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冬儿      更新:2021-04-24 09:47      字数:4775
  没有人敢想,但事实确凿是那样。
  第5节:一代华工南洋泪法刚百日易亲娘(2)
  萧增勋虽然没有文化,却有着祖先萧何一样的战略目光。他用挖锡泥赚到的一点钱,买了一大片石头山。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有朋友问增勋:
  “你犯傻了是不?花钱买石头山干什么?”
  萧增勋却笑着说:
  “山不转水转,兴许能够赚钱呢。”
  朋友又问:
  “都是石头,又不能种庄稼,你拿什么赚钱?”
  萧增勋说:
  “退一万步讲,搬掉石头,至少也可以种些橡胶树嘛。”
  朋友生气地说:
  “全是石头,你能搬得完吗?”
  萧增勋说:
  “慢慢搬呗。”
  朋友摇着头走了。
  那知道不久之后,政府要从吉隆坡往新加坡修一条国道,需要大量的石头,就来找萧增勋,要求买走他的石头。萧增勋当然求之不得,很快成交。
  于是,萧增勋一边点钱,一边看着很多人开着车来把石头慢慢都搬走了。
  萧增勋说话之间成了暴发户。他在搬走石头的土地上种了橡胶树、胡椒树等,又开了金铺、银楼,做金银首饰及金条等生意,事业越做越大,越做越火,不出很久,金铺、银楼开到7间之多。
  然而,凡事都不会十全十美,萧增勋唯一的缺憾就是太太没有为他生育子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萧增勋颇为此事烦恼。
  这时,国内老大萧增煌却一连生了三个儿子。他们分别是萧耿香,萧杏香,萧育香。
  于是,兄弟俩经过商量,就把老二杏香过继给萧增煌。
  4
  世界上又有一道规律,曰:盛极必衰。萧增勋发了大财,又有了家兄过继来的儿子萧杏香,从一个农民的角度讲,可以说是已经是达到“极盛”了。恰恰也就从此开始,他一步一步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这是一段关于金钱与美女的悲剧。导演这场悲剧的是萧增勋的太太。
  萧杏香自从来到马来西亚叔父家当了儿子,就开始观看那场悲剧。然而一切皆是缘,萧杏香没有能力去阻止悲剧,也没有可能阻止得了那场悲剧。萧杏香一边流泪一边缓慢地观看那场悲剧的起承转合,残忍地见证着悲剧折射出的种种丑恶。
  萧杏香的叔母(他称她妈妈)是一个金钱至上主义者,她单纯地为了监视叔父(他称他爸爸)的行踪,以便掌控叔父的钱,不断请来一些年轻貌美的姑娘侍候叔父,并暗示其与叔父发生关系,等到姑娘与叔父生了孩子,就将姑娘赶走,孩子留下居为已生。用这种办法,叔母一共“生”了7个孩子(与他们的门店间数正好是一个数)。叔母不仅找小姐“侍候”叔父,待叔父年迈时,还引诱他抽上了鸦片烟,将叔父搞得整天躺在床上,不能工作。这样,叔母就全面掌控了叔父的钱财。
  叔母自己有了孩子,眼睛里就再难容得过继来的杏香了,于是即使是杏香长大之后,都免不了挨她的打骂。
  萧杏香常常暗自为叔父流泪,也为他自己流泪。
  萧杏香23岁那年,叔父看到自己身体日渐虚弱,唯恐去日不多,便命杏香回中国老家建造祖屋,立自己的父亲萧亦唐为主,将祖屋取名为亦唐公祠。叔父这样做,一方面借以纪念自己父亲萧亦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萧家后人有个心灵归属之所。
  萧杏香不敢懈怠,很快带着钱返回祖国老家。
  萧杏香用了三年时间,建造了一座规模为三围围屋的亦唐公祠。
  萧杏香在建亦唐公祠的过程中,结织了一位女子。此女名叫钟秀兰,蕉岭县徐溪镇旗形下高车人。当时,建亦唐公祠的木料几乎全是来自蕉岭,钟秀兰是送货人之一,她常常指挥乡邻们抬、扛、拖、拉,仿佛战场上的将军。萧杏香看到钟秀兰人不仅精明强干,而且长得秀气漂亮,一下子就爱上了她。
  经人缀合,萧杏香和钟秀兰闪电式恋爱,闪电式成为夫妻。
  钟秀兰后来竟是萧姓门中一位传奇女人。关于她的很多故事流传广泛,脍炙人口。
  钟秀兰的故事一部分是讲她聪明能干的,比如她的天才的语言能力。
