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当当当当      更新:2021-03-27 20:54      字数:4960
  如果对方离得很远,要加以回答,也不会被对方听见。那么,便可以马上回答孩子的问题。但是,如果对
  方就在眼前,那么就只能够告诉孩子,“等一会再说”,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然,在不会伤害对方的人
  格的情形下,最好是马上回答。这么一来,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孩子看到拄着拐杖的人,就会问:“为什么呢?”这时候,告诉孩子,“因为生病”。回答方式不会失礼。
  不过,如果孩子问:“为什么那么胖呢?”这时无法率直地回答,就可以告诉他,“等一会儿再说”。等
  对方离得较远时,再告诉他。
  可以告诉孩子,吃得太多或不喜欢运动,就会发胖。只吃甜的东西并不好。所以“不可以只吃甜的东西,
  必须吃任何东西,而且经常运动,才不会过胖。也不容易生病”。此外,还可以告诉孩子,“吃得太多会
  发胖,如果挑食就会太瘦,而变成身体瘦弱的小孩”。
  五岁的小女孩在去上小提琴课时,看到一个眼睛看不到东西的小孩,回到家就问母亲:
  “那个眼睛看不见的小孩,是不是神亡了帮他做眼睛呢?”
  “是呀!神也是非常忙的,有时候很可能也会忘了做眼睛。甚至也会忘了做耳朵、嘴巴和手脚。”
  “有这么多的小孩,一定是神忘了帮他做。真是很可怜。”
  这孩子并不是当场问,因此这种回答也是方法之一。当然,你也可以回答,“因为眼睛生病了,所以看不
  见。”即使对方就在你身边,这种回答方式也不会失礼。
  特别是在面对身体有残疾的人时,千万要注意不可以流露出丝毫轻蔑的态度。有些父母会趁机教训子女,
  说:“你也是一样,如果不听母亲的话,就会变成那个样子。”这么做真是极端的糟糕。它不仅无情地伤
  害了那位残疾人士,也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另外,很多自尊心极强的人并不需要怜悯或同情。因此,在回答或说明的时候,要着重在那个人好的,优
  秀的地方。例如:“虽然他眼睛看不见,但却热爱音乐,拼命地练习,所以他的琴弹得非常好……”。如
  此强调对方的努力,并且在说明的时候,要带有善意和敬意。
  要顾及孩子所提问题的言外之意
  早上,当爸爸要到公司上班的时候,四岁的女儿问道:“为什么爸爸要到公司去上班呢?”
  这时,母亲就回答:
  “爸爸去公司上班,领了工资,才能够买东西和衣服给你。”
  “那么,爸爸还是去公司上班比较好。”
  “所以不去上班,就不会买东西给你了。”
  这种回答方式仅仅着重于工作是为了经济上的理由,因此非常不充分。其实爸爸去上班不仅是为了领工资,
  因为工作还具有生存的意义。
  “爸爸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他喜欢到公司去上班。”
  这种回答方式可以培养孩子自小就有劳动的欲望。
  另外,还要说明工作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像父亲上班是为了领工资,才可以买东西和衣服,这种家庭的
  经济理由最好放在最后说。
  但是,母亲是家庭主妇时,大都会采用这种回答方式。因为这些母亲下意识地认为,“爸爸就是每个月拿
  薪水回来的人”。如果母亲是以这种方式来回答,那么这为母亲就需要稍微反省一下了。
  四岁的小灵看着母亲在忙着家务,而无法陪她玩,就问忙碌的母亲:“为什么每天都要洗衣服、清扫浴室
  呢?”
  这时,忙碌的母亲回答道:“等一会儿再说。”可是,小灵还是不停地发问。
  于是,母亲说:
  “你每天玩沙子,衣服都脏脏的。你不觉得穿干净的衣服会比较舒服吗?所以要把衣服洗好,然后在晾干。”
  “恩,小灵长大以后,也要像妈妈一样。”
  “是呀!你长大以后,就可以帮妈妈的忙了。”
  这种回答方式应该是很不错的。不过,还要再稍微地考虑到孩子发问的言外之意。孩子都喜欢妈妈陪自己
  玩,然而妈妈却一大早就忙着作家务,无法陪她。孩子会觉得非常无聊,而问道:“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呢?”
