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保时捷      更新:2021-04-30 16:22      字数:4886
  火六淫等)、气血津液辩证”三大类辩证方法;朱文锋教授主编的新版大学教科书《中医诊断学》,则将通用的基础辩证命名为“八纲辩证、病性辩证(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阴阳虚损、气血、津液)”两大类辩证方法。
  既然这几种基础辩证方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笔者受胡希恕先生的理论与实践启发,使用“多纲”这个概念进行统一:“多纲”就是“八纲”及其细化的“寒热湿燥风;阴阳气血津”。这是几乎所有中医流派都要使用的基础辩证体系。当然,不同的中医流派,还会在“多纲”这个通用辩证体系基础上,再增加自己独特的辩证体系。
  时方派:在“多纲”辩证基础上,增用“脏腑辩证”或“经络辩证”;
  伤寒派,在“多纲”辩证基础上,增用“六经辩证”;
  温病派,在“多纲”辩证基础上,增用“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
  无论中医哪个流派,也无论采用哪种辩证体系,都曾经诞生过影响医学界的一代临床名医。比如,采用“六经辩证”的张仲景;采用“卫气营血辩证”的叶天士、“三焦辩证”的吴鞠通;采用“脏腑辩证”、“经络辩证”的张锡纯。
  当然,也有伤寒临床家博采众家所长,同时运用多种辩证体系,比如,刘渡舟先生、范中林先生临床会采取“多纲辨证+六经辩证+脏腑辩证+经络辨证”的多种体系(而胡希恕先生在临床中纯粹采取“多纲辩证+六经辨证”)。
  “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关键是看这种辩证方法,是否更加适合你在临床应用;看这种辩证方法,是否更加适合临床上的这个病症。
  内容简介
  胡希恕先生作为临床效果卓著的经方大家,被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胡希恕先生之所以取得公认的临床卓效,源于先生提出的“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学说。先生临床治病,常说:“这个病人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这位患者是柴胡桂枝千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证”。并且其方常是原方原剂量。先生治病,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方证对应,疗效显著。
  胡希恕先生曾经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作为经方临床家、思想家、教育家,先生力倡对《伤寒杂病论》执简驭繁、惟求疗效。其“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学术体系,成为中医人士“一透百通用伤寒”的高效捷径。
  目录第一部分 太阳病(表阳证)篇
  第一章 桂枝解外类方
  1.桂枝汤方
  2.桂枝加桂汤方
  3.桂枝加葛根汤方
  4.瓜蒌桂枝汤方
  5.桂枝加黄芪汤方
  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9.桂枝甘草汤方
  10.桂枝救逆汤方
  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13.桂枝去芍药汤方
  14.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
  15.小建中汤方
  16.当归建中汤方
  17.黄芪建中汤方
  1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三两新加汤方
  19.桂枝人参汤方
  20.当归四逆汤方
  2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力
  22.苓桂术甘汤方
  23.苓桂枣甘汤方
  24.茯苓甘草汤方
  25.茯苓泽泻汤方
  26.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27.五苓散方
  28.防己茯苓汤方
  29.蜘蛛散方
  30.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31.桂枝茯苓丸方
  第二章 麻黄解表类方
  第三章 其他解表类方
  第二部分 阳明病(里阳证)篇
  第一章 表里双解类方
  第二章 和解清里类方
  第三章 清里实热类方
  第三部分 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篇
  第四部分 太阴病(里阴证)篇
  第一章 温中祛饮类方
  第二章 养血利水类方
  第五部分 少阴病(表阴证)篇
  第六部分 厥阴病(半表半里阴主下)篇
  书摘插图第一部分 太阳病(表阳证)篇
  第一章 桂枝解外类方
  1.桂枝汤方
  【辨证要点】表阳证汗出、恶风、发热、脉浮缓者。
  歌诀:桂枝汤方中风证,发热汗出又恶风,
  芍姜草枣饮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方剂组成】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上五味,水煎温服,服已须臾,进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似有微汗出,不宜出大汗。服一煎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若不见汗出,可依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息恶等物。
  按:《医学金鉴》日:“桂枝汤,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世注家皆认为是去皮外之粗皮,宜从后世注家。
  注:方剂中的各药物剂量,皆遵件景原著,参考汉代原量折合现代用量,并用现代剂量单位名称。煎服法亦用近代习惯用法。
  【方解】桂枝汤的发汗作用,主要在桂枝、生姜,二者均属辛温发汗药,有健胃作用,并且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气而滋津液,增强荣卫之气。这里要特别注意。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的性能,升发之力不强,合起来用,不至大汗。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对于精气虚,不足以祛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之最当,使邪不复留于肌表。……
  编辑推荐
  自1966年到1983年,曾多次听胡希恕老师讲经方,或《伤寒论》原文,或《金匮要略》原文,或讲方证,皆是利用星期日休息时间,每次我都做记录,但因各种原因,常有间断,记录不全。
  直至1982年有机会连续听老师讲课,但此时老师己年过八十,又受独子突然去世噩耗刺激,精力明显不支,示讲将是最后一次,故努力做笔记。可幸者,当时出现了小型磁带录音机,故同时进行了录音。本次讲解《伤寒》及《金匮》原文,浓缩了老师研究经方的科研成果,其讲解,除了对原文不断深化外,还增加了新的见解,如对温病概念、厥阴病概念、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证等,显示了一生研究心血。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录音缺失较多,在整理录音资料时不得不参阅笔记。再者,老师在讲解时难免有小疏漏,或重要的观点未讲,笔记中有者,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亦参阅老师多次笔记加以补充。这样以文稿配讲课录音的形式出版,冀可真实、完整展现胡希恕老师学术思想、治学特点、临床运用经方的独到经验。望做经方一代传人!
