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当当当当      更新:2021-03-27 20:54      字数:4955
  可是小孩子就不一样了,同音异义字会让他们觉得很不可思议。这时候,可以向他们举例说明同音异义字
  的差异,以增加他们对于语言的兴趣。
  除同音异义字外,孩子也会在其它方面表现出对于语言的感受性。
  “怎么有这么多的秋天,有丰收的秋天、美丽的秋天、读书的秋天……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秋天呢?”
  四岁半的小女孩因为看电视,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于是有了这样的问题。
  这时候,母亲做了这样的说明:“秋天不像夏天那么热,也不像冬天那么冷,所以是非常舒适的时期。因
  此,才会有所谓读书的秋天……”接着,又告诉她:“其实,那都是秋天。”
  不过,母亲所作的说明还嫌不足。如果再附加说明一年四季,会更加理想。“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
  四季;春天时暖和,树木开始萌芽,百花开始绽放;夏天时很热,大家可以去游泳,吃冷饮;秋天时,天
  气不热也不冷,非常舒服,这个时候最适合运动、学习,另外,各种各样味道鲜美的水果都在这个季节成
  熟,我们可以尽情品尝;到了冬天时,天气非常寒冷、会刮很大的风,到处都在结冰,还会下雪;冬天过
  去之后,又是春天……,于是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这些并不复杂的说明,确可以让孩子慢慢体会到大自
  然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对于孩子的问题,能够再综合作一说明,是最适当的回答秘诀。从孩子的问题中,一一打开未知世界的门,
  能够激励他不断地发问。
  拟人化的问题
  一个初冬的早上,有个四岁的小女孩偶然看到池中的小鱼,于是问道:
  “这鱼不冷吗?不会感冒吗?”
  母亲的回答非常巧妙:
  “池里的水应该是很冷的吧!不过,水是鱼的家,因为它经常运动,所以不会觉得冷。如果你觉得冷,我
  们来赛跑好吗?”
  尤其小孩觉得冷的时候,会有此种说法。这时候,可以诱导她,“来,跟妈妈一起跑步吧,一二一……?”
  幼儿的心理特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自己觉得冷的时候,看到池中的鱼,自然就会认为
  鱼也冷;这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即使不是生物,也会认为它们和自己一样,都要早上早起、洗脸、吃饭,
  晚上上床睡觉。因此,这位母亲的回答方式非常有智慧。当然,也会有别的回答方式,例如:“鱼儿喜欢
  在冰凉的水中。”
  有个四岁的小男孩起晚了,母亲说他是“贪睡的小孩”。
  这时候,小男孩问道:
  “那么,鸡是几点起床呢?”
  母亲告诉他:“太阳出来时,就会起床了。”
  这很可能是因为这孩子曾经听说过,鸡起床的时候,会叫人起床。所以当自己晚起床的时候,就会想起早
  起的时候鸡会叫。因此,这孩子的头脑是非常聪明的。
  如果母亲再稍微用些心,还可以告诉孩子,母鸡是不会叫人起床的,只有公鸡在早上太阳升起时,看到东
  方的天空露出曙光,就会喔喔叫:“大家快起床啦!”接着再告诉孩子:“所以我们要像鸡一样地早起。”
  五岁的小男孩看到电视上的预防蛀牙的广告,问道:
  “蛀牙的蛀虫到底住在哪里?”
