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 节
作者:上访不如上网      更新:2021-04-26 12:51      字数:4726
  李全得报大哭,向孛鲁请求率军南归,孛鲁开始不同意,李全自断左手一指以示必然会返回,才得到允许。1228年十一月,李全回到楚州。此刻,兵变首领中的张惠、范成进已降金朝,王义深已逃亡。国安用杀张林、邢德向李全赎罪。李全杀时青,兼并其军。此后,李全以丰厚的待遇募兵,不限南北人,又大量制造船只,自淮及海相望。李全表面归附于宋朝,以取宋朝钱粮。宋军见到这种情况都说:“朝廷唯恐贼人吃不饱,我们又有什么力量杀贼?”还有“养北贼而戕淮民”的说法。而他暗地里仍然归附蒙古,对蒙古的岁贡从不短缺,贸易货物都输入蒙古,又遣人焚烧宋御前军器库,以销毁宋朝兵备。他治水军以图东南地区,1230年八月,大阅水军数日。当李全的船通过盐城县时,宋知扬州翟朝宗令兵士夺之。李全大怒,以捕盗为名,率水陆军数万攻入盐城,抢走城内所贮的所有公私盐货。李全又上书宋廷,自称是捕盗入城安民,宋廷加李全为彰化、保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京东镇抚使兼京东忠义诸军都统制,罢翟朝宗官,改任赵蛏闶拢匀黄笸剂缢@钊唤邮埽担骸俺⒌蔽沂切『⒆樱蘖司腿龉樱 比圆怀繁幻婕咏舸蛟旖⒋心佳睾5耐雒饺嗡郑舷虑炙蔚囊馔家丫苊飨裕灰幻婊挂瓮⒔亟浦檬拐陨葡妗⒒炊鼙犁娴热税展佟@钊男芯读钏纬薹ń邮埽谑敲粗浦么笫拐陨葡孀芰炀恚柿煺苑丁⒄钥茸急柑址ァ?br />
  1230年岁末,李全率军南下,公开与宋敌对。史弥远还存有幻想,写信给他说只要退回楚州,就给他增加15000人的粮饷。李全置之不理。他本来准备奇袭扬州,然后直取苏杭,结果误信了部下郑衍德的馊主意,改为先取通、泰二州,然后渡江攻取宋京师。李全占领泰州后,赵范和赵葵已经进驻扬州,做好了防御准备。李全进取通州、扬州,在湾头为宋军所阻。李全目标在攻占三城,便筑长围,与宋军展开了长达半年多的对峙战。初期李全小胜,但自1231年正月就一再被宋军击败。他给养不济,攻城不得,欲战不利,主力损失惨重,李全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经常莫名其妙地自言自语。正月十五,李全在平山堂置酒高会,被宋军认出。赵范很高兴,对赵葵说:“此贼勇而轻佻,如果能把他引出来,必能擒之。”于是选精锐数千,打着被李全击败过的部队的旗号出城挑战,李全看到后很高兴,吹嘘道:“看我扫平南军!”跃马挺枪出阵,赵范挥军进击,赵葵亲身搏战,宋将李虎阻断李全的归路。李全见形势不对,率数十骑向北逃走,逃到新塘。新塘决水以后,泥淖深达数尺,但是地面由于尘土飞扬,看上去好像平地。李全仓皇间跌入泥淖,不能自拔。宋制勇军赵必胜等追至,李全大声喊:“别杀我,我是头目!”可是宋军此前为避免将士争功,曾有军令:凡有敌军头目不准争相抢夺。于是十几杆长枪齐下,李全当场被刺死。宋军将他肢解,瓜分了他的鞍马盔甲。此时宋军还不知道杀死的是李全,后来赵葵在检查尸体时发现李全断了一只手指的左手,这才得知。
  宋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李全余部推杨妙真为主,准备退回楚州,仍屡战屡败,损失惨重。五月,淮安等五城俱为宋军攻破。杨妙真据守大城,她对郑衍德等人说:“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现在大势已去。你们之所以未降,只是因为我还在。杀我而降,你们肯定又不忍心。这样谁会纳你们的降?现在我要回涟水养老。你们可以对宋朝廷说准备杀我归顺,但被我发觉,已经把我赶过淮水。以此请降怎么样?”部下同意。次日,她就北渡淮水,与李全养子(一说是亲子)李璟返回山东涟水,投降蒙古,数年后去世。李全余部或为宋所灭,或降金。李璟袭父职治益都行省,专制山东三十年,依违于蒙宋之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被封为江淮大都督。1262年,李璟叛蒙,七月,被蒙古军李璟擒获,和其养父一样被肢解处死。
