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津股巡览      更新:2021-05-04 17:31      字数:4872
  中医学的发展进步,同其它任何学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一样,就是既要重视提高,又要重视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既要强调现代化,更要强调继承,有继承才能更好的现代化。如果没有继承,那就只剩空话。在中医断代,面临失传之际,为了中医的继承,为了让初学中医者,或正准备自学中医者,少走一些弯路,我想提供本人学习中医的一些经历,为后学者参考,或可借鉴或能鼓励,厚颜之曰:“中医入门捷径”。凡有不当之处,诚望同道指正。
  一,中医是如何学成的
  你对中医有好奇心,你对中医有求知欲,或受前辈中医的熏陶,或受某种环境的影响,或经某件医疗事实的教育,你立志要继承中医事业,无论你是先立志,后培养兴趣,还是先感兴趣,后立志,都可以。明代学者王守仁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古曰:“志于彼而又志于此,则不可名为志,而谓之无志。”所以学中医得专一。
  瓦特,贫未上学,帮父亲干木匠活。又作钟表店学徒,实验室修理工,后靠自学,试验,发明了双动式蒸汽机。。。。。。法拉弟,十二岁当报童,后当八年学徒,靠自学,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电解定律。。。。。。爱迪生,只上过三年小学,利用赶马车,卖报纸的空余时间,学会了收发报技术。。。。。。最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在我国,自学成材者,比比皆是。南北朝的祖冲之,从小爱好数学,后来他算出了园周率“X”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他提出密率值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
  西晋针灸学家皇莆谧,原本在文学上很有名气,由于给左思《三都赋》写了一篇序,文词精妙,传抄者众,使洛阳的纸都涨了价。。。。。。因中年时,误服五石散而至风痹。。。。。。使他痛感医学的可贵,改钻医学,终于写出了在国内外都有重大影响的《针灸甲乙经》。
  岳美中本来也是攻读经史诗文的,二十五岁时,因肺痨吐血,到医院就诊,答复:“肺病已深,非短期可治。”使他萌发了学习中医之念头,一面读中医书,一面将自身试其所学,肺病竟渐愈,又成为一位无师指点,自学成功的范例。
  赵炳南的家里虽然无人学医,但隔壁却住着一位叫王二大妈的民间医生。赵炳南五岁出天花,六岁得痢疾,七岁患疟症,都是这位民间土医生治好的。就是这民间医生高尚的医德,精良的医术,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培养了他从小对中医中药的兴趣与热爱。。。。。。
  李克绍在解放前本来是做小学教员的,后来由于叔父患热性病被庸医药误致死,才立志学医。他之所以不学西医而选择了中医,还是受了反对中医者的启示呢。他购买的第一本医书,是浙江汤尔和翻译的西医著作《诊断学》。汤氏是最反对中医的,他在序言中写道:“吾固知中医之已疾,有时且胜于西医,但此系结果 ,而非其所以然。徒以结果与人争,无已时。”
  看了这一段话,李克绍发现,连西医也承认中医治病的效果比西医还好,只不过由于中医所讲出的道理,是任何先进科技工具看不到的,才瞧不起中医。他当时想:“结果“和所以然”究竟何者重要呢?如果汤氏得了重危之病,他是愿意明明白白地知其病之所以然而死去呢?还是想法活着而宁肯暂时不知其所以然呢?他又进一步想:世上真有无因之果吗?中医能愈病,必有所以能愈病的道理,只是这种道理,可能暂时尚未得到科技的解释,或者已经有了中医的解释,而是目前人们暂时尚不理解罢了。
  “业精于勤,治学之道,虽似无捷径可走,但有方法可循。我们须“得勤”而“得法”,与“得勤”而“得巧”。我们将“得法,得巧”称作捷径,有何不可?历史上有大作为者,如马克思,毛泽东,等等,他们既是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诗作家等,他们并不是对各科逐一的去学,而是善于用了触类旁通之法,去认真将各科的精华归纳,掌握了。难道我们立志学医,将几本医学主要的书籍不能归纳?甚于还入门没有路径?我所以帮自学中医的作了些归纳的示范,指出了入门的路径。
  中医书籍分古代经典著作,历代各家学说,现代教材等三部分,初学者,该从何下手?
