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津股巡览      更新:2021-05-04 17:31      字数:4867
  养父最爱对我强调的一句话,时方歌括背完了,要看时方妙用,医学三字经背完了要慢慢学,还有那些条文。。。。。。莫望着我给你讲,不懂的可以问。方剂(汤头歌括)必须死背,背熟!而药性可以不背,或者少背,你把药物书翻开看,白芍的功能是柔肝止痛,养血敛阴,平抑肝阳。一你在用芍药甘草汤的时候,不是在柔肝止痛吗?你在用四物汤之时,不是在养血敛阴吗?你在用羚羊钩藤汤时,就成了平肝抑阳。你用桂枝汤,它又成了调和营卫,而药物学又没说,所有药物学在论药性之时,都是以方剂使用的效果来说的,所以你可以站在方剂的角度,去理解药性,一旦掌握了方剂,就基本掌握药性了,还有白芍的药量,书上一至六钱,怎么用?我们又只能站在方剂的角度看看,如桂枝汤:
  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
  知道在用于表证之时,它与桂枝生姜用量相同,那么在用其他药物治疗表证时,也应考虑药量不宜过重,太重入里的道理,再看小健中汤白芍的用量:
  小健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痨腹冷服之瘥,
  或感风寒不能表,阳虚体痛黄芪和。
  另有一歌括的头两句是,健中汤既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你看这解表的桂枝汤,加倍用了白芍的用量,以饴糖为引,所治之病完全变了,这才是真正的药性!还有石膏的用量,木防己汤中那句,“膏枚两个如鸡子”。两个鸡蛋大的石膏,就有四五两重(那时一斤等于十六两)白虎汤中的石膏会少于这分量吗?清代王清任用黄芪就是四两,石膏质重,为何反而不敢象黄芪那样用呢?现代药物学作怪!毫无根据的药量,还拿来考学生?
  那王清任的几个逐淤汤不错,你一个也不能少背,他对气血理论和淤血理解得透,有独到之处,例如:他以人体“气”的重要作用,创立了补阳还五汤。他根据《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并说:“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
  治疗半身不遂,历代诸家各自立论不同。或主风,主火,主痰,主气虚感受风邪等,王氏认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的新见地,故于活血祛瘀药中重用补气药黄芪数两,以“气为血帅”,气行则通行之理发挥特效。又根据瘀不去,新难生而大胆创制祛瘀生新治法,如通窍活血汤之治心胸疾病,膈下逐瘀汤治疗肝区疾病(现在多用治疗肝硬化等,)少腹逐瘀汤治疗小腹疾病(多用于妇科盆腔内肿瘤)身痛逐瘀汤用于全身跌打扭伤,气血痹阻之病。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赤芍芎, 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 血中瘀滞用桃红。
  通窍活血汤
  通窍全凭好麝香, 桃红大枣老葱姜,
  当归黄酒赤芍药, 表里通经第一方。
  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归地桃, 红花枳壳芍草饶,
  柴胡芎桔牛膝等, 血下化行不作痨。
  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桃牡丹, 台乌赤芍玄胡甘,
  芎归灵脂红花壳, 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腹逐瘀汤
  少腹逐瘀芎炮姜, 玄胡灵脂芍茴香,
  蒲黄肉桂归没药, 调经止痛是良方。
  身痛逐瘀汤
  身痛逐瘀用桃红, 当归灵脂与川芎,
  香附羌活兼甘草, 秦艽牛膝没地龙。
  ? 2007…8…28 13:07
  ? 回复 61。188。95。* 5楼
  四,授徒与学医经验之谈(应就近找一位能解难的老师)
  1。边背边看书2。背诵宜早晨3。勤学必多问4。孤独不待人5。低头行路慢6。客来莫自寻7。闲谈宜午后8。三年抵十春 解释如下:
  从第一天就进入背诵状态,先记忆,后消化,由老师预先归纳出来,大约一年后基本背完,或以教材为范围,兼学时方等书。在背诵的同时看书,歌诀中不懂的,随着也懂了,书上不懂的,如方剂,证型,舌,脉,辩证等,又与所背知识相应,相辅相成。凡新背一段,必不顺口,应从午后或晚上开始,以免耽搁珍贵的大清早,而早上刚起床就得背熟原来的歌括,再去待人接物。几天不提问,是偷懒?自学能力太强?老师未引导?其它原因?看见闲耍人来,找个借口走开,宁可孤独,少添杂念,小说,电视是决不能看。(现在特别包括上网)行路减慢是因为胸中所学自然涌现,故低头思索或背诵。家中来了亲友,客人,以必要礼节寒宣后,莫主动寻求聊天。午后精力多不集中,或闲谈,或午休,或散步,或随意翻阅。随着进程,若以教材为准的话,两年内已完全入门,包括中医许多需要理解的,及理解记忆的内容,各种基础在内。象这样学,第三年可在指导下学习临床,而后就可以出师了,包括能接受有关考试,因为在归纳时,已经采取了标准,深造便是自己的事了。
  建议初学者,精准归纳后将其死记,日久才能活用,虽然临床症状不一定与书相合,但你也必须要有许多质的东西作为坚实的基础,才能成竹在胸,不然哪怕你悟性高上了天,也只能似事而非,更别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以上的东西,是我多少年的心血?既是我走过了的路径,也是用其教了二十多个徒弟的,其中以此考了全县第一名的也有,这网上内行不少,若与教材不精准,不相合,我不敢说这话。说句中医肺腑之言,这中医若真断了,那老百姓咋办?那中医的仁术,悬壶济世不白讲了几千年吗?如果说我继续的在本地教徒弟,那能教几个?有何用?所以我选择了用网络,我不会上网,特意把我的女儿,从成都叫会来帮我,如果真有人正在学中医的话,请珍惜。若不是中医成了现在这样,我也舍不得将经验拿出来,唉,何况你哪里了解。
  五,议论中医前辈
  《医学衷中参西录》(合订本)是原来河北省盐山县已故中医张锡纯(1860至1933)所著。于一九一八至1934年陆续分期刊行,共七期,七册,三十卷,约八十万字。1957年5月第一版。74年第二版时,买到了这合订本《医学衷中参西录》。
  原著中论人身之生理,哲学与医学之关系以及静坐练功等内容,被“新医”们大量删掉。
  力挺中医骨干之一的张锡纯,与清末时期,唐容川,王清任等试图靠着书立说,勾通中西,分别为中医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全书目录分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医案五大部分,注重实践,其观点均站在临床角度阐发。
  如716页,4,脑充血兼腿痿弱
  天津崔××,年三十八岁,得脑充血兼腿痿弱证。
  病因 出门采买木料,数日始归,劳心劳力过度,遂得斯证。
  证候 其初常常头疼,时或眩晕,心中发热,饮食停滞,大便燥结,延医治疗无效。一日早起下床,觉痿弱无力,痿坐于地,人扶起坐床沿休息移时,自扶杖起立,犹可徐步,然时恐颠仆。其脉左部弦而甚硬,右部弦硬且长。
  诊断 其左脉弦硬者,肝气挟火上升也。右脉弦硬且长者,胃气上逆更兼冲气上冲也。因其脏腑间之气化有升无降,是以血随气升充塞于脑部作疼作眩晕。其脑部充血过甚,或自微细血管溢血于外,或隔血管之壁,些些渗血于外,其所出之血,若着于司运动之神经,其重者可使肢体痿废,其轻者亦可使肢体软弱无力。若此证之忽然痿坐于地者是也。至其心中之发热,饮食之停滞,大便之燥结,亦皆其气化有升降之故,此宜平肝,清热,降胃,安冲,不使脏腑之气化过升,且导引其脑中过充之血使之下行,则诸证自愈矣。
  处方 生赭石(一两轧细)怀牛膝(一两) 生怀地黄(一两) 生珍珠母(六钱捣碎)生石决明(六钱捣碎)生杭芍(五钱)当归(四钱)龙胆草(二钱)茵陈(钱半)甘草(钱半)
  ? 2007…8…28 13:07
  ? 回复 61。188。95。* 6楼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 将药连服八剂,步履复常,病遂痊愈。
  百余年来,虽然中医界尽力与西沟通,但因中,西殊途,更兼早已成“西医在权,中医在野”之局势了。
  《血证论》为清末唐容川所著,只见80年版,全书共366页,分八卷,是专论血证的优秀之作,早已得到中医临床工作者的普遍重视,适合已经临床几年的中医阅读,书中止血,消淤,宁血,补血四大法已被教材采纳。