  李全是当时非常复杂的一个人物,他的传记在《宋史》中占了两卷篇幅,甚至超过岳飞等人。他既是农民起义军领袖,又是流氓游寇。他野心勃勃,一切以自己利益为优先,出尔反尔是家常便饭,周旋于蒙、宋、金三国之间,利用三国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寻找扩张自己势力的空间。但是李全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野心家和几姓家奴,如果南宋朝廷处理得宜,他未必不能成为一个强助。但南宋朝廷既对他猜忌压制,又企图利用他在与金、蒙的对抗中火中取栗,结果自然是将他推向自己敌对的方向。而在他实力扩张和反意显露时又没有做出有效的防范,反而养虎为患,使他拥兵自重,为害淮东十余年,实在是可惜可叹。
  第十一篇、反复之犬:吴三桂
  前言:吴三桂这个人物,可以说好写,也可以说不好写。说好写,因为可供查阅的资料很多;说不好写,因为太多人已经写过他,我在这里提出些什么自以为新颖的观点、意见和设想,很可能实际上已经抄袭了别人。考虑再三,决定还是综合我所能找到的各种资料,做一个平实一点的传记吧。
  第一章、干城?
  吴三桂(1612~1678),字长伯,辽东人。其父吴襄是1622年的武进士,在军中历任都指挥使、都督同知、总兵、中军府都督等高级职务,在辽东拥有一支家族亲军。其母是辽西望族祖家之女,大名鼎鼎的祖大寿和祖大弼、祖大乐这几位镇守辽东的重要将领则是他的舅父。吴三桂生于武将世家,自幼精通弓马骑射,十六七岁就得中武举,不久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正式踏上仕途。吴家的亲戚朋友组成的庞大关系网对吴三桂的仕途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不停地为他做广告,广告词包括:“聪俊绝人”、“纯忠极孝”、“夷夏震慑”等等不一而足。吴三桂也积极结交驻守辽东的高级军政领导人:总监宁锦军马、专好杀良冒功的太监高起潜被他拜为“义父”,经略辽东的方一藻和洪承畴也被他拜为恩师。吴三桂在这样的支持下自然是平步青云,20岁任游击,23岁任前锋右营副将,27岁由高起潜推荐,成为了团练总兵这样的高级军官,驻守宁远,此时距他踏上仕途还不到十年。
  吴三桂青年时期,明朝衰落,后金兴起,辽东边境战事频繁。他很小就便随父征战各处,曾以20骑救父亲突围,颇有声誉,成为忠孝的典型教材。吴三桂年纪轻轻就在战场和交际场上饱经锻炼,此时他的经验和阅历,已经可以说是年轻军官中的佼佼者了。
  虽然吴三桂升迁速度有如直升机,并被评为智勇兼备的大将之才,但他并没有表现出与之相称的战绩,相反,他纵兵淫掠、骚扰百姓、畏敌怯战、临阵脱逃的情况却常常见诸史册。1632年,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被后金军围困在大凌河城,他随父吴襄救援却临阵脱逃,致使明军4万余人全部溃败,大凌河城失陷,祖大寿被迫投降后金军。1635年救授宣府、大同之役,吴三桂随父出征,却畏敌逗留、骚扰地方。1641年夏,皇太极率军约10万攻锦州,明以洪承畴为主帅,和杨国柱、王朴、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镇总兵,率军13万,宁远北上救援。七月,洪承畴进驻松山和锦州之间的乳峰山,且战且守,皇太极决定亲率大军与明军决战,洪承畴认为形势不利,决定率军突围。但是军事会议刚散,洪承畴一向器重的吴三桂居然和大同总兵王朴一起率部提前逃跑,连印信也被清军所缴获。吴三桂、王朴的影响,其他四个总兵也各自夺路逃跑,致使清军乘势追杀,明军损失惨重。洪承畴仅率万余人退守松山城,被清军团团围困,1642年二月,松山副将夏承德擒洪承畴、辽东巡抚邱民仰等献城降清,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当场被杀。洪承畴被押至沈阳,三月,降清复叛的祖大寿再次降清,松锦之战结束。至此,明朝在辽东的精兵猛将丧失殆尽,清军入关基本已成定局了。而导致此次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号称智勇兼备的大将吴三桂的率部逃跑。战后,和他一起逃跑的王朴被处死,他却只是被降三级,以待罪之身继续驻守宁远,实权一点没有受损。
