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3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3      字数:4692
  颐怯Ω靡觥H绻颐亲霾坏剑霾坏骄筒豢梢宰觯荒芾朔咽┲鞯牟际7鹁辖驳幕熬龆ú换岽恚甘┲饕涣C祝笕缧朊稚剑裆涣说溃鹘腔埂埂D阋晕鹚嫡飧龌笆窍呕H说模糠鹚档氖鞘率嫡嫦唷J裁唇辛说溃俊痘暇飞险庑┐蟮露际橇说溃说谰褪俏颐墙残扌兄すR勒照飧鼍乃捣ǎ闫跞胍徽娣ń纾阏獠潘闶橇说馈D愠霾涣肆缆只兀忝涣说溃怀霾涣耸ń纾阋裁挥姓娴牧说馈;痪浠八担牙氩涣肆缆只兀憔偷靡拐D阋鼙ǎ憬匆拐憬裉旖邮苁┲鞫嗌俚墓┭匆桓鲆桓鋈セ梗榉晨纱罅恕K陨蠲饕蚬娜耍桓医邮苋斯┭?br />
  我一学佛,真是得到善知识的指引。我第一部念的书就是《了凡四训》,朱镜宙老居士介绍给我,那个时候老居士七十多岁了,我才二十多岁。我念了之后,我懂得这个道理,我能接受,佛法、世法都建立在因果的理论上、基础上。所以学佛这一生当中,我守住这个原则,断恶,断一切恶,修一切善,都要以因果为依据。出家人以法布施为主,自己修行,做出修行的样子是法布施,让人家看;有缘讲经说法,也是属於法布施。财布施是其次,出家人没有财。所以一定要懂得,人家供养来,就给他做布施。供养得多,多施;少,少施;没有最好,没有就不要布施了。这是唐朝庞蕴居士,也是示现给我们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可是在社会上,你是个真修行人,大家对你有信心,来依靠你,他不晓得怎么修福,钱偏偏送来,那怎么办?你没有办法,不能不替他做好事。他是来求你帮助他种福,他不晓得福田在哪里,把种子送来,你替他种。送来了,我们不能不做,我们哪里有求做这些事情的念头?不能有这个念头。多做好事,广度众生,有这个愿,诸佛菩萨他们在做。我们是初学的,顶多算个小菩萨,见思烦恼还没断,要靠大菩萨护念,要靠大菩萨帮忙,所以一定守这个原则:随缘而不攀缘。决不是说,你做得很多,功德就很大,未必。你做得再多,可能功德很小;而你做得很少,可能功德很大。这个事情,念念《了凡四训》就晓得,大小在心。说老实话,随缘去做,功德大;攀缘去做,功德小。攀缘是你有心要做,给自己带来压力,给别人也带来压力,这个功德几乎没有了。清净心没有压力,自他都没有压力。
  我这一生,跟诸位说,我连信徒都没有。虽然皈依的很多,皈依之后都忘掉了,给一个皈依证,我也没有留他的名字,也没有留他的地址,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你说这个多自在!你要记得那个人的名字,记得那个人的地址,常常联系,这是自找麻烦,告诉他老实念佛就好。想,天天想阿弥陀佛,不要想皈依师,想皈依师就完了。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大家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面,见了面点点头笑笑就好了,没有任何瓜葛,彼此都得大自在。要用这种开示帮助人。
  道场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哪里不是道场?不是建一个很伟大的建筑物叫道场,不见得,尽虚空遍法界就是道场。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都在树底下,旷野之中,并没有讲堂。讲堂精舍,居士们供养的,财产是居士的。所以说佛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有权是居士的。只树给孤独园那个所有权是给孤独长者的,释迦牟尼佛是他邀请去在那里讲经说法,所以我讲有使用权。我们一生有使用权,不要有所有权。我们居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所有权是净宗学会的,我们在这里使用。一生学著作客,不作主。作客,你说多自在;作主很苦,什么事情都要管,都要去经营。在家,他有家,他作主;出家就是作客,不作主。出家再作主,就错了,又回家去了,又回去了。这是为物开示。
  「诸业如化」,业就是种种事业,如幻如化。但是虽然如幻如化,要晓得业习种子皆在阿赖耶识之中。「化虽体虚,而有作用为力。业亦从缘无性,而报不忘」,这是清凉大师的注解。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决定没有自性,就是说决定没有自体,它是因缘化现的。这种现象就在我们眼前,我们没有办法体会,没有办法体会到是迷。迷的什么?就是迷这个事情。诸佛菩萨觉,就是了解这个事情,诸佛菩萨看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所以在一切境界里面,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而所有一切变幻现象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起心、不动念是定,了了分明是慧。
