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扑火      更新:2021-04-30 17:16      字数:4791
  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猪苓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
  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汤。(以上少阴发温热例)(廉按∶张石顽曰∶温热自里达表,故三阳合病最多。
  发于三阳者易治,发于三阴者难治。然发于三阴者,必有所因,或因冷酒伤脾,或因郁怒伤肝,或因色欲伤肾,
  皆元气先伤,伏邪乘虚而发,设用甘温调补,岂不助邪转炽;若行苦寒峻攻,真元立致消亡,虽长沙复起,恐
  难为力矣。)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
  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廉按∶丹田有热是伏邪,胸中有寒是新感寒湿,
  此湿痹之偏于热者,即是湿遏热伏之一证。但头汗出,亦是湿热上蒸,惟背强欲得被复向火,确是新感寒湿。
  然必兼一身尽痛,关节烦疼。若纯是寒湿,误下必下利不止而死矣。实因湿未化燥,热未成实,医者下之太早,
  故哕而胸满,小便不利矣。张氏石顽主用黄连汤和解其上下之寒热,却是湿温救误之良法,故余仿其例,引为
  长沙论湿温之症。)此仲景之论温热也。
  x王氏伤寒例曰∶x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
  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若更感
  异气,变为他病者(廉按∶异气者,谓伏邪将发未发之际,又感别异之时气,引发伏邪而出也),当根据两感症
  病而治之。如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
  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瘟气,变为温疫。此叔和之
  论温热也。
  x巢氏诸病源候论曰∶x……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温热病者,皆由其冬时触冒之所致。有冬月触冒寒毒,伏至
  春暖始发病
  者;有冬月天时温暖,人感其气,未即发病,至春又被积寒所折,毒瓦斯不得发泄,至夏遇热,温毒始发者。皆
  由表里受邪,经络损伤,脏腑俱病也。其候多端,姑言其要∶
  (一)温病发斑候∶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瓦斯不散,故发斑;温毒发出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纹
  也。
  (二)温病烦候∶此由阴气少,阳气多,故身热而烦。其毒瓦斯在于心府而烦者,则令人闷而欲呕;若其胃
  内有燥粪而烦者,则谬语而绕脐痛也。
  (三)温病狂言候∶邪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而歌。热盛于身,故弃衣而走∶阳盛故妄言骂詈,不避亲
  戚,大热遍身,狂言而妄闻视也。
  (四)温病嗽候∶邪热客于胸府,上焦有热,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上乘于肺,故令嗽。
  (五)温病呕候∶胃中有热,谷气入胃,与热相并,气逆则呕;或吐下后,饮水多,胃虚冷,亦为呕也。
  (六)温病哕侯∶伏热在胃,令人胸满,胸满则气逆,气逆则哕。若大下后,胃气虚冷,亦令致哕。
  (七)温病渴候∶热气入于肾谖,肾脏恶燥,热盛则肾燥,肾燥则渴引饮。
  (八)温病变成黄候∶发汗不解,温毒瓦斯瘀结在胃,小便为之不利,故变成黄。身如金色。
  (九)温毒咽痛候∶热毒在于胸府,……上攻咽喉,故痛,或生疮。
  (十)温病毒攻眼候∶肝开窍于目,肝气虚,热毒乘虚上冲于目,故赤痛,重者生疮翳也。
  (十一)温病衄候∶肺主气而开窍于鼻,邪热伤于心,故衄。衄者,血从鼻出也。
  (十二)温病吐血候∶热毒入,深结于五脏,内有瘀血积,故吐血。
  (十三)温病下利候∶风热入于肠胃,故令洞泄;若挟毒,则下黄赤汁及脓血。
  (十四)温病脓血利候∶热毒甚者,伤于肠胃,故下脓血如鱼脑,或如烂肉汁,此由温毒瓦斯盛故也。
  (十五)温病大便不通候∶脾胃有积热,发汗太过,则津液少,使胃干,结热在内,故大便不通。
  (十六)温病小便不通候∶发汗后,津液少,膀胱有结热,……故小便不通。
