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9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5475
  输水走皮毛; 从汗而解; 故以为臣。 白术燥湿; 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
  。甘草补中; 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 夫短气有微饮; 此水饮停蓄;
  呼吸不利而然也。 『金匮』并出二方; 妙义益彰。 呼气之短; 用苓桂
  术甘汤之轻清以通其阳; 阳化气则小便能出矣。 吸气之短; 用肾气丸
  之重降以通其阴; 肾气通则关门自利矣。
  【按】风水; 阳水也; 石水; 阴水也。 阳水多实; 阴水多虚。 阳水在
  上;故多喘; 阴水在下; 故多满。 所以治阳水用散用攻; 治阴水用温
  用补。 然阴中必有阳; 此方治阴水之在阳而上者也; 肾气丸治阴水之
  在阴而下者也。 于此推之; 阳中亦必有阴; 故有小青龙阳; 五苓散之
  治法也。 今举世不分阴阳虚实; 皆以金匮肾气汤治之; 服之不效; 终
  不改辙; 每至吐血而死; 良可叹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疏凿饮子
  属性: 治遍身水肿; 喘呼口渴; 大小便秘。
  羌活 秦艽 槟榔 大腹皮 商陆 茯苓皮 椒目 木通 泽泻 赤
  小豆等分加姜皮; 水煎服。
  【注】经曰: 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 若水饮阻于内; 风寒束
  于外; 则三焦之气化不行。 上焦之如雾; 中焦之如沤; 同为下焦之如
  渎也。 以致水气外泛; 皮肤作肿; 内停腹里作胀; 上攻喘咳呕逆; 下
  蓄小便不利; 种种诸证; 而治法总不外乎表里也。 小青龙汤; 真武汤
  ;越婢汤; 五苓散; 疏凿饮子五方; 皆治有水气兼表里证之药也。 小
  青龙汤治表里寒实; 中有水气; 真武汤治里有虚寒; 中兼水气。 二证
  俱内不作胀; 外不作肿; 故一以麻; 桂辈散寒以行水; 一以姜; 附辈
  温寒以制水也。 越婢汤治表里实热; 中有水气; 五苓散治表里虚热;
  中有水气。 故一以麻黄; 石膏; 散肤之水; 清肌之热; 以消肿也; 一
  以桂; 苓; 术; 泽; 解肌表热; 利所停水; 以止吐也。 疏凿饮子治表
  里俱实; 不偏寒热而水湿过盛; 遍身水肿喘胀便秘者。 故以商陆为君
  ;专行诸水。 佐羌活; 秦艽; 腹皮; 苓皮; 姜皮; 行在表之水; 从皮
  肤而散; 佐槟榔; 赤豆; 椒目; 泽泻; 木通; 行在里之水; 从二便而
  出。上下; 内外; 分消其势; 亦犹神禹疏凿江河之意也。 至于越婢汤
  :加半夏者; 因喘气上逆; 用之降逆也。 加附子者; 因汗出恶风; 散
  表固阳也。 小青龙汤加石膏者; 因喘而烦燥; 用之兼清胃热也。 五苓
  散以术; 桂易滑石; 阿胶; 名猪苓汤; 专清阴兼治水也。 真武汤; 去
  生姜加人参; 名附子汤; 专温阳不治水也。 由此可知仲景用方; 于群
  温剂中; 加以大寒之品; 大寒剂中; 加以辛热之品。 去桂枝加滑石;
  则不走外; 去生姜加人参; 则不治水。 其转换变化; 神妙如此; 拘拘
  之士; 不足语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葶苈大枣泻肺汤
  属性: 治肺痈喘不得卧。 及水饮攻肺喘急者。
  葶苈 ( 苦 ) 一两 大枣十枚以水五钟; 先煮枣三钟; 去枣纳葶苈;
  煮取一钟半; 顿服; 弱者减服。 戒盐酱。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苏葶定喘丸
  属性: 治饮停上焦; 攻肺喘满不得卧; 面身水肿; 小便不利者。
