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节
作者:谁与争疯      更新:2021-05-04 17:19      字数:4870
  鲂『⒍约漓胫虏伺ê竦男巳ぃ钥鬃右簧⒅驹诨指础吨芾瘛飞希饩褪撬谋拘运谩?br />
  孔子也是一个因材施教的施行者。
  他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长,实行分科教学。在孔子的私学里,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都有。在他的学生中,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德行;宰我、子贡善言语:冉有、季路善政事;子游、子夏善文学。每个人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人之五伦——“天地君亲师”
  古人强调人一定要有五个老师——“天地君亲师”,也被称为人之五伦。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崇奉和流行,人们常设“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或条幅供奉于中堂。
  向这五个老师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过程。它们也体现了生命的五行规律:上下为天地,东边为君,西边为师,父母为中土也。
  那么我们要向“天地君亲师”学什么呢?
  ◆拜天为师,自强不息
  应当学习天自强不息的精神,刚强进取,奋斗不止,不要自卑,不要犹豫,不要彷徨。蓝天下昂起你高贵的头颅,面对人生。
  ◆拜地为师,厚德载物
  要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学习大地那博大不争的品质和情怀,既能承载人生中的喜悦,也能承载痛苦。
  ◆拜君为师,从左学好
  君,是君主,又是君子。君子优秀的行为处事原则、高贵的做人尊严,都值得学习。向君学习是向上学好。
  ◆父母为师,为人处世
  每一个孩子,都是通过观察父母的具体行为来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
  ◆文化之师,懂规守法
  最后才是跟老师学,学的是规矩、法度、本事。做事要懂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现在很多家长基本上都把孩子交给老师,很少带孩子到天地之间去学习,这并非明智之举。
  只有走进大自然,带孩子到天地之间去学习,他们才能从灿烂的春花中看到生命的美丽,从飘落的秋叶中知道人生的归结……才能向天地学习它的生发、生长、收敛、收藏,从而感知和领悟人生的哲理。
  人一生的界定
  孩子会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从幼年到童年,从少年到青年,再走向中年和老年。那古人又是如何界定人漫长的一生呢?
  ◆《黄帝内经》里的人生五阶段
  《黄帝内经》将人生分为五个阶段。它的开篇《上古天真论》里,黄帝问岐伯之前,也就是对人生、生命、健康开始第一问之前,先作了一个总的描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很多人在看了这句话以后,往往认为这是神话传说。事实上,只要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不单是说黄帝的一生,它是每个人生命过程的真实写照。
  第一阶段:昔在黄帝,生而神灵。
  “昔在黄帝”,意思是远久的时代有一个黄帝。“生而神灵”,不是指黄帝生而神灵,是指所有人都生而神灵,因为每个孩子的根性都是有神灵护佑的。
  比如说,刚出生的小孩儿都是攥紧小拳头的,他的大拇指一定是被其他四指紧紧包住的。这就叫“握固”。小婴儿的手能握住,表明我们有一条经脉的经气是特别足的,这条经就是肝经,因为“肝主握”。握是肝气足,固是固摄魂。为什么小孩子要固魂呢?这是因为小孩子的囟门未合。囟门在古人眼里就是灵魂来回出入的地方,所以这是小婴儿出生时的一种自保功能。而人在去世的瞬间则是“撒手而去”,哪怕是一个由于半身不遂而浑身抽缩到一起的人在临死的瞬间,他的手也会“啪哒”一下散开。中医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就是:肝魂散了,手就没有了握力,于是“撒手而去”。
  第二阶段:弱而能言。
  这并不是说每个人天生就会说话,而是小孩子一旦学会说话后,都会对生命本质进行发问,比如我们小时候都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人会不会死?”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就是人生命的本质。每一个人小的时候都会提出直指人心、直指生命的哲学问题,只有长大后才会更多地关注那些世俗问题。
  第三阶段:幼而徇齐。
  人在幼年的时候,会处在一个快速的生长期。“徇齐”就是不断快速生长,引申为敏慧之意。人幼小的时候,精足气不散,聪明敏捷,想要做什么事情就会立即去做什么事情,不会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长大后,精亏血少,再加上社会的竞争激烈,选择又多,人有了困惑,做事的时候反而犹豫不决,左右摇摆。
  第四阶段:长而敦敏。
  “敏”字的小篆
  “敦”就是敦厚,小时候聪慧敏捷,长大了后往往就有点傻,因为人敦厚了。“敏”字的小篆写为“敏”,是一个人给另一个人梳头的样子,代表行冠礼。行冠礼代表成人了,要开始懂规矩、守规矩。
  第五阶段:成而登天。
  对黄帝来说,就是登上天子之位。对老百姓来说,是经历过一切之后对人生有了大彻大悟,走完自己的一生。
  ◆孔子的理想人生
  《黄帝内经》用“生、弱、幼、长、成”来界定人的一生,是按照人的生理状况来规定的。古代经书中,则根据人的一生中“求学、成家、立业、为官、告退”等经历特点,对各个年龄阶段冠以不同的名称。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意思是,十五岁时,人要立志,但志向再高远,也要基于学习,不学习,无技术,志向便是空话;三十岁娶妻后,你就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四十岁应该对任何事物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如果还迷迷糊糊的,就是你还没有成熟;五十岁时,对人生中很多达不到的事情就不要有过分要求了,要懂得顺其自然,不可勉强自己;六十耳顺,耳顺就是遂顺众生,不该再是争强好胜的忤逆状态,身体也是众生,这个时候不能活得太拧巴,人老了以后,气血已衰,这个时候就一定要戒之在得,不该自己得的东西就不要去求了;七十岁的时候从心所欲,此时人应该达到了一种非常自由的境界,这种自由绝不是无所顾忌,放纵散漫,而是要“不逾矩”,即不超越法度,仍要尊崇社会规则。