  这时,应该观察孩子的表情,考虑到孩子的愿望,并给予某种程度的接纳,然后告诉孩子:“等妈妈洗好
  衣服,就陪你看这本书。”或是:“你先玩这玩具,等妈妈洗好了衣服,马上就陪你玩。”
  其实,孩子是因为希望妈妈陪她玩而发问,所以妈妈只是告诉她洗衣服的理由,双方的意识就没有交集点。
  要先告诉他:“妈妈很想陪你玩。不过,如果不在早上洗好衣服,会晒不到太阳,那么衣服就不会干。所
  以你再忍耐一下吧!”
  接着,再说明穿肮脏的衣服会很容易生病,应该说明洗衣服的理由。这么一来,孩子就能够接受了。
  3 马上回答孩子所发问的问题
  马上回答非常重要
  “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实际上,小孩子的情绪改变得很快,这种转变虽说是暂时性的,但非常强烈。
  这是孩子的特性。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持续一二个小时玩相同的游戏也不会感到厌倦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会儿玩积木,马上又
  伸手拿画册,接着又开电视……因此想要引发孩子的兴趣,一定要下工夫。孩子对于一件事的热度,只能
  够维持15至30分钟。
  发问的时候也是如此,孩子会对当时具有强烈印象的事物来发问。所以当父母亲回答:“等一会儿再说”,
  而不直接马上回答时,通常,时候孩子就会忘了先前所问的问题,即使事后再回答,也不会有当时马上回
  答的效果强烈。因此,马上回答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如果经常都无法得到立即性的回答,孩子会认为“问了也没用”或是“反正得不到答案”,于是就
  不再发问了。养成这种习惯以后,孩子会变成不会产生疑问、没有发问愿望的孩子。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
  倾向,那么对他的智力及情感发展会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当时难以回答的问题,也要在事后尽快
  地回答。
  孩子所发问的问题,有时候只是出于好奇心的发问,有时候是出于情绪上的原因。甚至有时候还涵盖了这
  两方面的原因,所以父母亲必须要马上回答孩子所发问的任何问题。
  此外,“回答问题的时候”,马上“因应孩子的需要”给予回答,是最重要的。这比给予正确的回答更为
  重要。对于发问的内容,要听出孩子的心意并据此来回答。拟人化的回答,会是最好的回答。科学性的问
  题,主要在第4章中叙述。在此,试着列举出几个基于情绪原因的问题。
  在被告知“做某某事”时所发出的问题
  孩子经常在不能够接受父母亲要他(她)“做某某事“时,提出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例子:
  “饭要吃干净。”
  “为什么要把饭吃干净呢?”
  “如果不吃干净,眼睛会看不见。”
  “那么,就看不见爸爸、妈妈的脸了?”
  “是呀!所以要吃干净。”
  这位母亲自小就被如此教导,但是这种回答方式是具有强迫性和强制性的。现代是科学时代,切勿用这种
  恐吓方式。如果和孩子讲道理,孩子是能够接受的。
  不妨仔细地向孩子说明,我们吃的米饭是农民伯伯勤播种、种植秧苗,经过除草、施肥、收割而得来的。
  农民伯伯拼命的工作所收获的稻米,是不可以浪费的。此外,世界上有些地方的人没有米饭吃,甚至因此
  而死去。由此可知,对人类而言,米是多么重要的食物。我们要把多余的米,拿来救济那些穷苦的人。
  暑假时,一家人一起去登山,六岁的男孩问父亲道:
  “为什么要登山?”
  “山上的空气清新,而且可以看到美丽的景色。”
  “可是,我只觉得非常厌倦。爬到山上以后,什么也没有。一点也不好玩。”
  这时,父母亲真不知该如何回答才好。在有些小学里,也会有这样的问题。在教室中,老师大声地说:
  “明天,我们要去登某某山。大家都要做好准备。”
  三年级的小童问道:
  “为什么要登山呢?登上山顶以后又要下山,下山以后又回到了原点,所以没必要登山呀!”