  中医辨证论治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伤寒》的六经来自八纲。
  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本书深受读者厚爱,已三次印刷。广大中医爱好者,对胡希恕先生的经方研究成果、学术特点有了初步了解,不少人已应用于临床小试牛刀,即拍案称奇,对中医经方的继承和弘扬充满自信。
  后世多以经解经,终不得其解。胡希恕先生研究《伤寒》,所以能取世人注目成就.没有什么诀窍,是因重视原文分析、重视前后条文联系分析,“始终理会仲景书”,同时重视密切联系临床,并重视文献考证及各注家见解,从而总结出《伤寒》的基本理论基于八纲,由八纲发展成六经辨证,因而果断提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系”。
  本此再版,附胡希恕先生讲课光盘,读者有幸可以聆听胡希恕先生最后一次系统讲解《伤寒杂病论》的珍贵录音资料。需要再次说明的是,《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以胡希恕先生讲课录音为主,并参考胡希恕先生遗留笔记整理完成的。再版除改正一些遗误外,还加入胡希恕先生特着笔墨、修改再三、对经方理论有重大影响的笔记内容。体现了其一生研究心血。再版冀能有益于广大读者解读六经实质及方证。
  内容简介本书根据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讲课录音及笔记整理而成。讲述《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医学特点,强调它是有别于《内经》而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分上下两篇,上篇讲解《伤寒论》原文,下篇讲解《金匮要略》原文,其特点是以八纲释六经及方证,并结合临床解读,易于理解和应用。
  作者简介冯世纶,主任医师、教授。1938年出生于河北晋州。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老中医,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发表《伤寒杂病论》溯源、《伤寒杂病论》与《汉墓马王堆医书》与《内经》等论文,出版《经方传真》、《经方传灯》、《中国汤液经方》,《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等书。在继承胡希恕先生六经实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厥阴病的概念,明确了厥阴病、少阳病方证;在继承胡希恕先生以方类证、以病位类证的基础上,探讨了六经类证.撰写《解读张仲景医学》、《胡希恕病位类方解》等书。
  目录绪论
  上篇 讲解《伤寒论》
  第1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条~第30条)
  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31条~第丑27条)
  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28条~第178条)
  第4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79条~第262条)
  第5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263条~第272条)
  第6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3条~第280条)
  第7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281条~第325条)
  第8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26条~第381条)
  第9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382条~第391条)
  第10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2条~第398条)
  下篇 讲解《金匱要略》
  第11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
  第12章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第13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
  第14章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第15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16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第17章 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第18章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第19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第20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第21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第22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23章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第24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25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26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第27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第28章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第29章 趺厥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
  第30章 妇女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31章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第32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胡希恕:病位类方解》
  编辑推荐
  有人问:经方虽验,但为数太少,又何足以应万变之病?诚然,病症多变,若为每证各设一方,即多至千万数,恐亦难足于用,须知,经方虽少,但类既全而法亦备,类者,即为证的类训别;法者即适证的治方,若医者于此心中有数,随证候之出入变化,或加减、或合方,自可取用不尽。我久于此道,所述概属亲身体会,不敢有所虚构,以误后人,由于个人水平有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请同志们勿与批评指正是幸。胡希恕
  对《伤寒论》的条文,内容进行解析,是胡希恕先生研究《伤寒论》的主要方法,是脚踏实地,紧密结合临床,届时六经实质、探明经方理论体系的必经之路。
  胡希恕先生认为,《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的六经,《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是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根据临床实际与治验心得,自编讲义,对《伤寒论》六经和方证的实质,给予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伤寒论》的名方名法进行了学可致用的分析,使一部来源于临证的《伤寒论》,真正熔入临床实践。本书是根据胡希恕先生的笔记整理而成,全书以病位类方,探求以六经类方,展示了胡希恕先生研究经方的思路和成果。它无疑是当今经方研究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