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6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2      字数:4682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一定要修清净心,清净心非常重要。念佛法门里面,清净心就是一心,我们念佛所求的是一心不乱,这是念佛人所求的,念佛真的一心现前,你功夫才得力。念佛念了很久,心里还是乱糟糟,还是妄想纷飞,杂念不断,说明我们念佛的功夫不得力,一定要把这些妄想杂念念掉。我们也很想念掉,总是念不掉,原因在哪里?自己一定要晓得,没有真正放下,对於世出世间法还有贪爱、还有执著、还有分别妄想,所以我们怎么念,都没有把这些烦恼习气念掉。由此可知,如果要想我们功夫得力,就不能不放下。佛教给我们知足常乐,心安理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能够学到得少为足,只要能够维系我们的生活,我们就满足;衣食住行你心里满足,功夫就容易得力,你才真的是烦恼轻、智慧长。
  我们今天做不到是不知足,样样都不知足,那怎么办?不但在世间法里面我们要知足,要放下一切多余的,在佛法里面也要知足。我常常劝勉同修学一门,将来我们办佛学院,佛学院学习期限是七年。七年大家学多少经论?学一门,你才会有成就。你七年学七部经,平平常常不出色,不能跟人比。七年学一部经,你这一部经超越了,出人头地,真的成功了。你七年学一部《弥陀经》,七年之后你就是阿弥陀佛;七年学一部《普门品》,七年之后你就是观音菩萨,一门深入。一门要是通达,给诸位说,所有法门都通达;你这一部经会讲,给诸位说,《大藏经》里头几千部,部部你都会讲。到那时候就看你慈悲不慈悲,何以说?如果你大慈大悲,你给初学的人做一个好榜样,我还是一门。就像此地的菩萨一样,他得这一个法门,其实他门门都通;门门都通达,为什么还说得一个法门?善财童子去参访,他说其他的法门我不知道,你去请教别人。这是慈悲示现告诉我们怎样才会成就,你学多了,你的时间不够用,你的精力分散,你不能集中,你学不出来。
  过去我们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的同学,他们写的心得报告,认为在新加坡培训这三个月、四个月,比他们过去念佛学院四年收获还要多,什么原因?我们没有什么特别的教学法,我们就是教你一门深入;你在这里三个月学一门东西,你一天到晚想这一样东西。你在佛学院思想很复杂,为什么?一天上好几门功课,这个钟点学这一部经,那个钟点换了一部论,听很多老师讲,把头脑搞昏,讲糊涂了,所以你四年得不到东西。这个地方是叫你永远想一桩事情,一门深入,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将来七年,七年还是一样东西,跟其他的佛学院不一样,你的时间愈长久,你的功力愈深,你的成就愈显著,道理在此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十九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99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五面倒数第二行:
  【名称光善精进天王。得住自所悟处而以无边广大境界为所缘解脱门。】
  天王他所得的法门叫『住自所悟处』,他自己悟的是什么?佛在大乘经上给我们说得很多,可是我们自己没有悟入佛的境界,无论怎么说都很不容易体会。正如同我们世间人,如果一生从来没有出过门,只是听别人说某些国家、某些地区,人文如何的文明,山水多么的壮观,听听没有见到,总是无法想像。在中国,未曾经到中国旅游的人很多,中国的风景名胜太多了,前一次诸位同修组团到黄山旅游,听说黄山的风景很美,我没去过,你们怎么跟我说,我也想像不出来,不是凭空能想像的。你们带了很多照片回来,又录相来,能看到一点点,看到局部,没有能看得完全,也只是知道一鳞半爪而已,必须自己亲自去过,那叫亲证的境界,别人一说你就会心的微笑,你曾经去过这个地方。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所悟的境界我们没悟过,怎么说都是隔很多层,怎么能体会?依照经上概括的说,《般若经》上讲「诸法实相」,这是佛与法身大士他们所悟入的境界,用现代的话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我这个说法大家比较好懂。可是宇宙人生真相究竟是什么,你还是不懂,为什么?真相从来没有见到过。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十法界,佛法里面常讲九界有情,所见的都不是真相。什么人才见到真相?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见到诸法实相;由此可知,只有法身大士才能够承当。他「住自悟处」,自悟处要用《华严经》上的话来说,一真法界,华藏世界,这是诸佛与法身大士他们的悟处,也是他们的住处;住,心安住在悟处之中,这叫「住自所悟处」。
  我们不能够悟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禅宗里头所说的明心见性,所谓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的佛是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那是真佛,不是假佛。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给我们说,经上说诸佛也是说分证佛位,从圆教初住菩萨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一共是四十二位,所以称之为「诸」,诸就是指四十二位;这些人都是法身大士,都是明心见性,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最后究竟圆满的佛果,称为究竟即佛,六即佛里是这个说法。佛告诉我们,我们凡夫为什么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佛讲我们有烦恼,烦恼障碍了自性,所以你不能见性,你不能成佛。烦恼太多,佛将它分为三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类烦恼也是我们常常在讲席当中提到的。佛在《华严经?出现品》里面所说,佛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世尊这句话,把我们迷失自性不能成佛的业因一语道破。我们今天不能作佛,不能作菩萨,什么原因?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诸位想想,烦恼不断,你怎么能成就?
