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节
作者:热带雨淋      更新:2021-09-13 06:53      字数:5187
  “文革”中有“批倒批臭”一语,意思是不仅要在政治上将人打倒,而
  且要在思想、道德、生活等方面将人批臭,于是,无中生有、无限上纲、武
  断事实、牵强附会、任意解释、罗织入罪等手段一一使出,无所不用其极。
  一般人以为“批倒批臭”是“文革”的“新事物”,史无前例,其实,这倒
  是敝国的国粹,古已有之的。其例证之一就是上述朱老夫子的遭遇。
  …  03…
  为商民呼吁的袁中郎诗
  袁中郎,就是袁宏道,小品文写得刮刮叫,人们往往不知道,他的诗也
  写得不错,颇有现实内容,对了解明代社会相当有裨益。例如其《猛虎行》:
  甲虫蠹太平,搜利及丘空。校卒附中官,钻簇如蜂拥。抚按不敢问,州县被呵斥。捶掠及
  平人,千里早沙赤。
  明代社会,商品经济有了飞跃发展,但是,皇族地主集团的贪欲也随之俱增,
  对财富的要求日渐膨胀。凤阳巡抚李三才在给神宗皇帝朱翊钧的上书时曾
  说:“陛下每有征求,必曰内府匮乏……其实不然,陛下所谓匮乏者,黄金
  未遍地,珠玉未际天耳!” (《通鉴明纪》卷40)为了满足腐朽糜烂生活的
  需要,皇族地主集团对全国人民,包括商民在内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掠夺。
  本来,明朝政府已有完整的征收机关。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神宗皇帝
  又派宦官充任矿监、税使,分赴全国各地对新兴工商业者进行公开的抢劫。
  《猛虎行》一诗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这些势如“猛虎”的矿监、税使们,
  依仗皇室给予的特权,无恶不作,随意诬指富户私开矿藏,随便说别人房屋
  田产下有矿,以便要挟索贿,结果,搞得各地民穷财尽,工商萧条。诗末,
  袁中郎沉痛地写道:“三河及两浙,在在竭膏髓。”这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
  写照。
  1602年 (万历三十年),袁中郎又有《竹枝词》道:
  雪里山茶取次红,白头商妇哭春风。
  自从貂虎横行后,十室金钱九室空。
  贾客相逢倍惘然,楩楠杞梓下西川。
  青天处处横珰虎,鬻女陪男偿税钱。
  貂虎、珰虎,以及下文的中珰,指的都是宦官。这两首《竹枝词》反映出“贾
  客”们在皇族地主集团盘剥下彻底破产的状况。如果连他们都十室九空,卖
  儿卖女,则其他社会阶层的状况可想而知。
  中国是个农业国家,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一向主张“敦本抑工商”,所以,
  在文学作品中,商人大抵是被批判的对象。例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名
  诗《琵琶行》中,就指责“商人重利轻别离”。然而到了明代,这种情况有
  了改变。在袁中郎的上述《竹枝词》中,商人就不是批判对象,而是同情对
  象了。这是明代社会的新现象,也是明代文学的新现象。
  袁中郎同情商民,反对明朝政府对工商业者的苛重剥削。他在 《青县赠
  潘茂硕》诗中说:“一城不数武,容得几科条!”又在《初夏同江进士坐孙
  内史池台感赋》诗中写道:“邸报传来闷,民膏到处难。东南供费极,不忍
  更凋残!”当时,新兴工商业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凋残如此,经济何能繁
  荣!
  东南萧条,长江流域也同样不振。袁中郎又有《沙市观竞渡感赋》诗道:
  渚宫自昔称繁盛,二十一万肩相摩。西酉中珰横几载,男不西成女废梭。琵琶卖去了官税,
  健儿半负播州戈。笙歌沸天尘卷地,光华盛校十年多。耳闻商禁渐弛缓,努力官长蠲烦苛。太
  平难值时难得,千金莫惜买酒醝。
  渚宫,当即沙市,江汉平原的物资集散地。从袁诗可知,明代中叶当地已经
  有21万人口,可见其工商业之繁盛。然而,皇室地主集团派遣的宦官们一来,
  折腾几年之后,结果是男废耕,女废织,连为商人们卖唱的琵琶女都失业了。
  袁中郎希望统治者放松“商禁”,删除各种“烦苛”条例,让商业繁荣起来。
  …  04…
  明代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大体与西方处于同一水平,然而,西方不久
  就发展起来了,迅速建立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而中国的资本主义却始终处
  于萌芽阶段。为什么?我想,其原因之一就在于高度集权的明朝皇族地主集
  团对新兴工商业的压制和盘剥。读了袁中郎的有关诗篇后,也许对解决这一
  中国历史之谜不无帮助吧!
