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节
作者:美丽心点      更新:2021-05-04 17:20      字数:4835
  脉沉。脉搏微数、均显二倍的脉波。并呈现有“促代”脉象,或是十几动一促代、或二十几动一促代。细察“促代”的原因、而每次都是当左寸口动脉在反运动时产生促代;当右寸口动脉在正运动时而产生促代。结合症、脉诊断为左侧面肝肾阳虚不能摄阳所导致上盛下虚、使肝风内动上升而生浮火于心,故友寸口动脉在反运之时、其反运的能量不足所产生“促代”脉象,所以病证表现。头昏目眩、心慌多汗。再由于右侧的脾土衰无能化生肺金即形成中虚不能续接肺气、故右脉口在正运之时其正运的能量不足所产生“促代”脉象,所以出现短气呼吸难续、不思饮食、欲吐难吐及精神疲乏等症状。处方:白芍20克,生地24克,山萸肉15克,茯神15克,石决明30克,沙参25克,白术17克,山药15克,知母15克,炒桅子12克,甘草9克。每日煎一剂,服三次。经服用上方五剂病愈。
  体会:此患者、为左侧面正运太过;右侧面正运不及所形成的疾病。凡是出现代脉、促脉、结脉等歇止脉象,多因于精、神、气、血亏损运行失常态,故动脉当至不至而间歇。此病例:根据她左、右侧的脉象差异立法、调治左右两侧的气血运动使之运行平和。
  方解:用生地、白芍、山萸肉以滋养收敛左侧的肝、肾之阴,佐以获神、安镇心神,石决明、潜左侧浮阳,使左侧面增加反运下达的机能运转。用山药、白术、沙参等补中益气药品,补充右侧脾土以生肺金之气、即能补助右侧正运上升的机能运行。用知母止汗,栀子清理浮阳,甘草调和诸药。此方调治的药物功能:是反运行左侧而正运行右侧,共服用五剂、患者的症、脉均转化正常而全愈。
  (三)例三
  张XX。男。6岁。江陵人。于1986年3月15日就诊。
  症状:家长叙述患儿近三月以来常发低烧,体温在38℃左右之间。伴有口渴喜饮,时而汗出,大便干、小便黄量少。患病期间常注射“青霉素纳”,体温只能下降一会、继续又发低烧而长久不愈。
  脉候:左、右寸口与左、右人迎的脉象、均呈现浮缓略数;望诊:鼻干无阻塞、不流清涕;触诊:腿凉足心热,后颈下背部有汗。综合以上各症状诊断为:不属于外邪感染所引起的发热,而属下焦阴虚发热。由于阴虚内热生则虚火上浮、故脉浮数汗出,阴虚则缺乏津液、故口渴小便少。经云:“血少则便难”故阴血亏虚则大便干。按各种症状全属阴液亏虚所致。从钱氏“育阴退热”经验,用“六味地黄汤壮水以制阳光”。
  处方:生地16克,山萸肉10克,怀山药10克,伏苓8克,丹皮8克,泽泻6克。用药五剂,两天服一剂,一日服三次。服完药后,患儿的祖父告知:“经服三剂药热退;五剂药服完诸症悉除而愈”。
  体会:小儿持久发热、应辨别外感发热或阴虚发热。感染外邪发热、脉象本浮,但易发高烧,并伴有头痛、身痛、鼻塞、或流清涕,或咽喉疼痛及咳嗽等症,邪甚者、可导致昏迷惊厥。但小儿阴虚发热、脉象亦浮,只发低烧,常伴有自汗盗汗、舌干口渴、虚火上炎、小便黄少等阳虚内热的现象。由于阳虚发热或外感发热其动脉皆能显出浮象,故不论诊得浮脉、沉脉皆要结合患儿的症状而作出诊断,因外邪深入亦现沉脉、但伴有表证。如属下焦阴虚发热为虚火上越,虚火上越阳胜者、不能用苦寒药泻阳,宜用补阴药以制阳,使虚浮之火下降而归藏于肾才能达到水、火相济阴平阳秘而愈。
  (四)例四
  彭XX。男。69岁。住武当山紫霄村。于1996年2月6日就诊。
  症状:患者近半月以来胃脘常有微痛兼胀满,食后痛增。触诊:按压上、中脘部痛增。三至四天排一次大使,便体干燥。舌苔黄燥,口干喜凉饮。
  脉候诊得左、右寸口脉现沉象,尺部的脉搏比寸部力强,但右尺部要比左尺部的脉胜。诊察左、右人迎动脉浮、沉两候皆大而有力,均显有三倍宽度的脉波。证属胃肠燥实证。
  处方:枳实12克,厚朴18克,蒌仁13克,麻仁12克,薤白10克,滑石18克。
  三天后走访:患者经服上方二剂,胃脘部疼痛胀满减退,二日行一次大便已不干燥。复察左、右的阴、阳动脉都有缓解。