  今天午餐之后,寂公老和尚在小客厅给我们讲开示,他老人家深深感慨现代年轻的学佛人不能从戒定上扎根,怎么会有成就?我们四众同修都要留意,你想不想作佛,想不想过菩萨的生活?如果想过佛菩萨的生活,一定要修戒定慧,一定要断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毒烦恼,现在人讲病毒。世间奇奇怪怪的病很多,这些病根在哪里?病源在什么地方?一直到今天医学界也没有说明白,佛说明白了,所有一切病毒的根源从贪瞋痴起,贪瞋痴是一切世间病毒的总根源。这个东西不能拔除,别说无上道没指望,想修行功夫得力都不容易,你都做不到,所以一定要把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断掉。怎么断法?佛教给我们持戒,广义的持戒就是守法,决定遵守佛菩萨的教诫,依教奉行。我们常讲佛在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奉行,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敢违背,学佛从这里学起。
  特别是教小朋友,现在我们这个地方开了小朋友的一个佛学班,听说报名已经超过一百二十人,原先想像大概只四、五十个人,没有想到还没有正式开班,已经有一百二十多人,好现象;要从小教起,小朋友要给他种善根。教学的内容,我们抓住《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净业三福纲领就行,从这个纲领上去搜集教材,适合小朋友的程度,适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这就能契机契理,而为接受教育的人欢迎。这三个纲领,第一个「孝养父母」,教孝;第二个是「奉事师长」,要教他懂得尊师重道;第三句「慈心不杀」,第四句「修十善业」。我们今天办学,我们办学教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就这四句,用这十六个字做为教学的纲领、教学的宗旨,小朋友从小他扎下好的根基,一生受用不尽,这是人天善法。
  从这个善法再往上提升,将来我们办佛学院,我们有预科、有正科班、有研究班,我们也可以用三福做为我们教学的中心纲领。预科一年,要把净业三福第一条做到,我们教育偏重在这里。正科班的三年,我们要实行第二福跟第三福,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是什么要讲清楚、要讲明白,皈是回头,你真的回头了,依是依靠。皈依佛,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佛者觉也」,皈依佛怎么讲?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这叫皈,依自性觉,自性觉就是佛,换句话说,真正皈依佛的人,每天面对著一切大众,对人、对事、对物觉而不迷,你就真的皈依了。觉迷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难讲。我们再看看皈依法,法是什么意思?法是正知正见;换句话说,是教我们从一切邪知邪见回头。邪知邪见,现在的话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你从错误的想法看法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正知正见的标准在哪里?佛的经论就是标准。所以我们读经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我们是跟随佛菩萨学习,听他讲经说法向他学习,这是初学;第二个目的是印证,听听佛所讲的,看看经里所写的,我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有没有错误,拿经典来对照一下;如果我的看法想法跟佛讲的一样,那就对了,你的知见就是正知正见;如果自己想法看法跟经上讲的不一样,我错了,佛没有错,我错了,我赶紧依照佛的教诲,把自己的错误修正过来,这叫皈依法。皈依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从邪知见回过头来,依正知见,知见正那就是佛。所以三皈依是一而三、三而一,一条明白三条都得到。第三句皈依僧,僧是什么?僧是清净,也就是说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僧代表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表这个意思。我们现在在这个社会,污染现象非常严重,大家都有很深的感触。我们生活环境污染,我们的身体健康受到污染,除此之外你要晓得,我们的心理被污染,心不清净,我们的精神被污染,我们的思想被污染,我们的见解也被污染,污染得太多太严重了。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这是皈依自性三宝才管用,才真的有效果。我们学佛的同修们,你们早晚课都要念三皈依,到底皈了没有?不能说只把这几句话念念就算,那没有用处,你念了真的回头,我这一天真有依靠,你才能得真受用。
  「具足众戒」,我们初学的人不能好高骛远,第一你把五戒、十戒做好,你就很了不起,要真做。诸位要晓得,戒跟善不一样。第一条给你讲十善业,修十善业你得的是三界的善报。在佛家讲我们一个人到世间来投胎,到这一道来是引业,法相宗里面说引业,引导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受生。得到这个身体之后,世间每一个人富贵贫贱不相同,智慧不相等,这是属於满业,那就是你过去生中所修善恶业的果报。一个人在世间,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的?自己造作的。因果通三世,你行善必定得福报,你作恶一定得殃祸,这是没法子避免的,所以善得福。戒就不一样,戒得什么?戒得定,戒叫三无漏学。这是戒跟善不一样,善是有漏的,戒是无漏的,我们要辨别清楚,不可以把戒跟善混合一谈,那你就错了。五戒跟十善里面名词有些地方相同,意思不一样,精神不相同,做法也不一样,这是不能不知道的。我们真的能把十善、五戒修好,你就是世间的大善人,将来往生才有把握。因为西方极乐世界,世尊告诉我们那边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天天念阿弥陀佛,心也不善、口也不善、行也不善,你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去?去到那个地方天天跟人闹事,天天跟人吵架,哪有这个道理?去不了的。所以要心善行善,念佛才能往生。
  末后一句「不犯威仪」,威仪就是礼貌,人与人往来要懂礼貌,现在讲礼的人不多,甚至你讲礼人家说你落伍,你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了。不管怎么说,你对人有礼,人家见到总会很欢喜,一定要懂。最近我找到一部旧书《礼记菁华》,我们知道《礼记》的分量很多,那是大部头的著作,菁华编得好,分量大概只有全文的二十分之一,大幅度的浓缩,编得也非常好。我已经把这个书送到台湾,请他们给我印一万册,听说已经印好了,大概下个月就可以寄过来,希望诸位多看看。虽然我们不必学古代的这些礼仪,但是礼的精神要懂得。在佛门里面,古大德给我们编的有在家律仪,但是现在这个东西没有人讲,讲了也没人听,讲经还有人听,讲戒律你头一天讲,第二天人跑光了,为什么?句句都在骂我,这一讲都是毛病,谁愿意听人家骂?第二天人就不来,没人听。所以现在讲戒律的人没有,也不敢讲。可是我们自己要多看,必须把?