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节
作者:美丽心点      更新:2021-05-04 17:20      字数:4827
  觥钡哪谠谡⒏骸⑹ⅰ⑺セ懿豢赡茉诒砻婕剑ㄓ写印奥隹凇⑷擞钡恼郝霾ɡ凑锊斐鏊氖⑺ハ窒螅拍茏龅健坝械姆攀浮比ナ┬兴场⒛娴牡髦喂嬖颉?br />
  观有的前医对有关顺、逆、迎、随等医疗立言,多是根据“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之正运道理而立论,如果知道“十二经脉”还有反运机能、肯定就不会说出那种无立场的论点。按《灵枢·小针解篇》中论顺逆诊疗原则:是指诊察阴阳动脉的“顺逆”现象,必当先了解到阴、阳脉象的虚、实、顺、逆,然后才能决定出逆、顺原则的选穴配方。关于用按摩推拿治疗与用针灸治疗的诊、疗道理相同,所以如不通过脉诊的诊断而进行按摩推拿治疗、不当之处亦是难以避免的。
  (二)例二
  李XX,女,42岁,住武当山。于1996年9月5日诊。
  症状:患者自述近半月以来,胸腔内不安、并觉有气聚结胸之感。头昏目眩,两目不敢向上看,如向上看即昏晕欲吐。喜静恶动,静卧于床症状减轻,但一起床即产生头目昏眩恶心欲吐。
  脉候:诊得左、右脉口的脉波:两寸部皆现“涩象少脉”而关、尺两部的脉波明显,综合两脉口寸、关、尺三部的脉波、显出下宽上窄之象;左、右人迎的脉波:两尺部现“涩象少脉”而寸、关两部的脉波明显,综合人迎寸、关、尺三部的脉波、现出上宽下窄之象。因阴、阳脉波的宽窄度、及脉力平等,可证明阴阳两面无偏盛偏衰之弊。按左右脉口“寸部的脉涩”,可证明阴经之气阻塞于内而不能正运出外,故结聚于胸中;左右人迎“尺部的脉涩”,证明乃阳经之气充隔于外而不能正运下达,所以昏眩上冒。采取按摩推拿治疗法以调整阴、阳的经气。
  治疗方法:1从右侧手三阴经脉、由肘至手采用摩法与推法、并按点鱼际、内关、劳宫等穴位;2其左侧手三阴经的调治与右侧相同。3从右侧足三阳经脉、由膝至足亦采用摩法与推法、兼用提拿解溪穴处,并按点阳陵泉、足三里、内庭等穴位;4其左侧足三阳经的调治与右侧相同。
  如上法经过40分钟反复调治三遍,患者即感到各症减轻。随即复察脉象,两脉口的“寸部”、及两人迎的“尺部”之涩象有转变而脉波微增。按以上治法每天按摩推拿一次,经过五次调治其患者的诸症悉除而全愈。
  关于用按摩推拿治法,亦可配合干针灸疗法之中,能相互起到协调阴阳经脉的作用。特别对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患者及畏针怕痛患者的治疗均十分适宜。对左、右、阴、阳经气不虚而又升降不平、或阴阳偏有盛衰的治疗也十分有效。
  二十二、用药治疗的脉诊认识
  《黄帝内经·素问》中论脉诊有三种诊法。
  l.诊察三部九候分上、中、下各有天、地、人三部共九候,以确诊疾病在于上、中、下何部。
  2.诊察脉口与人迎以诊候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盛衰现象,主要是作为用针灸和按摩调治“十二经脉”的诊、疗依据。贫道认为,此诊法也可作为用药物施治的辩证脏、腑阴阳虚实的诊、疗依据。
  3.诊察两手脉口的寸、关、尺三部脉象。主要作为用药物治病的依据,即可按寸、关、尺的阴、阳虚实脉象以调治疾病。其后世独诊两脉口而治病的诊断方法即根源于此。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这说明古圣对左、右手太阴经脉之“寸口部位”、可以诊察肝、心、脾、肺、肾等五脏及胃腑的脉象,并将五脏和胃的诊候而分配于左、右寸、关、尺各部,这证明古圣人以“两脉口”,能诊候五脏的虚实也是一种“全息论”的诊断方法。
  两尺部皆属肾:左肾属真水;右肾届真火。而左尺部之真水生左关部的肝木;左关部之肝木生左寸部的心火。右尺部之真火生右关部的脾上;右关部之脾土生右寸部的肺金。
