称:“我当时准备,
  现在也准备同接受我的条件的任何领袖合作。”1923年9月,香港人何东倡
  议召开南北各方领袖平等联席会议,讨论和平统一问题。孙中山立即复电表
  示赞同。
  孙中山是一个充分尊重人民意志的政治家。他深刻地了解人民渴望国家
  统一的愿望。1921年4月,他发表谈话称:“中国人民对连续不断的纷争和
  内战早已厌倦,并深恶痛绝。他们要求停止这些纷争,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
  完整的国家。因而,我们正在尽力完成赋予我们的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
  他要求中国的各派政治力量及其代表人物,都能尊重人民意志,实现和平统
  …  85…
  一。1924年10月,冯玉祥等发动“首都革命”,推翻直系军阀曹锟等人的
  统治。孙中山认为,这是中国迈上统一之途的重大时机,也是中国前途的一
  线生机,立即扶病应邀北上,准备与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等人会谈。他
  并接受中共在1923年6月提出的建议,主张召开国民会议,以讨论中国的统
  一与建设问题。《北上宣言》称:“国民之命运,在于国民之自决。本党若
  能得国民之援助,则中国之独立、自由、统一诸目的,必能依于奋斗而完全
  达到。”因此,他呼吁全国各团体都派出代表来参加国民会议,万众一心,
  争取国家的和平统一。不幸的是,由于北洋军阀的阻挠和反对,孙中山设想
  的国民会议并没有开成,他自己也因为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
  孙中山不仅为中国的统一鞠躬尽瘁,奋斗了一生,而且留下了丰富的关
  于国家统一的思想。这一份遗产,一切炎黄子孙都应该很好地加以总结和继
  承,努力维护和促进国家的统一,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
  …  86…
  激扬篇
  …  87…
  中华文化研究基金会发起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它在历史长河中奔腾
  不息,生生不已,至今仍葆有强大的活力。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绚丽多姿,致广大而极精微,是人类文化中具有鲜
  明特色和个性色彩的光辉瑰宝。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它熔铸、陶冶了一代又一
  代中华人的思想、道德、心理情操和行为方式,并且还将继续熔铸、陶冶一
  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中华文化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来充实和发展自己,同时又
  深深地影响了其他民族和国家,为东方文明、欧洲文明以至全人类文明作出
  了巨大的、卓越的贡献。
  无可讳言,中华文化也有它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面。近代以来,
  为了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进行了艰巨的探索。今
  天,这一探索仍在继续,需要我们继续付出辛勤的劳动。
  为了促进中华文化的新繁荣,我们需要科学地、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中
  华文化的历史,同时也需要广泛地研究人类文化发展中一切有用的经验。为
  此,我们一致同意,发起成立中华文化研究基金会,以民间集资的形式,长
  期、稳定地资助、奖励和推动对中华文化的研究。
  文化和经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翼。文化的发展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力量
  为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又依赖于文化的光照。我们认为,成立文化研究基金
  会是利我民族,利我国家,利我子孙后代的一件大好事。我们诚挚地欢迎和
  希望一切热爱中华文化的海内外人士群策群力,共襄其成。
  …  88…
  提倡短文力争写短
  新闻、文学等方面的短文逐渐多起来了,但是,在史学领域内,短文还
  寥寥。不少作者,总觉得万字以上的文章才有分量。
  其实,文章的长短和学术价值并不成正比。一篇文章,如果拖沓、臃肿、
  新意不多,或全无新意,虽长而学术价值并不高;相反,如果要言不烦,精
  光毕露,虽短而学术价值并不低。
  中国古代的史论都不长。贾谊的《过秦论》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经验,
  上、中、下三篇加起来不过二千二百余字。苏洵的《六国论》分析齐、楚、
  韩、魏等国的外交失策,为宋王朝处理对外关系提供殷鉴,全文五百四十余
  字。王安石的 《读孟尝君传》是一篇翻案文章,它一反陈说,对一向以“得
  士”著称的孟尝君提出了新看法,全文仅九十字。钱大昕的《答问》第十诠
  释 《元史》中“投下”二字,旁征博引,勾勒了契丹、蒙古时期一种特殊的
  社会组织形态,全文五百余字。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是有名的
  史论集,其中的章篇大都在一二千字以至三四千字之间。
  当然,时代前进了,史学发展了,文章写得长一点是必要的。人们不应
  该笼统地反对长文。有些刊物,规定稿件不得超过万字,这不一定妥当。还
  是应该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当长则长,当短则短。现在的问题在于:是不
  是所有的文章都要写得那样长?史学家们于写作长而充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