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4897
  发汗已,为太阳病已发过汗也。脉浮数,知邪仍在表也。若小便利而烦渴者,是初入
  阳明胃热,白虎汤证也。今小便不利而烦渴,是太阳府病,膀胱水畜,五苓证也。故
  用五苓散,如法服之,外疏内利,表里均得解矣。
  【集注】
  方有执曰:已者言发汗毕,非谓表病罢也。烦渴者,膀胱水畜,不化津液,故用四苓
  利之;浮数者,外表未除,故凭一桂以和之,所以谓五苓能两解表里也。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注】
  此申上条或渴而不烦,或烦而不渴者,以别其治也。伤寒发汗后,脉浮数,汗出烦渴
  ,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今惟曰汗出者,省文也)。渴而不烦,是饮盛于热,故
  亦以五苓散主之,利水以化津也。若不烦且不渴者,是里无热也。惟脉浮数汗出,小
  便不利,是荣卫不和也,故主以茯苓甘草汤和表以利水也。
  【集注】
  郑重光曰:伤寒本无汗,汗因发而出也。上条烦而渴,此条但渴不烦,里证较轻,治
  亦不殊;若更不渴,则内无燥,里病少而表证犹多也。故用桂枝汤之三,五苓散之一
  ,示三表一里之意,易名曰茯苓甘草汤者,乃桂枝五苓之变制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茯苓甘草汤方
  属性: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一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
  是方乃仿桂枝、五苓二方之义,小制其法也。有脉浮数汗出之表,故主以桂枝。去大
  枣芍药者,因有小便不利之里,恐滞敛而有碍于癃闭也。五苓去术、泽、猪芩者,因
  不渴不烦,里饮无多,惟小便一利可愈,恐过于燥渗伤阴也。
  【集解】
  汪琥曰: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二方,皆太阳标本齐病,表里兼主之剂。何谓标?太阳
  之经是也。何谓本?膀胱之府是也。经在表,本在里。五苓散,邪已入府表证已微,
  故方中只用桂枝一味主表,其余四味皆主里之药也。茯苓甘草证,邪犹在经,里证尚
  少,故方中又用茯苓一味以主里,其余三味皆主表之药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
  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
  【注】
  伤寒未发热,脉多浮紧,寒盛也。已发热。脉多浮数,热盛也。均宜麻黄汤发汗则愈
  。若不发汗而误下之,不成逆坏者,必其人里气素实也。故惟见失汗身重之表,误下
  心悸之里,则不可复发其汗,当待其表里自和,自然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因失汗表
  实,误下里虚,尺中脉微,表里未谐,故不即解也。须待其里亦实而与表平,平则和
  ,和则阳津阴液自相和谐,所以便自汗出而愈也。使里实之法,即下条用小建中汤法
  也。
  【集注】
  喻昌曰:此亦先建中而后发汗之变法。要知仲景云:尺脉微者,不可发汗。又云:尺
  微者,不可下。无非相人津液之奥旨,所以误下之,脉虽浮数不改,亟宜发汗者,亦
  必当谛其尺脉,不可率意径情有如此者。
  张璐曰:误下身重心悸,纵脉仍浮数,亦不可复发其汗。设尺脉微,为里阴素虚,尤
  宜戒也。脉浮而数,热邪已甚,将欲作汗,今误下之,故身重心悸,当与小建中和其
  津液,汗出而愈。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注】
  伤寒二、三日,未经汗下,即心悸而烦,必其人中气素虚,虽有表证,亦不可汗之。
  盖心悸阳已微,心烦阴已弱,故以小建中汤先建其中,兼调荣卫也。
  【集注】
  王肯堂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脉胘细,属少阳,不可
  汗,汗之则谵语胃不和则烦而悸。大抵先烦而后悸者是热,先悸而后烦者是虚,治病
  必求其本者此也。
  程应旄曰:可见阳去入阴,必有其先兆,善治者,急宜杜之于未萌,心中悸而烦,则
  里气虚而阳为阴袭,建中汤补虚和里,保定中州,以资气血为主。虽悸与烦,皆小柴
  胡汤中兼见之证,而得之二三日,里证未必即具,小柴胡汤非所宜也。
  魏荔彤曰:建中者治其本也。与建中后,除审其在表,则仍当发汗,以中州既建,虽
  发汗阳亦不致亡矣。审其传里,则应下之,以中州既建,虽下阳亦不致陷矣。所谓急
  则从标,而缓则从本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小建中汤方
  属性: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生姜(切)三两 胶饴一升 大枣(擘)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方解】
  是方也,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也。名曰小建中者,谓小小谓立中气也。盖中气虽虚
  ,表尚未和,不敢大补,故仍以桂枝和荣卫,倍芍药加胶饴,调建中州,而不啜稀粥
  温覆令汗者,其意重在心悸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也。中州创建,荣卫自和,津液可
  生,汗出乃解,悸烦可除矣。呕家不可用,谓凡病呕者不可用,恐甜助呕也。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注】
  心动悸者,谓心下筑筑,惕惕然动而不自安也。若因汗下者多虚,不因汗下者多热,
  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属饮,厥而下利者属寒。今病伤寒,不因汗下而心动悸,又无饮热
  寒虚之证,但据结代不足之阴脉,即主以炙甘草汤者,以其人平日血气衰微,不任寒
  邪,故脉不能续行也。此时虽有伤寒之表未罢,亦在所不顾,总以补中生血复脉为急
  ,通行荣卫为主也。
  【集注】
  成无己曰:脉之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血气虚衰,
  不能相续也。
  程知曰:此又为议补者,立变法也。曰伤寒,则有邪气未解也。心主血;曰脉结代,
  心动悸,则是血虚而真气不相续也。故峻补其阴以生血,更通其阳以散寒,无阳则无
  以绾摄微阴,故方中用桂枝汤去芍药,而渍以清酒。所以挽真气于将绝之候,而避中
  寒于脉弱之时也。观小建中汤,而后知伤寒有补阳之方;观炙甘草汤,而后知伤寒有
  补阴之法也。
  程应旄曰:此又以脉论,邪气留结曰结,正气虚衰曰代。伤寒见此,而加以心动悸,
  乃真气内虚,故用炙甘草汤,益阴宁血、和荣卫以为主。又曰:太阳变证,多属亡阳
  ,少阳变证,兼属亡阴,以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荣阴被伤故也。用炙甘草汤,和荣以
  养阴气为治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炙甘草汤方
