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7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4966
  【集注】
  李□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故鼻燥也。
  @@@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注】
  此详酒疸之病,湿热生也,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胃府热也,足下热,胃经热也
  。是其酒疸之证也。
  【集注】
  程林曰:夫小便利则湿热行,不利则湿留于胃,胃脉贯膈下足跗,上熏胃脘则心中热
  ,下注足跗,则足下热也。
  @@@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注】
  此详申酒疸宜吐之治也。酒疸心中热欲吐者,谓胃中烦乱懊□欲吐,非吐之不能愈也
  。
  【集注】
  程林曰:后证热深则懊□欲吐,今微热则心中热亦欲吐,病属上焦,故吐之可愈也。
  @@@
  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注】
  此详申酒疸宜下之治也。酒黄疸,谓因饮酒过度而成黄疸也。心中懊□欲吐,或自吐
  之而愈,或服栀子豉汤吐之而愈,皆可也。若心中懊□不欲吐,或心中热痛,皆非吐
  之可愈,故以栀子大黄汤下之愈也。
  卷三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栀子大黄汤方
  属性: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集解】
  魏荔彤曰: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甚而痛,栀子大黄汤主之,盖为实热之邪立法也。
  酒家积郁成热,非此不除也。
  @@@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抓之不仁,其
  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注】
  酒疸,心中懊□,或心中热痛,脉沉实者,当下之。若心中热欲吐,脉浮弱者,当吐
  之,而反下之则为逆也。若其人素有劳倦,下之则热入于脾,顷时腹满如故,则成谷
  疸也。若其人素有女劳,下之则热入于肾,虽黄微黑,久久必变为黑疸也。目青者精
  伤也,面黑者肾伤也,心中如啖蒜齑状胃伤也,大便黑色血伤也,皮肤不仁血痹也,
  此等证皆因酒疸,脉浮弱者,应吐而反下之之误使然也。
  【集注】
  赵良曰:酒疸之黑,非女劳疸之黑也,盖女劳之黑,肾气所发也;酒疸之黑,败血之
  黑也。因酒之湿热伤脾胃,脾胃不和,阳气不化,阴气不运,若更下之,久久则运化
  之用愈耗矣。气耗血积故腐瘀,浊色越出面为黑,味变于心咽作嘈杂,心辣如啖蒜齑
  状。荣血衰而不行于皮肤,抓之不仁,输于大肠,便如黑漆,其目青与脉浮弦,皆血
  病也。
  @@@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按】
  诸黄,谓一切黄也。皆主猪膏发煎,恐未必尽然。医者审之,此必有脱简也。
  【集注】
  程林曰:扁鹊有『黄经』、『明堂』有烙三十六黄法,皆后人所未见,唯『圣济总录
  』载三十六黄,方论详明,治法始备。今猪膏发煎,能治诸黄,当是黄之轻者,可从
  小便而去,至若阴黄、急黄、女劳之属,岂猪膏发煎所能治乎?医者审之。
  卷三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猪膏发煎方
  属性: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
  诸黄,腹满而呕者,宜柴胡汤。
  【注】
  呕而腹痛,胃实热也,然必有潮热便□,始宜大柴胡汤两解之。若无潮热便软,则当
  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和之可也。
  【集注】
  程林曰: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久则愈。今黄家腹痛而呕,应内有实
  邪,当是大柴胡汤以下之。若小柴胡,则可止呕,未可疗腹痛也。
  卷三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属性:@@@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注】
  呕家,呕吐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今呕而有脓,此内有痈,脓溃而呕,非呕
  病也,故曰: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集注】
  赵良曰:经云:热聚于胃口而不行,胃脘为壅,胃脘属阳明经,阳明气逆则呕,故脓
  不自欬出,从呕而出,此痈之在胃脘上口者也。若过半中,在肺之下者,脓则不从呕
  出而从大便出矣。
  程林曰:夫痈溃则为脓,脓上出必令呕,故不必治其呕,脓尽则呕自止也。
  @@@
  先呕□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注】
  呕病后渴饮而不呕,为胃气和,此欲解也。因渴而后呕,呕而复渴,为水停心下,此
  属饮家之呕,非呕病也。
  【集注】
  赵良曰:呕则饮去,饮去则阳气回,津液犹未布,故渴耳。虽渴,终以邪去正回而必
  解也。先渴□呕者,即前痰饮条中,小半夏茯苓汤之证也。
  程林曰:先呕□渴者,为呕后而胃无津液,得水和之即愈;先渴□呕者,本渴而饮水
  ,水停胃中作呕也,故属水饮。
  尤怡曰:呕家必有停痰宿水,先呕□渴者,痰水已去,而胃气将复也,故曰:此为欲
  解。先渴□呕者,因热饮水过多,热虽解而饮旋积也,此呕因积饮所致,故曰:此为
  饮家。
  @@@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注】
  呕病之人,津液已伤,本应渴也;今反不渴者,以心下素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之呕
  ,非呕病也。
  【集注】
  徐彬曰:支饮者,偏旁而不中正也。
  高世栻曰:支饮者,水气循经,屈曲支行,其形如肿是也。支饮而呕,故曰:此属支
  饮。『饮欬篇』云,呕家本渴,渴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
  之。
  @@@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
  此详诸呕吐之病,以明其治也。呕者,有声有物之谓也;吐者,有物无声之谓也。凡
  诸呕吐,饮食不得下咽者,主之小半夏汤,降逆安胃也。
  【集注】
  赵良曰:呕吐谷不得下者,有寒有热,不可概论也。食入即吐,热也;朝食暮吐,寒
  也。此则非寒非热,由中焦停饮,气结而逆,故用小半夏汤。
