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节
作者:蒂帆      更新:2021-04-30 17:09      字数:4768
  嬲墓睬槭牵旱弊裳叩南业骱昧说氖焙颍捶谜叩募炝艘桓鲆簦裳叩南嘤Φ囊桓乙簿突崦臁?br />
  在意象对话的过程中,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直接观察到共情。
  什么是共情,意象对话技术中,共情就是“看到同样的情景”。
  来访者想象出一个情景,仿佛在来访者的心里有一个电影在放映。这个“电影”,咨询者是不可能直接看到的,他只能通过来访者的描述知道来访者的想象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根据来访者的描述去想象这个情景。来访者说:我看到了一棵树。咨询者就想象这棵树。一般情况下,如果来访者不说出他想象中的树是什么品种、大小,咨询者想象出来的树会和来访者所想象的树必定不相同。但是如果咨询者的共情很充分,会出现一种奇妙的情况,就是咨询者会和来访者不约而同地想象出同样的情景来。比如,来访者说看到一棵树,咨询者说,“是不是松树?一棵小松树,左边的一个枝条有一点向下倾斜。”而来访者惊奇地发现,这正是他想象出来但是还没有来得及说出来的细节——他所想象的恰恰是松树,而且左边的一个枝条有一点向下倾斜。
  仿佛咨询者有特异功能似的,他竟然可以“看到”来访者心里的画面。仿佛双方已经有了“心灵感应”。但是,实际上,这并不神秘。因为我们知道,想象中的形象是有象征意义的。当咨询者的原始认知中完全了解了来访者的心理感受,当他也完全了解了来访者的使用象征的方式,他就可以用来访者的象征方式,和来访者用同样的意象来象征这个感受——而这完全是自发的。
  这样的充分的共情是不很常见的,但是如果有,它会使来访者和咨询者都感到很满足——因为他们在这个瞬间达到了充分的理解。而来访者的心理状态也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
  这个体验,就是有些存在主义者所说的人和人“相遇(ENCOUNTMENT)”的体验。人和人的身是经常相遇的,但是,心和心的相遇是很难得的。有的人一辈子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从来没有过和别人“相遇”。一旦相遇,人的感受是非常的快乐。仿佛一个一直被囚禁在单间的囚徒,打通了和隔壁相隔的墙,和另一个人相遇。仿佛一个孤岛上的落难者,突然见到了别的人。或者至少象一个生活中异邦的人,突然遇到了故乡人。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并不是经常可以达到。有一次,当对方说她看到了一只凤凰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只凤凰。但是,这只凤凰的嘴里衔着一棵珍珠。我说:“我见到你说的凤凰了,她嘴里还衔着一棵珍珠”。对方就惊奇地叫起来“是啊,我正想说这珍珠呢?”她甚至怀疑我是不是有“他心通”的特异功能——当然我没有这个功能,这只是在原始认知的层面上,我们达到了良好的共情而已。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是没有对意象进行分析的。在说出我的意象的时候,我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意象“凤凰衔珠”是什么意义。在意象对话进行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对随时浮现的各个意象在当时大多是不分析的,因为如果在这时做分析很容易打断意象对话的自然进程。
  在多数情况下,共情虽然存在,但是没有达到完全的共情。来访者描述他的意象,咨询者也按照来访者的描述去想象,有些想象得一致,有些细节不完全一样。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我们可以以一些方法来提高共情。在咨询和治疗的开始阶段,提高共情很重要,咨询者要先尽量去想象来访者描述的情景,在自己的脑子里把它栩栩如生地想象出来。这会遇到一些困难,新学习意象对话技术的心理咨询师经常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的想象力不够强。但是,当他们对我们说“我想象不出来,因为我的想象力不强”,我们会怎么理解呢?我们会把这理解为阻抗,他们不是想象力不强,是不愿意表露自己。对他们是这样,对我们也不能例外。我们如果想象不出来来访者描述的意象,也和想象力无关,而是因为其他原因。也许我们是理解他有困难,也许是我们对他有反移情——讨厌他、害怕他、或者激起了我们自己的一些情结。