  所以了解事实真相,诸法决定不可得;但是业力固结在阿赖耶识里面,它不会消失,遇到缘又起幻相。业也是缘生的,也是无自性,但是它后头有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果报会现前,果报有。果报也是没有自性,但是迷人在这里面他有感受,有苦乐忧喜的感受;觉悟的人在这里面没有感受,没有苦乐忧喜的感受。所以觉悟的人叫正受,他住在三昧当中;不觉的人,有苦乐忧喜的感受。这才是事实真相,善化天王他明了,他懂得。名字好,「善化」;他不懂,他就不能善化;他懂得,所以他才有善巧方便教化众生。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卷)  1999/6/1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3
  请看化乐天长行的第二句:
  【寂静音光明天王。得舍离一切攀缘解脱门。】
  天王名号的表法前面都报告过,这个地方我们专门来探讨他所修学得法的法门,他得的是『舍离一切攀缘』。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得比较多一点,他说「攀取缘虑,是惑病之本」。惑是迷惑,也就是说明,惑业苦这三桩事,那个根是迷惑。因为迷惑才造业,造业才受报,所以我们想不受虚妄的果报,那就决定不造业;要能够免除造业,一定要不迷惑。所以这个惑是属於无明,在十二因缘里面无明缘行,那个无明就是惑,它不是根本无明。因为二乘圣者没有能力断根本无明,根本无明一定要法身大士他才能见到。这个地方十二因缘讲的无明,是属於枝末无明;也就是说六道轮回的根本,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都在六道轮回里面,因此「攀取缘虑」这个念头,每一个众生都有。我们不能讲每个人,六道里天人有、阿修罗有,畜生、饿鬼、地狱统统都有。这个现象怎么来的?佛告诉我们,这是无始劫以来,我们迷失了自性,从根本无明生起枝末的无明,堕落在六道里面,没有出头的时候。诸佛如来为我们示现,这个地方是示现天王的身分。清凉大师在此地说,第一段善化天王,这是化乐天的第一位,寂静音光明天王都是属於化乐天的。化乐天是第五天,欲界第五层天,示现天王的身分来教导我们。欲界第五天算是相当不错,真正也算是得到自在,一切受用随心所欲变化所生,这在欲界里面福报相当大了。这样的福报从哪里来的?还是修德,不是性德。性德的福报是在十法界之外,十法界之内都是属於修德。他修什么?「舍离」,舍离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攀缘;攀取缘虑,清凉大师用这四个字来解释。
  「心境无得」,才能够舍攀缘。这从理上讲,我们为什么舍不了?也就是为什么放不下?我们总认为心有,境界也是实有。心是能得能取,外面境界是所得所取,认为能所都是实在的,这个认识就错误,这个认识就是惑病的根本,所以对於外面境界,攀取缘虑的念头非常坚固,念念不忘,他怎么能放下?佛教导我们放下,一定是先教我们看破,世尊确实在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当中,这是他主要的一个课题。他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般若经》的内容是什么?要是把全部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字「不可得」。能得的心不可得,所得的境也不可得,所以你真正了解心境俱不可得,攀取缘虑的念头自然就能够放下了。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要没有能搞清楚、搞透彻,这是决定不能够放下的。