  母亲告诉他:
  “蛀牙的蛀虫没有固定的住处。吃甜的东西或口内有食物残渣的时候,它就会出现。但是它长得太小了,
  根本看不到。因此,睡前必须要刷牙,让蛀虫没有地方住。这样就不会有蛀牙了。”
  这是小孩特有的拟人化思维所引发的问题。这位母亲的回答方式非常好。不过,如果能够好好地运用这机
  会,强调说:“如果不想有蛀牙,饭后、睡前都要漱口、刷牙,做好牙齿的大扫除。”
  就有如上述的例子一样,孩子所问的问题常常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内容。但是,对孩子而言,他们都非常
  认真地思考疑问,因此父母亲绝对不可以一笑置之;而必须要考虑到孩子所发问的背景,以温柔的态度来
  回答。这样才不会抹杀了小孩智慧的好奇心。
  2不要漠视、回避孩子所问的问题
  如果漠视、回避孩子所问的问题,会使孩子的情绪不安定
  处于发问期的幼儿,有时候的确很难应付,甚至几乎无法应付。恰恰此时是幼儿智力发展最快、最重要的
  时期。他们有时之所以发问,只是想要和父母亲沟通一下而已。
  这时期的孩子充满了智慧性的好奇心,对于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兴趣,自然回产生很多的疑问。要父母亲
  一一仔细地回答,实在不容易。尤其是父母亲越忙的时候,小孩子越是纠缠不已。另外,小孩子会有为了
  引起大人的注意而发问的倾向。
  小孩子几乎会问任何的问题,不过这是他们的智力之芽开始萌发的表现。树苗在成长为参天大树以前,需
  要充分地施肥、浇水,否则会变得非常瘦弱。因此,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补充养分,就会贻
  误良机。而一旦错过,则无法重新开始。
  回答孩子的问题,也是相同的道理。一定要确实把握好他们的智力正在萌芽的时期,适当地予以应对,才
  能够培养出充满好奇心和学习愿望的孩子。因此,切勿漠视、回避孩子所提出的问题,而要尽可能诚恳地
  回答孩子的问题。
  此外,孩童的情操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偶尔在孩子提出问题,却正值母亲忙碌的时候,母亲会为了自己
  的方便而漠视孩子的问题,并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很忙,等一会儿再说。”甚至还会拒绝孩子,说:“妈
  妈不是早就教过你,告诉过你了吗?你到底要问多少次才能明白?”
  结果会令孩子不满。这种不满的累积会给孩子的个性蒙上阴影,甚至影响他将来的一生。亲子之间良好的
  沟通,才能培养出情绪安定的孩子。
  如果孩子本来就了解的事,却一问再问,这表示孩子想要引起父母亲的注意。尤其是在弟妹出生以后或家
  中有其他小朋友时,会经常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换言之,孩子发问的目的,不在于得到答案,而是为了
  要引起家长的回应。
  这时候,只要注意孩子的态度,就可以得知了。例如:孩子会发出撒娇的声音,纠缠着母亲,并且不断地
  提出问题等等。这时,不要拒绝孩子,而要了解孩子寂寞的心情,想要引起注意的心理状态。如果家长没
  有理解这种心态而有所回应,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欲求不满,而引发其他想引起注意的行动。例如:吃手指
  头、咬指甲、尿床等,果真这样就麻烦了。
  几乎大部分的父母亲都会漠视或回避孩子的问题。除了忙的情形以外,像是不容易回答或困难的问题,还
  有他人在场时不好回答的问题等,大都会采取这种态度。在此,举出一些实例,让大家想一想该如何回答。
  难以回答的问题
  五岁的小孩跟妈妈走在人行道上时,问道:
  “为什么石头是硬的呢?”
  这时候,母亲并没有作正面的回答,而跟着他说:
  “为什么会是硬的呢?”的确,这是难以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雪是白色的呢?”
  “为什么狗是‘汪汪’的叫,猫咪是‘喵喵’的叫呢?”
  “为什么有五根手指呢?”
  这些都是大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但如果要一一回答,的确令人头痛。
  一般的回答方式是:“很久以前,神就是这样造的。”对于五岁的小孩而言,这种答复无法令他满足。如
  果能够附加说明石头的用途和采石头的地方,添加一些有关石头的相关资料,会更加恰当。
  这时,可以向孩子说明,因为石头很硬,所以可以用来盖房子,铺马路。此外,在山里有很多石头,下过
  雨以后,会被冲到河流里,跟河水一起流向下游。它们在上游是大石头,到了下游时,就变成了小石头。
  甚至回变成沙子。如果能够利用彩色的图片让孩子边看边说明,效果会更好。
  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试着举个巧妙的例子,多少也能够解决孩子所发问的问题,以满足孩子。
  三岁的男孩边看画册边问道:
  “为什么画不会动呢?”