  有人认为应从四大经典入手,才能打好理论基础,进而学习各家学说与临床各科,有人认为应采用浅显读物入门,逐步深入,以获取的一些医学知识。助你打开经典之门,效果会更好。
  裘笑梅从师时,老师给了四本书,《医学心悟》,《濒湖脉学》,《汤头歌诀》,《药性总赋》,孙允中最初学医,得益于《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汤头歌诀》,《药性赋》而被他称作“四小经典”。事实说明,由浅入深,不仅同样是正门,而且是捷径。
  “学医三年,无病不治;行医三年,无方可用”。当你达到这个程度时,又得采纳各家之长,更进一层了。。。。。。
  ? 2007…8…28 01:30
  ? 回复 2楼
  二, 学针灸——从“阿是”穴开始
  我读了一年半初中,未满十五岁,碰上66年席卷全中国的“文化革命”。学校的老师都成了“臭老九”,经常无人上课。因休学回家,被安置在本县边远山区,镇办企业,白石厂“工作”。
  全厂有七,八十人,主要由炮工班,捶工班和搬运组组成。炮工在悬崖顶上打眼放炮,将岩层中一种叫石灰石的“白石”炸下山来。被炸药炸松后的石块互相卡在山上泥土中,炮工就爬上山崖,头戴安全帽,腰系安全绳,用钢铁撬棍将它们撬下山来,再用二捶打成片石。我们捶工就坐在稻草编成的草垫上,将片石捶成二至四公分大的小石子。然后倒下山脚挨近公路旁边,由搬运工上车,运到威钢。
  听人说如果把练钢比成做豆腐,那么,白石就象是“胆水”。为了将白石都捶成二至四公分大小,我们捶工就必须用左手将片石按在地上,并随时不断的翻动着石块,以便让右手的小铁捶能时刻准确有效的捶击在石块的最佳平面位置上,这样速度非常快,而且两公分以下的废渣子又很少。一个熟练的捶工通常每天可以捶四,五吨石头。但捶工左手的食指,拇指与中指的指头就会被石块磨破,流血。我们用胶布粘上继续再捶。我们捶工再流血,再疼痛,再累都不怕,只怕不知什么时候悬崖上的石块会掉下来打死人。我先后亲眼看到过两个炮工从那十几米高的悬崖上摔下来,一个当场就摔死了,他叫李忠恕,死时不过三十岁。另一个摔成了脑震荡,他叫徐炳礼,曾任过公社党委书记。所以,我们白石厂的人都知道自己是在“血盆”里抓饭吃。
  由于全厂露天劳作,凡白天,只要天上不落,无论阴晴,地面干湿,只需往地上垫一草垫,坐下来就开始捶石头。就这样日复一日,长期受到地蒸湿气(天阳之热力下蒸地阴之水液升腾而为湿气)的侵害,大多数职工都有轻重不等的关节肌肉疼痛,重着,软胀,酸麻的病症。面对于此,我去了外婆家。
  这是我第一次用心观看外婆给病人施灸,是从头顶中央开始取穴的,叫百会穴,距后发际上七寸,于两耳廓尖连线之中点处,为督脉阳经之要穴,有通百脉,助阳气等扶正祛邪的功能,能疗外感,治头痛,眩昏,耳鸣,脱肛,癫痫等……
  继而外婆用手试按患者的痛处,并问,是这里痛吗?答:“阿,是。”外婆说,这就是“阿是”穴的来历,灸了就有效,痛有定处,寒邪凝滞,中医治法叫“寒者温之”。针灸能直达病所,比吃药快,自古就有一针,二火,三汤药的说法。我刚才用艾绒搓捏成米粒大的圆柱,放在穴位上,每烧一艾炷,叫一壮,烧多少壮,则需按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病程长短,而定,少则一至数壮,多则几十壮。这直接炙又分为瘢痕灸与无瘢痕灸……又有间接灸,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总之都视病情所需而定。
  其实针灸简便易行,效果明显,解放前,有个民间走方医,学了一些经络穴位,长于用灸,曾用“小儿灯火十三灸”救下了几条刚溺死的人命,后来人们送他“万病一火”的外号。。。。。。
  我回到厂后;怀着“万病一火”的本事;将外婆送给我的一小瓶艾绒药;学着右手拇;食指搓捏之法;全部都用在了一批批“患者”的“阿是”穴上,由于见效快,还引来了附近小煤厂的“工人”,虽然没收钱 ,第一次体验了那种被别人认同,当医生的感觉。在实践中领会了“万病一火”与“阿是”穴的作用。
  再次去外婆家时,对我的要求提高了:你想要超过万病一火吗?要学,必须先背经络穴位歌诀,如:
  ? 2007…8…28 13:06
  ? 回复 61。188。95。* 3楼