  如果是理解对方有困难,咨询者想象中的意象非常模糊,咨询者可以通过询问来明确自己的意象。比如,来访者说:“我看到房子里有一些桌椅”。咨询者可以询问,“是什么样的桌椅?有几个桌子几个椅子?摆在哪里?”这样,就保证了咨询者想象中的桌椅和来访者想象中的基本一致。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也就是一个心理治疗过程。它的作用是促使来访者把自己的意象清晰化,也就是把心理问题更明确化。
  如果有反移情,则咨询者应该反观自己的情绪,看自己的情绪是什么,从而了解自己的反移情。或者放松地想象,看自己想象出来的是什么。比较一下来访者想象出来的意象,和自己想象出来意象,其差异就是咨询者的反移情。咨询者可以尽力去想象来访者所想象的内容,以使自己能对对方共情。在达到了一定的共情前提下,咨询者也可以把自己所想象出来的,和来访者不同的想象告诉来访者。也就是说让来访者反过来对你咨询者做共情。如果咨询者的想象更健康,这就可以把咨询者的健康的心理传染给来访者——但在就不是在共情这一节的内容了。
  前面我们提到过的一个咨询中,在想象一个女性的形象时,来访者想象这个女性有一条蛇的尾巴。咨询者先说,“我看到了你说的这个女性,好象是有一条尾巴……”,然后,咨询者说“我仔细看发现,那不是尾巴,是她的衣服上的飘带。你仔细看一下,是不是飘带”。
  这个过程,就是咨询者先对来访者共情,然后诱导来访者对咨询者共情,可以把咨询者对女性的态度传染给来访者,消除来访者对女性的畏惧。
  因为有心理障碍,来访者想象的形象往往是很丑陋或者可怕的形象。咨询者要达到共情,很需要一种爱心和勇气。有时,在幽暗的灯光下,来访者突然大叫有鬼,而且双目圆睁、浑身颤抖,咨询者尽管是一个无神论者,也难免会感到身上发冷、毛发直立。如果咨询者也害怕了,他就没有办法去帮助来访者了。因为,他这个时候不是在共情了,而是被来访者传染了恐惧。来访者和咨询者仿佛两个人夜里同宿鬼屋,互相感染恐惧,越来越害怕,这就不是心理治疗了。如果咨询者感到有点害怕(或者干脆还没有来得及让害怕进入意识),就用一种貌似科学的态度说:“世界上没有鬼,你不要迷信”,这就说明咨询者是用一种逃避的手法来应付自己的恐惧。这样,等于是来访者被自己抛在鬼屋中,咨询者置身事外说风凉话,当然也不是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真的不是谁都可以做的。
  第四节  在意象中直观移情和反移情
  移情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总是把过去生活中对某些人的感知和体验安到新近相识的人的身上”。
  一个和父亲针锋相对的儿子,在工作场合和自己的上司总是处不好,因为他总认为上司和他的父亲一样独断专行。而实际上,上司并不怎么专断,只不过因为上司和父亲年纪相仿、相貌也有相似,这个儿子就把对父亲的看法和对父亲的愤怒加到了上司身上。上司仿佛成了父亲的化身。这就是移情。
  移情是一种“沾染”,本来父亲是父亲、老板是老板,但是这个儿子把他们搅在一起了。所以,他对待老板的态度和情感,不是老板应该得的,其中有本来的父亲应该得的却给了老板。原始认知中,经常有这种“沾染”,因为原始认知经常把相似的事物看做同一个东西。
  当然,也有积极的移情,当你有幸和一个女孩爱过的人有些相似的时候,她对你会一见钟情。
  在意象对话中,来访者想象的情景中,也有象征着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人物、动物或事物。如果这些象征和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实际心理品质不一样(总会有不一样的),这就是移情。
  正性的移情是夸张心理学家的优点,把他想象得很好。