  …  05…
  从刘效祖的 《挂枝儿》
  说到艺术的露与藏
  明代散曲家刘效祖有一首《挂枝儿》:
  新竹儿依朱栏清风可爱,香几儿靠北窗雅称幽斋,千叶榴,并蒂莲,如相比赛。槐荫下,
  清风净,垂杨外,月影筛。忽听得几个娇滴滴的声音也,笑着把茉莉花采。
  这首散曲,并不能算是上品,但却可以借用来说明抒情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
  问题。
  散曲中,作家首先着力描写的是环境:新竹、朱栏、槐荫、垂杨、清风、
  月影,构成了一幅十分优美的图画。这里,作家的笔墨是可以称之为铺陈唯
  恐不尽的,但是,一写到人,笔墨却突然吝惜起来了。作家没有肯让我们看
  看这群活泼、美丽的少女的容态和她们采花时的欢乐情景,而只让我们听到
  了她们“娇滴滴”的声音,从笑声中知道她们在“把茉莉花采”。
  这里,不禁使我想起了我国古典艺术理论中的露与藏问题。艺术,要露,
  也要藏。不露,则不能造成鲜明、生动的形象,不能语语如在目前,不能使
  诗成为“无形画”;但又不能过露,过露则无余蕴,因此,艺术又要藏,藏
  了,才能含蓄蕴藉,构成“画外意”。聪明的诗人和画家总是善于动员读者、
  欣赏者来积极进行思维活动,挑逗他们的想像力,使他们浮想联翩,不能自
  已。他们绝不把什么都无保留地献给读者,绝不培养读者成为思想上的懒汉。
  刘效祖的这首 《挂枝儿》何尝不然。你看,作家在描写少女们的活动环
  境时花了如许笔墨,这是露,露得很充分;但在写人时,却只轻轻地点了一
  笔,旋即收住,藏起来了。这时,作者的艺术创造完成了,但读者的思维活
  动却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从“几个娇滴滴的声音”里,完全可以想像少女们
  的美丽容态和欢乐情景,读者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补充它、丰富它。
  绘画,使用的是色彩、纸张;雕塑,使用的是石头、木块;文学,使用
  的是语言。任何材料都是有限的,但读者的思维能力却是无限的。古人说: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
  映断其派则远矣。”(郭熙《林泉高致》)任何画幅都是有限的,要在一张
  纸上表现山的高,山总不能显得很高,但是,如果在山腰上画上一抹云霞,
  山就显得高了,这是读者的想像力在起作用。同样,如果刘效祖只是企图从
  正面来描写少女们的容态,而不是动员读者的想像力,那么,不管他驾驭语
  言的能力如何高,描写得如何细致,恐怕其效果也不会很好。古人提倡“意
  到笔不到”,又提倡“以缺代全”,“以虚运实”,良有以也。
  古人作诗论画,讲究虚实相生,藏露相辅。作画,要“山腰云塞,石壁
  泉塞,楼台树塞”(王维《山水论》),要“道路时隐时显,桥梁或有或无”
  (李成《山水诀》)。论诗,要“意有余而约以言之”,要“神余言外”,
  “有弦外音。味外味”。总之,要有藏也有露,有虚也有实。惟其有藏,有
  虚,所以作品才有不尽之意,欣赏者才有不尽之思。我国古典园林的杰作颐
  和园,要用一个小岛将昆明湖“藏”起一半来,决不让游人一览无余,其道
  理也在于此。
  唐志契《绘事微言》云:“若笔笔写到,便俗。”
  …  06…
  宋江与儒学
  ——旁门说 《水浒》之一
  浔阳楼上,宋江题壁词云:“自幼曾攻经史”,这是符合实际的。《水
  浒》中,宋江的许多言论都可以在儒家著作中找到出处。这里列举三例,以
  为证明。
  “隐恶扬善”
  《水浒》第三十三回写花荣诉说清风寨知寨刘高及其“婆娘”的劣迹时,
  宋江劝道:“贤弟差矣!自古道:‘冤仇可解不可结’。他和你是同僚官,
  虽有些过失,你可隐恶而扬善。贤弟休如此浅见。”
  按《论语·子路》篇载:有一个叫叶公的人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