  这时,妈妈会说:
  “这就像我们看人一样,看到的那一页会浮现在脑海中,将它画下来就变成画册。”
  由于孩子平常看电视看习惯了,很可能会拿画册来和电视相比,而有了这样的问题。用纸或蜡笔、颜料画
  出来的画像,以及照片,是不会动的。电视是把拍摄下来的许许多多的图片连接起来,用电力转动,使其
  变成会动的影象。父母亲可以如此地说明。
  有时候,孩子还会问出一些让父母亲吓一跳的问题。
  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看电视时,问道:
  “为什么爸爸和妈妈会结婚呢?”
  “因为爸爸、妈妈互相喜爱,想要在一起生活。”
  “我也想要和爸爸结婚。”
  “你长大以后,也能够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
  当孩子有想和自己的父亲结婚的念头时,不要予以否定,而必须要对孩子的愿望有某种程度的认同,告诉
  她:“是呀!如果能够和像父亲一样温柔的人结婚,那该有多好!”
  孩子非常喜欢父亲,即表示亲子关系良好。同时,藉此也可以建立更好的家庭关系。
  边吃饭边谈到幼儿园时,四岁的男孩问道:
  “爸爸和妈妈吵过架吗?”
  对于父母亲而言,这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几乎想要逃避。这时,还是必须要直率地回答。
  “没有,不过今天在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事?”
  “我和军军吵架了。”
  “原来是这样!吵架是不好的事情!所以你们下次不要吵架喔。”
  母亲这种回答方式似乎比较倾向于道德性和说教性。
  也许,有些小孩父母亲在口头上的争执。其实,不论在哪个家庭,不可能每一天大家都笑嘻嘻地。偶尔吵
  一两次架,也是正常现象。所以如果母亲有此答复,孩子就会觉得母亲在说谎。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形,
  母亲最好如实回答:
  “是呀!爸爸、妈妈有时候也会吵嘴。不过,马上又和好了。”
  如此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马上又和好了,孩子会觉得父母亲和自己一样,而增加亲子之间的亲密感。如
  果对孩子说,“爸爸、妈妈不会吵嘴,所以你不可以和别人吵嘴”等等,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教训的意味,
  很可能会使孩子对父母亲不再具有好感,甚至对父母亲敬而远之。
  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在别人家中看到小婴儿,而问道:
  “为什么我没有弟弟、妹妹呢?”
  这时,母亲告诉他:“妈妈已经老了,不可能再生下小婴儿了。”
  这小男孩脸上先是出现诧异的神情,接着又笑了。现在的独生子女,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独生子会特别
  渴望弟弟、妹妹的出生,而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来。正如第一章中的叙述一样,对于孩子的愿望,要给予某
  种程度的认同。
  前述的妈妈说,“妈妈已经老了”,这种不积极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如果回答说,“如果我们能够再生一
  个小孩,那该有多好呀!”稍微地肯定孩子的愿望,让孩子不会太过悲观或太失望。
  这一类的问题非常多。当然,母亲必须煞费苦心,作各种的回答。
  四岁的小红问道:“为什么我们家没有生小娃娃呢?”这主要是因为自己一个人有时感到寂寞后,所发出
  的问题。
  “妈妈已经有了小红了,所以不想再生。小红,你想要小娃娃吗?”
  “恩,我会去找娃娃蛋,然后妈妈你帮我生。”
  这孩子认为生娃娃就好象鸟生小鸟一样,是从蛋中孵出来的。这时候,也不需要予以否定。
  如果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还可以说:
  “等你上了幼儿园,就会认识许多的小朋友,那是一件非常非常快乐的事。“
  在某些场合难以回答的问题
  四岁的小东和妈妈一起去购物,在排队等待付款时,指着前面那位身材较胖的女士问道:
  “妈妈,这个阿姨为什么那么胖?”
  妈妈连忙说:
  “嘘!不可以这么说。”
  一边拉回小东的手,要他注意。
  “妈妈,为什么呢?”
  “阿姨吃东西不挑食,所以身体好。她不会感冒,所以小东你也要什么东西都吃。”
  小孩子天真无邪,看到任何事物就会马上说出来。在电车中看到醉酒的人时,会马上问道:“为什么那个
  人这样大声嚷嚷呢?”还有,“为什么那个人那么矮?”、“为什么那个人那么黑?”这些问话都会使双
  亲提心吊胆。
  如果对方离得很远,要加以回答,也不会被对方听见。那么,便可以马上回答孩子的问题。但是,如果对
  方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