  属性:甘草(炙)四两 生姜(切)三两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子仁半筋 大枣(擘
  )十二枚 人参二两 阿胶二两 生地黄一筋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阿胶,烊消尽,温服一
  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集解】
  张璐曰:津液枯槁之人,宜预防二便秘涩之虞,麦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麻仁、
  阿胶专主大肠之枯约。免致阴虚泉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阴退阳之妙法也。
  柯琴曰:仲景凡于不足之脉,阴弱者用芍药以益阴,阳虚者用桂枝以通阳,甚则加人
  参以生脉,未有用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与此以中虚
  脉结代,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者,是已开后学滋阴之路矣。然地黄、
  麦冬味虽甘而气则寒,非发陈蕃秀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阳脉,生姜、大枣以和
  荣卫,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
  ,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
  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则良。此证当用酸枣仁,肺痿用麻子仁可也。如无真阿胶,
  以龟板胶代之。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
  ,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注】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其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所闻也。其聋
  与叉手冒心同见,则非少阳之邪可知,乃重发汗,阳虚,故致此也。
  【集注】
  喻昌曰:此示人推测阳虚之一端也。阳虚耳聋,宜急固其阳,与少阳传经邪盛之耳聋
  迥别。
  程应旄曰:诸阳受气于胸中,而精气上通于耳,今以重发汗而虚其阳,阳气所不到之
  处,精气亦不复注而通之,故聋。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注】
  此申上条,以详其证而明其治也。发汗过多,外亡其液,内虚其气,气液两虚,中空
  无倚,故心下悸,惕惕然不能自主,所以叉手冒心,欲得自按,以护庇而求定也,故
  用桂枝甘草汤,以补阳气而生津液,自可愈矣。
  【集注】
  方有执曰:汗多则伤血,血伤则心虚,心虚则动惕而悸,故叉手自冒,而欲得人按也
  。桂枝走表,敛液宅心,能固疏漫之表;甘草和里,补中益气,能调不足之中,合二
  物以为方,盖敛阴补阳之法也。
  程知曰:此汗后心虚补阳法也。阳受气于胸中,胸中阳气衰微,故叉手冒心,心悸欲
  按也。程应旄曰:汗为心液,不惟妄汗不可,即当汗而失其分数亦不可。叉手冒心欲
  得按者,因阳虚不能自主,而心下悸也。然心悸有心气虚,有水气乘,水乘先因心虚
  ,今心下悸者,乃阳气虚惕然自恐,欲得按以御之,故用桂枝甘草,载还上焦之阳,
  使回旋于胸中也。
  魏荔彤曰:此条乃发汗过多之禁也。风伤卫,固不宜汗出如水流漓矣。即寒伤荣,宜
  发汗,亦只汗出表解斯已耳!不可听其大汗不止,致有阳虚之变证也。仲景言,其人
  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乃形容汗多亡阳之象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桂枝甘草汤方
  属性: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集解】
  柯琴曰:汗出多,则心液虚,中气馁,故悸。叉手自冒,则外有所卫,得按,则内有
  所根据,如此不堪之状,望之而知其为虚矣。桂枝本荣分药,得麻黄则今荣气外发而为
  汗,从辛也;得芍药则收敛荣气而止汗,从酸也;得甘草则补中气而养血,从甘也。
  故此方以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阳气,生心液,甘温相得,斯气血和而悸自
  平。不须附子者,以汗虽多,而未至于亡阳;不须芍药者,以汗已止,而嫌其敛阴也
  。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注】
  发汗后心下悸者,乃虚其心中之阳,本经自病也。今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乃心阳虚,而肾水之阴邪,乘虚欲上干于心也。主之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者,一以
  扶阳,一以补土,使水邪不致上干,则脐下之悸可安矣。
  【集注】
  程知曰:发汗后心下悸者,心液虚而肾气将动也,肾气欲上奔,故脐下先悸也。谓之
  豚者,指肾气也。
  喻昌曰:汗本心之液,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气虚而肾气发动也。故取茯苓桂枝直趋肾
  界,预伐其邪,所谓上兵伐谋也。
  汪琥曰:奔豚者,肾之积名也。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乃肾气发动,有似乎
  奔豚之状,非真脐下有积如豚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属性:茯苓半筋 桂枝四两 甘草(炙)一两 大枣(擘)十五枚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
  取用之。
  【方解】
  此方即芩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也。彼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
  ,欲作奔豚,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脐下悸,是邪上干心
  也,其病由汗后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仍以桂枝、甘草补阳气,生心液,倍加茯
  苓以君之,专伐肾邪,用大枣以佐之,益培中土,以甘澜水煎,取其不助水邪也。土
  强自可制水,阳建则能御阴,欲作奔豚之病,自潜消而默化矣。若已作奔豚,肾阴邪
  盛,又非此药所能治,则当从事乎桂枝加桂汤法矣。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
  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