  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亲自去告发。孔子说:我们家乡正直
  的人和你讲的不一样,“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正直的品德就在这里。其
  后,孔伋在《中庸》中明确地提出“隐恶扬善”论。又其后,西汉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中说:“礼,子为父隐恶。”(第二十五)班固在《白虎通》
  中说:“人臣之义,当掩恶扬美。”(卷2下)可见,宋江的“隐恶扬善”
  论得自儒学的真传。
  尊卑“有序”
  《水浒》第九十回,燕青在秋林渡射下了十数只鸿雁,惹得宋江大发了
  一通议论。宋江说:鸿雁是“仁义之禽”,具备“仁、义、礼、智、信”等
  五种道德,在飞行时,“尊者在前,卑者在后,次序而飞”,云云。
  宋江借鸿雁说教也是有来源的。董仲舒说:雁的性格,“有类于长者”,
  “长者”在百姓之上,因此,必然懂得“先后”之道和“行列”之治。(《春
  秋繁露》第七十二)唐朝的孔颖达说:“物生自然有尊卑”,例如,鸿雁的
  “飞行有列”就是天生的,可见,“尊卑自然而有”,“天地初分之后,即
  应有君臣治国”。 (《礼记正义序》)上述宋江对燕青的说教,明显地来自
  董、孔的著作。
  “理合如此”
  征辽后,梁山将士回军东京城下,蔡京奏过天子,传旨教省院出榜禁约:
  “凡一应出征官员将军头目”,“非奉上司明文呼唤,不许擅自入城。如违,
  定拟军令拟罪施行”。这道榜文激起了梁山将士的愤怒,“众将得知,亦皆
  焦躁,尽有反心”。于是,阮氏三兄弟与李俊、张横等水军头领,约请了吴
  用,计议“就这里杀将起来,把东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泊去”,再次起义。
  事情为宋江得知,宋江除表示“我当死于九泉,忠心不改”外,又召集大小
  头领训话,声称:“俺是郓城小吏出身,又犯大罪,托赖你众兄弟扶持,尊
  我为头,今日得为臣子。自古道,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虽然朝廷
  出榜禁治,理合如此。”
  这“理合如此”四字,见于《朱子语类》。
  据 《礼记·檀弓》记载:晋献公听信谗言,要杀儿子申生,申生拒绝了
  他的兄弟重耳劝他出逃的建议,遵从父意,自缢而死。朱熹在评论此事时说:
  “人有妄,天则无妄,若教自家死,便是理合如此,值得听受之。”(《朱
  子语类》卷98)在朱熹看来,“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
  晋献公要杀他的儿子申生,申生虽然无辜,也应该遵命自杀,这是“天”意,
  “理合如此”。类似的话朱熹还说过多次。
  …  07…
  “理”是程朱理学的主要哲学范畴。据程颐、朱熹们说:在物质世界产
  生之前,这个“理”就产生了。它支配着、主宰着天地万物,也支配着、主
  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君臣,有父子,为子必孝,为臣必忠。它们都是
  “天然合当如此底道理”。
  很明显,程颐、朱熹们的“理”是一种为封建制度、封建伦理规范辩护
  的哲学,它论证的是地主阶级统治有理、压迫有理。
  宋江的思想和程颐、朱熹的思想有其相似之处,所以,他把晁盖等智取
  生辰纲,上梁山,杀官军的行动称为“上逆天理”,又把李逵“杀去东京,
  夺了鸟位”的豪言斥为“不省得道理”;相反,宋王朝禁约梁山将士的措施,
  则被说成“理合如此”。
  通过以上三例,可以看出, 《水浒》作者在塑造宋江时受有传统儒学影
  响。
  …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