  我们要怎样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佛法虽然说得多,我们听了也不能说不懂,听了也欢喜,但是就是做不到。做不到没用处,还是要搞生死轮回,这一点诸位必须要清楚。解悟不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真实的利益是要证悟,解悟不行。悟有两种:解悟跟证悟。解是你明白了,你没有做到,也算是很难得。所以解悟是福报边上的事情,是属於福德,证悟才是功德。功德才能解决问题,福德不能解决问题。六祖在《坛经》里也说得很好,这桩事情「福不能救」,福报再大,出不了六道轮回。出不了六道轮回,我们就一定要明白,福跟祸两个相比,福小祸害大。什么道理?福是善因结成的,祸害是恶因结成的。我们想想,我们一生当中,起心动念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如果我们很冷静的观察,观察一天,我们从早到晚,晚上在睡觉的时候,很冷静的思惟反省,我这一天处事待人接物,我起的是恶念多还是善念多?决定是恶念多过善念。一日如是,一年也如是,一生亦复如是。你就会想到,过去生生世世,我们累积的是恶念多、恶业多。这个恶念、恶业果报在三途,善念少。所以我们到人天来享福,正是我常举例讲,我们出去旅游,观光旅游度假,度假的时间总是短,假度完赶紧回来,回来就是回到三恶道去受报。所以佛在经上讲,六道里面众生,三恶道是故乡,三善道是出去作客,这话讲得很有道理。
  我们听了以后要有高度的警觉,这个日子怎么能过?恶道里面的状况,诸位念念《地藏经》就明白了,佛对於这些境界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大乘经里面常常说到。佛在楞严会上讲六道轮回状况,他讲得细,讲七道,除六道之外,有仙道,这比较少讲。但是七趣里面,讲地狱道经文占二分之一,其余的六趣占二分之一,地狱这一道占二分之一。世尊为什么要那么详细的来说?地狱太苦了,地狱很容易堕落;换句话说,进去容易,出来难。世尊苦口婆心的教诲,唯恐我们粗心大意堕落在其中,慈悲到了极处。我们要想免除三恶道的苦报,这一次机会遇到了,尤其遇到最殊胜的法门,念佛法门。可是念佛法门虽然容易,你一定要把攀缘心放下,你念佛的功夫才能得力。如果缘虑心放不下,遇到这个法门,只能说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一生不能往生。这一生不能往生,那就是李炳老所讲的,你在轮回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要受;李炳老讲「不免长劫轮回」。这个机缘遇到不容易,遇到之后一定要真正的把它抓住,放下万缘,一心专念。纵然学菩萨道,弘法利生帮助别人,一定要知道,帮助别人是我们附带的,不是主修的;主修的,要求生极乐世界,这是主。帮助别人,有缘就做,没有缘就不做。这个缘是什么?缘是机缘,自然成就的,不是我们去制造;我们有心去制造,就是攀缘。攀缘,你心就不清净,所以这个自己要常常想。随缘,心是清净的,随缘对於自己的功行没有妨碍,攀缘有妨碍。攀缘是我想怎么做怎么做,不行!说老实话,诸佛菩萨应化到世间都随缘。我们细细观察,细细去想一想,哪一个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攀缘帮助众生?如果佛菩萨有攀缘的心,立刻就退堕了。小菩萨有,常常退转,大菩萨就不退转。你要问,他为什么不退转?攀缘的念头没有了,这才能保住不退转。我们拼命去做好事,为什么做?好事荣耀,好事人家赞叹,这个念头就坏了。所以是非善恶,吉凶祸福,就在极微细的一念之间。佛菩萨在经论里面教导我们,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才有一个学习的处所。
  注解里面引用《维摩经》里面一段话,「净名问疾品经云,何谓病本?」这个病是生死之病、烦恼之病、轮回之病,这个病的根本是什么?佛在大经里面跟我们讲这些事情是无量因缘,无量因缘里面哪一个是第一因缘?第一个因缘就是根本,就是病本,答覆说;「谓有攀缘。」攀缘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是所有修行人不能出十法界的根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换句话说,因为有攀缘心才有三界。攀缘的心有大小、有浅深不同,愈是往下面的,攀缘的心愈严重,六道十法界愈是往上面去,攀缘的心愈淡薄,但是他还有。如果攀缘的念头没有了,给诸位说,别说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这个人就到一真法界里面,我们称他作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算成佛了,禅宗里面常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是分证佛,就算成佛了。由此可知,攀缘这个念头障碍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