  1996年2月18日复诊:患者服药病退数日、未继续服药治疗,2月18日又复发胃脘胀满兼有腹疼,按压中脘痛增牵连脐下两旁,已五天未有大便时而出现阵发性发热心烦,舌见灰黄干燥。
  诊察左、右寸口与人迎的动脉、亦类似上次的阴、阳差异现状,但脉波的博力较以前更甚。脉、症显象俱实,确诊手、足阳明经胃、肠道为实邪结聚,采用“大承气汤”治疗。
  处方:制大黄15克,枳实14克,厚朴25克,芒硝10克。水煎服。一剂药服完,排泻了三次大便。患者的症状消除。复察患者寸口、人迎的四处动脉,已转变为阴、阳平衡,随访二月病未再发。
  体会:“大承气易”主治阳明腑实证,非症、脉俱实。不可轻投。仲景医圣云:“欲行大承气,先与小承气,若腹中转矢气者,有燥屎也,可以大承气攻之。”按此病例:先投润燥通调法虽然在当时生效病证减轻,但数日以后其燥实病证比以前更甚,故采用“大承气场”以攻除实邪。方中的厚朴、枳实以消除胃肠道的痞满;大黄以清除胃肠道的结聚;芒硝以理胃肠道的燥坚。四药共同起着通泻胃肠道的积聚闭塞使燥热去津液得以保全。
  前贤谓:“通可去滞,泻可去闭,使塞者利、闭者通而正气得舒,故日承气”。治疗疾病,应着重于求本。五脏为本,六腑为标。故调治疾病的方药,应以本为主、以标为次。有时标、本兼治,有时专于调本,有时专于治标,各适其所宜。所谓:“缓者治其本,急者治其标”。
  此病例由于胃肠道充实阻闭、而使周身的阴、阳气机运行失调。经日:“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说明是人体的生化之源。故当消除胃肠道的闭塞症状,以利周身十二经脉的正、负运行机能。
  按“大承气汤”乃主治阳明经胃肠道的治标之方,是强有下降通泻功能的药方,此患者经服此方使胃肠道通利病愈。但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未经服药之前、左、右寸口的两尺部是沉而有力脉象。经服药以后、其右、右两寸口之尺部的沉而有力脉象、已转变成寸、关、尺三部脉波平等。由此可以证明,使阳面下降的药物、能够升举阴面;使阴面下降的药物、能够升举阳面。具有提升左侧之阴面的药物,即有降右侧的阴经之功;具有提升右侧之阴面的药物,就有降左侧的阴经之力。故贫道认为:左、右、阴、阳经脉的运动确是相互转化联系的。
  (五)例五
  饶××,男,49岁,系湖北省咸宁地委会成员。因前额两旁“太阳穴和头维穴”处患头痛已十年有余。长年以来通过中、西医采用各种方法治疗未愈。经人介绍干1994年4月27日前来武当山道教诊所治疗。
  症状:患者每月皆发头痛数次,如饮酒或厚味饮食时更易导致头痛。日常痰多,头脑昏闷不清。发病期更甚,并伴有后项牵制不灵活。舌大苔微黄滑腻,舌边有齿痕。
  脉候:左寸口的关、尺脉紧寸部涩象,右寸口的关尺二部脉象比“左寸口”的关、尺脉缓和,其右寸部衰微少脉。左、右人迎动脉,皆是寸部脉大于尺部脉。
  综合脉候分析:左侧面肝木生心火的阴经之气及血脉、为寒气滞导致郁塞不畅;右侧面脾土却化生肺气不足。
  由于左、右两侧之三阴经气在正运动时不足受限,在反运动时却通畅无阻,故而导致足三阳经的反运动上溢过甚、产生痰火而引起两侧头痛与后项不灵。
  病者由远道而来治病,又没有时间停留,暂时处方用“中药”七剂归家服药。并嘱咐患者将原处方带回,如服药后有效、当继续服药。处方:川芎15克、柴胡15克、党参18克、白术9克、桔梗10克、防风7克、茯苓24克、陈皮10克、制南星10克、前胡15克、法半夏13克、枳壳9克、黄芩15克、生姜15克用温开水泡汁、服药时冲入药内同服。每一剂药分三次服完,每日早、晚服药。
  方解:用川芎、柴胡为君药疏理左侧的阴经,而使左侧阴经的正运之力能伸能达。用党参、白术、桔梗为臣药以补助右侧的阴经,以促进右侧阴经之正运行的能量充足。用“二陈汤”及南星、前胡、枳壳以化久年的结痰;兼黄芩一味苦寒药以清降阳经上盛之热为反佐,并可协助化痰降逆而使“足三阳经”正运之机能下达。用防风、川芎以至病所为使以治头痛。