  由于萧杏香不再被叔母宠爱,甚至成了叔母的眼中盯肉中刺,他在马来西亚萧家就也渐渐沦落成了一个边缘人物,不再享有任何优越地位。萧杏香于是带着自己的妻儿离开大家庭,来到文律埠,决心自立谋生。这时的钟秀兰便也不再是一个有钱人家的贵夫人,而是要和丈夫一起去面对贫穷的考验。他们一家人在文律埠海边用木板盖了两间当地称为阿搭屋的房子,也做起了金银首饰生意。做生意的最基本功夫是与人沟通,钟秀兰简直是一个语言天才,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用马来话、英语、潮洲话、广东活与人交流,于是他们的生意做得很顺,很快就度过了最艰苦的时期。
  第6节:一代华工南洋泪法刚百日易亲娘(3)
  钟秀兰的故事的另一部分是讲她生孩子的。
  钟秀兰一生共生了21个孩子,在她的育龄内一年生一个,从没有空过。她生孩子也不像很多女人一样兴师动众,她一贯是自己给自己接生,不找任何人帮忙。在认识她的人中间流传着一段佳话。说是有一次她和别人在打牌,自摸到一张可以糊的牌时,那牌不小心从她手里滑落在了牌桌上。有人就说:“钟秀兰,你的牌是滑落到桌子上了,这一把你不糊啊。”只听她笑一下说:“这一把就不糊了,我要生孩子去了。”遂转身对一边的女佣说:“别站着了,快去给我烧开水,再把剪刀准备好。”然后,再向大家打招呼道个歉,就向房间去了。不一会,牌友们还没有离去,房间里就传出来尖锐的婴儿啼哭声了。牌友摇头不可思议说:“这钟秀兰,生孩子像是母鸡下蛋似的简单。”
  后来,大家再打牌时,某人不小心掉下一张牌了,就有人趣笑说:“哇,是不是也要生孩子去了?”
  这些都是后话。
  钟秀兰嫁给萧杏香后,在萧杏香建祖屋亦唐公祠的三年时间里,她当然地一年生一胎,共生了三胎。于是萧家有了法宜、法坤、法刚三兄弟。
  5
  萧亦唐这一脉中,还有一位天才是萧家的骄傲。这个人是萧法刚的三叔萧育香。
  萧育香自幼好学上进,聪明过人,在梅县石扇镇银钱村的银钱小学接受启蒙教育,后考入梅州中学,再从梅州中学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梅州中学和广州市中学等学校当教师。萧育香一个穷乡僻壤的农家孩子考入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曾经令整个广东省都为之震惊不已,成为当时一大新闻。
  萧育香燕京大学毕业前夕,正值萧杏香建祖屋的工程要雕龙画凤了,为了为萧家祖屋尽一份力量,萧育香请假回家,将雕龙画凤的工作一手承揽下来。他让别人帮自己搭好架子,然后爬上去,一边构思一边画,把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祖宗的情感,融注在一笔一划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干,终于完成了所有雕龙画凤的工作。
  可是,其时有南洋萧增勋的太太传话回来,说祖屋只准萧增勋的子嗣居住,其余人一律不准住进去。
  萧增勋太太的传话令所有人都大惑不解,萧育香尤其极度悲伤。萧育香想,祖屋既然称为亦唐公祠,便应该是归所有萧亦唐的子嗣所有,而非只归萧增勋的子嗣才所有;再说萧增勋的众多儿女都在南洋,回来不回来或什么时候回来都未知晓,怎么就规定了不让别人住进去?
  天下的知识分子都喜欢钻牛角尖,萧育香也一样,钻进牛角尖中怎么也出不来,在广州中学当教师后,因忧郁而患上肺病,不久后终于英年早逝。
  还是后话。
  萧杏香建好祖屋,即打算再次去往马来西亚。
  可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萧杏香回来时只身一人,现在要走,却就是一家四口人了。钟秀兰听说要乘船去南洋,头都涨大了。她平日每次坐短途船都要晕个死去活来,如今一坐少则7天,多则不可估,如何得了?况且,三个孩子,法宜三岁,法坤两岁,法刚算一岁,却只有一百天,自己做为母亲都自身难保,怎么能照顾得了三个孩子?
  对于萧杏香一家的离去,萧杏香的亲生母亲也急了。她急的当然是另一问题。她的丈夫增煌日前也已去了马来西亚;大儿子耿香亦在那里;三儿子育香不日要起程进京结束学业,而且听口气大有可能在外工作而不回来了;二儿子杏香已过继给小叔,更没有理由阻挡。如此家中只剩自己一个孤老婆子,往后该怎么往下生活?
