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4982
  发黄。肺恶火,灸则火热伤肺,必发嗽而咳唾也。
  高士宗曰:汗下火熏,施治各异,损正则一,故举下之、熏之,与发汗而并论之也。
  魏荔彤曰:此申明虽有表证宜汗,亦当详察知禁也。似中风头痛,翕翕发热,桂枝证
  也,呕则仍是水饮内蓄矣。误下益烦,懊□如饥,则未下时已烦可知,此特更甚耳。
  若再误汗,表虚风入,故身强难以屈伸。火熏逼汗,热入于里,故小便不得。盖小便
  利者不成黄证,发黄则小便为湿邪所阻,热邪所耗可知。灸则热上冲,故咳唾脓血也
  。
  卷二
  辨可吐病脉证篇
  属性:@@@
  大法春宜吐
  【注】
  汗、吐、下,治病之大法。谓春宜于吐者,是象天之春气上升以立法也。然凡病有当
  吐者则吐之,又不可一概而论也。
  【集注】
  程应旄曰:吐法从升,有发陈之义,故曰:春宜吐。
  @@@
  凡用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注】
  凡用吐汤,原以去上焦之邪,中病即止,若病去而过用之,反伤中气,所以不必尽剂
  也。
  【集注】
  程应旄曰:吐以去上焦之邪。上焦为清阳之分,吐之过剂则邪去,而所伤者膻中之阳
  ,阳固不可不宝惜也。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
  脉反迟,寸口脉惟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注】
  胸上诸实,谓或痰、或热、或寒之类也。诸实为病,故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也。欲
  使人按之,不但痛不能减,而反有涎唾,知邪在胸中盛满,得按而上溢也。经曰:下
  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今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惟滑,知寒实在上,水不
  下输膀胱而走大肠也,故但吐之利自止也。
  【集注】
  张璐曰:痛不得食,按之反有涎唾者,知有寒痰在胸中也。下利脉迟,寸口惟滑者,
  为膈上实,故吐之则利自止也。
  @@@
  病手足逆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
  之。
  【注】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者,以寒邪结气,结在胸中,阳气不能四达也。心下满而烦者
  ,实结则满,阳郁则烦也。欲食不能食者,是客气病在胸中,故当吐之也。
  【集注】
  成无己曰:此与瓜蒂散证同。彼云脉乍紧,此云脉乍结,惟此有异。紧为内实,乍紧
  则邪在胸中,实而未深也;结为结实,乍结则邪在胸中,结而未深也。虽所治俱同,
  但轻之、重之不无别也。
  程知曰:脉来缓时一止复来,曰结,结者痰气结滞之名,此与瓜蒂散证同。但彼云脉
  乍紧则为寒邪盛 ,此云脉乍结则为痰气实也。
  张锡驹曰:病人手足厥冷者,气机内结,不能外达于四肢也。心下满而烦者,邪实则
  满,正伤则烦也。
  魏荔彤曰:脉乍结,非脉之本然,乃有形之邪,阻碍其胸中宗气,故荣卫之气不能畅
  行,非同于气血虚微,不能流布之结也。
  @@@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注】
  胃有三脘:宿食在上脘者,痛在胸膈,痛则欲吐,可吐不可下也。宿食在中脘者,痛
  在心口,痛欲吐或吐不吐,可吐可下也。宿食在下脘者,痛在脐上,痛不欲吐,不可
  吐可下也。故曰: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此详凡在上者,皆可吐也。
  【集注】
  成无己曰:宿食在中下脘,则宜下,宿食在上脘,则当吐。『内经』曰:其高者因而
  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方有执曰:上脘,谓胃府之口也。
  张志聪曰:胃为水谷之海,有上脘、中脘、下脘之分。上主纳,中主化,今食在上脘
  ,不得腐化,故为宿食,当吐之。
  程应旄曰:宗气聚于胸中,升降呼吸出焉。清阳之分,岂容浊物留滞,吐以宣之,使
  无障碍也。若属表邪传入无形而有形,则痞满结胸,另有治法,均非宜矣。
  卷二
  辨不可吐病脉证篇
  属性:具见六经中。
  卷二
  辨可下病脉证篇
  属性:大法秋宜下。
  【注】
  天至秋则气降,物至秋则成实,实则宜下。凡邪在下者,俱宜取法乎此义也。
  凡可下者,用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注】
  汤者荡也,丸者缓也。下药贵速,故凡服下药用汤,所以胜丸也。中病即止,不必尽
  剂者,恐尽剂反伤其正气也。
  【集注】
  程应旄曰:用汤胜丸,贵活法也。中病即止,示节制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下利心下□者,诸泻心汤证也。若寸、关、尺三部脉平实有力,虽下利仍宜攻其□也
  。
  【集注】
  方有执曰:三部脉皆平,血气和可知矣。心下□实也,所以急下之也。
  张锡驹曰:本经云: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宜下之。
  @@@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脉迟不能兼滑,惟浮取之迟,沉取之滑,则有之矣。今下利脉迟而滑,谓浮迟而沉滑
  也,浮迟则外和,沉滑则内实。欲止内实之下利,仍当下之,使积去则利自止,宜大
  承气汤。
  【集注】
  程应旄曰:迟而滑,滑在下而迟在上,知为物阻之迟,非寒阴之迟,故但下其所阻,
  则内实去而利自止矣!