  这就是孔子关于理想人生的界定。
  ◆《礼记》中的百年人生
  《礼记》对人生的界定又不一样,它以十年为一个阶段界定人生,直到百年。
  《礼记·曲礼上》说:“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髦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十岁时年纪幼小,开始学习。
  到了二十岁,虽然身体、学识、经验都还不够强大,但该成人了,这时要行冠礼,开始约束自我,同时要给自己在姓名之外起一个“字”,代表已成人并进入社会。
  三十岁,人的体力已壮,可以结婚成家。
  到了四十岁,人才算是强壮,可以为国家做事了。学而优则仕,你学有所成,就可以做官服务社会。
  五十岁,人博学有才,可治理国家大事。“五十曰艾”,这个“艾”字有三个含义:第一个意思是艾草,人五十岁开始变老,就像艾草一样有枯萎之象;第二个意思来自于《方言》,《方言》曾记载古代的齐国和鲁国把老人称做艾;第三个意思来自于《释名》,《释名》中解释“艾”是果断的意思。五十岁,人应该做事很果断,这个时候可以做高官,因为你做事果断,成熟度高,意志力坚定。
  六十岁,人的体力开始衰退,不宜从事体力劳动,但可凭经验指导别人,并放手让年轻人干。有些人在这时候还不服老,非得亲历亲为,一旦出了事情,就悔之晚矣。“耆”(qí)字在《说文解字》里的意思就是“老也”。
  七十岁到了告老的年龄,这个时候要把你人生的经验传承给子孙。在家里都不要指使来指使去,那样就惹人烦了。
  到了###十岁,人的视力、听力、心力皆衰耗,可称为“耄”(mào)。耄年的人和七岁的儿童一样,即使有过错,也是可以原谅的,不施以刑罚。
  到了百岁,那是人生之极,只待人供养了。
  ◆生命的社会周期
  生命的社会周期是我自己总结的一套体系,这个体系依据六十甲子而论人生,即人的社会周期由5个12年组成。
  第一个12年(0~12)为人的游戏周期,而游戏是无须承担责任的。
  第二个12年(13~24岁)为人的模拟周期,开始模拟未来成人的生活,是被教育和逆反并形成明晰自我的时期,这一时期,美丽而痛苦。
  第三个12年(25~36岁)为人的实验周期,人开始走向社会并开始实验先前学到和感悟的一切,开始锻造自己,并学习向规则社会妥协。
  第四个12年(37~48岁)为人的应用周期,人开始进入不惑之年,也就是理智之年,所谓“应用周期”就是这一时期,“应用”大于“学习”,人开始为自我做主。
  最后一个12年(49~60岁)为人的智慧增长周期,智慧与知识有所不同,知识可以复制,而智慧不可复制,智慧代表着一种境界和一种不可企及的高度和速度,就如同诸葛亮的“空城计”那么出人意表……
  古人强调“守时守位”,强调人在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情。人在小时候要好好学习,中年就要好好去做事、建功立业,老了后就要把一生的经验传承给后人——这样才是充实饱满、造福社会、惠泽子孙的精彩人生。
  人们初次交往,彼此总要先问:“您贵姓?”可见姓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是把它当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着严格的区别。
  表明出生血缘的“姓”
  “姓”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声。”“姓”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了同姓的人都是同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它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
  许多古姓都有“女”字旁,如姜、姚、姬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例如黄帝姓姬,又号轩辕氏。他的母亲靠姬水(姬水源自子午岭东麓的沮源关,向东蜿蜒汇入洛河)而住,怀孕时看见一道彩虹从北斗七星穿过又绕回自己腹中。北斗七星又叫轩辕车,所以她给孩子起名为轩辕氏,又随居住地姬水而姓姬。
  尝百草的神农氏姓姜,因为他的母亲住在姜水(今宝鸡市渭水之南的清姜河)。这也是以居住地为姓。
  我们再来了解下大圣人孔子的姓,它也和女性祖先有关。
  孔子的“孔”,左边是个“子”,右边为“乙”。“乙”字其实就是小“燕”子的样子,意思是迅速飞翔中的燕子。谈到燕子,就要谈到孔子的女性祖先简狄的故事。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姓
  氏
  寻
  根
  问
  祖
  的
  姓
  氏
  传说中,简狄和她的妹妹被父亲囚禁在九层高台之上。一天,飞来一只燕子,姐妹俩淘气地用筐把小燕子盖住,当把筐打开时,燕子一下子飞走了,里面只有一颗红蛋。简狄手快将蛋吞入腹中,不久就怀了孕。蛋为燕卵,所以孩子生出来就姓“子”,简狄将孩子取名为契。这个叫子契的孩子就是殷商的祖先,后来历代殷王都以“子”为姓。
  孔子的母系是殷人后裔,能追溯到的高祖是商纣王的哥哥微仲。微仲封于宋国,子孙也在宋国繁衍生息。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才以孔为姓,“孔”字左边为“子”,右边为“乙”,合在一起就是燕子的子孙的意思。孔父嘉的妻子非常美貌,太宰(古代官名)华督为谋夺其妻,将孔父嘉杀死,孔父嘉的后代只好逃到鲁国定居,所以孔子成了鲁国人。
  表示个体特异性的“氏”
  《说文解字》对“氏”字的解释是:“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
  这是“氏”字的本义,是一个巴蜀方言词,意思是将要崩落的大山的一部分。这个字借用来作为从大宗分裂出去的小宗——宗族的名称,再形象不过了。
  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