  由于以上《脉要精微论》中对于六腑的诊候却只论述了“胃腑”,并将其诊候分配于右脉口关部,但对大肠、小肠、三焦、胆、膀碗等五腑并未论及。而后世的脉学著作则将六腑配属于左、右脉口的寸、关、尺各部,此为后世脉学家的立论。
  贫道认为如将脏、腑安排在一个部位来诊断易引起混淆难辨,凡是临床多的医生,皆有自己的诊脉经验,经言:“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为脉者不待于色。”故经验丰富的医生不会为脉象所感。若经验不足的医生就难以分辨清楚。
  笔者认为:用针灸治病对“六腑”的脉诊,既然能取察于“人迎动脉”;故用药物治病亦可取察于“人迎动脉”。即能按外阳、内阴而分清阴阳界线,并符合人体阴、阳对立的生理规律,才能用阴、阳对立辨证以区别阴、阳经脉的虚、实、甚、微而作出正确诊断,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贫道根据多年来在临床中的实践经验:有个别患者的“病脉现象”与众不同,通过诊察“脉口、人迎”的四处动脉,也察不出阴阳盛衰现象。如迂到这种难以确诊的情况下,就应该利用古圣人所制定的“三种诊法”,来共同使用以协助脉诊诊断。
  贫道遇到一个患右侧偏头痛的病人,通过诊候“脉口、人迎”,皆察不出明、阳、虚、实的异常现象,后采用在患者头部察天、地、人三部之诊,却诊察出患者的右侧之“额旁”发际处动脉、独现旺盛脉波,经针刺右侧的头维穴、上关穴用泻针法而治愈;又迂到一个患胃部胀满的病人,经过诊察“脉口、人迎”亦察不出阴、阳、盛。衰的异常脉象,后采用察足部的“跌阳穴”动脉,却诊察出左、右之“趺阳动脉”现充实博指的脉波,通过针刺左右“足三里穴”、用泻针法而治愈。因此,证明古圣人的“三种脉诊方法”,如在诊察脉象难以确诊的情况下,当“全部”采用以助诊断。
  关于脉诊诊断,历代的前贤,对有关脉诊的经验甚多,恕不重述。谨将笔者个人诊脉的点滴经验写出来以供读者在临床实验中验证。其歌诀如下:
  瞑目凝神不可忘以神察脉细参详
  脉口人迎阴阳和不疾不徐为健康
  春弦夏洪应生长秋浮冬石归收藏
  脉应四时天人合脉逆四季身受殃
  色脉相得治易愈色脉相克医难匡
  左脉太过却克右右脉太盛则制左
  左脉不及或助右右脉不及反从左
  阴脉上盛阳易陷阳脉上盛阴易潜
  阴阳虚极重下陷左属血亏右气虚
  阴阳现象皆浮越下虚火升炎上诊
  浮沉迟数须分辨紧缓大小滑波参
  塞热虚实各有象阴阳表里为大纲。
  由于胃经乃五脏六腑之海,而左右“人迎穴处”乃胃经脉部位,,故能诊候六腑的脉象。肺经为百脉朝会之所,故两脉口部位能诊候五脏的脉象。察左、右脉口以诊五脏之本;察左右人迎以诊六腑之标,以本为主,以标为次,标本主次以得,自有调治权衡阴、阳的治疗法则。如汉代医圣张仲景,善于用药物治病,也非常注重诊察阴、阳双方的脉象。《伤寒论》原序云:“……人迎跌阳,三部不参”。可见其也诊断人迎脉。张仲景医圣不仅诊察人迎脉,并对诊察“寸口与跌阳”的动脉也十分重视,因诊候“跌阳动脉”也属胃经之气下达的部位,故“人迎与跌阳动脉”的诊候,都是与足阳明胃经联系相关的。以上是笔者的脉诊观点和实践经验,有待未来的科学研究证实其优劣。
  二十三、运用十二经脉机理诊断及药物治疗案例
  (一)例一
  耿XX。男。15岁。于1995年7月30日初诊:病者患外感病已有30余日,经用西药与静脉输液治疗月余未愈,病情时轻时重,因日久不愈前来武当道教诊所就医。
  症状:头微痛、时寒时热,发热时体温达38.5℃,心烦不安呕吐苦水,四肢酸软、饮食甚少。上午病轻,下午病重。小便色黄,舌红苔白兼青。
  脉候:诊得两寸口的动脉弦小,显象一倍的脉波宽度,并察觉到左、右脉口关、尺部有脉而寸部少脉,当脉波正运行时不能达到寸脉部位。诊得左、右人迎的动脉比两寸口之脉略盛都是寸部盛于尺部。凭弦小不强的脉波可证明病邪已不太甚、但正气亦虚,正气既虚即无能抗邪、故而使病邪留连日久不愈。据时寒时热和呕吐苦水症状以及动脉弦小、可证病邪处于足少阳胆经。采用“小柴胡汤”加川芎调治。处方:红柴胡18克,党参24克,黄芩i3克,制半下10克,甘草7克,生姜13克,川芎6克,大枣九杖,鲜车前草30克。
