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4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5513
  证腹满可下; 胸满则不可下然投是汤者; 须知所谓胸满; 谓其邪尚在
  表; 故不可下。 此证入里之热; 极深极重; 匪可比伦; 况阳热深极;
  阴血立至消亡; 即稍稍下之; 尚不足以胜其阳救其阴。 故取此汤以承
  领其一线之阴气; 阴气不尽为阳热所劫; 因而得生者多矣。 「可与」
  二字甚活; 临证酌而用之; 初非定法也。 既有下之重伤其阴之大戒;
  复有下之急救其阴之活法; 学者欲为深造; 端在此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调胃承气汤
  属性: 治表解有汗; 里热不除; 胃因不和; 而不作解者。
  大黄 ( 酒洗 ) 四两 甘草 ( 炙 ) 二两 芒硝半斤; 右三味; 以水
  三升; 先煮二味; 取一升; 去滓; 纳芒硝; 微煮令沸; 稍稍温服之。
  【注】三承气汤之立名; 而曰大者; 制大其服; 欲急下其邪也; 小者
  ;制小其服; 欲缓下其邪也。 曰调胃者; 则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 非
  若大; 小专攻下也。 经曰: 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 火淫于内; 治以苦
  寒。 君大黄之苦寒; 臣芒硝之咸寒; 二味并举; 攻热泻火之力备矣。
  更佐甘草之缓; 调停于大黄; 芒硝之间; 又稍稍温服之; 使其力不峻
  ;则不能速下而和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更衣丸
  属性: 治津液不足; 肠胃干燥; 大便不通。
  朱砂 ( 研如飞面 ) 五钱 芦荟 ( 研细; 生用 ) 七钱 滴好酒少许
  ;和丸。 每服一钱二分; 好酒下。
  【集注】柯琴曰: 胃为后天之本; 不及固病; 太过亦病。 然太过复有
  阳盛阴虚之别焉。 两阳合明而胃家实; 仲景制三承气汤以下之; 三阳
  燥结而津液亡; 前贤又制更衣丸以润之。 古人入厕必更衣; 故以此命
  名也。 朱砂以汞为体; 性寒重坠下达; 芦荟以液为质; 味苦膏润下滋
  。兼以大寒大苦之性味; 能润燥结; 从上导下而胃关开矣。 合以为丸
  ;两者相须; 得效最宏; 奏功甚捷; 诚匪夷所思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麻仁丸
  属性:又名脾约丸
  治肠胃燥热; 大便秘结; 小便数多。
  麻子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 大黄 ( 去皮 ) 一斤 厚朴 ( 去
  皮) 一斤 杏仁 ( 去皮; 尖熬; 碾脂 ) 一升; 右六味为末; 炼蜜
  为丸; 桐子大; 饮服十丸; 日三服; 渐加; 以利为度。
  【集注】成无己曰: 约者; 约结之约; 又约束也。 经曰: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今胃强脾弱; 约束津液; 不得四布; 但输膀胱
  ;小便数而大便硬; 故曰脾约。 麻仁甘平而润; 杏仁甘温而润。 经曰
  :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 本草曰: 润可去燥。 是以麻仁为君; 杏仁
  为臣。 枳实破结; 厚朴泻满; 故以为佐。 芍药调中; 大黄通下; 故以
  为使。 朱震亨曰: 既云脾约; 血枯火燔津竭; 理宜滋阴降火; 津液自
  生;何秘之有? 此方惟热甚而禀实者可用; 热微而虚者; 愈致燥涸之
  苦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桃仁承气汤
  属性: 治血结胸中; 手不可近; 或中焦蓄血; 寒热胸满;
  漱水不欲咽; 善忘; 昏迷如狂者。 此方治败血留经; 通月事。
  桃仁 ( 去皮; 尖 ) 五十个 桂枝三两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
  二两;;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去滓; 纳芒硝; 更上火微
  沸;下火先食; 温服五合; 日三服; 当微痢。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抵当汤并丸
  属性: 治伤寒蓄血; 并治症瘕; 追虫攻毒甚佳。
  水蛭 ( 熬 ) 三十个 ?? 虫 ( 熬; 去头足 ) 三十个 大黄三两
  桃仁 ( 去皮; 尖 ) 三十个; 右四味为散; 以水五升; 煮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不下再服; 利为度。 水蛭 ( 熬 ) 二十个 ?? 虫 ( 熬
