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扑火      更新:2021-04-30 17:16      字数:4765
  阴,不可发汗。发汗即谵言独语,内烦躁扰,不得卧,若惊痫,目乱无精。疗之者复发其汗,如此死者,医杀
  之也。治法宜葳蕤汤。若身灼热者,知母干葛汤;渴甚者,栝蒌根汤;脉浮身重汗出者,汉防己汤。两胫逆冷,
  满腹满,多汗,头目痛苦,妄言,此名湿温也。病由湿热相薄,则发湿温。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
  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出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 。如此死者,医杀之也。白虎加苍
  术汤主之。初春病患肌肉发斑瘾疹如锦纹,而咳心闷,但呕清汁,此名温毒也。温毒发斑者,冬时触冒疹毒,
  至春始发。病初在表,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瓦斯不散,故发斑,黑膏主之。又有冬月温暖,人感乖戾
  之气,冬未即病,至春或被积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天气暄热,温毒始发,则肌肉斑烂瘾疹如锦纹,而咳心
  闷,但呕清汁,葛根橘皮汤主之,黄连橘皮汤尤佳。病患先热后寒,尺寸脉俱盛,此名温疟也,白虎加桂枝汤
  主之。久不愈者,服疟母煎丸,当自愈。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体肢节痛重,其脉洪盛者,此名热病也。病由
  冬伤于寒,因暑气而发为热病。治法桂枝石膏汤主之,栀子升麻汤亦可选用。此奉议之论温热也。
  x刘河间伤寒六书云∶x有表而热者,谓之表热;无表而热者,谓之里热。凡表里俱热之症,或半在表,或半
  在里,汗之不可,吐之又不可,法当和解;用凉膈、天水二散合服,水煎解之。或表热多、里热少,天水一,凉
  膈半;或里热多、表热少,凉膈一,天水半,合和解之。若仍不能退其热者,用黄连解毒汤,直清里热。热势
  更甚者,大柴胡合大承气汤下之,双除表里之热,大柴胡合三一承气汤亦佳。下症未全,不可下者,用白虎汤,
  或知母石膏汤。其症初起,有暴发而为热者,病在心肺,宜用局方雄黄解毒丸。有里病积热者,病在肾肝,宜用局方妙
  香
  丸。如上焦热而烦者,宜用牛黄散。但上焦热,无他症者,宜用桔梗汤。中焦有湿热,不能食而热者,脾虚也,
  宜以藿、朴、白术、陈皮之类治之。中焦有实热,能食而热者,胃实也,宜以栀子黄芩汤或三黄丸之类治之。
  脏腑热极,大便闭结者,宜用大黄牵牛散。若病久憔悴,寝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肠 下血,骨蒸痿
  弱,四肢无力,不能运动者,此久热骨蒸也,病在下焦肝肾,宜养血益阴,热能自退,当归、生地合钱氏地黄
  丸之类。如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宜用牛黄膏以宣解之。如阳狂奔走骂詈,不避亲疏,此阳有余,阴不足,
  宜用当归承气汤下之。若两胁肋热,或一身夜热,或日晡肌热者,皆为血热也,四顺饮子主之,若小便闭而不
  通,脐下状如复碗,痛闷不可忍者,乃肠胃干涸,膻中气不下,三焦气不化也,宜用八正散加沉香、木香,令
  气通达,小便自通。此守真之论温热也。
  x李氏此事难知云∶x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盖因房室劳伤与辛苦之人,腠理开泄,少阴不藏,肾水涸竭而
  得之。无水则春木无以发生,故为温病。至长夏之时,时强木长,因绝水之源,无以滋化,故为大热病也。……邪
  之所感,浅者其病轻而易治,深者其病重而难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此东垣之论温热也。
  x朱氏脉因证治云∶x因房劳辛苦之过,腠理开泄,少阴不藏,触冒冬时杀厉之气,严寒之毒,中而即病,
  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皆热不得发泄,郁蒸于内,遇感而发,
  虽曰伤寒,实为热病,死症甚多。