  1995年10月份,饶同志介绍一位患“慢性结肠炎”的患者前来我处治病,并随带来了一封感谢信说:经过服用上方二十余剂,其头痛病愈。至今一年半时间未再复发。
  贫道认为:利用“十二经脉”的道理治病处方,就需要遵循左、右、阴、阳四方脉象的盛、衰调剂,使低者能以举之、高者能以抑之,从而促进左右阴阳达到平衡,故在处方用意上必须有调正整体的用药组方,才易于获得良效。
  (六)例六
  付XX,女,42岁,北闸公社五星大队,干1968年12月19日初诊。
  其家属叙述病因:患者由于孩儿丧亡而常持悲哀,在悲伤过度之时,由幻觉发现床上有“蚂蚁”游走成群。继后发现有一个“女鬼”日夜都跟随着她。另外症状:有精神不振,食量减少,小便颇多。经多方医治无效后,又认为是鬼妖作怪缠身,多次请巫医送鬼驱邪、亦不能消除患者的幻觉现象。
  经人介绍清我治疗,见病人的体质发达,面色沉滞有恐惧感,形体畏寒悚然,舌质淡苔白滑。问诊时答言较少。
  脉候:诊得右侧面寸口的寸部与人迎的“寸部”皆衰微少脉、而关、尺两部的动脉沉小而迟,但阴、阳两处的尺部脉波宽于关寸,可证右侧面阴动脉、皆上升不足。左寸口动脉、在正运时寸部涩而少脉;反运时尺部位沉迟脉象明显。左人迎动脉、在正运时尺部少脉;反运时寸部位浮迟脉明显。唯有左人迎“寸部”呈显二倍宽度的脉波。
  分析脉、症病因:患者由于悲伤太过致肺气受伤,经言:“悲伤肺”,故肺气损伤则气衰,肺主皮毛、故导致外表皮毛的“外卫之气”不充。据右人迎的寸部也少脉、可证阳经主表的“足太阳经气”之外卫亦衰。肺金位于西方、应在右侧,故病人肺气损伤则右侧的阴、阳脉象皆趋向衰弱。按左侧面寸口的“寸部”在正运时涩而少脉,乃是气虚血滞而血液不能流畅所致,但左侧面之阴、阳动脉的运动状况、主要表现在“正运衰于反运”。综合左右阴阳的脉象,其四处的寸部动脉显象、就有“三处”衰弱不足、而只有左人迎“寸部”一处不弱,按阴、阳寸部之脉主上、主表,即确诊上升的能量不足、故外表的阳气多虚,特别是右侧面的阳气更虚。经言:“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据此诊断病者的幻觉幻见、实乃阴气盛阳气衰所致。治宜充实表阳之气并调正左、右、阴、阳的机能运动。
  处方:白术18克、党参20克、黄芪35克、桂枝13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巴天10克、益智仁9克、石菖蒲9克、远志6克、沉香粉3克、杭菊花10克、广木香6克、甘草7克、大枣十二枚、生姜三片。施药五剂,每日一剂,分三次服完。
  方义:用白术、党参、甘草以补充右侧阴经的脾肺之气。用黄芪、桂枝以补充足太阳经的外卫阳气。用当归、川芎以协助左侧阴经运行使血液上升。用菖蒲、远志、沉香为反佐药而正化左侧的阳经之气下达。用巴天、益智仁温补培肾以制约小便频多。用杭菊、广木香清脑醒神。以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
  68年12月28日复诊:经服完上药三剂后,其“女鬼”的影形消失。五剂药服完,患者的饮食增加、小便减少、精神好转。复察阴、阳脉象,左、右的脉波增加了博力,但还呈现如以上的左、右、阴、阳不平形状。主症已去从缓调治,改用“归脾丸药”调整月余、则病人恢复健康。
  体会:从古到今的医案中,发现奇奇怪怪病证甚多。由于人体的阴阳变化非常复杂,所以人患奇异现象的病疾亦多。由于出现的现象各人有所不同,医者应根据病因与病证、并结合“四诊”表现来决定其治疗。
  凡是医治属情志之内伤疾患、必须以喜、怒、优、思、悲、恐、惊七情为辩证论治依据。例如此病、去迷信于鬼神的作法是无济于事的。由于人患疾病,多是体内阴阳运行失常而形成的,在医治上、可以从明、阳之道的机理来纠正而使之达到平衡。
  此病例因悲哀伤中所形成阴气盛阳气衰而致病,阴气者犹如黑夜和阴雨的天气,阳气者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