  (十七)温病下部疮候∶热攻肠胃,毒瓦斯既盛,谷气渐衰,故三虫动作,食人五脏,故下部生疮,重者肛
  烂。
  (十八)温病劳复候∶为病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因劳动早,更生于热,热气还入经络,复成病也。
  故凡梳头洗浴诸劳事等,皆须慎之。
  (十九)温病食复候∶凡得温毒病新瘥,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食犬、猪、羊肉,并肠、血、及肥鱼、
  炙脂、腻食,此必大下利,下利则不可复救。又禁食饼饵炙脍,枣栗诸生果,难消物,则不能消化,停积在于
  肠胃,便胀满结实,大小便不通,因更发热,复成病也。
  (二十)温病阴阳易候∶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温病新瘥,未平复而与之交接,因得病者,名为阴阳易
  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阳易∶其妇人得病虽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接得病
  者,名阴易。……其病之状;身体热冲胸,头重不举,眼中生眯,四肢拘急,小腹 痛,手足拳,皆即死。其
  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弱,气血虚,骨髓竭,便恍恍吸吸,气力
  转少,着床不能摇动,起居仰人,或引岁月方死。
  (二十一)温病交接劳复候∶病虽瘥,阴阳未和,因早犯房室,令人阴肿缩入腹,腹 痛,名为交接之劳复
  也。
  (二十二)温病瘥后诸病候∶其人先有宿疾,或患虚劳风冷,积聚寒疝等疾,因温热病发汗、吐、下之后,
  热邪虽退,而血气损伤,腑脏皆虚,故因兹而生诸病。
  (二十三)热病烦候∶此由阳胜于阴,热气独盛,痞结于脏,则三焦隔绝,故身热而烦。
  (二十四)热病 疮候∶此由表虚里实,热气盛则发疮,重者周布遍身,若疮色赤头白,则毒轻;色紫黑,
  则毒重。其形如登豆,故名登豆疮。
  (二十五)热病斑疮候∶夫病在表,或未发汗,或已发汗、吐、下后,表证未解,毒瓦斯不散,烦热而渴,
  渴而不能饮,表虚里实,故身体发斑如锦纹。
  (二十六)热病热疮候∶表有风湿与热气相搏,则身体生疮痒痛而脓汁出,甚者一瘥一剧。
  (二十七)热病口疮候∶此由脾脏有热,冲于上焦,故口生疮。
  (二十八)热病咽喉疮候∶上实下虚,热气内盛,熏于咽喉,故生疮。
  (二十九)热病大便不通候∶病经发汗,汗出多,则津液少,津液少,则胃干,结热在胃,故大便不通。
  又有腑脏自生于热者,此由三焦痞隔,脾胃不和,蓄热在内,亦大便不通也。
  (三十)热病小便不通候∶热在膀胱,流于小肠,热盛则脾胃干,津液少,故小便不通。
  (三十一)热病下利候∶热气攻于肠胃,胃虚则下赤黄汁,挟毒则成脓血。
  (三十二)热病 候∶热气攻于肠胃,则谷气衰,所以三虫动作,食人五脏,及下部,重者肛烂见腑脏。
  (三十三)热病毒攻眼候∶肝开窍于目,肝气虚,热毒乘虚则上冲于目,重者生疮翳及赤白膜也。
  (三十四)热病毒攻手足候,人五脏六腑井荥俞,皆出于手足指,今毒瓦斯从腑脏而出,循于经络,攻于
  手足,故手足指皆肿赤 痛。
  (三十五)热病呕候∶胃内有热,则谷气不和,新谷入胃,与热气相搏,胃气不平,故呕。或吐下已后,
  脏虚亦令呕也。
  (三十六)热病哕候∶伏热在胃,则令人胸满,胸满则气逆,气逆则哕。若大下已后,饮水多,胃内虚冷,
  亦令哕也。
  (三十七)热病口干候∶此由五脏有虚热,脾胃不和,津液竭少。故口干。
  (三十八)热病衄候∶心脏伤热所为也,……肺开窍于鼻,邪热与血气并,故衄。衄者,血从鼻出也。
  (三十九)热病劳复候∶夫热病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因劳动早,劳则生热,热气乘虚还入经络,
  故复病也。
  (四十)热病后沉滞候∶凡病新瘥后,食猪肉及羊血、肥鱼、脂腻等,必大下利,医所不能复治也,必至
  于死。若食饼饵、粢饴哺炙脍、枣栗诸果物,及坚牢难消之物,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必结热复病,还以药
  下之。此元方之论温热也。
  x孙氏千金方曰∶x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默默但欲眠,下之者,则
  小便难;发其汗者,必谵语;加烧针者,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矢便利,如此疾者,宜服葳蕤汤。又治
  温热病方十∶