  沈明宗曰:此痰饮多而致呕之方也。外邪内入而呕,必自饮食稍进;此痰饮多而外邪
  少,拒格胸胃之间,气逆而谷不得入,故用生姜散邪,半夏以消痰饮而止呕逆。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小半夏汤方
  属性:(见痰饮中)
  @@@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注】
  此详申上条饮呕,以明其治也。呕吐病后,则伤膈上津液,若思水者,急与饮之,不
  复呕吐者,是病去胃和自解也。思水者,与饮之而仍呕吐者,是病未除而有水饮也。
  主之猪芩散者,利水以止呕吐也。
  【集注】
  程林曰:上章言先呕□渴,此为欲解;今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亦与上证不
  殊,故急与之以和胃。然思水之人,又有得水而贪饮,则胃中热少不能消水,更与人
  作病,故思水者,用猪苓散以散水饮。
  魏荔彤曰: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欲解之征也,即论中所言,先呕后渴,此为
  欲解之义也。急与之,呕吐后伤津液,水入而津液可复也。若夫未曾呕吐即思水者,
  即论中所言,先渴□呕之证也,是为水停心下,应治其支饮,而渴方愈也。主以猪苓
  散,利水补土,以治湿邪者,治渴而即以治上逆之呕吐也。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猪苓散方
  属性: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
  呕而腹满是有里也,主之大柴胡汤,攻里以止呕也;今呕而发热,是有表也,主之小
  柴胡汤,和表以止呕也。
  【集注】
  程林曰:经曰: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夫呕家未有发热者,以发热属半表半里,
  故与小柴胡汤以和之。
  李□曰:伤寒发热者为表证,然邪欲侵里,里气拒而不纳,则逆而作呕,此半表半里
  证也。小柴胡为治半表半里,和解之剂。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小柴胡汤方
  属性: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注】
  呕而心烦,心中懊□,内热之呕也。今呕而脉弱,正气虚也,小便复利,中寒盛也。
  身有微热而复见厥,曰难治者,此为寒盛格热于外,非呕而发热者比,故以四逆汤胜
  阴回阳也。
  【集注】
  高世栻曰:呕者水去寒犹在上,小盒饭少,今复利者,寒亦在下也。脉弱者,气衰于
  内,身微热者,格阳于外。呕证如是,则上下寒而内外虚,若见手足逆冷而厥者,则
  表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为难治。四逆汤主之,生附子壮火回阳以治厥,干姜温
  脾暖胃以治呕,甘草安中调上下以治内外也。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四逆汤方
  属性:附子(生用)一枚 干姜一两半 甘草(炙)二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 枚,干姜三两
  。
  @@@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注】
  呕逆之气上冲于胸,胸中气实,则不受邪,必不满也;若胸中气虚,客寒邪气得以留
  连,故胸满也。主之吴茱萸汤,补正气,降邪气也。
  【集注】
  徐彬曰:胸乃阳位,呕为阴邪,使胸之阳气足以御之则不呕,呕亦胸中无恙也,乃呕
  而胸满,是胸虚邪客,不但胃不和矣。虚邪属阴,故以吴茱萸之苦辛温,善驱浊阴者
  为君,人参补虚为佐,而以姜枣宣发上焦之正气也。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茱萸汤方
  属性: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注】
  呕而肠鸣,肠虚而寒也。呕而心下痞,胃实而热也,并见之,乃下寒上热,肠虚胃实
  之病也,故主之半夏泻心汤,用参、草、大枣以补正虚,半夏以降客逆,干姜以胜中
  寒,芩、连以泻结热也。
  【集注】
  程林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此邪热乘虚而客于心下,故用芩、连泄热除痞,干姜、
  半夏散逆止呕。「内经」曰:脾胃虚则肠鸣。又曰: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人参、
  大枣、甘草,用以补中而和肠胃。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半夏泻心汤方
  属性: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三
  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注】
  有声有物谓之呕,有声无物谓之哕,即干呕也。今有声无物而吐涎沫,故曰干呕。吐
  逆,吐涎沫也。干呕吐酸苦,胃中热也;干呕吐涎沫,胃中寒也,主之半夏干姜散,
  温中止呕也。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半夏干姜散方
  属性:半夏 干姜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注】
  干呕吐涎沬者,以半夏干姜散,温中止呕也。若更头痛,此属寒气盛而逆之甚也,故
  用吴茱萸汤,温寒下气,大折冲逆之势也。
  【集注】
  徐彬曰: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上焦既有寒邪,格阳在上,故主头痛,用吴茱萸温补
  以驱浊阴也。
  李□曰:太阴、少阴经,从足至胸,俱不上头,二经并无头痛证。厥阴经上出额,与
  督脉会于巅,故干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者,寒气从经脉上攻也。不用桂、附,
  用吴茱萸者,以其入厥阴经故耳!余皆温补散寒之药。
  @@@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注】
  干呕者,胃气逆也,若下利清彻,乃肠中寒也。今下利浊粘,是肠中热也,故用黄芩
  汤以治其利,合半夏生姜汤,以治干呕也。
  【集注】
  程林曰:中焦不和,则气逆于上而作呕,迫于下而为利,故用半夏、生姜,入上焦而
  止呕;甘草、大枣,入中焦而和脾;黄芩、芍药,入下焦而止利。如是则正气安而邪
  气去,三焦和而呕利止矣。
  魏荔彤:此呕为热逆之呕,利为挟热之利。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属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