  苦葶苈子 ( 研泥 )  南苏子 ( 研泥 ) 各等分; 合均; 用枣肉为小
  丸;阴干; 磁罐盛之; 恐渗去油性; 减去药力。 每服三钱; 于夜三更
  时白汤下; 以痢四; 五次为度; 痢多则减服之; 痢少则加服之。 次日
  身软; 则隔一日; 或隔二日服之。 形气弱者; 先减半服之; 俟可渐加
  。戒盐酱; 服之即奏奇功; 如不严戒一切咸物; 即对证用药; 万无一
  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舟车神佑丸
  属性:又名净腑丸
  治水肿水胀; 形气俱实。
  黑牵牛 ( 炒 ) 四两 大黄 ( 酒浸 ) 二两 甘遂 ( 面裹煨 ) 一两
  大戟 ( 面裹煨 ) 一两 芫花 ( 醋炒 ) 一两 青皮 ( 炒 ) 一两
  橘红一两 木香五钱 槟榔五钱 轻粉一钱; 右为末; 水丸; 每服
  五分; 五更白滚水下; 大便痢三次为度。 若一二次不通痢; 次日仍服
  。或六分七分 ; 渐加至一钱; 若服后大便痢四; 五次; 或形气不支;
  则减其服; 三分二分俱可或隔一; 二; 三日服一次; 以愈为度。 甚者
  忌盐酱百日。
  【注】葶苈大枣汤; 苏葶定喘丸; 舟车神佑丸; 三方皆治肿胀之剂。
  然葶苈大枣汤; 治水停胸中; 肺满喘急不得卧; 皮肤浮肿; 中满不急
  者;故独用葶苈之苦; 先泻肺中之水气; 佐大枣恐苦甚伤胃也。 苏葶
  定喘丸; 即前方加苏子以降气; 气降则水降; 气降则输水之上源; 水
  降则开水之下流也。 舟车神佑丸; 治水停诸里; 上攻喘咳难卧; 下蓄
  小便不利; 外薄作肿; 中停胀急者; 故备举甘遂; 大戟; 芫花; 牵牛
  ;大黄; 直攻水之巢穴 ; 使从大; 小二便而出; 佐青皮; 陈皮; 木
  香以行气; 便气行则水行 ; 肿胀两消; 其尤峻厉之处; 又在稍加轻
  粉;使诸攻水行气之药; 迅烈莫当; 无微不入; 无穷不达。 用之若当
  ;功效神奇; 百发百中。 然非形实或邪盛者; 不可轻试; 苟徒利其有
  却病之能; 消而旋肿; 用者慎之!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实脾饮
  属性: 治身重懒食; 肢体浮肿; 口中不渴; 二便不实。
  白术 ( 土炒 )  茯苓 甘草 ( 炙 )  厚朴 ( 姜炒 )  大腹子
  草果仁 木香 木瓜 附子 干姜 加姜枣煎服。 气虚者加人参。
  【注】脾胃虚; 则土不能制水; 水妄行肌表; 故身重浮肿。 用白术;
  甘草; 生姜; 大枣; 以实脾胃之虚也。 脾胃寒; 则中寒不能化水; 水
  停肠胃; 故懒食不渴; 二便不实。 用姜; 附; 草果; 以温脾胃之寒。
  更佐大腹; 茯苓; 厚朴; 木香; 木瓜者; 以导水利气。 盖气者水之母
  也;土者水之防也; 气行则水行; 土实则水治; 故名曰实脾也。 然此
  方导水利气之力有余; 阴水寒胜而气不虚者; 固所宜也。 若气少声微
  ;则必以理中汤加附子; 数倍茯苓以君之; 温补元气以行水; 为万当
  也。
  【按】苓桂术甘汤; 实脾饮; 肾气丸; 皆治阳虚水气之证。 苓桂术甘
  汤;治上焦阳虚不能输布; 水留于上;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故用苓
  ;桂; 术; 甘之品; 扶阳通气输水道也。 实脾饮; 治中焦阳虚不能蒸
  化;水渍于中; 外泛作肿; 二便通利; 故用姜; 附; 苓; 术之剂; 培
  土温中; 胜寒湿也。 肾气丸; 治下焦阳虚; 不能行水; 小便不利; 肢
  体浮肿; 喘急腹胀; 故用桂; 附; 地; 苓之辈; 温而补之; 以行水也
  。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清脾饮
  属性: 治痰积成疟; 无表里证者。
  青皮 厚朴 草果 半夏 柴胡 白术 甘草 茯苓 黄芩水煎服。
  【注】疟为少阳病; 兼太阳表者; 麻桂各半汤汗之; 兼阳明里者; 大