  (一)温病二三日,体热腹满头痛,饮食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
  (二)温病四五日,头痛腹满而吐,脉来细劲,十二日死。
  (三)温病八九日,头身不痛,目不赤,身不变而反利,脉来牒牒,按之不弹手,时大,心下坚,十七日
  死。
  (四)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五)温病厥汗出,肾脉强急者生,虚缓者死。
  (六)温病下痢,腹中痛甚者死。
  (七)热病七八日,不汗躁狂,口舌暴燥焦黑,脉反细弱、或代者死。
  (八)热病得汗,脉躁者死,脉转大者死。
  (九)热病七八日,脉不躁,喘不数,后三日中有汗,不汗者四日死。
  (十)热病脉涩小疾,腹满膨胀,身热不得大小便死。
  (十一)热病脉浮大绝,喘而短气,大衄不止,腹中疼死。
  (十二)热病脉浮洪,肠鸣腹满,四肢清,注泄死。
  (十三)热病脉绝动疾,便血,夺形肉,身热甚死。
  (十四)热病脉小疾,咳喘眩悸,夺形肉,身热死。
  (十五)热病腹胀,便血,脉大,时时小绝,汗出而喘,口干,视不见者死。
  (十六)热病脉转小,身热甚死。
  (十七)热病脉转小,身热甚,咳而便血,目陷妄言,循衣缝,躁扰不卧死。
  (十八)热病呕血,咳而烦满,身黄腹胀,泄不止,脉绝死。
  (十九)热病螈 ,狂走不能食,腹满,胸痛引腰脊,呕血死。
  (二十)热病不知所痛,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死。
  (二十一)热病在肾,口干渴,舌燥黄赤,日夜饮水不知,腹大胀尚饮,目无精光者死。
  (二十二)热病喘咳唾血,手足腹肿,面黄,振栗不言,名肺绝死,丁日死(后仿此)。
  (二十三)热病头痛,呕宿汗,呕逆吐血,水浆不入口,狂妄,腹大满,名脾绝死。
  (二十四)热病烦满骨痛,嗌肿不可咽,欲咳不能咳,歌笑而哭,名心绝死。
  (二十五)热病僵卧,足不安地,呕血,血妄行,遗屎溺,名肝绝死。
  (二十六)热病喘悸吐逆,骨痛短气,目视不明,汗如珠,名肾绝死,此丹溪之论温热也。
  x王氏溯洄集云∶x伤寒,以病因而为病名∶温病、热病,以天时与病形而为病名。伤寒即发于天令寒冷之
  时,而寒邪在表,闭其腠理∶故非辛甘温之剂,不足以散之,此仲景桂枝、麻黄等汤之所以必用也。温病、热
  病,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伏热自内而达于外,郁其腠理,无寒在表,故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
  之。此仲景桂枝、麻黄等汤独治外者之所以不可用,而后人所处水解散、大黄汤、千金汤、防风通圣散之类兼
  治内外者之所以可用也。夫即病之伤寒,有恶风恶寒之证者,风寒在表,而表气受伤故也;后发之温病、热病,
  有恶风恶寒之证者,重在风寒新中,而表气亦受伤故也。若无新中之风寒,则无恶风恶寒之证,故仲景曰∶太
  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温病如此,则知热病亦如此。……且温病、热病,亦有先见表证而后传里
  者。盖伏热自内达外,热郁腠理,不得外泄,遂复还里而成可攻之证,非如伤寒从表而始也。或者不悟此理,
  乃于春夏温病、热病而求浮紧之脉,不亦疏乎!殊不知紧为寒脉,有寒邪则见之,无寒邪则不见也。其温病、
  热病或见紧脉者,乃重感不正之暴寒,与内伤过度之冷食也。岂其本
  然哉!夫温病、热病之脉,多在肌肉之分而不甚浮,且右手反盛于左手者,诚由郁热在内故也。其或左手盛或
  浮者,必有重感之风寒,否则非温病、热病,自是暴感风寒之病耳!凡温病、热病,若无重感,表证虽间见,
  而里病为多,故少有不渴者。斯时也,法当治里热为主,而解表兼之,亦有治里而表自解者。余每见世人治温热
  病,虽误攻其里,亦无大害;误发其表,变不可言。此足以明其热之自内达外矣。其间有误攻里而致大害者,
  乃春夏暴寒所中之新感症,邪纯在表,未入于里故也,不可与温病、热病同论。……虽然,伤寒与温病、热病,
  其攻里之法,若果是以寒除热,固不必求异,其发表之法,断不可不异也。若温病、热病被时行不正之气所发,
  及重感异气而变者,则又当观其何时何气,参酌而治,尤不可例以仲景即病伤寒药通治也。此安道之论温热也。
  x汪氏证治要诀云∶x温与热有轻重之分,故仲景云∶若遇温气,则为温病,更遇温热,则为温毒。热比温为
  尤重故也。苟但冬伤于寒,至春而发,不感异气,名曰温病,病稍轻。温病未已,更遇温气,变为温毒;亦可