  足三里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
  能通心腹痛,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泄泻,眼肿脚膝酸,
  伤寒羸瘦损,气鼓及诸般。
  从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回阳九针歌,穴位的禁忌开始吧,一面背,一面看书,把这些背熟了,书也看得进了门,指法,取穴等功夫也具备了。
  就这样,我借来了外婆得几本书,一本:袖珍针灸便览,另外就是“川南国医函授班”中医全套,共九本,每本几十页。又买来一合毫针,一根三棱针,一根梅花针。(又名小儿针,与皮肤针)先从自己身上开始针刺试验,背着针灸歌括。。。。。。
  自创进针歌
  经络顺逆取穴定,左手“爪切”十字纹,
  右手持针“月园缺”,神定气闲缓进针,
  进针八分可留意,行针得气最通神,
  酸麻胀痛握分寸,捻转毫针病自轻。
  自创俞穴歌
  肺俞三椎一寸五,大抒一椎必五处,
  九肝十胆脾胃焦,命门两侧肾俞数。
  。。。。。。。。。。。。。。。。
  伤寒热入血室等病,非汤药所能愈,仲景早有明示,又肌肉,血脉,经络,风寒,湿邪,肢体疾患,或闪挫跌打等病,尤宜针灸之法,故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
  翻开“川南国医函授班”基础学第一页,赫然醒目十个大字:“救病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落款是班主任屈龙飞题。往下页一段,我终生难忘。(是它鼓励我学医的)古云:十年能学成一举人,十年而不能学成就一医师,此语确实妨害医学进步已极,历代以来,受此语愚弄而不敢学医者,不知几十万万,未得此几十万万医师之调治,而误死忘之病人,更不知有几千万万,自反观二十年来,国内因病之死亡率,若交与悲观家,便以呜呼搓乎,一派语言,尽量形容,均描写不尽。岂不知谚有云,用药如用兵,治病似作战,其作战虽极危之事,若得善法,亦可转危为安,医,假以科学方法,将书弄成系统,例如学算术,先公式而后演算,则可在短时期内,触类旁通。融衍已成。。。。。。
  将险病者治成健康之身体,又何难之有?
  全书又以问答方式,如:
  问:有何证据说明医生的诊断没有错?
  答:如见病人呕吐,我们说是胃病,不会说是膀胱病。见小便不通,我们说是膀胱病,不会说是胃病。
  看后令人忍笑不禁的同时,又拉近了我对中医理解的距离。那本绘图外科学上,
  问:敷药肿不消是何原理?
  答:敷药肿不消,其理有二,一是病重药轻,二是药用反了。(指违背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用药法则)
  还有病理学,病因学,诊断学,方剂学, 妇科学,眼科学等等。全都简明而幽默,令人不知不觉中明白了医学原理。当然这些书与七几年的全国高等或中等医药院校教材相比,何止浅了十倍!那全套九本加起来,比一本内科学都少的多。但就是这些浅显明白的道理,使我学会了中医。我认为那才是中医入门与普及的好书。
  ? 2007…8…28 13:06
  ? 回复 61。188。95。* 4楼
  三,学内科——要以方明证
  1967年,我十六岁,又被下放到附近农村当知青,离回镇只有两三公里,每逢赶集,我都要回家住一晚,甚至有时干脆读走学,那时养父虽然已70岁了,但为了带实习生,只得半休,每天上午都要去医院上班,经常是午后两点过才回家吃饭,有时走到半道上又被病人赶上,就跟着一起回家,继续处方,其实午后在家也不得闲,就算病人不来找,那些实习生们,民间的徒弟还有原来办班的已经临床多年的老师,院长们也是经常不断的来问这问那,有时病倒在床,但只要是病人来了,他侧转身来也要给别人看病,当然是叫我代替摸脉与看舌苔,再由他说开什么方,逼着我背了400多个汤头才基本适应了。。。。。。
  养父最爱对我强调的一句话,时方歌括背完了,要看时方妙用,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