  柴胡汤下之; 若不兼表里 ; 或已汗; 下而仍作者; 当从少阳和解法
  也。是方以小柴胡; 四君二汤合剂; 清少阳而顾及于脾; 故名曰清脾
  也。减人参者; 以气不虚也; 加草果; 厚朴气味俱厚之品; 取以输胃
  之积; 加青皮; 佐茯苓; 半夏; 用以破痰之原。 先哲云: 无痰不成疟
  ;无积不成疟; 此汤是也。 若夫气虚者仍加人参; 气实者更加槟榔;
  热多者加石膏; 汗多者加桂枝; 自当临病斟酌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芍药汤
  属性: 治滞下赤白; 便脓血; 后重窘痛。
  芍药二两 当归五钱 黄连五钱 黄芩五钱 槟榔三钱 木香三钱
  甘草三钱每服半两 ; 水煎服。 痢不减; 加大黄。
  【注】滞下起于夏秋; 非外因湿暑; 即内因生冷; 湿蒸热郁酿成。 初
  起腑病; 久则传脏; 腑病易治; 脏病难治。 腑者何? 病在大肠则从金
  化;故其色白; 病在小肠则从火化; 故其色赤。 所以赤痢多噤口; 以
  小肠近胃; 秽气易于上攻; 而为呕逆不食也。 脏者何? 传心则热不休
  ;下痢血水; 传肾则痢不止; 如屋漏水; 传脾则水浆不入; 哕逆不食
  。此汤治初病在腑之方也。 用当归; 白芍以调血。 木香; 槟榔以调气
  ;血和则脓血可除; 气调则后重自止芩; 连燥湿而清热。 甘草调中而
  和药。 若窘迫痛甚; 或服后痢不减者加大黄; 通因通用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温脾汤
  属性: 主治锢冷在肠胃间; 泄泻腹痛; 宜先取去; 然后调治;
  不可谓虚以养病也。
  厚朴二两 干姜二两 甘草二两 桂心二两 附子二两 大黄四钱;
  右?? 咀; 取一两; 水二钟; 煎六分; 顿服。
  【集注】喻昌曰: 许叔微制此方; 深合仲景以温药下之之法; 其大黄
  只用四钱; 更为有见。 夫锢冷在肠胃而泄泻矣; 即温药中; 宁敢用大
  黄之猛重困之乎? 减五之一; 乃知许叔微之得于仲景深也。 仲景云:
  病人旧微溏者; 栀子汤不可与服。 又云: 大阴病; 脉弱便痢; 设当行
  大黄; 芍药者; 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即是观之; 肠胃锢
  冷之泄泻; 而可恣用大黄耶? 不用则温药恐不能制; 而洞下之势或至
  转增; 裁酌用之; 真足法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大黄附子汤
  属性: 主治胁下偏痛发热; 其脉紧弦; 此寒也; 以温药下之。
  大黄二两 附子 ( 炮 ) 二枚 细辛二两; 右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
  二升; 分温三服。 若强人取二升半; 分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 五里;
  再进。
  【集注】喻昌曰: 仲景治伤寒热邪痞聚心下; 而挟阳虚阴盛之证; 用
  附子泻心汤之法矣。 其杂证胁下偏痛发热为阳; 其脉弦紧为阴; 是则
  知阳中阴邪上逆也; 复立此温药下之一法。 然仲景谆谆传心; 后世领
  略者鲜。 『金匮』又别出一条云: 其脉数而紧; 及弦状如弓弦; 按之
  不移; 数脉弦者; 当下其寒; 脉紧而迟者; 必心下坚; 脉大而紧者 ;
  阳中有阴; 可下之。 读者罔识其旨; 讵知皆以温药下之之法耶! 其曰
  当下其寒; 谓阳中有阴实之邪可下; 其金针不跃跃乎? 张璐曰: 三承
  气汤; 为寒下之柔剂; 白散; 备急丸; 为热下之删剂; 附子泻心汤 ;
  大黄附子汤; 为寒热互结; 删柔并济之和剂。 近世但知寒下一途; 绝
  不知有温下一法。 盖暴感之热结可以寒下; 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 ?