  比如,想象中心理学家成为神。或者,想象中出现一个人,他有些地方象心理学家,另一些地方象另一个他喜欢的人。这个由心理学家和好人拼合的形象表明有移情,他把心理学家和那个他喜欢的人当成了一个人。
  负性的移情是夸张心理学家的缺点不足,把他想象为很坏。
  比如,想象中心理学家是魔鬼、邪恶巫师。
  有时,想象中出现的就是心理学家的形象。但是,在这个想象的形象中,有一些特点是不适合形容这个心理学家的,这也表明有移情——但是,这比较难判别。
  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在意象对话中,想象出我的形象。但是他想象中的“朱老师”有一对“蓝色的、不透明的”令人畏惧的眼睛。我感到我不应该有这样的眼睛,我的眼睛应该是明亮的。这眼睛实际上应该有他的移情存在。他把我和某个和我具有同样特点,一个同样“有力量、有直觉”的人结合了,而那个人是他所畏惧的,那个人的眼睛“不透明”,也就是说那个人让他摸不透。他对我的畏惧是对那个人的畏惧的转化。
  反移情和移情性质是一样的,它就是心理学家对来访者的移情。反映在意象对话中,就是心理学家想象中,一个代表来访者的意象,而这个意象和来访者实际的心理品质的象征不符。
  第五节  在意象中直观阻抗
  阻抗指病人抵制痛苦的治疗过程的各种力量。(精神分析治疗指南,P36)弗洛伊德比喻是,患者到牙科诊所,当然是要拔牙,但是在牙医拔牙的时候,患者还是忍不住要逃避,因为痛。这就是阻抗。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我们要改变来访者的心,必然会带来一些痛苦,有的时候,改变带来的痛苦是非常大的,也就必然带来阻抗。
  在精神分析中,我们分析来访者的行为来发现阻抗。
  比如,一个来访者攻击治疗者,说他水平太差。这未必是真的表明治疗者水平差,也许来访者是在进行阻抗。他是想让治疗者产生自卑感,从而不敢继续对来访者做深入的分析。
  或者,来访者“装做”很笨,本来是很简单的话,来访者“就是听不懂”,这也可以是一种阻抗。
  意象对话技术中的阻抗比做精神分析时要少,但是也还是存在的。在意象对话过程中有一个妙处,那就是阻抗大多可以直接看到,不是象精神分析中,必须分析才可以知道有阻抗。
  比如说,心理咨询者让来访者想象一座房子,而来访者说“我什么也想象不出来”。这并不表示他想象力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阻抗。
  让他们在想象中看看有什么东西,而他说看不到,面前或者是“一片白”、“一片雾”,或者是“一片黑”,这都是阻抗。或者,前面的想象过程还好,后来想象不出来心理学家要求他想象的内容。例如,“我看不到你所说的那条绳索”。这也表明来访者对心理学家的话不相信或对治疗阻抗强。
  阻抗往往是因为来访者有所顾忌,或者对心理学家的态度不相信。心理学家说:“想象有一个平坦的大道”,象征意义是存在着一个解决问题的很容易的方法,而来访者认为,他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很容易的解决方法,所以没有什么“平坦大道”,他就会说“我想象不出什么平坦大道”。
  要减少阻抗,心理学家在开始做意象对话前要对来访者讲清楚一些,消除其顾忌。要说明意象对话是怎么做,做这个对来访者有什么好处。
  处理阻抗还有其他方式,一是坚持:“继续,过一会儿你就会看到了。”“你想象的影象出现的时间比较慢,但是一定会出现影象的,请你继续放松的等待,一会儿就会有影象了”。“任何人都会想象出影象来”。
  坚持一会儿,来访者就会想象出一些事物。这样克服阻抗,需要心理学家有耐心、有信心,你的坚持的力量和耐心要超过来访者的阻抗才行。
  这适用于阻抗不很强的情景。
  二是辅助性想象:例如你让来访者想象房子。来访者想象中一片白,什么也看不到。“房子被雾挡住了,你想象雾被风吹散,慢慢你就可看清房子了”。
  也就是说,对来访者的“一片黑”,“一片白”给一个解释。可以把“一片黑”解释为“你想象的大概是夜里的情景,让我们想象有一盏灯出现,周围渐渐变亮,可以看到一些东西了”。一片白除了解释为“雾”,还可以解释为,“一张白幕布”等。比如,在我们要一个来访者想象镜子时,他说眼前是一片白或者黑,什么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