  作者 第一页,一,《血证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作者唐宗海(字容川),生于公元1862年,卒于公元1918年。时值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正在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际。当时,医学科学已成为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正如毛主席所说:“帝国主义。。。。。。对于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的一个方面,也不放松,这就是它们的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就是这个侵略政策的实施。面对着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在当时的中国医学界,出现了一股崇洋媚外的逆流,他们高唱“全盘西化”,“中医是杀人的祸首”等等。一时,那些洋奴,买办,反动文人纷纷登台表演,祖国医坛乌烟瘴气。后来北洋军阀的教育总长汪大燮,索性下令取消中医,使这股逆流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对中医的贡献功不可没,尤以活血化淤的几个逐淤方被大家推崇有加。但是,对中西结合的激进,产生了某些抑中合西,削足适履的做法,故中医界又称“医林改错,越改越错”。造成了至今被“废医论”据作“稻草”攻击中医的口实。
  医虽技艺,而深旨却难。西洋医学据形质之说,甚至敢于站在小小的细菌之上,蔑视我中华医学,而中医学者,(未真学会者)苦其经旨难明。得西之说,则大喜。于是竞相杨西而贬中。忘记了古圣垂示气化之理,实则先从洞明形质,但西医解剖形质,何曾窥探气化?故西医在我国虽然百年有余,能疗内科大证而被百姓传颂者有几?
  求医者,并不尽慕于西,而我辈中医者,反欲自弃其学,以追逐钱财之易,而抛中就西,然为生存故,亦可稍凉,中西未见结合,西化却愈演愈烈,国医未复,狂澜又起,竟视祖先宝贝,为谬,为荒诞。此等妄谈,岂足撼数千载上悬日月不刊之圣经,而反惜大众之入火坑者,甘为众盲也。并非众人愚而我独智,只因大家不加思量,而徒以“科学”一词所趋,创为丧心病狂之举,诚世道之隐忧,令人太息。
  伤寒?金匮,上承圣经,吾虽学浅,未敢论其解,但于其中搜求数方,得养父之指点,确能效如桴鼓,古今医林,书籍,汗牛充栋,未见能出其右,人果思否?以为圣作,空穴来风?今贱中医贵西医者,其治病仍未舍去中医,厚颜改称,可废医存药,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争作无理之诟争。习医者,虽然好议前人之失,已求进步,但皆勇于卫道,未见豪无学问者,医亦入方之流,但得见脏腑,气化功能,谓道即在,而未敢上侮古帝昔圣,但清之王清任,则有意无意间,有所谵妄,试举证之:第一篇脏腑记叙,开口即以宋元人脏腑图论,与内经混驳一番,概称古人,难道内经要以宋元人脏腑图论为据?忽言灵枢曰,手少阴三焦主手上,足太阴三焦主足下,而灵枢实无其文。可笑者,谓黄帝虑生民疾苦,平素以灵枢之言,下问歧伯鬼臾,故名素问。
  第二篇中,谓出气入气,吐痰饮津液,与肺毫无干涉,是古人误以咳嗽等证为肺病。。。。。。又于图内肝下注:绝不能藏血五字。医书之气化岂能呆看,那经不又云脾藏肉吗?既重形质而轻气化余论为中医无取也。故不复议。
  西洋人说,脑主知觉,心不主知觉,是但见其上之精华而不见其下之蕴蓄。不知阴为阳之守,阳为阴之使。阴阳动静之理,吾岂能测识,但有神圣之遗经在。
  大凡西人长于化学,故其医学无非借助化学,而于天地之道,阴阳五行之理,人体经脉造化之机则茫然无知,故而我发贴说, 秉承了中哲内涵的中医学;以承认事物不同性质;将疾病分作“寒、热、虚、实”四大类;为西方文化不能解读;而古老的中药;无需换代就能杀死现代的病菌!又令西方人查遍五洲典籍找不着答案。故西医何能用“发炎”二字将不同性质的疾病概全?只能生出种种治标的手段,与万能的“消炎”……
  虽然“有脑无心”的西说,据其形质之守旧不变,未知其所短,然国外早已有不少“有脑有心”的汉学家,因习中书而翻然改计者,百余年间,何待枚举?(今年电视,德国之人,因看仲景书,改名仲民,为信张仲景之民)作为中国人继续坐井观天,我们可知道,何为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