  吴三桂虽然受到了处罚,但是时势却使他的分量在明和清眼里都较松锦之战前更重了。对于明,松锦失陷后,宁远便成为阻挡清军入关的唯一屏障,吴三桂在驻守宁远期间,搜集散亡,招募兵勇,所部军队又增至三、四万。1642年,清军进关。次年春,吴三桂率部入卫京师,颇有斩获,据说他就是此时以千金购得苏州名妓陈圆圆的。是年秋天,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城相继失守,独有吴三桂的宁远安然无恙。于是明政府便把吴三桂视为东部边陲之保障,并在其入卫京师时给予武英殿赐宴之恩荣。对于清,夺取宁远是其大举入关的前提。所以清曾通过已降清的吴三桂的亲戚故旧对他进行了频繁的劝降活动。信使往返,不绝于道。吴三桂既没有拒绝,也没有同意。一是由于明政权虽然摇摇欲坠,但仍对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着有效的统治;二是其所部将士的仇清情绪仍很强烈,不能不使他有所顾忌;而且,他手中这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是一个绝好的筹码,他完全可以待价而沽。
  第二章、选择
  明朝廷此时可称是真正的内忧外患,除了丧失了辽东军主力外,李自成的起义军也已经形成了燎原之势。1644年初,李自成军短时间内连下临汾、太原、真定、宣府、大同等重镇,直指北京。此时吴三桂已经是明朝廷唯一的赌注了。大臣们也先后上疏,要求撤关宁军入卫京城。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于是于二月间召见吴襄,询问吴三桂的兵力情况并将吴襄提升为中军府都督,又于三月五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急调其入卫京师。
  吴三桂接到诏书之前,宁远已是清军包围下的一座孤城,所以他早有弃守宁远之意。撤兵通知发出后十天,他将宁远军民50万众撤至山海关。接着又自山海关率师进京,二十日抵达永平。如果说此前掩护民众撤退影响了速度,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他率著名的关宁铁骑从山海关进京的速度,显然远算不上一个看着熊熊燃烧的大厦的救火队员应有的速度。而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已经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明朝灭亡。
  吴三桂失去了效忠对象以后,又开始向各方讨价还价了,而各方也开始出价了。三月二十日,李自成就已派出使者,携吴襄和已经投降的蓟镇总兵唐通的书信前往招降他,命他进京受封侯爵,把山海关交给唐通。三月二十三日,吴三桂得知李自成进京的消息,不久,北京的绝大多数明朝官员投降李自成的消息纷纷传来,李自成的使者也到了。他对使者殷勤接待,使者很满意地返回了。此时他是否已经投降了李自成呢?我们从一些线索中可见端倪:吴三桂在会见李自成的使者后就率部继续西进,并且还于所过途中,大张告示,宣称进京“朝见新主”,几天后,李自成在致左良玉等人的檄文中也声称:“唐通、吴三桂、左光先等知天命有在,回面革心”。可见,吴三桂此时的确投降了李自成。至少,他让李自成相信是这样。他是不是真心归降似乎并不重要,因为政治人物首先考虑的始终是利益。吴三桂此时和李自成并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吴三桂不是什么忠臣,而此时明朝的官员投降李自成的也不在少数。吴三桂和大多数人一样,都看出改朝换代在所难免,投降至少可以保证已有的特权和在京家小财产的安全,也许还能混个新王朝的佐命功臣干干,可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李自成来说,能够招降明朝此时首屈一指的大将和4万战斗力极强的关宁铁骑,对自己的政权也能起一个极好的稳定作用,实际上其后的发展证明,正是由于他没能做到这一点,他的政权被彻底葬送了。
  李自成军其后的一系列行动让吴三桂的幻想成了泡影。就在吴三桂刚刚决定投降李自成并向北京派出约降使者后不久,三月二十五日,刘宗敏、李过等便开始了对明朝在京官员进行拷夹、追赃等行动,吴襄也在其列。一时间人心惶惶,吴襄也私下致书吴三桂,要他前来营救。两三天后,这些消息和吴襄的信一起到达了正在西进的吴三桂军中。稍晚些时候,大约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派出的降将唐通、降官王则尧、张若麒、左懋泰等人携带吴襄手书和大批银两直至吴三桂军中,进一步劝其投降。看到前后两封吴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