  1995年8月3日二诊。经服上方二剂,呕吐苦水减少次数,体温减为38℃。其他症状同上,阴、阳的脉象如故。但两寸口的脉波力微增。继续进上方二剂。
  1995年8月6日三诊。经眼前方四剂,头痛、寒热、呕吐症状平息,体温37。5℃,青白舌苔消除,发现舌上干燥乏津。患者自述:饮食增加,还有点心烦并有口渴思饮。诊察两脉口的脉波已运达寸部,但正运之时的脉波还显虚而乏力。诊察左、右人迎动脉而寸胜、尺弱的悬殊减少,还存有不平之象。病邪已祛,但精神不振津液有亏。按上方减去黄芩、半下、川穹,另增养阴生津药品调治。
  处方:沙参20克,柴胡9克,麦冬20克,苡仁18克,甘草7克,生姜一片,大枣五枚。
  1995年8月9日四诊。服上方三剂,口渴心烦消除,体温:36.8℃。诊察脉口、人迎动脉已趋和平,但患者还感到四肢无力。后用成药:“补中益气丸”调治,以培养中气。服用五日后,诸症悉除而全愈。
  体会:小柴胡汤乃柴胡、人参、黄芩、甘草、半下、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邪在少阳证。因患者有头痛、小便黄,之症状,故增加川芎与车前草。
  笔者用柴胡的经验是:若诊到左寸口脉弦,现一倍宽度的脉波,反运时关、尺两部脉波甚明;正运时其脉波不能到达寸部,认为是肝气难伸,常用柴胡以疏之。前人用“逍遥散”治妇女郁怒伤肝,亦是小柴胡汤变法。
  此患者,亦采用柴胡、川穹、通调左侧肝经以助左侧正运机能;用党参、甘草、大枣等甘味益气药以补充右侧脾经有助右侧的正运机能;用黄芩、半下、生姜之苦辛味以平息胆经逆上犯胃经之邪;以鲜车前草清利小便。经服药四剂诸症消退而又增口渴,故减去黄芩、半下之苦燥药及川穹,改换麦冬、苡仁、沙参等药,以沙参代党参补脾肺益肺阴,以麦冬、苡仁代半下、黄芩而降逆益生津。这虽然调换成为运化生津的药物性质,但对于左、右侧脏腑阴阳之和解法的调治功能、依然未变改“小柴胡汤”方的运用机理。
  得见前人论“小柴胡汤”义:言以“柴胡”为君药以疏少阳胆经之邪。按这种论点与我的治疗观点相矛盾。根据现代医学解剖认识:胆管的开口在于胃下十二指肠处,正常人的胆汁输出十二指肠后,即会下行于小肠与大肠之间以帮助消化(因胆汁味苦而苦主下降原故、所以正常人不会有口苦)、如果因外感其病邪传到足少阳胆经时,可能产生心烦、呕吐、日苦等症,认为乃胆汁逆行于胃而上冲所致。
  根据两“人迎”的脉象,是寸部胜于尺部,由此证明胆经反运行有上盛之势,但与胆经相配合运动的肝经,却易导致反运,因而在正运行时受限,故左寸口的动脉正运时不能达到“寸部位”。因此,认为小柴胡汤中的“柴胡”、为疏通肝经之药。因为其胆经脉已有上盛之势,如果用柴胡再去升举胆经、岂不是升上加升盛上更盛吗?故认为黄芩、半夏、生姜等药人胃腑降逆止吐、而胆逆上冲之势即随之下降而平息。因此,贫道认为:
  “小柴胡汤方”乃是调治左、右升阴降阳的和解表里之方,实为治疗病邪传到半表半里之间,而正气又虚的圣法。以上分析,是笔者个人对“小柴胡汤”的运用及认识,是否正确、有待科学研究证实。
  (二)例二
  蔡XX,女,44岁,于1996年4月16日诊。
  病者患流行性感冒、经用西药医治10天未愈。继后则出现头昏目眩、心慌短气、多汗、欲吐不能吐、不思饮食、精神疲乏、小便短少色黄、舌质红赤无苔等症。
  脉候:诊得左人迎动脉现沉象;右人迎动脉现浮象;左脉口关、寸二部的动脉浮散而尺部的脉波比寸、关部窄小;右脉口的寸部少脉而关、尺二部脉沉。脉搏微数、均显二倍的脉波。并呈现有“促代”脉象,或是十几动一促代、或二十几动一促代。细察“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