  以往很少有小孩会问这些问题,可是现在的小孩经常都会问,“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地爬山”。这是现代孩
  子的特征。
  一旦孩子问到这问题时,不要沉默。可以告诉孩子为了健康以及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没有强健的身体,赛
  跑时也跑不赢,走路时也没有力气。身体强健的孩子才不会生病。因此要登山。
  现代的孩子平常就要让他们有运动的兴趣。现在,运动非常盛行,但是自己喜欢运动的小孩子非常少。他
  们不知道运动就是要通过流汗来锻炼身体,运动这么令人疲倦,实在让他们望而却步。
  其实,与其向孩子强行灌输运动的理由,倒不如在他们实际上山、下海时,让他们体验到清新的空气和美
  丽的景色,以及出汗以后,那种爽快的感觉和满足感,除了亲身体验以外,是无法了解的。不过,由于是
  第一次让他体验运动的乐趣,刚开始时,不要让他太疲倦。只要没有太过痛苦的体验,那么,他就会有想
  要再度尝试的意愿。
  “赶快去睡觉。”
  正在看电视的父母对四岁的女儿命令道。
  “为什么大人可以不必那么早睡呢?”
  女儿非常不满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有充分睡眠的孩子才能够长大。如果不早点睡,早上就会爬不起来。”
  “大人即使睡得晚,早上也能够早起吗?”
  “爸爸的肚子里有个时钟。到了早上的时候,就会叫爸爸起床。”父亲如此回答。
  前面的回答还可以,但是后面的“肚子里有个时钟……”,孩子是不会理解的。这时,倒不如向他说明“大
  人的身体已经成长发育健全了。”
  不过,在这种情形下,只是口头上给予回答,孩子心里是无法接受的。这时候,父母亲最好还是关掉电视,
  创造一个孩子容易入睡的好气氛。在孩子养成早睡的习惯以前,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早早就寝。
  五岁的儿子问道:
  “为什么一定要到外面去玩呢?”
  因为当天的天气非常好,男孩儿正在屋中玩,结果父母亲要他“到外面去玩”。
  “晒晒太阳,对身体有益。”
  “太阳有营养吗?”
  “是呀!”
  大人听到“太阳有营养”的说法,都会觉得有点奇怪。不过,如果要作一说明,实在不容易,孩子也无法
  了解。他们认为对身体有益就等于有营养。因此,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回答。
  孩子只吃肉,不爱吃青菜。于是母亲说道:
  “蔬菜也要吃。”
  “为什么一定要吃蔬菜?”
  “蔬菜有肉类没有的营养。”
  “可是,我只喜欢吃肉。”
  “如果不吃蔬菜,晚上眼睛会看不见,还会流血不止。”
  这是很适当的回答。不过,如果举出孩子切身的例子来说明,例如:“如果不吃蔬菜就会生病,不能去幼
  儿园,就不能和小朋友玩了。”也许会更具有效果。
  以上的例子,是孩子对于父母亲命令有所不满,而提出的情绪性的问题。不过,有些父母亲会责骂孩子或
  予以漠视。这种做法相当糟糕,它只会使孩子更加不满。因此,必须要考虑到孩子的情绪,按照当时的具
  体情况来回答孩子的问题,消除他们的不满。
  缓和孩子的情绪
  受到父母的责骂时,孩子大都会问一些情绪性的问题。
  “爸爸、妈妈为什么对我发脾气呢?”
  一个四岁的小男孩经常遭到父母的责骂。有一天,他在睡前,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在这么狭窄的房子里看到你在调皮,当然会生气了。而且,这些顽皮的动作会使你受伤,这多危险啊。”
  “那么,假如我们住大一点的房子,你就不会生气了,是吗?”
  “如果我们的房子非常大,你也能够安安静静地玩。那么,你就不会在电视前或其他狭窄的地方到处乱蹦
  乱跳,我们也就不会骂你了。”
  其实,这种回答方式并不恰当。住在狭窄的房子里,是父母亲的责任,也是经济能力的问题。即使告诉孩
  子也没有益处。
  所以当孩子问:“你们为什么发脾气呢?”时,父母亲可以回答:“那是因为你和别的小朋友吵架、淘气
  的缘故,又因为怕你受伤,才会发脾气的。”这么解释就足够了。
  棉队这种问题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回答和说明。如果家中比较狭窄,可以带孩子到公园或体育场去。让
  孩子能够发泄精力,这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孩子的动作虽然是稍微粗野一些,但是为了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