  萧杏香的亲生母亲思来想去,不得不对萧杏香两口说:
  “你们给我留一个孩子下来吧,反正带着也不方便。”
  萧杏香理解亲生母亲的难处,就决定把法宜留给自己亲生母亲。
  不料,这一决定正好触动了钟秀兰的某种灵感,使她立刻想到另一个主意。钟秀兰的哥哥已因病过世,娘家只有老母亲、嫂子和外甥女儿顺招三口人;嫂子娘家人担心没有个儿子,害怕将来没个结果,早有让女儿改嫁之意。钟秀兰这时便想,如果送一个孩子给嫂子养,既解决了自己不便带走的困难,也是慰留嫂子的最好办法?
  第7节:一代华工南洋泪法刚百日易亲娘(4)
  可是老二老三留谁好呢?
  有一天,钟秀兰把法宜交给萧杏香的亲生母亲,自己一手拉着法坤,一手抱着法刚,找到村子里的算命先生。
  钟秀兰说:
  “先生,我有三个孩子,这是两个小的,老二老三。我过几天要去南洋了,我要带走一个,留下一个送给我娘家嫂子,我想请问先生,我是带走老二好,还是带走老三好?”
  算命先生说:
  “你说一下两个孩子的生辰,要准确。”
  钟秀兰如实报上法坤和法刚的生辰给算命先生。
  算命先生一边掐指头,一边口中念念有词,过一会儿,又分别细看看法坤和法刚的脸。然后慢条斯理说:
  “要说将来的作为呢,老三要厉害很多。”
  钟秀兰说:
  “您是说我应该带老三去南洋?”
  算命先生笑笑说:
  “不过,老三的命主火,克父母,你们还是带老二去南洋吧。”
  只有100天的法刚哪里知道自己的人生轨迹就此被算命先生的一句话决定了。
  将近40年之后,当萧法刚在台湾创立了自己的宏图伟业时,身在新加坡的萧杏香曾感叹说:“咱老三现在了不得啊,早知他有这般出息,当年就该把老二留下把他带来。”
  钟秀兰苦笑说:“当时算命先生就说老三将来最有出息的。”
  萧杏香说:“那你为什么要带老二不带老三?”
  钟秀兰说:“算命先生说,老三命主火,克父母。”
  萧杏香说:“一派胡言!孩子有出息又怎么会克父母呢?”
  其时,身在台湾的法刚早随外家改姓钟了。萧杏香很不服气,亲自去了一趟台湾,命令法刚把姓钟改为姓萧。
  钟秀兰把只有100天的萧法刚送到娘家,流着泪把他交给了老实善良的嫂子张三妹。谁知平时见生人就哭的萧法刚,来到张三妹怀中后,一双黑幽幽的小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张三妹,仿佛相见恨晚似的,竟然一声未哭。
  钟秀兰说:
  “嫂子啊,这孩子从今以后就是你的了。”
  说完失声痛哭而去。
  ——外婆家一贯贫困,平时根本舍不得杀鸡宰鸭,但对于偶然掉在厕所中死掉的鸡鸭,肯定就是不吃白不吃了。虽然那鸡那鸭曾经在粪瓮里泡过,谈不上干净,但大家若忽略掉其来历,吃起来也还是津津有味的……
  第8节:含辛抚育如刻骨舅母胜母恩似山(1)
  第二章
  含辛抚育如刻骨舅母胜母恩似山
  1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行者无疆,但不管漂泊多远,对故土和母亲的浓郁情韵与深沉力量,都是一份人类共同崇尚的情感价值。
  当善良的张三妹从襁褓中抱起法刚,默默地望着怀里这个嗷嗷待哺的婴孩,她的心就锲而不舍地衔着一个信念,那就是把他健健康康地抚育长大,这是她——一个客家女人始终不渝的信念。
  客家人称母亲为阿姆,张三妹自然就是法刚的阿姆。
  三十年代的中国苦难深重,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存亡的危机使华夏大地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农业危机,这场危机达到了“浩劫的程度”,农村经济破产的黑影已成为现实。
  在这样的时代中,阿姆独自承担着照顾婆母养育女儿顺招和法刚的责任。阿姆终日以赤脚徒步下田耕种,上山砍柴,割芦棘,每日早早出门,回来时总是头发蓬松着沾满了灰土,干裂的手脚上鲜血直淌。两个年幼的孩子顺招和法刚,像蒜苗之依赖于一棵蒜般地依赖着阿姆而活。
  阿姆是一位有着大无畏胸襟的母亲。她用自己全部的辛劳和汗水换来孩子们一天天的长大。
  在阿姆的辛勤抚育中,在顺招姐姐的背上,法刚童年的记忆日渐清晰起来,一天天地长大了。幼年的法刚灵动活泼,充满童趣,惹人喜爱。艰难的生活环境,天性中的聪颖,让法刚很小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像个大人了,总爱想办法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