  ;去翅 ) 二十五个 桃仁 ( 去皮; 尖 ) 二十个 大黄三两; 右四
  味杵; 分为四丸; 以水一升; 煮一丸; 取七合服。 晬时当下血; 若不
  下更服。
  【集注】柯琴曰: 膀胱为水腑; 血本无所容蓄者也。 少腹者; 膀胱之
  室也; 热结硬满; 当小便不利; 而反利者; 是病不在膀胱内而在少腹
  内也。 可知其随经之营血; 因瘀热而结于少腹之里; 而非膀胱之里也
  。故小便虽利; 而硬满急结; 蓄血仍瘀于少腹也。 热淫于内; 神魂不
  安;故发狂。 血瘀不行; 则营不运; 故脉微而沉; 营不运; 则气不宣
  ;故沉而结也。 营气不周于身; 则身黄。 消谷善饥者; 胃火炽盛也。
  大便反易者; 血之濡也; 色黑者; 蓄血渗入也。 善忘者; 血不荣; 智
  不明也。 此皆瘀血之微兆; 非至峻之剂; 不足以抵其巢穴; 而当此重
  任;故立抵当汤。 蛭; 虫之善饮血者; 而利于水;??; 虫之善吮血者
  ;而猛于陆。 并取水陆之善取血者以攻之; 同气相求; 更佐桃仁之苦
  甘;推陈致新; 大黄之苦寒; 荡涤邪热; 故名抵当也。 若热虽盛而未
  狂;少腹满而未硬; 宜小其制; 为丸以缓治之。 若外证已解; 少腹急
  结;其人如狂; 是转属阳明; 用调胃承气加桃仁; 桂枝之行血者于其
  中;以微痢之; 胃和则愈矣。 此桃仁承气为治之缓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栀子豉汤
  属性: 附: 加减诸汤 治阳明病; 脉浮而紧; 咽燥口苦;
  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 不恶寒; 反恶热; 身重烦躁; 心中愦愦; 怵惕
  懊??; 目疼鼻干; 不得卧。
  栀子 ( 擘 ) 十四枚 香豉 ( 绵裹 ) 四合; 右二味; 以水四升; 先
  煮栀子; 得二升半; 纳豉; 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二服。 温进一服;
  得吐止后服。 若少气者; 加甘草二两。 若呕者; 加生姜三两。 若下后
  心烦腹满; 起卧不安者; 去香豉加厚朴四两; 枳实四枚。 若医以丸药
  下之; 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 去香豉加干姜二两。 若身热发黄者; 去
  香豉加甘草一两; 黄柏二两。
  【集注】柯琴曰: 太阳以心腹为里; 阳明以心腹为表。 盖阳明之里是
  胃实; 不特发热恶热; 目痛鼻干; 汗出身重; 谓之表; 一切虚烦虚热
  ;咽燥口苦舌胎; 腹满烦躁不得卧; 消渴而小便不利; 凡在胃之外者
  ;悉是阳明之表也。 仲景制汗剂; 是开太阳表邪之出路; 制吐剂是引
  阳明表邪之出路; 所以太阳之表宜汗不宜吐; 阳明之表当吐不当汗;
  太阳当汗而反吐之; 便见自汗出不恶寒; 饥不能食; 朝食暮吐; 欲食
  冷食; 不欲近衣等证; 此太阳转属阳明之表法; 当栀子豉汤吐之。 阳
  明当吐而不吐; 反行汗下; 温针等法; 以致心中愦愦; 怵惕懊??; 烦
  躁舌胎等证; 然仍在阳明之表; 仍当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苦能涌泄;
  寒能胜热; 其形像心; 又赤色通心; 故主治心中上; 下一切证。 豆形
  像肾; 又黑色入肾; 制而为豉; 轻浮上行; 能使心腹之浊邪上出于口
  ;一吐而心腹得舒; 表里之烦热悉解矣。 所以然者; 急除胃外之热;
  不致胃家之实; 即此栀豉汤为阳明解表之圣剂矣。 热伤气者少气; 加
  甘草以益气; 虚热相搏者多呕; 加生姜以散邪。 若下后而心腹满; 起
  卧不安; 是热已入胃; 便不当吐; 故去香豉。 屎未燥硬; 不宜复下;
  故只用栀子以除烦; 佐枳朴以泄满; 此两解心腹之妙; 又小承气之轻
  剂也。 若以丸药下之; 身热不去; 知表未解也; 心中结痛; 知寒留于
  中也。 表热里寒; 故任栀子之苦以除热; 倍干姜之辛以逐寒; 而表热
  自解; 里寒自除。 然非吐不能达表; 故用此以探吐之; 此又寒热并用
  ;为和中解表之剂矣。 内外热炽; 肌肉发黄; 必须苦甘之剂以调之 ;
  柏皮; 甘草色黄而润; 助栀子以除内烦而解外热; 形色之病; 仍假形
  色以通之。 此皆用栀豉加减以御阳明表证之变幻也。 夫栀子之性; 能
  屈曲下行; 不是上涌之剂; 惟豉之腐气上蒸心肺; 能令人吐耳。 观瓜
  蒂散必用豉汁和服; 是吐在豉而不在栀也。 栀子干姜汤去豉用姜; 是
  取其横开。 栀子厚朴汤; 以枳朴易豉; 是取其下泄。 似皆不欲上越之
  义;虽苦亦能作涌; 然非探吐不能吐也。 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 则栀
  子之性自明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瓜蒂散
  属性: 治胸中痞硬痰饮; 一切实邪; 及气冲咽不得息者; 用此
  吐之。
  瓜蒂 ( 熬黄 ) 一分 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 各别捣筛; 为散已;