  @@@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
  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按】
  尺中「微」字,当是「大」字,若是「微」字,断无当下之理。
  【注】
  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谓按之且大、且涩、且有力也,关上尺中亦然。大涩有力
  ,为实而不利之诊,故知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集注】
  程知曰:滑为有食,结滞经宿,则脉涩矣。尺以候内,沉以候里,故宿食之脉,按之
  反涩,尺中亦大而涩也。
  @@@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初下利不欲食者,是伤食恶食,故不欲食也。若久下利不欲食者,是伤脾,食后饱胀
  不欲食也。今初下利即不欲食,故知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无疑也。
  【集注】
  程应旄曰:伤食恶食,故不欲食,与不能食者自别。下利有此,更无别样虚证,知非
  三阴之下利,而为宿食之下利也,故当下之。
  @@@
  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时而复发其利者,此宿食积病攻之不尽故也。若其人形气不衰
  ,饮食尚强,当攻其未尽,自不复发矣,宜大承气汤。
  【集注】
  方有执曰:其期也,谓周其一年之月日期也。
  程应旄曰:下利差后,而余邪之栖于肠胃回折处者未尽,是为伏邪。凡得其候而伏者
  ,仍应其候而伸下,则搜而尽之矣。
  @@@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注】
  此承上条互发其义,以详其脉也。下利脉反滑,是证虚脉实不相宜也。若其人形气如
  常,饮食如故,乃有当去之积未去也,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
  程应旄曰:滑为实,故可行通因通用之法。
  @@@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腹中不满而痛者,病或属虚,若满而痛,则为实矣,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集注】
  张璐曰:腹中既满且痛,为实结无疑,急须下之。
  程应旄曰:病腹中满痛,虽在阴经,亦可下,不必其为阳明矣。
  @@@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
  【注】
  伤寒后不解脉沉,沉而有力者,内实也,宜以下解。然其人必午后小有潮热,故取大
  柴胡两解之也。
  @@@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双弦,谓左关、右关,皆见弦脉也。左关脉弦,肝本脉也;右关脉弦,本刑土也。弦
  者,饮也;迟者,寒也。心下□者,是肝邪挟寒饮而伤胃,故不可下,乃生姜泻心汤
  证也。若脉大按之紧,是阳有余而阴亦实也,乃有余之□,非胃伤者比,故可下之,
  宜大承气汤也。
  卷二
  辨不可下病脉证篇
  属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
  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
  痞□。
  【注】
  此即前不可发汗之条。所谓关脉浮濡沉弱,寸脉微,尺脉涩,阳虚血少之诊也。汗既
  不可,下亦不可,均为阳虚故也。若误下之,则寒虚内竭,心下痞□,必成太阴误下
  下利之痞□矣。
  【集注】
  程应旄曰:误汗亡阳分之阳,误下亡阴分之阳,无阳则阴独,而地气得以上居,故心
  下痞□。
  @@@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
  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注】
  此亦前不可发汗之条。所谓关脉浮濡沉弱,寸脉弦,尺脉微,上实下虚之诊也。微弦
  为虚,既不可汗,亦不可下,下虚故也。
  【集注】
  成无己曰:虚家下之,是为重虚。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
  虚,数生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
  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振寒相抟,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
  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 ,少腹甚□,小便则尿血也。
  【注】
  此谓关脉浮濡沉弱,寸脉浮,尺脉数也。关濡弱为中气虚乏,寸浮无力为阳虚,尺数
  无力为血虚。阳虚故汗自出而恶寒,血虚故身痛振寒而栗,中气虚乏故胸膈气急,喘
  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引于□也。振寒相抟,形如疟状,里邪不实,表邪未解
  ,医反下之,虚阳未罢之表尽陷于里,故令脉虚数无伦,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
  少腹甚□,小便淋漓尿血也。
  【集注】
  张璐曰:寸口浮濡而关弱尺数者,以其人阳气本虚,虚阳陷于阴分也,若误下伤血,
  必致狂走痞满尿血也。
  魏荔彤曰:前虚寒之忌下易知,此虚而兼热之忌下难知,故两条相映互言,以示禁也
  。
  @@@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卫气冷,微呕
  心内烦,医为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
  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
  身,客热因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
  ,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
  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注】
  脉濡而紧,谓浮濡而沉紧也。濡则卫表微,紧则荣里寒,外有发热汗出恶寒之表,内
  有微呕心烦之里。医为有热,解肌发汗,表阳愈虚,而生烦躁,里寒更急,心下痞□
  ,表虚里冷,故卒起头眩,怅怏不眠。若徒以客热在肤,不知中寒在里,而以冷水灌
  身,虽客热因而时罢,但栗栗振寒,不容不重被而覆之,汗出必眩,惕振厥逆,下利
  清谷,烦躁不安而死,以中外之阳两亡,不能复还也。
  【集注】
  张锡驹曰:汗出而冒巅者,汗出则阳气外亡,头昏冒而目不明,故曰冒巅。小便为微
  难,阳亡而气不施化也。清谷不容间,下利清谷无间隙之时也。呕变者,呕出之味变
  也。肠出者,下利而广肠脱出也。
  @@@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盒饭赤而难,胞
  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
  烦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
  下如污泥而死。
  【注】
  脉浮而大,谓脉浮取有力,按之大而无力,乃革脉象也。浮为气实外急,大为血虚中
  空,血虚甚则亡阴,阴亡则阳无偶也,故曰孤阳独下阴部。谓卫阳下就其阴,小盒饭
  赤而难,以胞中虚竭也。若阳不下就其阴,则小便反利而大汗出,是卫阳表虚,邪阳
  内入,无阴以化,故反更实,致津液四射,荣竭血尽,肉消胃干,烦不得眠也。医不
  知此,乃以中空暴液之阳明,误为胃实,复以峻药攻之,则为虚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