  名曰温病,病较重。此伏气之温病也。又有不因冬月伤寒,至春而病温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曰春温,如冬
  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之温病也。以此观之,是春之病温,有三种不同∶有冬伤于寒,至春
  发为温病者;有温病未已,更遇温气,则为温病,与重感温气相杂而为温病者;有不因冬伤于寒,不因更遇温
  气,只于春时感春温之气而病者。若此三者,皆可名为温病,不必各立名色,只要辨其病源之不同而已。此石
  山之论温热也。
  x王氏伤寒准绳云∶x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外,
  冬时伏寒,变为温病。按活人所云∶温病有二∶其用升麻解肌汤者,乃正伤
  寒太阳证,恶寒而不渴者,特以其发于温暖之时,故谓之温病尔;其用竹叶石膏汤者,乃仲景所谓渴不恶寒之
  温病也,必须细别,勿令误也。然不恶寒而渴之温病,四时皆有之,不独春时而已,发汗不解,身灼热者,为风
  温。其证脉浮汗自出,身重多眠。其病不独见于春间。胫冷,腹满、头痛、渴而热者,为湿温。汗少者,白虎加
  苍术;汗多者,白虎加桂枝。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初春发斑咳嗽,其病最重。若无汗者,
  以三黄石膏汤汗之;若有自汗者,宜人参白虎汤主之;烦热错语不得眠者,白虎黄连解毒汤主之;表热又盛者,
  加葛根;若内实大便不通,宜三黄泻心汤下之,或大柴胡汤加芒硝下之亦可。若斑出如锦纹者,多难治,人参化
  斑汤,元参、升麻合黑膏,大青四物汤主之。若冬伤于寒,至夏而变为热病者,此则遇时而发,自内达表之病,
  俗谓晚发是也,又非暴中暑热新病之可比。但新中暑病脉虚,晚发热病脉盛。此肯堂之论温热也。
  x方氏丹溪心法附余云∶x温热之病,皆由秋冬之时,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其时天气收藏,不能即发,以
  致气血怫郁,变为积热。至春夏之际,又因外感内伤,触动积热,其时天气升浮,故能发出。其热自内达外,
  初以表里俱热,宜用凉膈散、双解散之类,辛凉之剂,两除表里之热。久则表热微而里热甚,又宜用大柴胡汤、
  三一承气汤之类,苦寒之剂以泻之,则热退身凉而病自已也。但凉膈、双解,治表里俱实者最妙,如初起表虚
  者多自汗,二方中宜去麻黄、薄荷∶里虚者多泄泻,二方中宜去芒硝、大黄。若表里俱虚,而燥热烦渴者,宜
  用人参白虎汤。今人不谙伏气温热之证,表里俱热。认作即病伤寒之证,表热里和。便用麻黄汤、桂枝汤、五积
  散、圣散子辛温之剂以发表,则内热愈甚,而斑黄狂乱之证起矣,或未用辛凉之剂以发表,
  便用承气汤苦寒之剂以攻里,则表热未去,而结胸虚痞之证作矣。故治温热病,全在初起时辨明发表、攻里之
  先后,方可施治。此古庵之论温热也。
  自上古以迄前明,历代前哲论温热之因、症、脉、治,可谓言之详明矣!奈近今伤寒专家,尚不知伤寒自
  伤寒,温热自温热,更不知伤寒自表传里,温热自里达表之病理;凡遇伏气温热,率称伤寒,辛温发表,杂药乱
  投,以致轻者重,重者危,危者莫救。间有明知温热,首用辛凉清解,或苦辛开泄者,反诬其将邪遏进。殊不
  知温热之邪,自内而出,病本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自宜双解表、中、里三者之热为正治,何遏之有哉。兹集
  诸家名论以表彰之,俾学人知温热本证,自有精当之疗法矣!
  第一卷温热总论
  论温热兼症疗法
  属性:温热伏邪也。凡言兼者,伏邪兼他邪,二邪兼发者也,治法以伏邪为重,他邪为轻,故略治他邪,而新病
  即解。约而计之,大约有八。
  第一卷温热总论
  论温热兼症疗法
  属性:其一兼风,病名风温。初起一二日,见症与伏邪略同;惟鼻塞、鼻鸣、咳嗽、清涕,与伏邪异。脉亦多浮,
  而与伏邪之不浮、不沉而数者亦异。治法惟葛根葱白汤最合;势重者,防风解毒汤、荷杏石甘汤、缪氏竹叶石
  膏汤选用∶势轻者,桔梗汤、加味栀豉汤选用。咳,加前胡、杏仁、苏子;痰多,加栝蒌、川贝、竺黄之类。
  大抵伏邪兼寒,能令病势增重;兼风反令病势易解。以寒主凝涩,则伏邪内郁,郁一分,病势增固一分;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