  合治之。 取一钱匕; 以香豉一合; 热汤七合; 煮作稀糜; 去滓; 取汁
  和散; 温; 顿服之。 不吐者; 稍稍加服; 得快吐乃止。
  【注】胸中者; 清阳之腑; 诸邪入胸; 皆阻阳气不得宣达; 以致: 胸
  满痞硬; 热气上冲; 燥渴心烦; 嗢嗢欲吐; 脉数促者; 热郁结也。 胸
  满痞硬;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 手足寒冷; 欲吐不能吐; 脉迟紧者; 寒
  郁结也。 凡胸中寒热; 与气; 与饮郁结为病; 谅非汗下之法所能治;
  必得酸苦涌泻之品; 因而越之; 上焦得通; 阳气得复; 痞硬可消; 胸
  中可和也。 瓜蒂极苦; 赤豆味酸; 相须相益; 能除胸胃中实邪; 为吐
  剂中第一品也。 而佐香豉粥汁合服者; 藉谷气以保胃气也。 服之不吐
  ;稍稍加服; 得快吐而即止者; 恐伤胃中元气也。 此方奏功之捷; 胜
  于汗下; 所以三法鼎立; 今人不知岐伯; 仲景之精义; 置之不用; 可
  胜惜哉!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小陷胸汤
  属性: 治心下痞; 按之则痛; 脉浮滑者。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栝蒌实 ( 大者 ) 一个;; 右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栝蒌实; 取三升; 去滓; 纳诸药; 煮取二升; 分温三服。
  【集注】程知曰: 此热结未深者; 在心下; 不似大结胸之高在心上。
  按之痛; 比手不可近为轻。 脉之浮滑又缓于沉紧; 但痰饮素盛; 挟热
  邪而内结; 所以脉见浮滑也。 以半夏之辛散之; 黄连之苦泻之; 栝蒌
  之苦润涤之; 皆所以除热散结于胸中也。 先煮栝蒌; 分温三服; 皆以
  缓治上之法。 程应旄曰: 黄连涤热; 半夏导饮; 栝蒌润燥; 合之以开
  结气; 亦名曰陷胸者; 攻虽不峻; 而一皆直泻; 其胸里之实邪; 亦从
  此夺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大陷胸汤丸
  属性: 主治伤寒发热; 不发汗而反下之; 表热乘虚入于
  胸中; 与不得为汗之水气结而不散; 令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其人身无大热; 但头汗出; 或潮热燥渴; 脉沉紧者。 如水肿; 肠澼;
  初起形气俱实者; 亦可用。
  大黄六两 芒硝 苦葶苈子 杏仁 ( 去皮 ) 各半升 甘遂 ( 为末
  )一钱; 右五味; 以水先煮大黄; 杏; 苈; 去滓; 纳芒硝; 煮一; 二
  沸;纳甘遂末; 温服; 得快痢止后服; 如未剧者; 加白蜜二合; 作丸
  如弹子大; 水煮一丸; 服过宿乃下; 如不下更服。
  【集注】柯琴曰: 胸中者; 宗气之所出; 故名气海。 气为阳; 故属太
  阳之部。 气为水母; 气清则水精四布; 气热则水浊而壅结矣。 水结于
  胸;则津液不下; 无以润肠胃; 故大便必燥; 不下输膀胱; 故水道不
  通。大黄; 芒硝善涤肠胃之热实; 此病在胸中而亦用以为君者; 热淫
  于内; 当治以苦寒; 且以润阳明之燥; 是实则泻子之法; 补膀胱之寒
  ;亦制之以其所畏也。 任甘遂之苦辛; 所以直攻其水结。 然水结因于
  气结; 必佐杏仁之苦温; 以开其水中之气; 气行而水自利矣。 水结又
  因于气热; 必佐葶苈之大寒; 以清其气分之热; 源清而流自洁矣。 若
  胸中水结而未及中焦者; 当小其制; 而复以白蜜之甘以缓之; 使留恋
  于胸中; 过宿乃下; 但解胸心之结滞; 而保肠胃之无伤; 是又以攻剂
  为和剂也。 是方为利水攻积之剂; 故治水肿; 痢疾之初起者甚捷; 然
  必视其人壮实; 可以一战成功; 如平昔素虚弱与病久而不任攻伐者;
  当念虚虚之戒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三物白散
  属性: 治伤寒;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 及胸膈寒实痰水内结等证。
  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 ( 去皮; 熬黑; 研如泥 ) 一分; 右杵二
  味为末; 纳巴豆于臼中杵之; 以白饮合服。 强人一钱; 羸者减之。 病
  在膈上必吐; 在膈下必痢。 不痢进热粥一杯; 痢过不止; 进冷粥一杯
  。
  【注】是方治寒实痰水结胸; 极峻之药也。 君以巴豆极辛极烈; 攻寒
  逐水; 斩关夺门; 所到之处无不破也。 佐以贝母开胸之结。 使以桔梗
  为之舟楫; 载巴豆搜逐胸邪。 膈上者必吐; 膈下者必痢; 使其邪悉尽
  无余矣。 然惟知任毒以攻邪; 不量强羸; 鲜能善其后也; 故羸者减之
  。不利进热粥; 利过进冷粥; 盖巴豆性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