  是以备急等法所由设也。 然此仅可治寒实之结; 设其人禀质素虚; 虽
  有实邪固结; 敢用刚猛峻剂攻击之乎? 故仲景又立附子泻心汤; 用芩
  ;连佐大黄以祛膈上之热痞; 即兼附子之温以散之; 大黄附子汤用细
  辛佐附子; 以攻胁下寒结; 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 寒热合用; 温攻并
  施;此圣法昭然; 不可思议者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越鞠汤丸
  属性: 治一切湿痰食火; 气血诸郁。
  香附 苍术 抚芎 神麴 山栀仁水煎服; 或作丸。
  【注】夫人以气为本; 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 运行不停其机; 病从何
  生?若饮食不节; 寒温不适; 喜怒无常; 忧思无度; 使冲和之气升降
  失常; 以致胃郁不思饮食; 脾郁不消水谷; 气郁胸腹胀满; 血郁胸膈
  刺痛; 湿郁痰饮; 火郁为热; 及呕吐恶心; 吞酸吐酸; 嘈杂嗳气; 百
  病丛生。 故用香附以开气郁。 苍术以除湿郁。 抚芎以行血郁。 山栀以
  清火郁。 神麴以消食郁。 此朱震亨因五郁之法; 而变通者也。 五药相
  须; 共收五郁之效。 然当问何郁病甚; 盒饭以何药为主? 至若气虚
  加人参; 气痛加木香; 郁甚加郁金; 懒食加榖蘖; 胀加厚朴; 痞加枳
  实;呕痰加姜; 夏火盛加萸; 连; 则又存乎临证者之详审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四磨饮
  属性: 治七情感伤; 上气喘急; 胸膈不快; 妨闷不食。
  人参 槟榔 沉香 天台乌药; 右四味; 各浓磨水取七分; 煎三五沸
  ;放温 ; 空心服。
  【集注】王又原曰: 经云: 圣人啬气如持至宝; 庸人役物而反伤太和
  。此七情随所感皆能为病。 然壮者气行而愈; 弱者气着为病。 愚者不
  察;一遇上气喘急; 满闷不食; 谓是实者宜泻; 辄投破耗等药; 得药
  非不暂快; 初投之而应; 投之久而不应矣。 夫呼出为阳; 吸入为阴;
  肺阳清肃; 则气下行; 肾阴宁谧; 则气归摄; 不复散而上逆矣。 若正
  气既衰; 即欲削坚破滞; 则邪气难伏; 法当用人参先补正气; 沉香纳
  之于肾; 而后以槟榔; 乌药从而导之; 所谓实必顾虚; 泻必先补也。
  四品气味俱厚; 磨则取其气味俱足; 煎则取其气味纯和; 气味齐到;
  效如桴鼓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备急丸
  属性: 治寒气冷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