  (一)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颈背双筋牵,先寒后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方。(栀子、豆豉、柴胡、
  鲜生地、大青、芒硝、
  白术、桂心、生姜、石膏。)
  (二)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先寒后热,颈筋挛牵,面目赤黄,身中强直方。(元参、细辛、栀子、黄芩、
  升麻、芒硝、石膏、竹叶、车前草。)
  (三)治心腑脏温病,阴阳毒,战掉不安,惊动方,(大青、黄芩、栀子、知母、芒硝、麻黄、元参、石膏、
  生葛根、生地黄。)
  (四)治脾腑脏温病,阴阳毒,头重颈直,皮肉痹,结核隐起方。(大青、羚羊角、升麻、射干、芒硝、
  栀子、寒水石、元参。)
  (五)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咳嗽连续,声不绝,呕逆方。(麻黄、栀子、紫菀、大青、元参、葛根、桂
  心、甘草、杏仁、前胡、石膏。)
  (六)治肾腑脏温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热毒内伤方。(茵陈、栀子、芒硝、苦参、生葛、鲜生地、石
  膏、葱白、豆豉。)
  (七)治温毒攻胃,下黄赤汁,及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毒方。(栀子、豆豉、薤白。)
  (八)治温病后劳复,或食或饮,或动作方。(栀子、豆豉、石膏、鼠屎。)
  (九)治温病后,食太饱不消,劳复脉实者方。(栀子、豆豉、鼠屎、大黄。)
  (十)治温病后,劳复,气欲绝方。(麦冬、甘草、大枣、竹叶、粳米。)
  又曰∶凡热病新瘥后,食坚实难消之物,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必更结热,适以药下之,则胃气虚冷,
  大利难禁,不下之必死,下之复危,皆难救也。热病及大病之后,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故凡温热病新瘥后,
  但得食糜粥,宁少食令饥,慎勿饱,不得他有所食,虽思之勿与之也。引日转久,可渐食羊肉白糜若羹汁,雉
  兔鹿肉不可食,猪狗肉亦然。又当静卧,慎
  勿早起梳头洗面,非但体劳。亦不可多言语,用心使意劳烦。凡此皆令人劳复。余劳尚可,女劳则死,当吐舌
  数寸,或吐涎而死。故温病新瘥,未满百日,气力不平复,而犯房室,名为阴阳易之病,皆难治多死。此思邈之
  论温热也。
  x王氏外台秘要曰∶x……温热病,头痛,骨肉烦疼,口燥心闷者……外寒内热者,或已下之,余热未尽者,
  或热病自得利,有虚热烦渴者,宜服古今录验知母解肌汤。或已下及自得下,虚热未歇者,除麻黄,加知母葛
  根。病热未除,因而梦泄者,除麻黄,加白薇、人参各二钱,则止。冬温未即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
  至夏热,其春寒解,冬温毒始发出。肌中斑烂隐疹如锦纹,而咳心闷,呕吐清汁,眼赤口疮,下部亦生疮,宜
  服古今录验漏芦橘皮汤,得下为佳。下后余症未除,更服葛根橘皮汤。温毒发斑,赤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
  死一生,宜服备急黑奴丸。若渴,但与水,须臾当寒,寒讫便汗,则解。日移五丈不觉,更服一丸。此疗六日
  胸中当大热,口噤,名坏病,医所不疗,服此丸多瘥。若但温毒发斑,宜服肘后黑膏,使毒从皮中出,则愈。
  温病有热,饮水暴冷而呃者,宜服短剧茅根汤,枇杷叶饮子亦效,茅根橘皮汤尤佳。肺腑脏热,暴气斑点,宜
  服删繁香豉汤。温毒病吐下后,有余热而渴,宜服深师芍药汤。此 孙之论温热也。
  x朱氏类证活人书云∶x夏至以前,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其脉浮紧者,此名温病也。病由冬伤于寒,伏至
  夏至以前,发为温病,盖因春温暖之气而发也。治法解肌汤最良。热多者,烦渴发热,不恶寒,或虚烦,并竹
  叶石膏汤次第服之。脉尺寸俱浮,头疼身热,常自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默默但欲眠,此名风温
  也。其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薄,即发风温。主四肢不收,头疼身热,当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阴厥
  阴,不可发汗。发汗即谵言独语,内烦躁扰,不得卧,若惊痫,目乱无精。疗之者复发其汗,如此死者,医杀
  之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